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5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推薦]季谦先生谈读經教材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7 15:2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關經典教材以及教材的注音問題

   (一)教材教本

1、編選中英文經典教材的標準
2、請問華山講堂何時會把所有的CD片都出齊了
3、對“書禮春秋選”一書教材建議
4、請教王教授對幼學瓊林的看法
5、教材是否需要圖文並茂
6、請問為何是(莊子)天下第三十三
7、關於老子第一章二種讀法之討論
8、 關於佛經選
9、關於朱熹竄改《論語》、《中庸》、《大學》之一事的回應
10、關於讀經教育何以最強調四書以及讀經要按何順序讀之建議
11、請問經典字數
12、讀《論語》後讀《莊子》,如何面對莊子對孔子的“譏諷”(吾人教讀經,必先推論孟,而後及于老莊)
13、請問王教授,如讀《孟子》和《周易》,孰先孰後
14、只有「老子」,沒有「道德經」之稱
15、唐詩宋詞在孩子的美育上是否可以代替詩經
16、請問四書五經共有多少字呢
17、回應溫玉與天地清羽有關大學版本問題
18、為何某些重要經典,如論語孟子,不可挑選揀擇
19、讀完了四書和老莊,對以後的處事待人,會混亂嗎
20、篇、章、卷、冊之義
21、關於帛書版老子
22、唐詩王之渙的詩名是涼州詞?或出塞




1、編選中英文經典教材的標準

日期:  2005/03/15   發言人:  二貓   
主題:  致王教授:對英文經典選材的疑問
內文:  有點疑惑........
Gone with the Wind﹐ To Sir with Love   和天地一沙鷗 之類的﹐能稱得上經典嗎﹖
經典﹐至少該可以和四書五經﹐聖經﹐柏拉圖﹐站在一個水準上不是嗎﹖(得罪了﹗)
另外還想請教﹐翻譯的文章﹐(例如柏拉圖)﹐ 純以語言學習的角度看﹐是否能和英語系作家的作品等量齊觀﹖我知道King James Version的聖經已經公認是經典了﹐其他的部份就不熟悉了。
敬祝  春安

日期:  2005/03/15   發言人:  王財貴   
內文:
此事蓋難一二言盡之,縱或盡之,亦難令千萬心相孚也。
我前幾年,剛編完前六本中文讀經本(學庸論語、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孟子、易經、詩經等),即請我一個學生,是ABC,希望他幫我選幾本英文經典來,他考慮了數個月,終於告訴我:在英文古今的著作中,實找不出像中國四書五經那樣句句精華的簡要經典。
所以,我自己花了數年考察,選了七冊英文讀經本(其中且兩冊不是以經典身份出現,算來也只有五冊而已)。不過,我深自知非英文專家,所以敢於冒昧者,只是想拋磚而已。因為好在我不是教育部,不會對社會有任何限制,希望別人也來選編,如果有英文專家願意來做,應當比我做得好才是。
曾經也有人問,我編讀經本的標準何在?
即使是中文,除了學庸論語、老子莊子、詩經易經,可說字字珠璣外,其他莫不或部頭太大,或難免泥沙雜下,故也只好擇取選編。如書禮春秋、古文、詩歌詞曲,往往都是百中取一,甚或千中取一。面對滿目琳琅,何澣何否?TO BE OR NOT TO BE?去取之間,實煞費心。有的篇章選了又棄,廢了又選,又和友朋學生孩子商量,舉棋不定者久之,生怕有魚目之混或遺珠之憾,而對不起天下孩子。此情此意,實天地鬼神所共鑒之(我是說連打字行的老闆都已不耐煩)。由此想見古人選文之難。即如唐詩三百首,亦是從十百萬首之中精揀而出,但如質疑何以放著杜甫的皇皇大作秋興八首不顧,而選打起黃鸚兒,莫教枝上啼;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等,責問渠標準何在?恐衡塘退士一時亦難以自解也。
然而我的標準何在?自十年以來,亦略有可以說者:依序如下:
一,義理上的深厚高明。
二,文學上的優美瑰麗。
三,文化上的影響流傳。
四,社會上的噲炙人口。
五,性情上的恬適自在,雋永可人。
雖然已有標準,但,其衡量輕重,亦多取之在我。一人之見,蓋難辭井蛙之咎,一人之心,亦恐難厭于天下人人也。誠知罪過,而不得免焉。
往者已矣,亦任之而已,他日再有所編作,當更慎之,以補前非也。
總之,多謝故人,而有如此之提示,甚為感激。尚望他人於此主題,亦多所討論,以精益求精。非直為我個人,亦為天下讀經兒童也。   


2、請問華山講堂何時會把所有的CD片都出齊了

日期:  2003/03/20   發言人:  靜待佳音   
主題:   請問華山講堂何時會把所有的CD片都出齊了
日期:  2003/04/04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問華山講堂何時會把所有的CD片都出齊了   
內文:
出齊計畫中的經典誦讀本,是我擺在第一位的要務,本來教學CD只打算出前三冊,因為我以為任何小朋友讀完三冊後,其識字能力,已達到可以自己看文讀經的能力,所以叫他自學就可以了.
後來,我發現用聽覺來教育有其方便性(如在車上也可以聽),也有其功效性(佛教認為人類耳根最利),所以三年前就策劃出版所有其他讀本的教學CD.
很抱歉的是,一方面是我個人辦事能力太差,一方面我考慮的事較多,如:義務錄前三本的楊老師最近較忙,我在大陸找行家錄,實在不甚好找,發音要正確之外,對文意要有相當的理解才行(大陸文化大革命真是破壞慘重),找到人了,錄了,我還要親自聽聽,錄音原件在手了,有時一放就是半年,聽了,有重大錯誤,還要改,事情煩雜,一拖再拖,真是對不起期待的人了.
還好,現在大概又錄了後三本了,可惜只有朗讀,還沒有帶讀,因為前一個暑假找不到適合的兒童,到今年暑假才能再找,現在就先把朗讀版發行應急.
大家的意見都很好,很感謝,其實,讀經是全民族的大業,所以,也可以鼓勵社會上其他地方出版,不一定要等讀經出版社出版的.
華山書院委請我做山長,只要我在一天,我會盡力維持華山講堂創設以來的文化公益宗旨,縱使有所盈餘,亦全數投入經典教育推廣,不會輕易變成商業場所.   


3、對「書禮春秋選」一書教材建議

日期:  2003/11/04   發言人:  糖糖   
主題:   對「書禮春秋選」一書教材建議   
內文:
王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為推廣傳統文化所做的一切。
   我讀了「書禮春秋選」一書之後,總覺得有些佳作沒被選入,有點可惜。以下就是我推薦的佳作: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未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歸其所。
   還有,有一個議題現在爭議很大的,就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見春秋公羊傳選‧隱西元年,及國語‧周語祭公諫征犬戎〉就是這大一統思維,成為臺灣本土派人士全面否定、批判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據,提出此點,就是為了要讓臺灣民眾仇視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
  「傳統漢文化如古文詩詞、大一統霸權、士大夫思維、華夷之辨、儒家道統觀等等,皆是地處「中原」的統治者,向他們所謂「蠻夷戎狄」以武力征服後,藉以同化其思想,改變其認同的利器!」〈見莊萬壽‧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論中文教育的本土化一文〉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見詩經‧小雅〉也曾被自由時報的社論採用,藉以反對對岸中國。而類似的觀念也現在論語中:「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平心而論,他們所說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例如老莊就反對「文化侵略」〈從老、莊一書推知的〉,而莊子期盼「大一統」的說法〈文中只有一兩句〉,在當時為先秦諸子的共識,但是和莊子齊物論、知北游等諸篇,論述眾論平等觀的篇幅比起來,孰輕孰重是很明顯的。古文如漢傳佛經,在立足點:「了脫生死,以生為苦惱之一」上就大異漢族傳統所固有的樂生、貴生觀。孟子、王通、杜甫、王夫之等諸位儒家學者,反對君主剝削天下百姓、以民為本的言論,就更不可能為「地處中原」的君主所採用了。而韓愈道統觀的產生,是因為面對佛教興盛、「天下胥而化」的事實,所產生的「儒家傳承危機感」,因此,就可證明不是傳統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漢族本土派」的支持者。而韓愈「諫佛骨表」一文,舉出的梁武帝,是最著名的信佛君王,他大大宣導素食,改變了以往以血食祭祀宗廟、祖先的習慣。〈提出此歷史事實,絕非是排斥佛教,是針對莊所長的言論來說的〉儘管,佛、道初期交會也有不少的衝突,而要不要信仰外來佛教的問題,地處中國的佛弟子,也接受外界的質疑,做出不少的申辯、回答。不過,佛經影響、改變了一些道經的撰寫,而道經也影響、改變了一些佛教經典,這是事實,論據可見佛、道經典。
  「大一統」的觀念,出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古時,有部份人認為,天上既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就只應有一個帝王統治天下。但我還是有點抱怨、難過,為什麼會有「以夏變夷」〈語出孟子〉的觀念,讓所有的漢族古書,難脫「文化侵略幫兇」的嫌疑?使得「臺灣本土派」人士,作為反對所有「漢族固有傳統文化」的理由?我不贊成侵略、同化異族,如果我對漢族傳統文化信心不夠堅定,再加上「讀中國古書會與現代社會脫節,中文系畢業後出路堪憂」〈除了少部分人當大學中文系教授或國文老師、中央研究員等職〉的時代風氣下〈此觀點是莊所長提出來的〉,說不定會成為反對「漢族固有傳統文化」的一員,還會寫出這篇文章嗎?
   所以,有關大一統的觀念,我認為,還是不要告訴他們吧〈指購買此書的兒童、成人〉!等他們讀過老莊,對傳優秀統文化信心夠堅定了,再讓他們選擇,要不要讀這方面的文獻。
   而莊子的齊生死、等成敗、不執著仁義的說法〈見齊物論等諸篇〉,我想,還是一個人將他的道德觀穩固了,再來接受這樣的思想吧!〈讀它不等於全盤接受〉

日期:  2003/11/05   發言人:  王財貴  

謝謝您的建議,此書系為編選之作,凡有所選,即難免遺珠,好在原書俱在,他日隨人補讀可也。
有關公羊老莊諸論,甚見憂患,極為感佩。
經典文字涵義深厚,可以廣解。要如何取用,端在智慧。
於今之世,看事情如能輕鬆一點,幽默一點,豈不甚佳。如果懷著一顆不平之心,言詞激烈,一開口就好像要把別人都打倒,才是名符其實的“大一統”(別解大一統),名符其實的“士大夫”呢。
先讀什麼,後讀什麼,倒無所謂,只要多讀,一直讀去,才是重要。我們只是老實讀經,老實做個溫柔敦厚的人。   


4、請教王教授對幼學瓊林的看法

日期:  2003/11/25   發言人:  林楊     
主題:   請教王教授對幼學瓊林的看法!!   
內文:  
王教授您好:我們的讀經幼稚園想排進幼學瓊林的課程!!但是考慮到王教授似乎很少提到這本書,所以想請教王教授,對於這樣的安排是否妥當,以及對這本書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您寶貴的意見!謝謝您!
PS:目前我們一天排下來的課程有論語,莎詩,老子,和幼學瓊林!每堂課約40分鐘!

