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25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家长必读《弟子归》,成功教子必实践《弟子规》(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1 15:1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家长必读《弟子归》,成功教子必实践《弟子规》
       来这个论坛的家长都是很优秀的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寻找各种良方。读经,杜曼,七田,蒙台梭利·····可谓用心良苦!为人父母不易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大树正是由于它的根深蒂固,才能长成枝繁叶茂啊!所以我们教育小孩最重要的就是抓好根本,培育好根基就不愁长势不喜人。
       而这一切的法宝就在《弟子规》!!!!
       诸位可能有人会讲,《弟子规》背起来比《三字经》还容易啊。是,但这能就是“大道至简”吧!中国的文字会意字多,单从这个“道”来讲,它的结构就是由“首”字和意思是实践的走之儿偏旁(这个偏旁在电脑里不会打)组成。
       现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就有《德行的根本是弟子规》《为什么特别重视弟子规》的讲课。大家可以搜索的到。这个网址就能看到,也能下载http://www.fodizi.com/fofa/down/28.htm
       学问贵在实践。《弟子规》怎样在我们教育孩子实践,蔡礼旭老师就讲得事无巨细,有志于教育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想提高自身修养,以及想处理好各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的仁人志士千万不要错过!http://www.fodizi.com/fofa/down/28.htm
       我很庆幸自己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诲。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只让自己学了,我也推荐给我的亲朋好友一起学习,也想与电脑前的您一起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00:06:01 | 只看该作者
附上另一个《弟子规》关联贴: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35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22 08:54:11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去认真拜读,孩子的德质教育应该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22 09:40: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22 13:40: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下来听听,曾经听过这个人的讲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2-22 14:19: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善意拳拳!在下甚为敬佩!但仍请楼主仔细看看下文,必可又开眼目增进深度也!
王财贵先生讲读经与德行教育

首先,人自然有一颗求完美的心,这是人向上向善的动力,可以说是「圣性」;但这个求完美,如不善用,会变成责备的心;求全和责备,都在「理」的层次上对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纯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总会被要求要实现在「事」上而后止,而「事」是多样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时达成的。所以,责备一不善用,就变成挑剔批评,见「事」一时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愤世嫉俗的心;愤嫉之极,常发狠而致鲁莽毁灭在所不惜;而这些责求挑剔愤恨及毁灭,本皆来自于「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带动大批徒党,进行绝世浩劫,而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人间一切大罪大恶从此而出。人一时昏昧胡涂,即会由善而变为不善,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向往神圣之本心本意,而无差错?中庸教人要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宽容的雅量,大学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若能于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譬如读经与德行两种教育,既皆有意义,皆欲匡导人心,理应乐观其并育并行,共扶圣业。若一时不能完全顾及,亦应以「本末」问题安排,徐徐而图,令得两面圆满,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问题来看待,以至读经与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于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总体言,固当以德行为本,而学问为末,尤其「呫哔咿唔记诵之学」,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长经历看,则要求小儿「循规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哔咿唔」,乃小儿之本领,幼年不读,老来难成,所以,欲求学问,当在「幼时」以「记诵」为本也。
  又,学问有两类,一者知识,二者智能。空有知识,而无德性者,知识反济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读经所诵者,是智慧之书,虽未必即能开启智慧,然必增其开启智慧之契机,则无可疑也。于读经之时,可同时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读经,专做德行也。又,因读经而开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规蹈矩」之教者矣。
    又,责问教读经的人:「你是诚实的人吗?」,认为诚实了,才可以教读经。犹如责问人:「你是圣人吗?不是圣人,还敢用圣人之道教人?」注意!这是五四时代胡适之的技俩,他说:「你懂经典吗?不懂经典,还敢教孩子读经,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也是误用了「求完备」的思考模式,让中国人误入歧途将近一百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胡涂,这种思考法,真是可叹!我在「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曾经反问:「如果家长不懂经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读经,那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懂经典?」结论当然是「永远不懂」!同理,如果一个德行不够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圣人的道理(读经),那中国人何时会有德行?何时文化能够复兴?
  我们推广读经,不仅是希望孩子能从经典中,得到聪明和学问,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圣贤之志。所以实施读经的人,必定同时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会等待大人们都成学者圣贤了,才来教读经,才来教德行。我们这一代是被牺牲了,我们的学问不好,德行不高,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等。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意义,不在于由圣贤教出圣贤,乃是能由匹夫匹妇即能教出圣贤。因为教育所凭借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浅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错的。但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为「圣人之师」?所以,深入来看,应该说「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圣贤之言的话。
     经典,即是圣贤之言,家长教师与儿童,同时读经,皆受经典之启发,改过迁善进德修业,将日进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毕竟德行是一辈子的事,是要从内心处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标准来苛求,也不是当前有了一两个合乎德行的举止,便可视为成功,便可保证一生无憾的。
   近年来,我们希望教读经者,同时必教德行,而期相辅相成,使天下老少渐进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读经师生必俱为圣人,苟一时不成圣人,便要排斥读经,岂非求全太过,而至鲁莽乎?(此页摘自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

  (2007年王财贵先生在上海读经教育交流会上的答疑)
问:德行的落实和读经要怎样调配?
答:这种问题很早以来就出现了,尤其这两三年来更多人疑问。自从净空法师提倡《弟子规》(现在称德行教育)以后,非常多的读经老师和家长受到很大的影响,然后产生很大的疑惑,常常问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不需要有疑惑的。为什么?因为德行是本,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德行,我们应该这样想,本来读经就是为了这样。
  “德行是本”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德行,而读经的时间就少一点?
