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17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孩子们玩得起数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1 18:3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方周末》2002年12月5日。作者:上官子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有“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数学奖,在自1936年至2002年共15届的评奖中获奖人数为45人,其中美国16人,法国8人,英国7人,苏和俄5人,日本3人,比利时2人,新西兰、意大利、德国、瑞典各1人,获奖人涉及的国籍只有10个。从获奖总人数看,美国人独占l/3强,显然,美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国居然是学生可以从小轻松学数学的美国,而不是我们必须从小刻苦学数学的中国。从基础教育来看,美国并不比我国重视数学,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低于中国学生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国际中学生数奥竞赛中,出风头的总是中国而不是美国。然而,差距是不难看出的,美国是数学创造获奖的大国,而我国只是数学竞赛获奖的大国。显而易见的是,竞赛能力不是创造能力。

中国人是个擅长数学的民族,但却缺乏数学大师和世界水平的数学成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仔细分析,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不等的问题,而且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缺陷。

首当其冲的是,教育体制对学生兴趣导向、才能导向的制约与误导:当数学竞赛与升学挂钩时,对学生个体来说,发展数学能力则首先是一种生存需要,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当择校是以数学成绩作为选拔、录取标准时,学生们是为了能进好学校、迫于择校的要求而不得不扎进数学题海之中。由此,我们的升学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数学解题技能,但却厌倦乃至仇视数学的数学高材生。这种类型的数学高材生,只是为了能拥有未来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利用数学作敲门砖,他们即使是选择了数学作为专业,也不会选择数学作为职业,更不会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之中。这是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竞赛获奖、不重视培养学科兴趣的必然代价。

    兴趣源自探索欲与好奇心,这是学术研究的无穷动力。兴趣的萌芽往往产生于闲暇性、随意性的思考之中,刻板的要求、强化型的训练则是兴趣的大敌,而这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原来对数学有兴趣的人因机械化训练而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还使一些对数学有持续兴趣但与现行数学教学模式不相符的人被逐级淘汰。任何一个学科要后继有人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培养的重点都应放在对该学科有兴趣的人身上。由于我国的数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所以我国的教育环境适合产生数学高材生和数学神童,但不适合产生大师级的数学家;适合竞技型的数学人才快速崛起,但不适合创造型的数学人才长远发展。

有成就的数学家们都称数学好玩,而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可没有这样的感受,即使是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对数学体验最深的是沉重而不是好玩。因为数学对学生们来说,不但是一间普通的功课,还是一付生活的重担,其中承载着升学就业的负担,以及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对于中国的孩子,可以说包含着升学压力的生活重负,最早也最集中地体现在数学课程上。面对生存压力,数学不管是否好玩,我们的孩子都玩不起数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数学教学缺乏层次,一方面是对普通学生的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又不能为有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而一旦发现了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就把他们纳入到各科都需超前的全方位超常教育轨道,使他们疲于补短而抑制了数学长项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在过度求精深之外的另一个缺陷是求全,这也是扼杀学生数学兴趣的一大因素。数学有很多分支,不同的分支需要不同的擅长,有成就的数学家也只是成功在某些分支领域,陈景润一生只磨一剑,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同样,有数学天赋和数学兴趣的孩子在不同数学分支会有不同程度的才能表现。求全性的数学教学,使那些本来对某些数学分支感兴趣的孩子,因其他数学分支弱项的存在而获得较低的教学评价,从而失去对整个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国数学教育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来发展数学技能。让孩子们能玩得起数学,就不仅要对现行数学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还要使校外的数学奥赛与升学脱钩;在降低对多数学生的数学要求的同时,要为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开设弹性化的教育通道。尤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潜力引向创造而不是竞赛,即放弃以数学竞技化来实现对数奥强国虚荣的追求。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4 金币 +24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shanlon + 2 + 2 奥数其实很像因财施教, 而不是因材施教!
我爱飞飞 + 2 + 2 这个问题有由来已久,而且也不仅表现在 ...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很感兴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8:36:12 | 只看该作者
菲尔兹奖简介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J.C.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大华。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J.C.菲尔兹17岁进人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土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J.C.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J.C.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
        J.C. 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J.C. 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J.C. 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上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声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奖励年轻人,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这一点在刚开始时似乎只是个不成文的规定,后来则正作出了明文规定),即授予那些能对未来数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

