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学校教育真的就那么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5 15: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rl=]李子暘[/url]
前几年,社会舆论大力宣传要重视教育,并且严厉抨击那些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家长。这些家长被指责为目光短浅、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惜放弃自己子女成才的机会。他们注定要在以后后悔不已。   这种舆论看起来非常正确,但是其中却有着明显的不合情理之处。按理来说,天下最关心孩子的莫过于他们的家长。 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外人比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前途。而且,如果教育是一种注定收益良好的投资,那么,那些家长为什么那么愚蠢,放着这样收益良好的投资项目不 做,而坚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赔本的买卖呢?
  近日来股市的现实表明,在善于抓住投资机会这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所谓的个人素质并没有在这方 面造成什么障碍。那些被认为素质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一旦发现有盈利的机会,他们的投资热情丝毫也不比那些“高素质”的人群差——也许更强。既然如 此,为什么偏偏在教育领域,一些人的投资愿望就那样薄弱呢?难道说他们的“低素质”集中表现在了这里吗?
  世事的发展偏偏就是这样难料。就在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清楚的时候,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酷就业形势 却似乎在越来越明显地表明,那些当初不热衷于子女接受更多学校教育的家长很可能并不是在愚蠢大发作。相反,那些拼尽全力、不惜财力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 家长倒可能犯了错。他们的子女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不但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人甚至连正常的就业都难以实现。当 初家庭为了使他们受教育而投入的资金,回收遥遥无期。甚至,在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本来已经脱贫的家庭再一次陷入了贫困。
  面对这种现状,舆论转而大声疾呼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让教育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加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尽量让毕业的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很怀疑这些呼吁的效果。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建立在对教育的片面认识上。由此而得出的政策建议,依我看,不但很难解决现有的问题,还会对教育体制本身造成进一步的其他负面影响。
  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力投资。接受教育的人付出了资金,为了谋取未来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一种投资。正常情况下,这种投资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可以把家长看作是教育市场的投资者。像所有市场的投资者一样,教育市场的投资者也会尽量不放过任何机会,追求尽可能高的回报。
  可见,如果教育确实能够提供足够的回报的话,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广泛存在家长阻止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教育的 情况——眼看着赚钱的投资,谁会轻易放过呢?而那些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更可能的原因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感觉到,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他 们的子女的人力资本实现增值,也就是不能保证子女在未来得到好的工作机会。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很可能会失败。既然预期如此,人们自然也就不愿意投资了。结 果,他们就成了批评者抨击的目光短浅、只顾让孩子赚钱的低素质家长。但是,批评者何以这样信心十足地断言别人的投资判断就一定错误呢?
  事实表明,这些家长的判断其实比那些批评者更正确。家长们一定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他们并非不需要对子 女进行人力投资。只要能够产生足够的收益,人们是一定会愿意投资的。但种种现实情况使得家长们得出了相反的判断。而那些批评者则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是 从概念和想象出发。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多多益善的事情。也许,他们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但在市场中,从来都不能简单地推己于人。对于一个人适用的东西,也 许对另一个人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实际上就要涉及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学校教育就等于教育的全部,可是,如果把教育 看作人力资本投资的话,就会意识到,学校教育其实不过是诸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也许最为引人注目,但除此之外,即使是从受教育者的数量来说,学校教育都不 见得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
  一个人接受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相对来说,学校教育虽然更为系统,但偏重于传授书本知识和远离 现实的文化。这是由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所决定的,古今中外皆此,并不容易改变。当然,如果能接受到这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会有相当的好处。问题在 于,这种教育并非是没有成本的——往往还很高昂。不是所有的人都承受得起这种成本的。于是,在现实中,那些无力承受学校教育成本的人,会转而去寻找适合自 己经济能力的教育方式。这方面的现象最集中地反映在初级就业市场中。
  对于许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与其说他们是在挣钱,不如说他们是在接受另一种教育。如果一个年轻人有幸 来到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培训机会的工作场所,即使暂时没有很高的收入,这种工作机会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所以,在历史上人们可以看到,学徒制在很长时间内都广 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各地的学徒制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但雇用方提供手把手的教育和培训。实际情况表明,这种教育方式在培养优 秀劳动者的效率方面远远要超过学校教育。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制度,许多出身贫寒的人才有机会用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前程。
  学徒制不仅在制造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文艺界,学徒制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 在许多被誉为艺术大师的人,当初往往都是别人的学徒,并藉此学得了过硬的本领,并在最终成为人中之杰。相比较来说,后来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在培养文艺人才方 面的效率却要低得多。
  这里指出学徒制的优点,并不是意在鼓励人们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童工,而是想要说明,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教 育,始终都会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但学校并不是这种教育的全部。如果看到有人不热衷于学校教育,这时最好不要轻率地进行抨击,认为这些人愚蠢透顶。一般来 说,在关于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个人自己才是最好的判断者。
  重要的是,必须时刻牢记的是,只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存在,市场自然就会发展出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方 法。也许,这其中的一些方法看起来根本就不是教育,更像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逐利”,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才是最适合那些人的实际情况和经 济能力的教育方式。
  其实,自身去市场中创业何尝也不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千百万优秀的企业家基本都是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学到企业家才干的。如果没有自由的市场体制,一个社会的优秀企业家的数目就会少得多。这足以说明这种现实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和提供其他许许多多消费品、投资品一样,市场在提供教育资源方面的能力,也是远远优于其他的社会体 制的。某些集中管理的社会体制,在制造声势方面很有特长,但在实际满足人们需要方面其实十分低能。而市场提供的教育形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极为灵活和 多样化,能够细密地和消费者、投资者的需求相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提高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要求。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体系,主要目的其实并不在于为公众提供更适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学校教育体系是为了 满足现代民族国家向国民统一灌输意识形态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由的市场体制还能够维持,人们还有机会从其他领域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如果自由市场 体制被压制,人们要想受到教育,就只有求助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表明,这是在给学校教育压上其无法承受的负担。在这时,如果再简单地根据人才市 场需要,轻率地修改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果很可能就是,把传授知识的学校变成了技能培训所,变成了一个日益远离文化的名利场。而且,可以预料,这种做法造成 的整个社会的鄙俗化,其罪责一定会被错误地、令人哭笑不得地归因于市场经济体制。好在市场经济体制在类似情况下背的黑锅已经不少了,再多这一个也无所谓。
原文地址:http://www.bullogger.com/blogs/liziyang/archives/120263.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8:15:11 | 只看该作者

好问再荐,我没有编辑权限,有劳版主编排。

李子暘写了好多好文,教育的我只看到这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2-16 10:52: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24 , Processed in 0.07553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