  这样想是不对的。德行教育是不需要花时间的,它是打散在你的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里面的,是不需要另外花时间来做德行教育的。(鼓掌)
德行教育就像空气;读经呢?就像米饭。你不呼吸立刻会死;你不吃饭,就会饥饿,没有力气。虽然呼吸那么重要,空气那么重要。我们并不很需要留下一段时间来练习呼吸,不需要的。你在24小时里自然呼吸。所以,德行教育是在家长跟老师绵绵密密的与孩子一起生活当中,随时的来提倡,来纠正的。
   当然你也可以有一段时间来训练,比如说训练礼节,像刚才闵教授作揖、跪拜。这种训练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养成习惯之后,他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
  而读经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花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来读经,包括中文的经典,西方的经典。用这么多时间来读经,当他心静下来的时候,他的心就越定,德行就会更加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读经以后,德行才能够自己从内心里面真正的开发出来。这种德行才是真实的德行,如果你用一些时间来要求他做德行,甚至讲德行故事给他听,然后教他怎么做,有些还设计剧本,让孩子演戏来练习,像这些都是从外在来规范,外在的规范不是真道德,自己内在的规范才是真道德。
  当然,我们不能够直接否定外在规范的教育功能。一个人,就是大人,甚至是圣人,也很难对每一件事情都从内在里反省出来,往往还要外在的规范。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体会同时做,这样内外才能渐渐地合一。假如一个人都要从内心里面来领会,才能够有德行,有礼节,这样是要求太多了。所以,我们往往用简便的方法,从外在来学习礼节。现在的德行教育就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一种非常便宜的事情。
   真正的德行是自己内心的领悟。外在的礼节、行仪所表现出的谦卑,是外在的规范,这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德行教育是很容易的,而经典教育,让经典从一个人内心里面领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正在做不容易的工作。(鼓掌)如果能够两方面内外兼修,这是最完整的教育。
  所有的读经班和读经私塾,一定都会做德行教育,就是《弟子规》的教育;但是,有一些提倡《弟子规》的人,他不读经,这是不对的。我相信这也不是净空法师原来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了,用三年时间每天读《弟子规》,其他以后再说。这是浪费孩子了,(鼓掌)千万不要浪费孩子。
  还有,什么叫德行?“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句话当然不可以随便用,而作为自己放肆的借口。但是,为国为民,悲天悯人,这才是德行,跟人家鞠躬、跪拜这不是德行。(鼓掌)
  我说不是德行,不是排斥之意,它只是一种生活的规矩。真正的德行是从内心里焕发出来的与天地同在,这样的情操,这才叫德行。
  当然,有这种情操的人一定会要求自己非常的行礼如仪。现在的礼节教育都已经荒废了,所谓礼崩乐坏。以此,我们要求一些礼节也是应该的,我们也提倡一些的仪节,甚至将来若有空闲和精力,我们要制作出一些相见礼,朋友朋友相见的礼节,师生相见的礼节等等,甚至“乐”也要出来,乃至连服装都要出来。
现在,有人在提倡汉服,汉服不是现在说的唐装,唐装其实是旗人的服装,当然旗服也很好,少数民族他们服装也都很美,我们都很尊重。而汉服也很好,将来你可以穿各种民族的服装,不是说你是汉人就一定要穿汉服,不穿满服,满人就一定穿满服,穿汉服就代表你是第一格,千万不要这样想啊!像西方的衣服也相当的方便,我们也可以穿一穿。不过,如果我们让孩子穿上汉服,在书堂里面读书,这个气氛会更加的相配。
以上这些不是要求,而是你注意了这些细节,就会更加的精致。而在创业初期,你要求得这么精致谁来做呢?大家会却步不敢向前。所以,初期,我们是糊里糊涂的推广,大家糊里糊涂的读就好了,有没有德行是无所谓的。顽皮孩子也可以读经嘛!
  这是初期,风气刚推动时必须这样做的,等到已经形成风气了,你可以有所要求,而要求是有无穷无尽的。所以,我开始都是介绍一个大要,你往这方向走就是了,不管你怎么走。
  我说教读经,甚至阿猫阿狗都可以,我不是说董老师是阿猫阿狗哦。(众笑)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都是荒废的情况之下,百废待举,你怎么可能要求那么精致呢?有能力的人去要求精致,没有能力的人就随便做。
你对德行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你就多做一点别的要求,如果没有,野孩子也可以读书啦!读经起来还像野孩子也没有关系。有人就说:“你看读经读了这么久,还是一个野孩子嘛,这读经有什么用?”千万不要这样想,这样想是不对的!何况真的读经了,他的野性也会无形之中改变,也就是说没有要求德行教育,他的野性也会渐渐地减低。所以,我们讲事情要很公平。
    我常遇到这种例子:有学校老师推广读经,他很认真教读经,每天都教一两个小时,最少教半个小时,能常常听到他们班读经的声音,这位老师也教得很愉快。学生进步,老师、家长也都知道,但是,这些孩子偶尔还会调皮啊!有时被别的班老师发现了。别的班老师就来讥笑他:“你看,你们不是读经吗?读经不是可以增进品德吗?你看你们班读经两年了,你这么认真教,我昨天还看到你们学生打架!”这位老师非常的惭愧。“我们班的孩子还在打架,读经读这么久有什么用?”就来问我:“教授,你不是说读经可以增进品德吗?我们班的孩子还是那么调皮啊,还会打架。”我说还有偷钱的呢,这位老师没看到而已啦!“那我被别班老师批评了,我很伤心,请问怎么办?我要怎么去加强德行教育?”