日期:  2003/11/27   發言人:  王財貴
幼學也是好書。天文地理人事義理皆備,是知識寶庫,文藝資糧。而文句對仗工整典雅,念起來也琅琅上口。
不過,此乃知識典故之作,非聖哲智慧之書。以之為附帶補充好玩調劑則可,不可以之為主,以致舍本而逐末也。


5、教材是否需要圖文並茂

日期:  2004/03/19   發言人:  婷   
主題:   請問那一套適合小孩
內文:
經典讀本及經典頌讀本那一套有圖文解說適合低年級讀?
   
日期:  2004/03/24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問那一套適合小孩   
內文:
從很早以來,不知是我們大人被小孩騙了,還是大人自己先騙自己,然後再用自以為是的道理騙小孩,最後讓受騙了的小孩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見解果然是對的,而沾沾自喜,而自我欺騙一輩子,絕不反省。
海邊的小孩會游泳,山上的小孩會爬樹。請問游泳還是爬樹適合小孩?美國的小孩怕中文,臺灣的小孩怕英文。請問是中文令人害怕,還是英文?
圖文並茂是否即是小孩唯一的最愛?用圖文來教育,是否會有較好較長遠的效果?是值得反省的課題。
沒看過圖文,一開始就用純文字教的小孩,居然也會喜歡上只有純文字的課本,這是百千萬讀經家庭都已實驗證實了的真理。
而喜歡純文字的小孩,必定喜歡圖文。但,如先讓小孩看圖文,因為比較輕鬆,比較刺激,很快地喜愛上了圖文,恐怕在教育的第一時間裏,就把他讀書的胃口弄壞了。
實應忌之!--不必特意再尋找所謂圖文解說的課本了,喜歡上硬梆梆的純文字讀本,以後您的孩子就會什麼都喜歡,這才是最大的幸福呀。
祝您成功。
(附注:我的意見只供參考,請勿勉強)


6、請問為何是(莊子)天下第三十三

日期:  2004/03/16   發言人:  家長   
主題:   請問為何是天下第三十三?   
內文:   
請問王教授莊子中的消遙遊第一....應帝王第七.為何再來是天下第三十三.而不是天下第八?昨天我兒突然問我. 只好回答媽媽請教王教授後再告訴你.真慚愧才疏學淺啊.  

日期:  2004/03/17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問為何是天下第三十三?   
內文:
並非您才疏學淺,請勿客氣。天下誰無問題?有問題即問,是好學之道也。
莊子共三十三篇,其前之七篇號稱內篇,一般公認為莊子自著,乃最可靠之莊學賌料。其後則為外篇與雜篇,乃莊子後學所附,其文較駁雜而不甚可信。而天下篇是最後一篇,雖列在雜篇中,卻是全書之序文(古人作序往往置於書後,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也在書末),亦為莊子自著。
我所選之內七篇及第三十三篇,乃是以莊子自著者為准,其他則暫從略。故從第七直跳至三十三焉。


7、關於老子第一章二種讀法之討論

日期:  2004/06/04   發言人:  無名   
主題:   老子第一章新標點符號(謹供參考,自己體會!)
內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日期:  2004/06/05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老子第一章新標點符號(謹供參考,自己體會!)   
內文:
謝謝無名先生之熱心,提供此一版本.
此是王弼注本的標法,句讀雖有小異,而文與義亦皆可通.但不如後人通行標法之簡明而直接,故吾所編讀經本采通行法.
有關此二種讀法之討論,可參考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一書,(學生書局).此書乃千古以來論道家哲理最切要之名作,任何讀書人皆須一觀也.


8、 關於佛經選

日期:  2004/10/05   發言人:  綠意
主題:   關於佛經選
內文:   
請問王教授,關於佛經選是否仍未編完?佛經選,選了那幾部經典?謝謝!

日期:  2004/10/05   發言人:  王財貴   

已經編了三年了,做做停停,以致拖延了。
讀經本是要給所有的人讀的,所以選材儘量避開宗教氣息,是以「共同智慧」為主,--我認為這些法教,不管是不是佛教徒皆可讀,且皆須讀。
就好像最近出版的「英文聖經選」一樣,是預備給所有孩子讀的,生在這世界上,如果沒讀過「BIBLE」一書的一些精要,不能領受基督教的教義智慧,實在不能談什麼世界化,國際化。——中國自五四以來,號稱「全盤西化」,但這些知識份子擾攘了將近一世紀,連聖經莎士比亞都沒介紹給國人讀,「全盤西化」在那裏?只是全盤膚淺化而已!吾于印度智慧亦如此看。
所以內容不偏于一宗一派,自阿含,唯識,般若,至天臺,華嚴,藏密,淨土等經論皆酌選之,前又附以「佛教三字經」,後再附一二則咒語。
既然有人關心了,希望我趕快完成它,或者寒假時可出書了。

日期:  2004/10/07   發言人:  月飛   
主題:  Re:關於佛經選   
內文:
王教授,我急盼此書,不知是否可以通過大陸一些機構如紹南、德音等銷售此書?

日期:  2004/10/07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關於佛經選   
內文:
據我所知,大陸對於宗教書籍,尚有一些規定。雖讀經本不是為宗教而來,但不知方便出版與教學否?


9、關於朱熹竄改《論語》、《中庸》、《大學》之一事的回應

日期:  2005/03/08   發言人:  阿寬   
主題:   關於朱熹竄改論語中庸大學之一事請教各位
內文:
傳言他用無神論思想排斥佛老、竄改原本。而今我們大都讀他的四書集注不是嗎?有人提倡讀原本大學,請問各位看法如何?末學也想找原本來看不知去哪找?

日期:  2005/03/10   發言人:  溫玉   
主題:  Re:王財貴老師的回復   

幾月前,也正與朋友談及大學原文與朱子版的問題,並透過交流網短訊,請教了老師.以下三則短訊是王老師的回復.
已不甚記得當初向老師提問的細節,故不能一一做個案語說明,但大體上問題不外針對1.老師何以選定朱子大學以為讀經教材,2.老師對原本與改本的看法,3以朱版為讀經教材,對讀經兒童日後的影響.

訊息來自季謙,傳送給您的時間:2004/11/23 10:09am
訊息標題:Re(5):為老師祝福
精益求精,正本清源,其思甚要甚美。
然「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亦可也。朱子大學版本,如有僭誤,在今日資訊流通的情況下,其影響已不能如古時之烈。
我本是陽明信徒,豈有不知朱版之非是,然朱版朱注流傳數百年,其學亦非全無道理,且若一摒不讀之,下一代亦不能深知其是非。而當代新儒家如牟師者,皇皇大論已在,自此而後,正是古本今本朱熹陽明之說,衡量定位互相取益之時。不僅知己知彼,誠為必要。又有牟師大論,何愁單陷朱說?
十年前,曾幾經考慮,方決定選取朱注版本。非一時不察也。
數年之後,至香港,南老師亦曾勸我改版,至今吾猶以為非關緊要,故未改也。
吾亦曾想他日若我有新出讀經本,當以古本為主,而後附以朱本說明,兩相照顧,經學不離史意,豈不廓然?

訊息來自季謙,傳送給您的時間:2004/11/23 10:21pm
訊息標題:Re(7):為老師祝福
一,凡吾言論,非議論人情者,皆可傳之。
二,當今資訊發達之世,幾乎所有四書導讀之書,皆有朱注王說之交待,尤其讀經兒童,其人生發展歷程上,以其博聞廣識,必知古今文本之事。不至於閉塞於所讀經本也。
三,又,讀經之推廣,當然包括哲學理論之介紹。我早已立志凡讀經兒童至少年青年階段,吾必講以牟先生之學問,必必鼓勵讀以牟先生之著作。吾必令吾師慧命大放光彩于來世,以報先生如海之恩德,以體現儒家與時俱新,胸懷六合之本願,以完儒家第三期發展之使命也。
性即理心即理之異同,與夫知識與道德之進路,吾師已判教分明,凡讀經而稍有思考能力者,只須數語,言下可決,又何愁朱注王學之爭也哉?

