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目的:经典教育工程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展起来,可是有很多家长比较认同,并在家让自己的孩子读经,一个孩子读很是枯燥无味。久之,使孩子厌学,家长都颇为苦恼。本人从事经典教育将近一年的时间也算是有些心得,为了可以更广泛的开展经典教育,应家长们的要求开办起这个网络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把全国零散的进行经典诵读的孩子通过网络的形式集中起来,集体学习以提高孩子的读经兴趣,还可以通过这个形式让家长们有机会互相交流经验。
二、经典教育的意义:经典教育是精神的培养。看一个人是否有高远的理想,宽大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的知识,在他今后是否有一个健康、快乐、充实的人生。经典著作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最富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四书》《五经》《老庄》等。这些经典之作,经过千百年的筛选和锤炼,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骨髓,是无可替代的。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富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一个孩子,要接受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就应该从经典读起。经典教育必须在13岁之前完成。在中国古代,学校分为两部分,第一步叫蒙馆,第二步叫经馆。蒙馆主要招收3—6岁儿童,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教授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这些书一方面灌输了人伦道德、天文历史等知识,更重要得是,通过三本薄薄的小书,已经基本上通过了识字关,两千多汉字已经全部会认。达到了自由阅读的水平。六岁入学,到了经馆,就要读四书五经,经书是必修之课。在13岁之前几十万字的背诵任务必须完成。闲暇时间,孩子们还可以阅读大量课外书。从鲁迅、周恩来等人的回忆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私塾,这就是孕育了两千年中华文明的私塾教育。这种私塾制的教育理念,有着很深刻的科学道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人生规划上已经整体错位了。六岁之前,在他们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我们的幼教专家说,不能让他们识字。当他们进入小学之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没时间和精力为他们解答所有问题。而他们自己又没有阅读能力(他们需要用六年时间,从三十万字的教材中学会两千多汉字,而在古代,这些都是在六岁之前完成的)。当13岁之后,青春期到来,第二性征出现,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进入情感体验,开始独立思考人生意义。但是,他们没有大量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精神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所以,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建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到了18岁之后,进入大学,便变得世俗、浅薄、庸庸碌碌,面临好多精神上的困惑而不能解决。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自杀、暴力、吸毒、淫乱等丑恶现象的根源。所以,在13岁之前,人生记忆力最好,自我意识尚不明显的时候,让孩子们把所有应该读的书全部装入大脑。做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以后,就是对这些书的发挥、运用和再创造。这样的孩子,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吾年十五而志于学”,李白所说的“十五学剑术”“十五学神仙”。这方面,周恩来、胡适等人就可以作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我们主张用最开放的形式进行最经典的教育。《论语》在孩子们眼里不是恐怖可怕的魔法咒语,而是活泼生动可亲可爱的师生生活全景图。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以《弟子规》为开始曲,然后是《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道德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朱子家训》、《唐诗宋词》、《历代美文》、《孙子兵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中间穿插(古典音乐欣赏,古诗朗读与诵唱)。前三十分钟为正课时间,中间插十分钟的古典音乐欣赏,后二十分钟为穿插课程,一节课学习大约100字左右。
四 、 经典教育大讲堂网络课堂知行规范
1,入则孝,出则悌,克己而复礼。
2,推广经典,传承国学。
3,尊师重教,克勤克俭。
4,教人教己,以身作则。
5,甘愿奉献,慎言谨行,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醒。
6,懂礼知学,知行合一。
经典教育大讲堂网络课堂学规
1,学员必须按时参加网络课堂;家长必须参加读经交流讨论,积极学习读经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2,有事提前请假,无故旷课三次者视为自动退出网络课堂。
3,保证孩子每天一小时的经典诵读时间。
4,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家长坚持每天检验学员践行状况并认真填写践行表格。
5,积极参与课堂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配合网络课堂的各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