    我说,你就这样教下去就好了,你回去问那位讥笑你的老师,就说:“我们班学生打架,这是真的,请问你们班学生没有打架吗?”“打得更多,好像。”(众笑)读经班还打得比较少一点。所以你不要紧张,说我们要做德行教育,不允许有一个孩子打架,不可以这样子的!这不是人生,人生不是这样子的,这是假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大大方方,孩子调皮就调皮嘛。但是,我们尽量改善,你要求一点一滴都做到这么规规矩矩,这是假的。(鼓掌)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净空老法师相关开示(值得我们深思之)   
内文:
说:
「扎根重要」。
又说弟子规等,
「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人学习的根本」。
「无上菩提根本是十善业」。

以我所知,这些意思,是近几年老法师常表示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有子所谓「君子务本」,老法师念兹在兹,从「根」从「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见识与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谓「根」,所谓「本」,有两层意思。论语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后仁爱及於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论性,则以仁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则有箇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一个字,有多层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两层意思,可以说一个是自「体」上说的本,一个是自「用」上说的本。而「体」又是「用」的本,用是体的「末」。故,若从体上说「本」,这个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来说,仁是「本」是「体」,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规范,如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从「用」一面说,一切「本体」的实践,都要落实,而落实,必从小处开始,所谓「伦常日用」,从小处做起,日渐扩充日渐提升。如果没有「末用」,即不能实现「本体」的真义。故「孝弟」是「行仁」的「本」,这个「本」,是「开始」是「初阶」的意思,不是「内在根据」的意思,也不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师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十分的肯定就是从《弟子规》开始。有这个根本,你学世出世间法才能够成圣成贤;没有这个根本,你成不了。」

「从哪裡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起步,从《感应篇》做起。」

一再强调,弟子规等,是「开始」,是「起步」,老法师说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眾不是很清楚,以為「弟子规」等,真是「圣教」的根源依据,甚至以為从生活规范出发,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规,就可望成圣人。因此,便不识圣人真本事,容易弃高远而不学,那误会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师之原意也。

总之,是内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规」,不是有了「弟子规」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没有了内在之「仁」,弟子规是没根的,是假的。反之,没有生活中弟子规的实践,仁德是不踏实的,是空的。成德艰难,本末相发,方為正理。
王财贵:从良知而行

  ——2007年4月13日河南漯河技术学院演讲文字稿,演讲人王财贵,方芳整理
(原文:天涯在小楼小姐的贴文,
是正体字。这里转成简体字版,便于流传与阅读)
(掌声中上台) 谢谢,各位领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包括我的男朋友跟女朋友:(众笑,鼓掌)大家下午好。(鼓掌)
我刚开始讲话,就有了三次鼓掌,漯河的朋友是这么热情?(鼓掌)如果我以后要移民——因为听说台湾已经不适合人居住——我一定移民到漯河来。(鼓掌)大家不要太高兴,我到每个地方都这样讲(众笑),不过我今天讲的是真的(鼓掌),虽然以前每一次讲的也都是真的(众笑),因为我最喜欢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的和谐,这么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从刚才各位的掌声我就可以发现,今天我们的演讲一定非常成功。(鼓掌)演讲的成功不全是因为我会讲,而是因为各位也要会听,或许不一定真的会听,至少表面上会鼓掌(众笑),这样一方面让我心里高兴,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好好讲,努力讲,认真讲,我要讲出我最好的献给各位!(鼓掌)

  不过,今天所定的题目有一点问题,这个题目不是我定的,是别人帮我定的,让我来讲什么「传统文化和美德建设」。这个题目可能让一些人不想来听,所以今天只来了七八百人,如果题目换一换,可能会来七八千人。这个题目太形式了,太硬了,带点迂腐,带点封建。因为这个题意好像是说「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来培养自己的美德」,或者「培养美德来代表我对传统文化弘扬政策的支持。」虽然这样也没有错,但还不是很精到。怎么样才算精到呢?须知:美德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本身即是目的;培养美德不是为了要弘扬传统文化,更不是为了要配合政府政策。要有美德很简单,就是:「你应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你就是一个有德的人。」

这句话很经典,我再说一遍,「你应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你就是一个有德的人。」(停顿)听到经典的语言,应该鼓掌。(笑,鼓掌)而一个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他本来就教我们应该怎么做人,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德的人,不一定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不一定是要发扬传统文化,而乃是我们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有德的文化,而这个所谓有德的文化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教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鼓舞我们这样做去。所以这个题目最后也并没有错,也很精当。

  那我们怎么做,才算「应该」,怎么做才是有德呢?有德无德谁来判断呢?是不是遵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做就是一个有德者,如果遵照西方文化或者印度文化来做,是否就不算一个有德者呢?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有德,如果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是有德,你怎么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有德,那样做是无德,又怎么判断别人哪样做是有德,那你又凭什么去修养,使自己有德?又应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今天先从「判断有德无德的标准」谈起。

  我们说「有德」,就是「有道德」。「道德」这个词语,现代人听起来都很害怕。为什么会怕呢?因为认为它好像一个枷锁,一个拘束,好像让人不自在,是一种胁迫。甚至有人说,它是吃人的,它是一种摧残人性的东西。所以现代许多人对「道德」这两个字深恶痛绝,至少是不怀好意。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道德」的意义。照中国人用词的方式,我们可以望文生义,看到一个文辞就想到它的意思。所谓「道德」,就是「行道有得」。那么什么是「道」,「道」在哪里,你可以去「行」之而有「得」?