訊息來自季謙,傳送給您的時間:2004/11/25 02:09am
訊息標題:Re(9):為老師祝福
其實,我對版本真的不是很在意。我在意的是有沒有讀,有沒有讀很多。
又,我對學說的流別,亦願較無軒輊之心,一直以來,皆以天臺判教之意面對人生與學術,見到雖小道必有可觀,何況皇皇大家,必有其精采處。吾人寬心好讓群說紛陳,世界豈不更為豐美?唯在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耳。
不過,例如我在讀經演講中,談及教育問題,人人都似感受到我的激烈難當。實則,我心中明白(有時亦偶在講辭中表示):我對任何學說皆欲儘量尋其所言之理,所持之故,而尊之重之,而取用之。
唯不許其超越本份,氾濫橫奪。故必限之於其所當值,所謂各得其所,各盡其性也。並非惡意攻伐之。
如所常提及之認知心理學,所常評詰之胡適白話文,所常反諷之九年一貫,實皆有其片面一得之見,皆有其利用之所,然亦不欲任其蓋天蓋地,以殘害其他。人見我之極力摒擋,常以為我無情逆反之。蓋講辭匆促,不及備談,擇要而言,遂似攻擊矣。
世間鄙雜,人人之際,日失其涵覆之量,相刃相靡,已自苦果難當,吾不能慈柔眾生,為天下解憂,乃反增長憤戾之氣,甚非所願也。
唯知我者,將謂我心憂焉爾。
希望讀經的下一代博聞廣識,不會輕易定於一尊,亦不會輕易苛責其所不信。庶幾人間淨土可期也。
日後當知我在版本上,是無可無不可的。朱注之害不至如斯可怖,出版古本,亦無不可也。讀經運動前途,不必因此而堪憂也。

日期:  2005/03/10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關於朱熹竄改論語中庸大學之一事請教各位   

前溫玉來討論此問題,往還再三,答之如是。可惜其問之信函已消去,讀者可自答語中略窺甚問之所在也。
又阿寬問在何處可見所謂古本。
原夫大學中庸兩篇,乃禮記中之文,故原本在禮記書中,一查便知朱子所改動之處。
又陽明朱熹對大學之爭,不只是古本今本之問題,乃實是對孔門儒家義理根本見解之不同,此乃中國哲學史一大公案,亦可說是人類在知識與道德的學問中必會遇到的深層問題。欲明之,可參考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正中書局),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一書(一冊)(學生書局)。


10、關於讀經教育何以最強調四書以及讀經要按何順序讀之建議

日期:  2005/04/04   發言人:  感恩   
主題:   疑問
內文:
請問四書是哪四書,而讀完應先讀什麼?請教優先次序,可否推薦好的字典?謝謝!     

日期:  2005/04/05   發言人:  王財貴   

一,四書者,宋朝朱熹將論語,孟子,配上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文章,合稱四書.其實是兩本書和兩篇文章.但大學一千七百字和中庸三千五百字,都是長文,其實也各可成為一本小書.
而朱熹認為論語為孔子之書,大學為曾子所述,曾子是孔子弟子,中庸為曾子學生子思所作,而孟子又是子思之門人.故此四書代表孔門四代之心傳,合稱四書,以作為儒學最基本,且最高明之典範.一切儒學由此開始,最後會歸於此.所以讀經教育,最強調四書,其來有自也.
二,關於讀經之順序,讀經之理念,只是選經典熏習浸潤之,一般共認之經典,其價值都己甚高,故不必一定有什麼先後.如勉強要分,則以義理為先,辭章為後.義理之中,又以平正為先,偏向為後.平正之間,又以通論為先,特論為後.故所有讀經順序,建議以四書為首,老莊居次,而易經詩經又其次,以下則為其他,以佛學為外來,故殿於最後.但以上順序只是建議,若依各人方便,可以調整.
三,有關中文界之字典詞典,我不知何者最好,或許因各種方便,無所謂最好.我編書時的參考書是以三民書局的大辭典為主.   


11、請問經典字數  

日期:  2005/07/13   發言人:  二貓
主題:   請問經典字數   
內文:
想請問: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孝經、弟子規、詩經、唐詩三百、莊子各有多少字?謝謝!   

日期:  2005/07/15   發言人:  王財貴   

南宋有鄭畊老曾統計十三經字數如下:
周易:24207
尚書:25800,(近人黃侃除去偽古文,計17925)
毛詩:39224
周禮:45806
儀禮:56115
禮記:99020
左傳:196845,(孔子春秋本文18000)
公羊清閻若璩考訂後統計44075)
縠梁清閻若璩考訂後統計41512)
論語:13700
孝經:1903
爾雅:13113
孟子:34685
大學:1753
中庸:3568


12、讀《論語》後讀《莊子》,如何面對莊子對孔子的“譏諷”(吾人教讀經,必先推論孟,而後及于老莊)

日期:  2006/05/25   發言人:  迷迭   
主題:   請問王教授莊子
內文:   
讀完論語和老子,我想讀莊子,可莊子很多譏諷孔子之處,我對孔子的敬意剛剛樹立,暫時又不想不敢看,請問王教授該如何面對?
   
日期:  2006/05/26   發言人:  讀經人   
主題:  Re:請問王教授莊子   
內文:
嘿嘿,不好意思!
莊子對孔子的譏諷是表面的,在莊子心底,或作莊子者的心底深處,可是對孔子充滿崇敬之情的。看莊子書中,多以堯舜孔門為論說對象,即可知莊子是熟讀論語,深知孔門性情的人呢!
如此,《莊子》,這具有高度人生智慧的書,怎會不明白孔子的境界呢?莊子幹麼寫書來譏諷已作古的儒家人物呢?又為何以孔門來作為譏諷的對象呢?而此書竟還流傳千年,始終提供後人反思的泉源呢?所以呢,依個人理解,他真心不是來詆誨孔門的,他的譏諷是有用意的!他藉譏諷,要來警告後世學儒之人,要小心點呀!不要落入執著造作之禮教中。要後人善學呀!要注意呀!如何學才學作成個真正的儒者呢?
請參考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出版),裏頭對道家的學問性格作了非常精要的闡釋。此書是牟先生任教于台大哲研所時的上課記錄,口語化,很能使人理解的。順著牟先生的闡釋,再回頭來讀老莊,其寓意特別深長!   

日期:  2006/05/26   發言人:  南徐   
主題:  Re:請問王教授莊子   
內文:
《論語》微子第十八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子張第十九
《論語》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日期:  2006/05/28   發言人:  王財貴   

「讀經人」所答,南徐所引,如是如是,正合吾意。
蘇東坡曾雲:「看莊子處處貶抑孔子,實則處處推重孔子。」(略引,書不在手邊,大意如此)
蓋理有兩層,事須融通。聖人者,無心以用心者也,無情之多情者也。禮記,號稱儒者嚴格學派論禮之書,猶有「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三無之說(孔子閒居第二十九),以莊子之狂,何不可有諷聖譏賢之語?
然,老子莊子畢竟是狂者,狂,即是次等三等人品。故吾人教讀經,必先推論孟,而後及于老莊也。蓋二等三等,亦不得了也,故可次於聖賢焉。若五四以來學者,不入等者也,必與時俱滅,而不能參與于歷史文化者。觀渠等於此種問題,皆未思及,可知其程度矣。然九十年來,吾族之人,所受教育皆在其籠罩之下,故令國人對此種學問,皆陌生矣。
「讀經人」所介紹之「中國哲學十九講」是真能振發時代之瞶聾者,凡欲做中國人者,當一讀再讀之。我讀此書已不下十遍二十遍矣,猶以為未足也。  


13、請問王教授,如讀《孟子》和《周易》,孰先孰後

日期:  2007/08/18   發言人:  水晶   
主題:   想請問各位老師!
內文:   
各位老師,你們好!我的孩子在讀完《大學》、《中庸》、《論語》後,聽見有老師說《易經》在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就要背,不然就沒必要讀了.現在我孩子9周歲了,上小三,不知道是先讀完《孟子》後再背還是現在早一點就背?

日期:  2007/08/18   發言人:  趙升君   
主題:  Re:請問王教授,如讀〈孟子〉和〈周易〉,孰先孰後   
內文:
2007/05/12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問王教授,如讀〈孟子〉和〈周易〉,孰先孰後?   
內文:
孟子與易經,皆為重要之典籍,缺一不可。
但就推原儒家精神之根柢說,孟子實詳明于易經。故若慮及讀經太少,不能兩全,則孟子宜先,易經可忍痛不背也。
而就背誦之難易說,易經實較難。而愈小之兒童,愈不畏難,故若讀經時日尚多,則宜以易經為先,將難背之易經背完,再背孟子不遲,且易如反掌也。
有孩子自動喜歡讀易經,乃異數也。真讀書種子也,所謂孺子可教,請善珍愛培育之,勿負其宿慧也。

日期:  2007/08/22   發言人:  水晶   
主題:  Re:想請問各位老師!   
內文:
謝謝老師的指導!還想問一下,因本人學識淺薄,不知<易經>的真實內容,為什麼很重要?能否請教老師指點,不勝感謝!   

日期:  2007/09/20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想請問各位老師!   
內文:
古人認為諸經中,以易經與春秋為難,稱為「大經」。
易經之要在「窮神知化」,是「知天」之學,故難。
春秋之要在「撥亂反正」,是「知人」之學,尤難。
要之,諸經皆知天知人之學,皆不易也。
然而,人生天地之間,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則為道。又孟子所謂「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以人而知人,豈不易哉?知人即知天,亦豈有難哉?


