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mh06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学习指南(根据各方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1:52:32 | 只看该作者
数学智能趣味训练pdf

数学智能趣味训练.rar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134.17 KB, 下载次数: 426, 下载积分: 金币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1:55:50 | 只看该作者

7.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qdylz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12 14:27: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下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1-13 14:28:03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楼主
太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1-13 18:33: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4 16:2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1-15 16:56:28 | 只看该作者
好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1-15 18:39:5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不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1-16 12:49:34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值得收藏!

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了,还真是发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1-17 01:18: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太棒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25 , Processed in 0.14763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