我们且先看「道」这个字的构造,有一个「首先」的「首」,就是「元首」的「首」,首就是头,本是指「人的头」。「首」是象形字,就是一个人的侧面,像我偏过脸来,上面几根头发,你画出来就是「首」,(辅以身体语言,问),像不像?(众笑,鼓掌)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就是以局部代整体,「首」就代表一个「人」。旁边加上一个走之旁,表示走路。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人行道也,人所行也」。人所走的路就是道,我们一般说「道路道路」,人所走的路叫做「道」,我们引申为「人应该走的路。」

为什么能够这样引申呢?因为「道路」原来就是从这里通往那里的交通管路,而这个「道」有一个特色,它是「一条通」的意思。如果是十字路、四条通,叫做「衢」,所以「通衢」就是交通要道。要是九条通,就叫「逵」。而「道」就是「唯一的路」。从现实的「道路」,引申为天下的事情,都有它从这里到那里的规则,而规则往往是有其固定的程序,我们就加上一个「理」字,叫做「道理」。什么是「理」?一个「玉」字旁,加上一个「里」字,这个「里」是注音,「玉中的纹路」叫做理。普通的石头我们看不到里面的纹路,只有玉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纹路,那一种「清楚明显」的纹路叫「理」,所以我们也叫「理路」。「道」和「理」放在一起,我们就更加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要走的路,都有它的「道理」。
  说「行道有得」,既要行道,「人生之道」何在呢?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庸,一是孟子。
天下最高的的道理,我们称为「天地之道」,简称「天道」,就是宇宙的规律。人既生在宇宙之间,「天地之规则」同时也应是我们人生必须依照的规则,所谓「以天道规范人道」。所以《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地宇宙的最高的原理原则,在你生成的时候,已经放在你的生命当中,成为你生命的特质,这叫做「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者循也,你遵循你的人性,也就遵循天性、遵循天道,遵循从天道而来的人性而行,就是「人之道」,所谓「率性之谓道」。但一般人往往不能按照广大的、客观的、光明的天道而坦然明白而自然实践,所以必须要「教」,必须要有所修养,叫做「修道之谓教」。所以「教」的最初意思,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一个人能依照本性而行,回归天德。总起来叫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这里,道是天理,是客观的,道是绝对的。依照绝对而客观的天理而行,谓之「行道」,德者得也,如果行道而有所得,那么就是有德的人。所以道德不是古圣先贤规定的,道德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希望的,道德是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依照「天道之所命」「人性之本然」而走他的人生之路。如果不行道,没有德,我们就可以说他违背天理,没有尽到人生的本性,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人」。所以,道德是为自己的本份而做的,孔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之学者」意思就是理想中的学生、理想中的君子,是为了自己生命内在的本性而做而学而成;「今之学者」是指现在受教育的人,他不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本性而做人,而是为了别人看,比如迎合师长的要求,迎合父母的期待,迎合社会的规范,想着别人一直在看着我,我就要做给他们看,这叫做「为人」。
  所以「道德」本来并不可怕,道德也不是来规范你,限制你,道德是让你的生命顺其本性很自由的自然的开展。假如你不能够认识道德的这种意义,那么一旦想成为有德的人,每个人都好像担了千斤重量一样,而且觉得绑手绑脚,只为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像这样子了解道德是错误的。所以刚才我才说,我们要做一个有德的人,或者我们要弘扬中国文化,其实只有一个要点,就是我们按照本性,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鼓掌)
  依照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如果我们遵照天性而行,就是我有德了。如此看来,要做一个有德者,岂不是很简单么?不过,这样讲,表面像是简单了,其实其中还是有不很透澈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本性何在,我应该怎么做?我能够真切的知道么?我们的本性既来自天命,则我们必须了解「天道天德」,才能了悟人的本性,而天道高远,天命渺茫,如何了悟?不了解天道天命天性天德,你怎么走出你的人德呢?于是道德就变得非常困难,或者就可以因为猜想的错误,而走向不道德。大家知道西方有一位教主叫耶稣,有一次,他的门徒忍不住问一个难题,说:「老师,你天天要我们信上帝,到底上帝在哪里?我们都没有看见上帝,你怎么叫我们信?」这和刚才说中庸要我们要从人的天性而行,而这个天性是天之所命,如果我们都不了解老天,怎么知道老天命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问题的意思差不多。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必须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破这个难关——如果是你,你能回答吗?耶稣果然了不起,有智慧,他答道:,「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还没有看到上帝吗?」(鼓掌)
    其实,这句话是搪塞之辞,并没有解决真正的疑惑。他的意义就是要你「信」,而且要信「我」!这叫做宗教。所以由这句话开出了基督的宗教。但如果你是因为信耶稣信上帝而行其道,乃至于成为一个「有德者」,这种成,是从宗教的情操而成,是成为一个「宗教人」,一个「教徒」,这种成,不是自由自在的成,这好像还不是儒家所说的「有德者」。儒家所成的有德者,才是真正的成,这种成,依照孔子的意思是不要为人,只是为己,这样的有德者才是一个自我决定自律自主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活的人。(鼓掌)
  如何而可以是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有德呢?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而儒家的教化可以说是一种「成德之教」——让人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当然有相当成熟的道德理论。尤其到了孟子,他不走这从上到下的路,说「你应该信我们的人性和天道,你依照天道而行就成为有德者」,孟子不这样建立他的道德理论,因为这是建立不起来的。孟子对于人的「道德性」───道德的根据,道德的标准的证明,走相反的路,是从下到上的,可以让我们当下自觉自证,任何人只要一念自反,即可「挺立人德,上通天德」。因为孟子告诉我们,道德的根源是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你自己当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按照他知道的去做,天道天德就在这里,人心即是天心,人道即是天道。
    我们都知道孟子的人性论是很特别的,是所谓「性善论」。但孟子怎么证明人之性善呢?其证明合理不合理呢?我认为我们如果对孟子论性的原典有真切的了解,就知道「性善」是不可以反驳的,人性就是善,没有别的说法。
  在当时有个有名的思想家叫告子,告子说,性无所善恶,就好像水无所谓东西,一塘池水,你在东边决了堤就往东边流,在西边决了堤就往西边流,所以,人性没有所谓善或者恶;另有的人说,人性是环境决定的,你给他好环境,他就向善,给他坏的环境,他就向恶;又有人说,人性有两种,有的人天生是善的,有的人天生是恶的,即是有好坯子,有坏坯子。当时只有孟子主张「性善」。