14、只有「老子」,沒有「道德經」之稱

日期:  2008/01/03   發言人:  裏仁   
主題:   請教王教授一個關於《道德經》的問題
內文:   
王教授您好,這個問題是在別的論壇上,有一個人問我的,我沒有能力去回答,所以把這個問題貼到這,請您在百忙中幫回答一下。
問題:
在推廣中發現學校或學生已經在誦讀通行本的《道德經》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問:
老師好,學長們好。
關於《老子德道經》和《道德經》一直有些疑惑,希望聽聽您的解惑:
1、已經誦讀了《老子德道經》的孩子,如果某一天孩子學校統一誦讀《道德經》,應該如何處理。孩子還繼續誦讀《道德經》嗎。
2、正在誦讀《老子德道經》的孩子,如果在校統一誦讀《道德經》,應該如何處理。
3、誦讀了《老子德道經》的孩子,如果下列類似填空題:上善___水。如果出題者是以《道德經》做標準,而孩子填的是“上善治水”,結果可能給閱卷的判為錯,這種情況如何應對呢。
答: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要通過加強宣傳講解交流來進行處理。目前全國各地有眾多學校都在開展經典誦讀教育,合作的機構以及使用的教材也並不一致,即使誦讀通行本的《道德經》,由於出版時校對的原版本不同而各有差異。這點上,目前是無法上下統一的。作為真正的道德修養實踐者,作為老子學院的一名學生,作為德慧智教育的一名推廣者、輔導者,對於通行本與《老子•德道經》的異同,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和把握。從考古的角度,要瞭解帛書甲乙本、楚簡本的重要地位和最接近原著的特徵性。對於《老子•德道經》《道德經》的勘校與演變過程,要有一定的瞭解。對於德前道後以及由德入道的重要意義要有深刻認識,進而還原《老子》的本來面目,正本清源。
由於我們是採用東方內求教育方法來進行修之身實踐,並指導著我們誦讀實踐的開展,對於經典誦讀特別是對非恒道經典誦讀的深刻內涵有著切身體悟與實驗驗證,對於德的能量性有清楚的認識和把握。德慧智教育理念理論以及系列方法,正是完整的東方內求教育方法“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集大成與昇華提煉。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她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參與者通過自身的親自實踐而驗證。既然我們能夠明白德的能量性特點,明白修之身的規律,掌握東方內求法的原則,那麼在日常推廣、宣傳、教輔導上,就要自覺的堅持大道之理,順應德、道的規律來展開。上面提出的問題,很實際,也很客觀。解決的方法主要就是加強宣傳,讓學校或教師、家長,瞭解德慧智教育的內容,自覺、自願將誦讀本改變為《老子•德道經》。我們的《老子•德道經》誦讀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這本身就是對《老子•德道經》的一種認同與肯定,她的權威性得到較大的保障,也為推廣中推薦教材讀本帶來強有力的依據。即使學校不能更換教材的話,那麼作為德慧智教育的推廣者,也應該堅守住以德進道的基本原則和規律性,要調整學生對於通行本的篇目誦讀順序,現從德篇入手誦讀,進而再轉入道篇來,則比較穩妥科學,也符合自然大道以及孩子生理、心理發育的規律。處理解決起來要有技巧,不要一上來就強硬要求必須改變。應在充分溝通交流宣傳的基礎上,順勢而為進行有效引導。初期可以誦通行本,但誦讀的順序必須要調過來。而後通過不斷的講解交流,最終引導到對《老子•德道經》的專一誦讀上來。
從社會上掌握的情況來看, 已經出現有兒童按照通行本順序先道後德誦讀而產生厭世情緒等不良反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點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嬰幼兒的經典誦讀只能按照《老子•德道經》的篇序進行誦讀,絕不可以按照世傳《道德經》的篇序進行誦讀,一定要在明德的基礎上再明道,否則就容易產生教育上的失誤,使兒童迷失人生的方向,在不明生命意義中,過早產生盲目的清虛思想,而跌入厭世循世的錯誤智識理念之中。按照先德後道,甚至只運用半部德經進行教育,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安排,這一環節要堅決遵守。此外,兒童經典誦讀中,家長、老師的輔導解析失誤,沒有緊扣住德一進行分析,沒有詳盡解釋如何做人而妄談大道,也就會以盲導盲產生錯誤的後天智識認知。《老子•德道經》本身並不含厭世思想,而是積極的向上善而圓滿的,受教者之所以產生,直接與教育者本身的心態理念和環境相關。孩子是一張白紙,全由大人的智識在書畫其中的內容。歪解曲解老子,才是最大的禍胎。所以,進一步深刻認識《老子•德道經》,並且真實掌握和應用德慧智教育理念,三足鼎立,並駕齊驅地全面落實才是根本。當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自己不吃透我們所講過的理論與方法,不能融會貫通,就會腰不直氣不壯,一問即結舌,一行即走偏,一聞即有同感,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諸多的問題都是"煉己"兩個字不過關,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最大的危險,今後要真實注意並全面徹底克服。
社會上教育失敗和失誤的案例,對我們確立德慧智教育理念是豐富的營養,我們要全面分析,深刻解剖,使我們自己的方法立於不敗之地。

日期:  2008/01/03   發言人:  王財貴   

謝謝您的問題。
敬答如下:
一,吾人推廣讀經的教本,只有「老子」,沒有「道德經」之稱。子即子,在正式場合,不可稱為「經」也。
二,所謂「通行本」,其所以「通行」,是經千餘年之流傳,千萬學者之引用,已成定本。縱使有新證據,證其有誤,亦只能在注解講解中說明,而不可擅改。如擅改之,則學術界將大亂也。
三,何況出土本(德經在前)與通行本相校,只前後部倒位,其餘文句所差不多。其差別處細校之,往往通行本勝於出土本。出土本之文字往往不通,明顯是錯字。縱使字雖錯,而義理上可以勉強解得通,最後的意思也是按通行本來解,則縱使解得通,于學問何補?
四,有人因為出土本在漢,而王弼乃是魏晉人,說出土本較早,可信。殊不知「陪葬品」往往粗製濫造,安可為訓?老子本有兩卷(竹簡冊大,編成兩篇,卷為兩卷)抄寫者拿到就抄,何管上下,德經在前,又安可據斷為老子本意?又王弼雖是晉人,但其家所藏本,必不是晉時才有,或者更早于漢,王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甚早,又是聰穎早慧,注易經及論語,怎有不聞不知知道經德經先後之理?而注老子時,依文解義,亦甚通暢。我曾想:設使王弼來注今日出土本老子,必橫生障礙也。
五,世間有人關注文化,熱心教育,發揚道家學術,不論採用的是通行本還是出土本,吾甚皆敬之佩之,最後都有益於吾華民族。您的孩子讀的是那個版本,我認為都無大關係,只要讀熟就是。學校考試,能得分就得分,要扣分就讓它去扣分,只要一部老子讀熟,分數是不重要的。還那麼重視學校的一分兩分,您還能培養個什麼人才?進一步說,孩子那麼聰明,即使他平常背的是「德道經」,到考試時,用「道德經」應付一下,老師並不一定能扣到他的分數,煩腦什麼?
六,至於說要先讀德經,才能重德性實踐,如先讀道經,即有清虛隱遁之遺憾。此恐慮事太過了,又把人當機器看了。一部書在肚子裏,將融為一體,文句有先後,義理則無先後也。不然,讀一部莊子,豈定叫人要先去逍遙,才來齊物?最近有人提倡用餐的方法,建議先吃水果,後吃米飯,說胃腸才能先消化水果,後消化米飯。我看,只要胃腸好,先吃什麼都一樣好,胃腸不好,後吃什麼都不好。何況心靈的靈活性,安有先讀那部書,就造成多大影響之理?我推廣讀經的順序,雖然也教人先讀論語,但那意思是:恐怕他一生只能讀個一本,那就讀論語罷。而且論語語句錯落,似對腦神經之發達特別有效,故建議讀論語而不讀三字經或唐詩。如果一個人註定要讀十本八本,則從那一本讀起是無所謂的。因為到最後,人,總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非由零零碎碎的「部份」的組合體。  


15、唐詩宋詞在孩子的美育上是否可以代替詩經

文章主題: 三請問  
明恕  
請教高人: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在孩子的美育上是否可以代替'詩經'?

kevin :
   三個字:不可以。

明恕:
   為什麼?請明示!

kevin:
第一、讀經教育,而不是讀集教育。古書分經史子集。詩經是經部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不能不讀。而唐詩則是集部的一部分,其文化地位遠不如詩經。當然,《老子》《莊子》《離騷》列在子部中,但因其哲學意義、文學高遠,所以也可以列入讀經課程之中,此屬例外。
第二、詩經不僅具有文學意義。更具有哲學意義、歷史意義、政治意義。孔子一生傾注於兩部著作,《春秋》與《詩經》,《詩經》基本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可以算做儒家文化的源頭。《唐詩》則內容很雜,三教九流的作者都有,雖然經過整理,但整理的原則是以美和格律為主,而不是以哲學、政治、歷史意義為主,其思想性遠不儒《詩經》。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唐詩》不具有這種功效。
第三、詩經以淳樸為美,唐詩以格律為美。風格不同,不可替代。
第四、詩經是早期的作品,其文字多使用古意,讀詩經有利於對漢字更深層次的認識。而唐詩是晚期作品,其漢字多用近意。雖然其中也有一些古意,但依然不能與詩經相比。瞭解漢字意義的演變才能更深刻的認識中華文化。
第五、唐詩也不可不讀。唐詩代替不了詩經,詩經也不能代替唐詩。同樣唐詩與宋詞也不可互替。但就其重要性來說,詩經要高於唐詩宋詞。如果應要捨棄,則捨棄唐詩宋詞,而不舍詩經。詩經相當於白米飯,而宋詞唐詩相當於配菜。吃飯時,最好飯菜兼食,但如果應要捨棄,則可捨棄配菜,而不能捨棄主食。唐詩宋詞可後讀,詩經可先讀。唐詩宋詞可讓孩子課後自己誦讀,而詩經需要在讀經課堂上誦讀。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因為我對詩一直都沒有研究過,能背誦的也不多,只是讀過一些評價。以上觀點未必正確。望大家廣泛討論,並提出批評意見。

不苦:
假如只能讀一部經,您選擇哪一部呢?呵呵。

季謙:
開文之答周到。不苦之問慈悲。
對開文之答再說幾句贊助之:
一,禮記經解說詩之教為「溫柔敦厚」,而吾人一般說文人之性格是「風花雪月」。這兩個成語,略能代表其輕重。
二,在唐代詩人中,自來稱杜甫為「詩聖」,以其近於「經」也,稱李白為詩仙,而聖者自亦有仙氣,仙人終究無聖德,何況不及仙者?
三,故花同樣時間精神,請問你要孩子讀什麼?
對不苦之「攪局」,本不欲作答。然想不苦或者另有「苦心」(良心),即,或許他是替天下尚不知者發問,則是「善哉善哉」之事。故作答雲:「你認為那一部就是那一部。」
2006/08/09 06:57pm