    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见下图〕。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它的地位竟如此崇高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第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获奖者仅2-4名(一般只有2名),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菲尔兹奖还规定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诺贝尔奖无年龄限制),这一十分苛刻的条件,令世界许多才华横溢而年龄超限的数学家望奖兴叹。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正如本世纪著名数学家C.H.H. 外尔,对1954年两位获奖者的评介: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升起”,“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从而证明了菲尔兹奖对青年数学家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际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先由执委会主席(即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全场掌声雷动。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物(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众望所归的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数学家分别、逐一简要评介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8月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向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洛朗·拉佛阁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颁发了本届菲尔茨奖。

    从1936年开始到2002年获菲尔兹奖的已有45人,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精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21 20:44:42 | 只看该作者
先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22 08:21: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22 09:15:37 | 只看该作者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数学教学缺乏层次,一方面是对普通学生的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又不能为有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而一旦发现了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就把他们纳入到各科都需超前的全方位超常教育轨道,使他们疲于补短而抑制了数学长项的发展

赞一个, 确是好文章!

个人认为基本原因是学校教育是吃大锅饭,一般的老师教育素质太差,包括大多数所谓的特级教师,  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最多也就能因财施教.

另外我不赞同说数学教育对普通学生要求太高, 如果说小学初中的数学只要拿60分及格, 难么? 要求很高么?
实际上要求不高,而是方法是完全不对, 如果你让一个人要做1+1,,10遍没什么问题, 但是你让他做1+1..100遍, 1000遍, 再对数学有兴趣的人都会失去兴趣!

个人认为目前的数学要求完全是针对相对较差的学生设计的, 但是又按照优秀学生的要求来要求成绩, 一定要什么90分, 100分才算及格! 或大家就追求第一名, 第二名, 然后为此进行意义不大的反复训练而抹煞数学的魅力!

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能做到每一名学生都因材施教, 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来学习数学, 也许就算是成功的数学教育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2-22 10:12:55 | 只看该作者
能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理想中的事情,现实是不可能有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学校是不能,或不为,但是家长可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2-22 11:0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8-12-21 18:33 发表
兴趣源自探索欲与好奇心,这是学术研究的无穷动力。兴趣的萌芽往往产生于闲暇性、随意性的思考之中,刻板的要求、强化型的训练则是兴趣的大敌,而这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原来对数学有兴趣的人因机械化训练而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还使一些对数学有持续兴趣但与现行数学教学模式不相符的人被逐级淘汰。任何一个学科要后继有人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培养的重点都应放在对该学科有兴趣的人身上。由于我国的数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所以我国的教育环境适合产生数学高材生和数学神童,但不适合产生大师级的数学家;适合竞技型的数学人才快速崛起,但不适合创造型的数学人才长远发展。《


喜欢这段话,其实不光是数学,什么学科如果只是机械化的训练,也许会出高手,但肯定不会出顶尖高手。兴趣教育就是注重孩子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尊重孩子主观愿望的教育。兴趣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不是以父母为主体的教育。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当然包含学习心态)和习惯,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而不是现在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当然这种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减少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减少机械化的训练。孩子有了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孩子就会有自己的成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2-22 12:30:59 |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玩成师,苦成匠。“ 真是说得一点儿都不错。如何让东西变得好玩,是我们家长需要花功夫思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2-22 21:31:37 | 只看该作者
中学只管升学率,大学不管就业率

生产线都是扭曲+脱节的,能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6 , Processed in 0.230379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