   孟子的学生也和刚才耶稣的学生一样,很会问问题,就问:「孟夫子啊,现在人们对人性的说法有这么多种,老师你却单单说性善,难道其它人都不对吗?」这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说性善,可以不可以证明给我看看。」孟子的回答,并没有说「你整天跟着我,还没有看到性善吗?」孟子没有讲这话,因为孟子不是耶稣。所以中国人才没有成为宗教的民族。孟子伟大,伟大在哪里?他说:我说性善的意思啊,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当然知道一般人会质疑:怎么可以肯定人性是善的呢?若从人性还没发出来时看,你怎么知道他以后是善人还是恶人呢?若从人性已发出来的结果看,人生的表现有那么多种,恶人一大堆,所以你怎么可以坚持说人性是善的呢?这些质疑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也是相当合理的,是不能反驳的。所以孟子不从这些「现实的」地方说话。他是从「超越的」「原本的」意义上看问题,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者顺也,「情」者实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顺着他生命的实际情况,「则可以为善矣」,那么他是可以做一个善人的,「乃所谓善也」,这是我说的「性善」的意思。而「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如果,如果一个人居然成为不善的人,「非才之罪也」,这个「才」字这么冩,(比划),其实最后那一撇,原来是一点,就是一横一竖,中间画一点,叫做才,是个象形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种子,往下生根,往上发芽,超过土地,这叫做「才」。所以才是「刚刚发生的事」,「原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为不善,并不是他原来的本意,即不是他的本性就有的过错。所以孟子并没有一口咬定人间没有恶人,孟子乃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顺着他真实的本性而行,他应该是善的,只是他违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成为一个不善的人。」
  这样的理论可靠吗?如果你还不能了悟,孟子又提了一些事例来证明。其实一个理论的建立就这么几句话也够了,「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性善的理论,而这个理论是天下少有,只有儒家这一家,由孟子完成。只这几句话,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孟子伟大,孟子了不起。所以好话不用多,我今天的演讲也不用讲很多,假如我讲的有道理,讲几句也就够了,但我还是要多讲几句,让我们更加明白,从今天开始,这一辈子,很清楚的认识,不可再疑惑:「人性是善的」!孟子的理论不可违背,因为他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接下去就讲,「所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然后扩大来讲,「无羞辱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把它解释一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个「乍」字重要,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皆」字更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种惊动不安的心理自然产生。你看,要掉到井里的是一个孺子,而产生惊动不安的人是你,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客观普遍的,不是一个人主观的,或者某一个时刻才有,是必然有,时时有,人人有。不管任何时「乍见」,一切人「皆有」。这个「怵惕恻隐心」我们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来,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是由于你真心真情的感动。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就是说你这种不安和触动,不是为了你想如果去救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会感谢你,也不是为了你计算救了这个孩子,邻居朋友会赞赏你,当然更不是为了倘若这个孩子掉到井里就会大哭大叫,你不喜欢听他哭叫,所以起了一个恻隐之心,想要援助他。孟子连举了三个「非」,从文学的修辞来讲,是以少代多,其意就是「非掉」一切条件。这种并不因为任何条件而来的真心的感动,这种真诚的而且带有行动力的决定,来自于哪里呢?不来自于任何你能像到的条件,这叫「无条件」的命令,这种发出「无条件命令」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从何而来,很自然的由你内在生命而产生的一个感动,一个决心,乃至于一个行动,这种感动叫做「善的感动」,这种意志叫做「善的意志」,这种行动叫做「善的行为」。而这种善的感动的可能随时都在,顺着善之感动而行,即是德行。不只是救一个孩子要这样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心之自觉去行,时时有此德行,即是有德的人。如果有人说:「你有善的感动,我并没有啊,你叫我做一个有德的人,这不是我的天性啊!」也就是说:「如果我没有感动,你就不能证明我性善哪。」如果你胆敢向孟子这样抗议,他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叫你自己回去检查检查,只要不欺骗自己,顺着自己的真情而发,必能自已证明是有的,所以做个有德者是自己承认,自己愿意的,不是谁来设定的,谁来逼迫的,这叫做「逆觉体证」。人人要反回去自己的心,自己去体贴证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靠辩论辩来的。这自明的心里的感动,孟子称为「端」,是我们道德本性的「发现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自觉,孟子称为「四端之心」。何以会有这四端的呈现?如果要进一步追溯这些自觉的来源,会发现这它来源于我们生命内在很深的地方,我们只能自然地觉察这样做是对的,却不知道它的来由,只能说从天而来,可以说这就是人的「性」。孟子就这样由善的「心」之自觉,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死硬坚持自己并没有感动怎么办?没关系,没有人能强迫你去做道德的事。比如我们面对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一点感动也没有。又比如有些人说我是商人,我必须为恶,才可以赚到钱,我这样做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内心也不会觉得痛苦,那怎么办?孟子只能说,这种人「非人也,是禽兽也」。(鼓掌,众笑)。所以你不要死鸭子嘴硬了,你心底一直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人!一切不如此者,都是自欺欺人!
   不过有很多人都好像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他浑浑噩噩怎么办,孟子又这样举例,说,一个人,在清晨刚醒来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很多俗务的时候,心里是十分清静的,这叫「平旦之气」,这个平旦之气中,有一种清明的感觉,是很近乎人的本性的。但是等到他一醒来,面对他的生活环境,以前的习惯又来了,于是就开始为自己的私利而考虑,他明知道自私是不对的,伤害人是不对的,但是他借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就改不过来了。就好像山上的树木,本来长得很茂盛,但是被人用斧头一回砍两回砍,只剩下树根,不过这个树根还是有生命力的,还是会长,长出一些芽来,可是又有人帯着一群牛羊,又把这些新芽给啃掉了。这样又砍又啃,久而久之,这座山就真的没有树了,于是有人说,这座山本来就长不出树的。是这样吗?不是!人类的善心是随时要发的,你让他好好的发出来,你就成为有德者,只要不天天去砍它啃它!所以要做一个有德者,是那么样的亲切自然,不需要外求,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有求就有,没有求就没有,「是求有益于得也」。至于名利富贵呢,名利富贵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虽然你按照一定规律去求升官发财,是「求之在外者也」,所求是外在的东西,这种求「是求无益得也」,你求不一定有所得。所以要做一个富贵的人,尤其是心灵富贵的人,就求自己吧,不要外求了,外求往往是求不到的。求自己做一个有德的人,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不仅能做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立刻可以得到,谁想要做一个有德者,是一转念之间,一秒锺,就可以脱胎换骨。只是,你愿意吗?