天津清羽:
   番茄黃瓜可以代替米飯饅頭做主食嗎?人生本就是一本人人都在念的經,而且每人只此一本就已經很難念好了。若說要讀經,只好老實一本先,一門深入。確實如先生對不苦所言,都是自認自可的事情。

季謙:
但,如果真愛孩子的父母,真負責任的老師,真知道教育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真知道教材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應的人,在只有一種選擇的情況下,他所做的選擇,豈可任憑一己之見,糊塗了事?
所以,要選擇最適宜的教材,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有兩種人是容易的:
第一種人是:飽讀群書者,這種人既有學問,其見識必較高明,必能發現有某些書是特殊者,這某些書中,又必有幾部是殊中之殊者。要從其中挑出一部來,他一發中的,毫不猶豫。另一種是「人云亦云,以多自證」者,這種人不必有學問,他的心裏只要想:「反正大家都這樣,人多的地方一定安全,我跟人家走,准沒錯,如果錯了,責任也不在我。」這種人也是毫不猶豫,而且根本發都不必發,就以為中的了,安了。
方今天下,飽讀群書而有自信中的者少,而糊裡糊塗,讓人牽者鼻子走者眾。
如果您不甘心被牽者鼻子走,又不敢自以為飽讀群書者,亦有一法:
是比較可靠的「人云亦云,以多自證」,但這裏人云亦云的人,是飽讀群書的真有學問的人,這裏以多自證的多,是兩千五百年來所有的飽讀群書的總數的多,如果這些人有千古一致不約而同的看法,總是比較可靠的。
而這千古一致不約而同的認定是「論語」。您就參考參考吧,不參考這個,您又參考什麼呢?
如果您說:「論語已經被五四那批人批倒了,胡適教我們『兩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古人都受了統治者的壓迫,其選擇未必無誤,今天我們應該拿出批判精神,不要迷信古人。」
五四時代的那些人,確實讀了一點書,他們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勇敢,能批判古人,敢批判古人。但他們忘了,古人也曾經是學者,也曾經是青年,也很聰明,也很勇敢,至少不比他們笨,至少不比他們怯懦。如果一兩個比他們笨,比他們膽子小,也不至於千千萬萬個都比他們笨,比他們沒有「勇氣」。
我年青時,曾經聽我一位好友杜忠誥先生(現在已成當代書法大師)說:他曾拜訪中央研究院大老古文字學家屈萬里先生,屈先生告訴他:「你們年青人,要好好讀四書呀,要把四書好好背起來呀!胡適是我們中央研究院的院長,我們是知道他的底細的,他叫天下人不要讀古書,卻在家裏,逼他孩子背四書呀,你們不要受騙了呀!
2006/08/09 10:48pm 


16、請問四書五經共有多少字呢

這篇文章最後由季謙在 2006/09/26 01:04am 第 1 次編輯]

此問題一兩年前亦有人問過,已詳答,不知現在何處,依黃侃手批十三經白文,引鄭畊老之數:
周易,二萬四千二百零七字。(或作一百零七字)
尚書,今古文合二萬五千八百字。(扣去偽古文,為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五字)
詩經,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或作三十四)
周禮,四萬五千八百零六字。
儀禮,五萬六千一百一十五字。
禮記,九萬九千零二十七字。
左傳,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公羊傳,四萬四千零七十五字。
谷梁傳,四萬一千五百一十二字。
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或作一千七百字)
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爾雅,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三字。
孝經,一千九百零三字。
然十三經除論孟及詩易外,選背即可,不必全背也。
十三經外,須背者尚有老莊古文詩詞歌賦等,今皆未計入內。
故算字數以排讀經日程,須先選定讀經之內容也。我所編之十一冊書,所全選所節選者,可供
參考,亦可以自己去算字數也。其實如為了安排讀經時間,只算大約之字數即可,此則並不難,先算一頁幾字,乘以頁數即得,不必太過精細也。


17、回應溫玉與天地清羽有關大學版本問題

文章主題: 請教季謙先生(言那)
溫玉:
下面引用由言那在 2008/09/11 12:17pm 發表的內容:
季謙先生,您好!有關經典的版本和讀音的問題想請教您。
一、您主編的經典誦讀本出版說明中說:“四書用朱熹集注本。”能否談談這樣做的好處。
幾年前,網友曾為大學古本朱本討論一時,王老師也作了回應。後幾經考慮,並體順眾意,將新版經本改為古本大學。
不知那一段回應放哪兒?有誰知道呢?迷財幫主可能知道!

天地清羽:   
溫玉版主,我來也!
關於朱熹竄改論語中庸大學之一事請教各位(略)

溫玉:
多謝我的 a na ta ,
只是,現在看來,好像與樓主問的沒直接關係,但無妨,也可再看老師對版本的看法。

季謙:

回應溫玉與天地清羽有關大學版本問題:
我前所採用的是朱熹改本(稱今本),與大陸諸讀經版本異(用禮記原文,稱古本),兩年前,因為基金會成立,執行長主張舊版格式用之既久,應更新版式,我也無所謂,就改了。趁改版之際,我回想最初曾答應南懷瑾先生,當改版時,即改用古本。於是我改用了古本,但在古本之後,用小字附錄了新本全文。
現在,我教的讀經班,有的人用新版本(古本),有的人還用舊版本(今本),而我的教學是用新版本(古本)。因為朱熹是個守規矩的人,雖調動了一些文句,但文章還是一句沒多沒少,所以那些用舊版本(今本)的孩子和家長,只要翻動兩三次頁碼,就接得很順利,也沒有人罵我(可能不敢罵老師),也沒有人讀不來。
可見版本是不重要的,用一兩分鐘解說一下,一輩子就懂了。
比較重要的,首先是:有沒有多讀經?其次是:如何解經解經以開智慧,並用智慧來解經。兒童要做的是第一件事,背書,是人人皆同的。將來才講究第二件事,解經,而解經是可以人人不同的,但以何者為准?曰:智慧。至於何謂智慧,那不是現在需要問的問題。
2008/09/14 03:14pm 


18、為何某些重要經典,如論語孟子,不可挑選揀擇

文章主題: [轉貼]光明日報:深圳寶安區嘗試自編中小學國學教材 如幻   

方讀「近思錄」,卷三「格物窮理」第四十二條雲:
問:「且將語孟緊要處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終不浹洽。蓋吾道非如釋氏,一見了,便從空寂去。」
有注引朱子之言雲:
「莫雲論語中有緊要底,有泛說底,且要著力緊要底。便是揀別。若如此,則孟子一部,可刪者多矣。聖賢言語,皆著理會教透徹。蓋道理至廣至大,故有說得易處,說得難處;說得大處,說得小處。若不盡見,必定有窒礙處。」
知此,則知某些重要經典,如論語孟子,不可挑選揀擇。
我以前讀陸象山語錄,有一條印象非常深刻:
有弟子問:「先生屢勸人讀中庸,請問中庸一書,何者為要語?」象山不答,良久,曰:「句句是要語!」
好個「句句是要語」!
程子屢說:「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
故讀經者,至少學庸論孟四書,不可隨意挑選。否則,即為妄作也。
2008/08/21 10:16am


19、讀完了四書和老莊,對以後的處事待人,會混亂嗎

日期:  2003/10/02   發言人:  Hau   
主題:   四書對小孩的以後發展?  
內文:
王教授:目前我的兩個孩子已讀完了四書,也讀了您所編的英文,現在他們正在復習論語和讀孟子和莊子。
   我的問題是:1、他們讀了這些書,對以後的處事待人,會混亂嗎?(因為孔與莊的觀點是不一佯的)2、讀經一百個字,要讀兩百遍,才讀熟,進度會不會太慢?

日期:  2003/10/02   發言人:  王財貴   

您的孩子了不起,不過,也是因為有了了不起的家長啊!
兩個問題試答如下:
一,凡是歷史上被認為經典的,都是大師級人物的原創性著作.也都是人類智慧之結晶,天地宇宙永恆之寶藏.何況吾人所選擇建議給兒童讀的,又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而凡是智慧,必是通於人性,通於天地之心.於是諸種經典,實只是同一心靈的不同表逹.所以通一經典,則能通諸經典,通諸經典,更有互相取益之功,並無互相妨礙之嫌.
  尤其像儒家與道家的學問,皆是人類高度之智慧之表現,道家嚮往之境界,即堯舜孔孟之境界.不瞭解老莊,亦必不瞭解孔孟。
  此種觀念,晉人王弼釋老,郭象注莊,已言之甚詳;而宋朝蘇東坡也曾說:莊子句句在譏孔子,其實句句在贊孔子.近人文化失落,不會讀書,人云亦云,故有孔孟老莊水火不容之見.甚可悲  也.
  興起文化恢宏見識之人,就在您的不一代,請放心讓他多讀多背就是,不要再對經典起疑.因為您一起疑,您的下一代就不能讀,下一代不能讀,則其待人處世,依然會像我們這一代一樣混  亂下去,——我們這一代的待人處世是最混亂的了,不是因為我們讀了孔孟,又讀了老莊,才會混亂,乃是因為我們什麼都沒讀的緣故.
  所以,要讓您的孩子讀,把重要經典全部讀進去,如果真的遇到孔孟和老莊的混亂,那也將是了不起的很高明的混亂.有那種混亂,我也甘願.
二,背書速度因人而異,也因經驗而異,一百字兩百遍不算慢,就是三百遍也不算慢.總之,能讀能背起來,不管幾遍,都不算慢.不讀不背,快有何用?——九十年來,多少天才,不是都被浪費了!他們快在何處?


20、篇、章、卷、冊之義

日期:  2003/12/02   發言人:  李中圓   
主題:  盼望王教授給我鼓勵—大陸一小朋友
內文:  王教授:
您好,我叫李中圓,男,我今年七歲了,我很喜歡讀書,我背會了《大學》、《中庸》、《論語》十三章、《老子》、《莊子》兩章、《重訂增廣賢文》、《千字文》、《孝經》、《弟子規》,還有許多書我還沒背,我要努力背書,做一個好孩子。
   祝王教授年輕、幸福、快樂!
                                    李中圓
                                  2003.12.2

日期:  2003/12/02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盼望王教授給我鼓勵—大陸一小朋友   
內文:
中圓小朋友:你好
很高興知道你很喜歡讀書,而且只七歲,就已經熟背這麼多書,真了不起。現在能認真讀經就是好孩子,將來你的品德學問都可以從這裏生髮出來,做一個君子之人!
但你所說論語讀了十三章,應是十三篇之誤——章是一小章,篇是一大篇,如學而篇就有十六章。
莊子文章長,也是一篇一篇算的。——所謂篇,是古時用竹簡寫書,竹簡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直著寫字,叫做策,許多策用線來連串,一策一策從右向左連串下去,那動作叫做編,編好了成為一大片,叫做篇,把整篇卷起來收藏,叫做卷,要讀書時,把卷打開,就由上到下一行一行,由右行接左行讀下去。章是篇卷裏面的一個段落。那種編起來的書叫做冊,你看,冊這個字像不像許多簡片連起來的樣子?那是一個象形字。——好了,講太多了,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趕快多讀經,多背經。以後這些都很容易懂的。
還有,我覺得你的名字也真好,跟你取名的人,一定是希望你中和中庸,而且圓滿圓融,你不要辜負了這期望。


21、關於帛書版老子

文章主題:【帛書老子辨偽】...建議熊春錦大師大力推廣帛書老子實為不智之舉,應該三思而後行!

楊水源先生一句「制作古墓陪葬品匠工所粗製濫造出來騙騙往生者的帛書版道德經」,頗有意思,或許值得專家學者們考慮考慮。
現在日本還保留著用書法國畫培葬的風氣,記得二三十年前,有一陣子,他們來臺灣要收購許多書法及繪畫作品,要求用絹布,好像不論精粗,只要價格便宜。許多書法匠人就天天寫個不停,往往是「月落烏啼」或「半畝方塘」一類的詩,或「百壽」「百福」一類的字。國畫則是以山水居多,而其輪廓是先印好的,再由匠工塗上色彩。於是粗製濫造,千篇一律,整捆往船上送。我起初懷疑日本人為什麼品味那麼低,後來有代理商告訴我,那些都是作陪葬用的。(本來也有人要我寫字,說是日本人要買的,一種要幾十幅,我都當一回事認真寫。後來聽說如此,就不再寫了。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然哉然哉。)
如果漢人本有此風氣,則陪葬品之不可信,其理昭然。(請葬儀專家研究研究吧!)
魏晉時王弼選定一種老子版本來作注,其選注的時間固然後於漢墓陪葬之時,但下注的時間是下注的時間,若推其所流傳的來源,不一定就後於墓葬了。如必以王弼本為後,那就是太愚昧了。
又,王弼是貴族世家,其家所傳版本,當是自祖先精選的版本,故我亦以為較可信。
除非能有可考的確切證據,不然,最後的可信根據,應是「文章」及「義理」。
2006/04/20 10:51pm


22、唐詩王之渙的詩名是涼州詞?或出塞

日期:  2008/05/16   發言人:  玉華   
主題:   唐詩王之渙的詩名是涼州詞?或出塞?   
內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
請問各位大大,這首詩的詩名是涼州詞?還是出塞?

日期:  2008/05/17   發言人:  王財貴   
兩名皆可,各版本中,兩名皆有用之者。
   漢朝人或從民間收集民謠詞曲,或士大夫自作曲調,並填詞,可配樂而歌,稱為樂府。相傳漢武帝時的大音樂家李延年曾作「出塞」「入塞」(或稱塞上、塞下)兩種曲調,以表達邊塞的風光與生活,也納入樂府之列。其後依樂府之歌調而作詩填詞之風一直流傳。所以到了唐朝,還有許多人作「出塞」「入塞」的詩。
因此,如果有詩題名為「出塞」或「入塞」者,有兩個意思:一者表示是邊塞風光;二者表示這是樂府,要用該曲調來演唱。
   中國的詩歌,從詩經以來,都是可演奏可歌唱的,古人稱「詩三百,孔子皆弦歌之。」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傳統。後來不僅中國人唱中國的歌,也吸收外來民族的音樂。《樂苑》稱,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令教坊翻成漢地新曲,並配上新詞傳唱,後便以西域原地之名,做為新聲曲調名。《西域志》載:「龜茲國工制伊州、甘州、涼州等曲,皆翻入中國詞調。」「涼州」是今甘肅省武威,是在「玉門關」外。〈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就是唐時「樂府詩」曲調之一種,不是詩題,是曲調之名。唐代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紛紛為它填寫新詞,所以有唐一代便有多人多同名為《涼州詞》的詩,例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也叫〈涼州詞〉。
   不僅有《涼州詞》,還有《甘州詞》(柳永有一闕很有名的「八聲甘州」的詞,聲情慷慨,當與甘州之曲有關),而千家詩不是有一首很有名的蓋嘉運的《伊州歌》(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嗎?這些都是從西域胡人民歌改造的新聲,音調悲壯,不與豔詞同科,故唐人多做邊塞征戍慷慨之詩以配之。
所以王之渙的〈出塞〉,也可以叫做〈涼州詞〉。「出塞」之名,是指詩的內容,說這是有關「塞外風光」。〈涼州詞〉之名,是指「曲牌」,亦即歌調。(可見王之渙這首「出塞」詩,不是用漢朝樂府的曲調,而是要用唐朝新作的「改良胡調」──「涼州調」來唱,才合其旋律。)


二)有關經文讀音

1、有關經文讀音的問題
2、關於古音字的讀法
3、在音稿校對中,發現尚有瑕疵
4、請問同一字古文念法與長用念法不同時是否會造成小孩錯亂
5、請教王教授: 讀經CD發音和課本上的注音不同該以何為主
6、讀經需正音嗎
7、有關經典的版本和讀音的問題


1、有關經文讀音的問題
文章主題: [求助]讀音的問題   
shengche0813:  
   請問老師:選用讀本是否對小朋友在讀誦經典時比較順暢,對批註時也不會偏離本文原意,
小弟選用的讀本是王博士編訂的,但也有不同版本的讀本如何因應?
請問中庸的第十三章“丘”字要讀何音,“慥慥爾”要讀何音?“丘未能一焉”如何解釋
“君子胡不慥慥爾”如何解釋?謝謝!

   有關經文讀音的問題,十餘年來,已經屢次有問而答了,請在本網和華山書院網覆看。但為了您的熱心,今日仍再答一次:
一,首先,要記住。熟讀整篇整本是重要的,一兩個字的是非,是不重要的。
二,讀音之所以不同,理由有二:一者皆有所本,皆可。二者,注音注錯了。
三,如遇皆可者,則請擇一而從之即可。譬如我的版本中,有些字注「讀音」,而非「語音」。如:白日之白,黑山之黑,綠葉之綠,斜陽之斜。這都好玩,讓兒童識些古音,將來心靈會比較活潑。有人懷疑,這樣讀法,與學校「語音」不同,會不會讓孩子產生混淆?以我的經驗,十幾年來,這種情形並不嚴重,嚴重都是父母老師在還沒有實踐讀經教學以前,自行想像出來的。
四,在編書時,編者都會儘量小心以免錯字錯音。但校對再精,錯誤實在在所難免。以我自己所編的讀本,大概有萬分之一或二的錯誤率。所以如果自己能指出錯誤,或能用其他版本校正最好,亦請通知我再版時改正。但如沒有其他版本參照,或有版本而自己也不能判斷是非,則照自己所用的目前版本即可。如果真是讀錯了,萬分之一二,不礙事的。等到這個人有學問以後,就會自我改正了。但如果沒有學問,錯與不錯,皆錯到底。千萬不可在讀音上太過講求,以免因小失大。
五,「丘」字之讀法,我在每本書的「出版說明」中都交待了:在「群經」中,如遇孔子之名,則避諱讀為「某」,以示尊重聖人之意。但如不是孔子之名,則亦唯讀如「秋」,如「左丘明」讀為「佐秋名」而不讀「佐某名」。但,在詩詞中,如唐詩李白「廬山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中之「丘」字,亦讀「秋」聲。因為一來詩詞只是遊戲之作,不必當真,二來照顧其押韻也。當然,如您要把孔丘讀為「恐秋」之音,亦可以。但我編書時另有苦心,幸勿見怪也。
六,「丘未能一焉」之義,本甚明白。即孔子自謙未能做好以下所列的四項君子之行。
七,有關「慥慥」之音義,說文無此字,集韻收有此字。解為「言行相顧貌」,鄭玄注禮記「君子胡不慥悎」,解為「守實言行相應之貌」,朱子四書集注剪為「篤實貌」,恐怕都是依照中庸此句作解而已。廣雅此字解作:「蹙急也,迫也。」則慥慥意為「汲汲」,言其勤勉不敢怠忽也。以此觀之,則「慥慥」似有「篤實相應」,以及「汲汲勤勉」兩義。今就「形聲必兼會意」的原則考察之,則「造」字有「至,就」之意,以「造」為聲,則「慥慥」,當有「心中想要達到而兩相成就」的意思。想要達到的態度,是「勤奮不已」,而達到的成就是「言行相顧」。這兩個意思,本來也是相通的。所以一個讀音,兩解均可。如有人必欲分前後兩義,而在此句,特別讀如「糙米」的「糙糙」音,我也不反對。總之,您用我的版本,讀如「造造」並不一定就錯,而讀「糙糙」的人,也可以。請您自選吧!
八,謝謝您的精察。但,一定要記住:多讀多背比較重要,不可因為任何理由而放棄。
2006/11/13 12:55pm


2、關於古音字的讀法

一,有些字注古音,是要讓下一代及早有點古今音韻變化的初步印象,其實讀多了,也就順口,聽多了,也就順耳了。但發音不是很重要的,讀今音也是可以的。
二,兒童讀多了,其實他們很精的,他們知道這就是那。也就是說,他們同時具備有兩種能力,而且不會混淆,至少稍稍長大,一定不會混的。
三,經典會考對讀音是通融的,幾乎沒聽說有因古今音而有打擾或扣分現象。
四,小孩長大後與人溝通,最重要的是學問,而非讀音。讀音之偶爾有異,此是小事,無庸擔心,最重要的是經讀了多少。譬如大陸之讀本,大體都是今音,較少「古音」。若將來,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引經據典時,依古音而讀,遇到依今音的人,他們將會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而不會互相誤解互相排斥的。


3、在音稿校對中,發現尚有瑕疵

日期:  2003/03/16   發言人:  apple   
主題:   請問一下
內文:  請問預約劃撥的莎士比亞何時才會到呢?(到現在應該也有一個月了吧!)