   难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合理不合理,安心不安心吗?假如你不知道,没关系,「先从你知道的地方开始」。注意!这句话很重要,你怎么成为一个有德者,你说我原来好像没有什么高尚品德,那我怎能改变成为有德者呢?刚才说过,你反手之间,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者。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所作所为都依照你内在的呼吁而行,你不要再管外在的利害,只管内在所涌现出来的一点精华,把握它,实践它,你就是个君子,甚至是个圣贤。这点精华后来王阳明叫做「良知」,良者「常」也,良者「善」也,你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真实的感应,这个感应是很灵敏的,是「良的」是「善的」是「常在的」。如果你一时胡涂了,就说自己没有良知,王阳明会说,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没有良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着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个有德者,而良知是每个人当下就有,而且一现全现,毫不欠缺的。(鼓掌)
   但良知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每个人都要求自己按照良知而行,每个人就是有德者。你要求别人是没有意义的,别人要成为有德者,必须也要按照他自己的良知。在此,有人常常误会,以为:你说你有你的良知,他有他的良知,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良知,若良知起冲突怎么办?大家思考这个问题,良知会不会起冲突?刚才说过这个善念,这个人性之端,虽然从某一个人的心底发现出来,但它所发出来的是一个「理」,「理」虽发自主观,同时又是客观的、甚至是绝对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德之理的内容质量,是任何人都一样的,这叫做客观。而人德之理又是合乎是「天地之理」的,这叫做绝对。所以,假如我依我的良知而行,他依他的良知而行,结果两个人所想的会是一样的。假如所想的不一样,只是因为个人所在的情况不一样,他依照那个情况决定应该那么做,我依照我的情况决定应该这样做,这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样。但这个不一样,不会是像两个自私的人起冲突一般,而是双方互相体谅、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协助,叫做「君子成人之美」。
   孟子说「禹、稷、颜回异地则皆然」。大禹治水,当了天子,后稷教人种田,他当了大臣,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你看他们的地位差多远。但孟子说,把他们的地位对调一下,让颜回去做天子大臣,让禹稷在陋巷,让他们一箪食,一瓢饮。「则皆然」,他们的心境情状,他的的所做所为都一样。颜回也会为国为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禹稷也会甘于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因为他们都依照良知而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不要以为禹稷和颜回,当前所做的事情不一样,就认为他们有冲突。禹稷欣赏颜回,颜回欣赏禹稷,中国的《易经干卦》中,九二,代表民间的贤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是在位的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是大人,而这两个大人互相利见。各位,如果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社会,这叫做有德的社会,不只是文明的社会,且是有文化生命的社会,这是令人喜悦的社会,这叫做天下太平!(鼓掌)

你交个朋友,大家都希望交到君子之人,一个有德之人,他用良心对待我,那多好。不过,我们应该这样想,刚才说过,有德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让自己先按照良知而行,应该怎么面对朋友就怎么面对朋友。所以你不可以希望交到一个君子的朋友,而只能决定让自己成为君子,成为别人好朋友的对象。你成为这样的人了,才有权利,也才有机会交到一个君子做朋友。各位同学年纪还轻,假如现在男生还没有女朋友,女生还没有男朋友,我恭喜你,你今天遇到我,知道交朋友的方法,今后可以交到好的男朋友跟女朋友,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财贵」。(笑,鼓掌)
  但是如果现在你已经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呢,我劝你也要听我的话,今后才能有幸福,就是,你一定要去考察现在这个朋友,是不是一个君子,是不是所作所为都依照良心来做?如果不是,你千万不要再和他交往了。(鼓掌)「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女孩要是选择了一个不是君子的男人,你这辈子就活该受苦。(笑)男生也是一样,你要考察自己的女朋友是否依照良心来做,还是自私任性的,你不要以为她现在对我很好,她对你很好也可能是为了自己好。(鼓掌)这种人是不可以当爱人的。(鼓掌)再次提醒各位,你要想交到理想的朋友,你先要使自己成为别人交朋友的理想对象,所以男生要鼓励自己做一个男君子,女生要鼓励自己做女君子,男君子和女君子结婚,终身幸福。(鼓掌)
   大家常常会说「施比受更有福」,真诚的善待人,本身即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何况他人将亦以真诚回报你?而这些情况也来自于刚才说的「从良知而行」。可是一般人明明知道,却明明违反,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走」,到最后,你能够欺骗一时,能欺骗一世吗?你能欺骗一个人,能欺骗全世界吗?你欺骗得了自己,能欺骗得天地鬼神吗!(鼓掌)所以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良知而行,做一个有德者,其它没有路了!(鼓掌)你就不要管别人,只管好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你就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和谐,这叫做和谐社会。(鼓掌)不过,人总难免自私小气,有些习惯是由整个社会风气带领着你,让你的良知不能很自然的舒展开来,人经常会自己反省起来感到很污秽、很不安,会看不起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这么自私?为什么不能勇敢的坦然的为善,做一个有德者?所以要成为一个有德者,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还蛮困难的。那么今天首先就静下心来,第一,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个有德者,不要问别人,第二,从自己觉察到的那一点做起,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那个地方做起,慢慢的你的德就日益扩充。
    王阳明讲「良知之教」,他说我们只要从良知而行,就是圣贤。有一次王阳明带学生在街上走,听到有人吵架,他停下来转头跟学生说:「弟子们,听啊!那两个人在那边讲学哩!你不要只听我讲学,你也要听听这两个人的讲学。」弟子们笑了,说:「老师啊,他们在吵架,不是在讲学。」王阳明说:「他们不是在讲学吗?你听,他们一个说,你没有良心,另一个说你才没有良心!我在讲良心,他们也在讲良心,我在讲学,他们难道不也是在讲学吗?」(鼓掌)「只是我讲的学是问自己有没有良心,他们呢,只问别人有没有良心,于是就吵架了。」所以人与人要不吵架,国与国要没有战争,社会要和谐,国际要和谐,非常简单,只问自己有没有良心,不要问别人有没有良心!(鼓掌)