日期:  2003/04/04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問一下   
內文:
很抱歉,一向出版都誤點.
本來這次決心準時在三月底出版了.
因為在音稿校對中,發現尚有瑕疵,因為修正的發音人必須相同,所以發回大陸原地重新整理,可能還要耽誤半個月.
"要把"意外"也納入"意內"中考慮",是我讀大學時候一位張起鈞教授的名言.幾十年來,我一直謹記在心中,但一直犯此大病.可恨可恨!將來讀經的孩子不要有此毛病才好.
王財貴敬上.


4、請問同一字古文念法與長用念法不同時是否會造成小孩錯亂

日期:  2004/04/11   發言人:  maashushu
主題:  請問同一字古文念法與長用念法不同時是否會造成小孩錯亂
內文:  我有一個滿四歲2個月的小孩,他已會自行以注音看書,但目前碰到的問題是同一字讀古書的注音與故事書中的注音不同,例如(車(ㄐㄩ))(車(ㄔㄜ))。請問有經驗的家長,告我該如何去向小孩說明。

日期:  2004/04/12   發言人:  基隆慮苑   
主題:  Re:請問同一字古文念法與長用念法不同時是否會造成小孩錯亂   
內文:
maashushu您好:
我家六歲姊姊在讀經過程中,也常會就相同字不同音,不同字相同音提出問題,我都會簡單的告訴他答案,然後再繼續往下念.譬如說:[行]有時候念ㄒ一ㄥˊ有時候念ㄒ一ㄥˋ有時候念ㄏㄤˊ,如果我女兒提出來時,我就很簡單告訴他:對呀!這裏是念ㄒ一ㄥˋ跟前面念過的地方不一樣.若是碰到不同字相同音,我就讓他自己比較看看,雖然兩個字長得不一樣,但是注音是一樣的,有時候看情況我會教他拼音.
我女兒還有二種情形會發問:
(1):同樣的用語出現兩次,我女兒會問為什麼那句話要講兩次?譬如:[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我就會以他能接受,能理解的答案來告訴他.
[2]最近我女兒會發現不同字不同音但自行相近者且提出來告訴我,譬如念到論語泰伯第八時他發現了泰伯的[泰]與恭而無禮則勞的[恭]很像,就會停頓下來,我就讓他兩個字比較比較,再繼續念下去.
讀經真的讓我女兒在無形中一直認字,沒有壓力很輕鬆的!
讀經真的很好,希望更多的家庭一起來讀經。我們家小朋友讀經口號:[我讀經我有福,我讀經我最棒,爸爸媽媽最愛我!!]

日期:  2004/04/12   發言人:  王財貴

一字有兩音,如果是不同意思,則是一般說的破音字。如果是同一意思,則是古今音或讀音語音造成的區別,這種區別,本來不必區別也可以,我在編書的時候,是考慮到讓孩子從小就對中國文字語言的變化有些些印象,於是在某些字上有意的留些痕跡,尤其是唐詩三百首中,在古入聲的字上變化最多,更是為了凸顯民國以來國民政府採用北京話作為全國國語,而喪失可貴的入聲,所造成的永遠的歷史錯誤。
一字兩音,說會造成錯亂也可以。但不會產生太大障礙的。請放心。
您如果想把讀本改一下也可以,(現在大陸的傾向是完全用今音),如果不想改動課本,則課本是什麼音就讀什麼音。以後孩子自然曉得兩音都可以,而且從小埋下研究古音的一點線索。
至於有的兒童已上學,在學校考試中出了錯,怎麼辦?我認為如果心胸放開一點,一兩分是沒什麼關係的。   


5、請教王教授: 讀經CD發音和課本上的注音不同該以何為主  

日期:  2006/05/17   發言人:  讀經媽媽
主題:  請教王教授: 讀經CD發音和課本上的注音不同該以何為主   
內文:  王教授您好!我買了華山書院出版的讀經CD,在論語部分我發現有幾個字課本的注音和CD上老師的讀音不同,我該以哪一個為主呢?由於我正在教念自己的孩子,教的和放給他聽的不同,所以想請較王教授。其他課本我尚未聽完,所以尚未發現.....
   
日期:  2006/05/18   發言人:  王財貴   

一,如有此情形,是製作之疏忽。請能上網或直接電話出版社提出,以便再版時修正。或者修正課本,或者修正錄音。務必使之一致才好。出版社會感謝您的。
二,現在,您的處理方式是:如果孩子小,還不會自己讀,則照錄音讀。如已能自己看書讀,則請分辨那種讀音才對,照對的念。
三,如不能分辨,則任選一種皆可。因為:第一,或許兩音皆可,如語音與讀音,都對的。第二,如有正有誤,居然選到錯的音,怎麼辦?可以這樣看:全書一萬多字,只一兩處差錯,也不太嚴重。孩子有學問了,自已就會改,不會錯一輩子的。(這樣說,好像有點替出版社開脫責任的意思。不過,校對確是很麻煩的事,依我所知,華山版已經是全天下較好的版本之一了。當然,精益求精,是出版社的本份。)   


6、讀經需正音嗎

文章主題: 讀經需正音嗎?
Streeflower:  
   在教小孩(一個小一,一個中班)需要提醒他捲舌音與不捲舌音嗎?為什麼?
交代一下背景:我們兩個小孩已在讀經全日班上了兩年的課,現在在家自學。外子帶讀時會特別注意ㄓㄔㄕㄖ這些捲舌音,不僅在經本上加以標記也常常加以糾正。我有些不以為然,但他認為要讀就要讀得正確,況且只要剛開始辛苦一下,以後就不需再矯正其發音了。因為意見發生歧異特別徵求各位讀經前輩的看法,希望季謙大人一定要撥冗回應喔!

季謙:
   凡做事,有本有末,本為主,末為輔。人生處處能本末兼賅最好,但往往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則舍魚而取熊掌,乃為聰明之選。不要舍了熊掌而取魚,更不要既不可兼得,就完全放棄。
語文教育,語文兼備,最好。但不一定能兼備時,本應以文為主,以語為輔。但目前,全世界——當然我國也必然是——是以語為主,而明顯忽略了文。本末倒置,此所以語文低落之主因也。
現在,提倡孩子讀經,正是以文為主的教育。至於讀音正確如何,是次要的。這不是說一個人可以隨便亂發音,而是說,一個孩子從自然的學習中,發音再差也差不到那裏去。
不過,如果環境許可,有人可以幫孩子正音,那當然以正音完美了。
只是,要隨時知道,求正音是附帶的要求,不把它當主題就好了。亦即:不要到:「發音不正是罪過」,或「你發音不正,就不讓你讀經」的地步就是了。
   英文讀經的教學,也應如此看。
我們當前學校體制的英文教育,認為英語發音很重要,總是要求發得很正確,有錢的學校,必要以「外籍老師」為號召,其實是局限在「只注重發音」的框框裏。結果,鄉下的孩子,好像就該註定學不好英語了,而所謂「美語學校」出來的學生,他的英文程度又有多高?縱使能講一口漂亮的「英語」,外國人也不會因此就看得起他。這叫捨本逐末。
所以,學問為要,技巧次之。讀經為要,發音次之。
2008/11/10 06:05pm


7、有關經典的版本和讀音的問題

文章主題: 請教季謙先生      
言那:   
季謙先生,您好!有關經典的版本和讀音的問題想請教您。
一、您主編的經典誦讀本出版說明中說:“四書用朱熹集注本。”能否談談這樣做的好處。
“注音亦儘量採用底本中所注。”這就是說依朱子注採用古音來讀,這樣對於現代人讀經典有何意義。
是不是讀這樣的版本更有古韻,更能流傳久遠或讀這樣的本子再讀朱子的四書集注便相得益彰了。
二、對於古音實在不太瞭解,能否指點一下其方法和門徑。
1、父沒觀其行(xing去聲)
2、恭近於禮,遠(yuan去聲)恥辱(ru去聲)也。
3、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ang 去聲)
4、有酒食(si 去聲),先生饌
5、揖讓而升,下而飲(yin 去聲)
6、殷人以柏(bo 陽平)
7、始作,翕(xi 去聲)如也;從(zong 去聲)之,純如也
8、儀封人請見(xian 去聲)  
9、 從(zong 去聲)者見(xian 去聲)之
10、車(ju 陰平)
以上略舉《論語》的前三篇一些字台版的讀音,上面的讀音應該就是古音的讀法吧!還有一個小問題:“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導。而讀經本讀dao(去聲),是有誤還是古音“導”也讀“dao(去聲)”?
三、在讀音上還有一種情況:為什麼大陸現在讀作陰平的音,在台版課本中是標作陽平?
1、孰謂微(wei 陽平)生高直
2、質(zhi 陽平)勝文則野
3、昔(xi 陽平)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4、危(wei 陽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陽平)乎
以上是台版的標注,而內陸現今讀陰平。若內陸要做以朱注為底本的正體字論語注音本(羅馬字母注音),這類的讀音如何依從?