   但是刚才说,一个人总是有一些习惯,总是有些自私,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叫你为善,你恐惧你害怕。现在假如你已经有了自私的习惯,这种不干净的心灵随时会从内心升起来,那种生命的污浊和恐惧,好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你的心中,难以拔除。其实,它的根并没有那么深,在它之底下,你心灵最深的地方,还是想要做一个光明的人,你终究还是不甘愿让自己做个卑鄙的人的。但是,你的现实生命往往会让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良知的呼唤故意压下去,这叫做「泯灭良心」,你只是把良知盖住了。就如孟子所说,假如你在早上睡觉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到一点良知,或者在走路的时候,忽然发现到自己的良知。比如说,想到父母亲恩德广大,我已经多久没有和他们问候,这一点的良知发现,你就赶快去问候一下;对于某个人我觉得需要关怀,你就想办法去安慰一下;对于某个人,我无心之中伤害了他,你就赶快去道歉;对于某一种学问,我必须去追求,这也是良知哦,所谓良知管一切,不仅仅是道德,也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你认为我应该好好的努力,应该节省一下上网的时间,不要每天上bbs打游戏了,这也是良知,当你的良知发现,立刻把计算机关掉,拿起书来,这就是一个有德的人;当你发现自己的身体不是非常健康,恐怕将来承担不了大事,你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健康起来,生活起居有规律,少吃一些垃圾食物,多做运动,让自己精神充满,这也是有德的条件之一。所以有德的意思,包括人生的一切,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做最光明的事情,做最坦荡的事情,做最自由的事,做所有人都欢迎敬佩的事,这叫做有德者!(鼓掌)
   所以一转念之间,你从现在开始,立志一切事情从良知而行,马上就成为一个有德者你。如果良知没有升起来,我不知道怎么做,那可以不做,但假如一旦知道,我必定不要委曲自己,我必定要这么做,就是你只做知道应该怎么做的事情,也就可以了。你越做,自己的心智就越活泼,你也就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广大,这叫做「扩充」。所以孟子讲良知,讲善性,也讲扩充,所谓「扩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扩充就可以使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掌)
   但是,一路扩充出去的根源在于你当下的提炼,每一刻的这一念,假如有人真的愿意从当下为自己负责,他的人生立刻「脱胎换骨」,这就是一个高度智慧的人。所谓高度智慧,就是知道应该做的事情,立刻能够做到。古今中外有一个模范生,叫做颜回,他之所以被人敬佩,是因为他「即知即行」,「不迁怒,不贰过」,这是高度智慧是很难得的。假如你不能够立刻做到这样,也要鼓励自己尽量做到,你的志气越高,成长越快速。假如你从今天开始就立志以如此不同的态度面对人生,就是以良心面对人生,你就在步步走上圣贤之路。一个有德者——不仅包含你的行为世界,也包含知识的世界——就是一个有高尚人德,而且有丰富学问、广大才华的人。假如你的智慧没那么高,或者有人个性已经养成,业障深重,不可能一悟就做,一做就成。没有关系,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从现在开始,感受灵敏些,发现错误,就尝试改掉它,不要害怕改错。所以最高智慧的人即知即行,按照他的本心去行,立刻就可以成圣成贤,第二种人是有过则改,改不过来下次再改,渐渐他的心智也清明起来。只怕是第三种人,浑浑噩噩,不认良知。这种人,这辈子或者掌控了全世界,他却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又留下罪恶给子孙,他自己也早已知道自己不是人,历史上将会记载说他不是人,他轰轰烈烈折腾一辈子又有什么意义?或者是世界首富,苦苦赚得了全世界,但是他丧失了自己的身命,别人都说他不是人,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人,请问他赚那么多钱做什么?(鼓掌)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非常清楚的价值次序。最高价值是有德,其它的价值才可能实现。要不然,本来经济发达是一种人生价值,但是一个无德的的人、无德的社会让他去经济发展,就会成为可怕的人、可怕的社会。社会上的权势,本来也是一种价值,他可以用他的权势来为善,结果呢,他为恶,他不是人,这样高的权势地位助长他的恶,而且带给人间恶,这是反价值。只有有德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孔子说「贫而乐,富而好礼」,一个有德的人,他可以处于贫贱的状态,也可以处于富贵的状态。贫贱时,就在贫贱中行他的道,叫做贫而乐,像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如果处于富贵呢,就在富贵中行他的道,他可以尊德乐义,乐善好施,叫做「富而好礼」。这样不论贫富都是幸福的,所以要保证一个人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德者。
   一个人即知即行,善于改过,你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了,也就是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这是非常容易的事,又是非常艰难的事。容易与艰难,就看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了。在座各位,你既然听我的演讲,听出兴趣,心中有所感动,常常鼓掌,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了。(鼓掌)先从自己做起,先从简单的做起,先从你能够感觉到的做起,不要慌乱、不要急躁,这样你每天都会发现新的世界、新的意义,你的世界将日渐充实、日渐光辉!(鼓掌)
   为了帮助你成为一个有德者,本来说你依照良知而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有师长和朋友随时来提醒你,帮助你,不是更好吗?所以我现在提倡「读经」的教育。什么是读经,就是研读经典,什么是经典,就是有德者流传下来的智慧之书。经典本身虽然已经从智慧转成是文字,但会读书的人,可以从文字里读出原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的意思是要读出智慧,我们读出古人的智慧,并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来过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唤醒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读懂了古人,原来就是读懂你自己!(鼓掌)
  我们推广读经的教育,建议最好是从小开始,让他渐渐酝酿、渐渐成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本来,不应该跟各位讲读经的时机,恐怕伤害了你,因为各位已长大了,错过第一时机了。但因为大家还年轻,你将来可能结婚成家,可能会生孩子,所以我要老实告诉各位,亲近圣贤的智慧,最好的时机是在胎儿!你以后要有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胎教。怎么做胎教?就是让他熟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方法很简单,只要准备三架CD机,一架放古今中外最好的音乐,我们简称「古典音乐」。一架放中文经典诵读,就是选取我们这个民族最高度智慧的文章,朗读出来。第三架CD放外文经典诵读,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像在美国出生,就放英文的经典诵读,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像在德国出生,就放德文的经典。(鼓掌)这种人间最美好的声音,一天24小时不断,因为你如果睡觉了,胎儿并没有睡觉,当然胎儿也没有醒来过,叫做半睡半醒,他将所有听到的声音都吸收到心灵的深处,存放着,这叫做「养圣胎」───培养圣人的胚胎(众笑),十个月,就可以教出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孩子,十个月就完成人生的教育,他的道德与才华,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鼓掌)
现在台湾大陆以及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百接受读经胎教出生的孩子,我们叫做「读经宝宝」, 如果来不及做胎教,出生以后,三岁之前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所以三岁之前让他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又让他多听熟经典诵读。大家都知道胎教跟婴儿的教育是有效的,只是一般人受了近代西方以知识为主的教育理论的影响,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就把他忽略了。他的心地非常纯洁,你不趁机种下好种子,它也会种下坏种子。譬如,你不给他听古典音乐,他也会听香港四大天王(众笑)。人类的耳朵一直在听,因为我们的耳朵是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度开放的,人类的眼睛一睁开来,就看到四周的风景和颜色。孩子的头脑和性情还在建构阶段,他从五官随时接受各种信息,构成头脑神经回路系统,以及心性的特质。你给他丰富而优美的东西,一生就聪明而优雅,你给他简陋不干净的东西,将来就愚笨而且深度污染。生命型态一旦成型,费大劲,也难以改善了。我在辽宁听到一个朋友说,他的朋友怀孕的时候心情不好,就每天带着肚子去打麻将,十个月下来,孩子生出来经常哭闹,后来发现有个办法,就是把麻将桌抬出来一打,这个孩子就笑了。(笑,鼓掌)你如果要培养赌神赌圣赌后,你就用这个方法吧!(笑)如果不是,怀孕时,父母亲诵读,或者播放CD「子曰子曰」给他听,出生之后,还是继续,等到他会叫爸爸妈妈,就会「子曰子曰」了,你一定要记得这件事。另外,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可以教他真正「读经」了,真正的读经,就是看著书,跟着大人或CD念。反复的念,念到会背,念到一辈子不忘,打下终身学问的根基。这样教学,首先看到的附带效果是,他很快就可以认字,认字后,就能够开始阅读,及早养成阅读的习惯,及早博览群书,为卓越才华打下良好基础。等到一个人长大了,才想要多读书,已经来不及了。教育应该趁好教的时候赶快教好,当你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头脑不够聪明,就是脑神经不够发达,已经来不及了,当你长大了,才发现自己的心性非常鄙陋,情绪非常暴躁,要改善就要费功夫了。我们这辈子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才知道为时已晚,我们既然已经被牺牲了,只好坦诚面对自己的生命,从此依照良知去行事,尽力做去,能做多少算多少,也不枉此生了。但是对于下一代,千万不要再牺牲他们,我们应该让他们更平稳的更光明的长大!(鼓掌)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笼罩性的一种教育,尤其语文教育要在十三岁之内完成,这叫做「学习的关键期」,超过十三岁,一个人的语文要进步,就「费力多而收工少」了,所以要教一个孩子语文,我们应该用最高度的语文来教他,让他熟读到背诵,也就是说人间最难的书,在他还不知道困难不困难的时候都已经背完了,放在肚子里面,经过十年八年,他就可以酝酿成熟,成为一个有高度语文能力的人。有高度语文能力,他才能进入高度的语文世界。所谓高度的语文世界,照中国人来讲就是「经、史、子、集」,一个人能够读「经史子集」,他所面对的都是圣贤豪杰,对他的心性涵养必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领会「经史子集」的智慧,他才能成为一个继承中华文化的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该这样好好成长。可是现在我们教育体制内的语文课程,却让我们读那些非常简陋、粗浅、无聊的教材。我们小时所读的书,其实都存放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生学问的背景。小时候你读的是经典,叫做「满腹经纶」,到时候要用了,就会「融会贯通」,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诗作文就出口成章。李白号称「酒一斗诗百篇」,是因为他从小读有用之书,满腹经纶,所以喝了一斗酒,就有诗百篇。现在的人呢,从小读无用之书,满肚子是草包,给他酒一百斗,诗也没有一篇!(鼓掌)
  所以不要怪自己为什么对中华文化认识那么肤浅了,因为你没有能力,你连读中国书的能力都没有。倘若长此下去,中华文化永将要断灭。所以今天谈复兴中国文化,第一步,就是让中国人恢复读中国书的能力,要让中国人能读中国书,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在十三岁之内,在语文能力正在成长的时候,就让他读经。不要问他懂不懂,他只要现在熟悉背诵,供他一辈子去懂,他就会懂一辈子,叫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鼓掌)
    刚才一方面说自己良知的发现,一方面说要有文化的氛围,让我们全民族的人从小就接受圣贤的教化。而圣贤的教化原来也是要帮助我们良知的发现,所以如果你能够自我良知发现,不读书也可以,这叫做「六经注我」,六经里所讲的,只不过就是我的心,我不读书,也可能成为有德者。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希望所有人都能特立独行、壁立千仞,自己走上圣贤之路。尤其对于广大的群众,对于整个社会,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很好的文化气氛,让民众在这个社会里,好好的成长,这种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他孩童时候,及早亲近经典亲近圣贤。(鼓掌)怎么亲近经典亲近圣贤?就是你只管让孩子去接触,至于懂不懂,不是你要管的。
   这种教育的理论,不同于西方的知识教育,但它也是必要的。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德者,一个有智慧者,他既知道科学是必须的,学西方是应该的,也知道中国的文化是有智慧的,也是应该学的。总之,世界上只要有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系统,任何一个人物,可以供我们效仿,提升我们的道德质量,我们都应该去学习。如果一个人有这样清明的头脑,有公正的心态,开放的心胸,那么古代和现代是不会冲突的,东方和西方是可以合作的,我们的世界将来是可以大同的!(鼓掌)
    从自己的良知而行,你会发现,正合乎圣人之道,你亲近经典,让圣贤来启发你,正好启发的是自己的良知,这个叫做「古人先得我心之妙」,这样你才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文化如果具有这样的特质,它所讲的是我们的良知和人性,那么中国文化就是永恒的。我们要发扬这永恒的文化,不仅是为了民族祖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把发扬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重担,乃是你诚心诚意喜悦的,如果你是诚心的喜悦,那么你就是个有德者,你成为有德者,就越发的发现中国文化的伟大!(鼓掌)
    你成为一个有德者,你将会感觉到人间是幸福的,要做一个人是简单的,因为你只要诚恳而行,诚恳而行就可以继续走下去,所以前途是远大而光明的,假如这点信不住,我告诉各位,你还是依照一般现实的追求过活去吧,你不知人身难得,不知天地广大,只是小里小气,天天只知斤斤计较,一生和人斗争倾轧,到最后两败俱伤,通通与草木同朽!有人说做个君子会被人欺负,我就这样子比喻,这里有一瓶水,你滴下一滴墨汁,这瓶水就不能喝了,如果是一个池塘,你滴一滴墨汁下去,好像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是一个大海,就是用一车的墨水倒下去,也不会对它有任何影响。所以你怕做君子会被人欺负,你其实就不是一个君子,你还是一个小里小气的人,一个大方的人怎么会怕被欺负呢?(鼓掌)
   孔子被欺负了吗?是的,有人百般欺负孔子。孔子伤心吗?他没有伤心。他被欺负以后,他又回来了。所以我告诉各位,孔子回来了,孟子回来了,老子庄子回来了,杜甫李白又回来了!(鼓掌)希望我们迎接他们,希望我们以他们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大家都在传统文化的教养中完成自我,成为一个有德者,谢谢各位!(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7:56:11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清羽老师来到本楼!清羽老师致力于读经的推广,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20 16:43:3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下载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6 , Processed in 0.08354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