季謙:

承問,敬答如下:
一,語文特性總說:文字和語言,是人類溝通思想的工具。論語曾有記雲:「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既然記出孔子教人讀書(尚書)、讀詩、和習禮時,是用「正音」(河洛中原周王室之官話,因為此乃關係到「國際」往來的學問,故用「官方語言,類似現代中國人用「國語」或「普通話」),可見孔子之講學,一般情況下用的是方言──「山東腔」。當時不僅方言多樣,連文字書寫都各國不一,秦始皇始制車同軌和書同文,但語尚不同音,直至近代才有由國家統一的「普通話」。為何古人既注意到書寫要同文,而不也把語音統一起來呢?我想一方面是語音的統一在技術上較為困難,而且書同文是比較重要的,語同音的重要性沒那麼大,尤其古時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人類思想傳遞最主要的管道是文字。現在,雖然語同音了,但語言是比文字還活得多的不穩定的東西,群眾約定則俗成,其變化是很快的。文字可以一定兩千年(到最近才又有偉大的領袖再出世來重定文字──簡體),語音,可能一二十年就要重訂一次。還有,如考慮到各地的腔調,幾乎永遠沒法完全「標準」。所以,讀經,或作學問,如果文本無誤的話,語音只要八九不離十,即可達到互相溝通的目的,是不必那麼在意的。
二,語音取擇要領:樓上小樓說得對,同一個字,若讀不同音,有時是有辨義作用的,俗稱「破音」(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不同義,故不同音)。但有時只是古今音的不同,音讀雖不同而意義不變,俗稱讀音和語音(如「車馬炮」和「汽車」的車字不同音,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如讀成「鞋」,則和「白雲深處有人家」的「家」不協韻,故最好讀「讀音」──即古音──「俠」),更有的只是地方習慣的不同,(如「頭髮」的「發」,臺灣小學課本讀第三聲,而電視洗髮精廣告學北京腔,念四聲,我覺得很難聽。簡體字「發」「發」同字,可見也可以讀第一聲。如有人追問:三個讀法中那一聲對?則答:都不對!因為這個字古音念入聲,不念入聲的都不對。但明清以後「入派三聲」,入聲被忘記了,分派到平上去三聲了,所以讀什麼調,也可以說都對)。而有辨義作用的破音之中,有的是有明顯分別的(即:沒讀破音時,人皆認為讀錯了,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行走」和「銀行」的「行」字),有的則無明顯的分別(如「行動」和「品行」的「行」字,今日都讀為「形」,也不算出錯。其實,此二者,一是動詞,一是名詞,嚴格來說,是應有分的。至於同樣是「德行」一辭,其「行」字讀成第二聲和第四聲,表意是不同的,一指道德的「行動」,一指道德的「情操」。一是動態的,一是靜態的)。
三, 為今之計:但我看現在的人,上自政府,下至百姓,都亂了套了,尤其是大陸,半世紀來以反古為雄,更是「無法無天」了。所以,對於重要經典,如四書,我自覺要遵照古音,至少我有所本,立於不敗之地,而朱熹又是個負責任的篤實的大家,為何不遵呢?除非誰更有學問了!
四,於是對承問諸條,可以簡答如下:
1、父沒觀其行(xing去聲)
此處「行」,不是一個個的「行動」,而是平日所養成的「情操」之意,是作名詞用,故讀去聲,意義才得準確。
2、恭近於禮,遠(yuan去聲)恥辱(ru去聲)也。
「遠」作形容詞讀上聲,作動詞讀去聲較清楚。因為在此句中如把「遠」字讀為上聲,此句的文法是不通的,因為沒有動詞了。
3、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ang 去聲)
古人將「養」字特別分出上聲和去聲,一是平常的「養育」義,一是「以下養上」的「奉養」義。此點分辨,可見古人在意于「愛」之品類有多樣,所以自覺地在日常口語中表現了出來,正顯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度。你可以說古人那麼嚕嗦,真封建。但「禮」須耐煩,不耐煩者,必是還沒進入到文明的心靈。
4、有酒食(si 去聲),先生饌
「食」當動詞「吃」,讀二聲。當名詞「米飯」時,讀去聲。
5、揖讓而升,下而飲(yin 去聲)
「飲」字原是上聲字,可作動詞如「飲酒」和名詞如中藥之「生麥飲」。但有時「飲」的動作是主動的,有時是被動的,當有被動義(使人喝)時,讀去聲「印」。如古文「酌以飲寡人」,意思不是「倒酒把寡人喝了」,而是「斟酒給寡人喝」,所以在此,要讀如「印」比較明白。又如陳琳有「飲馬長城窟行」之詩,「飲馬」者,其全部的意思是「把馬牽到有水處讓馬喝水」,這一連串的整個動作,用「飲馬」兩字表示,此中文簡省之道也。若在外文,則必須分主客,還要用被動格式,加個「使役助詞」,是很煩的。中國人認為:如果不破個音,怎對得起這個「飲」字的重擔?「揖讓而升,下而飲」的「飲」字,意義更重大了,是表示:大家都射過了,射勝的這方,向射敗者作揖,請敗方升階到堂上去飲酒(敗方有酒喝!與洋人相反)。這些動作之複雜與莊嚴,恐怕須要將「飲」字的讀音變一下,才得以盡其意蘊。現代的人都苟簡了,什麼都不講究了,若堅持要讀三聲「引」,誰也不敢說一定不行,只不過腦子裏現出的是「呼!喝!乾杯啦!」的情景。(說到這裏,我想到有朝一日,我有了書院,來書院讀書的孩子,都要習射,也必用「揖讓而升下而飲」之禮。)
6、殷人以柏(bo 陽平)
此讀音語音之異,意思是:讀書(尤其是古書)時讀「勃」,講話時(或讀白話文)時念「擺」。
7、始作,翕(xi 去聲)如也;從(zong 去聲)之,純如也從之,讀如「縱之」,是「隨之而放開來」的意思,和平常說「服從」「隨從」之意稍異,故變其音以別之。
8、儀封人請見(xian 去聲)
「見」字,主動去「看」時,讀「件」,如孟子見粱惠王之見。被接見,讀「現」,有如「出現在他人前面」的意思。有時候被動意在句首或句中,會用「見於」兩字,更應讀成「現」。如「莊暴見孟子,謂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云云」,這幾句文中,有兩個「見」字。顯然,前一見字和後一見字,其文法地位不同,故前讀「件」,後讀「現」也。。
9、 從(zong 去聲)者見(xian 去聲)之
「自何所來」之「從」,及「跟隨」之」「從」讀「陽平」,是動詞義。作「跟從的人」解時,是名詞,讀去聲。「見」字如上。
10、車(ju 陰平)
此古今音也,亦即讀音語音之別也。試看下象棋的人是說「棄『居』保帥」,還是「『汽車』保帥」?便知所謂古今音,讀音語音之不可不別也。
11、「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導。而讀經本讀dao(去聲),是有誤還是古音“導”也讀“dao(去聲)”?
朱注所謂「道音導」者,是說「此處的『道』字和『導』是音同義同」的意思,「某某音某某,表其音同意同,是訓詁家常用法也。而「導」字在歷史中,只有一個讀法,即去聲「盜」,沒有上聲的音。現在讀上聲的,按理是錯的,最少是不符古法的。
五,另問:至於在讀音上還有一種情況:為什麼大陸現在讀作陰平的音,在台版課本中是標作陽平?
1、孰謂微(wei 陽平)生高直
2、質(zhi 陽平)勝文則野
3、昔(xi 陽平)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4、危(wei 陽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陽平)乎
以上這些字的音,甚至更多的兩岸所念的調性不同的情況,更無所謂了。本來陰平陽平,在古時都是叫「平聲」,但平聲的發聲有「清、濁」之分,後來,大體上,清平的就變成現在的陰平,即所謂第一聲,濁平的,就變成陽平,即第二聲。但我們到北京一看,北京人大體都是活的,他們講話,每隔十幾二十年就會變一些。不要怪他們耍怪,現在連人的性別男女都會變了,何況語音的陰陽相變?如果整個國家的語音要跟北京人變來變去的話,那我也無可置評了。
六,吾人之對策:這麼多規矩!那遇到各版本有異同,我們應該咋辦?請朋友放心,只要不太執著計較,混著過,不就沒事了?所以凡有此困擾的人,我都勸他:「你拿到的書咋注,你就咋讀,縱使讀錯了,也沒大關係。如果你明知書上是錯誤的,或有自己的見解,那你就把書改一改,改對改錯,也沒大關係。」曾有人問:「您的唐詩把「白」字注成「勃」音,李白念成李「勃」,請問我是教孩子念李白還是「李勃」?我說:隨你便,但孩子只要熟讀唐詩三百首,將來孩子長大了,必定知道李「勃」就是李白。
總之,我的意思是:真正有大學問比較重要,一丁點的這些讀音可以不必太計較,不要因小失大。一個有學問的人,讀音與人不同,甚至讀錯了音,別人也不敢說他錯。沒有學問的人,縱使字字都讀對了,我也不敢便相信哩。
2008/09/14 02:19pm 

——以上王教授读经回复类编增补之一
(本帖在本网与读经教育论坛http://www.wtkdujing.cn/bbs/联合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14 01:06:50 | 只看该作者
这繁体看得好累啊。。。
继续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4 14:13:41 | 只看该作者
简体版请到读经教育论坛看:

http://www.wtkdujing.cn/bbs/dispbbs.asp?boardid=12&Id=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18 , Processed in 0.09388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