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1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推荐一篇关于教育的讲话,请各位家长好好看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2 18: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位老师(不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们聊天时的讲话,值得各位家长一读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培养孩子需要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的课题范围非常大,然而在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兴旺和国家昌盛的大问题,同时又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具体实施呢?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依赖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和文化的教育。关于这样大的一个课题,我们是想从智能生命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与文化在培养孩子上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育与文化的认识,我们要运用一个原理和一个观点,那就是辩证法的原理和混元整体观的观点;并站在混元整体观的高度,运用辩证法的原理。教育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现象。其实,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动物世界》来了解这个栏目中的内容,有很多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同样是离不开生存教育的。只不过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要比它们高级。因为人具有更高级的智慧,有更复杂的思想意识活动。
  
  我们认为,从人生命成长的自然要求上去看人的教育,它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纽带,是我们人作为人自身存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过程,也是生命存在的内容。从人类集体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上来看教育文化,它是人类这个集体的社会活动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集体智慧共存与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和开发大自然最基础的内容,是我们人类的类本质功能外化的结果。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自然要求上去看人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的生命力存在的一种外延,是人的智能和自己内在能量外化的展现,是通过自己存在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混化之后的结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文化教育是人类社会各种族集体存在和发展需求的产物,是人类的类本质——即不同层次人的智慧和能力在顺应自然和社会时的具体运用,是对人类自身的这个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外化的结果。
  
  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关于人如何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生观。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存在需求与发展的人才。
  
  教育与文化在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实质上是教育包含着文化,文化里面包含着教育,它们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文化是通过教育来展开的,教育里边贯穿着传承的文化,它们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过去,由于生产力不是很发达,人们过的生活还是非常地质朴,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能够体现出来的,都是非常淳朴的内容;所以说,文化和教育没有分立,没有分开。我国文化与教育分开的历史时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了新文化运动,真正的文化与教育在咱们的中国就发生了变革,发生了变化,那还是在解放教育文化体制的时候,在教育不断改革了以后。但是我们怎样来看待教育的涵义呢?教育是一定要通过文化手段来展现出来的,来把它展开的。教育的内涵是包含着培育培养新的、新生的这种存在力量,新生的人群,成长起来的人群,让他们认识、让他们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能够真正地在未来溶于社会,溶于自然生活当中。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教育是个培养生存能力的文化;它是培养人有独立生活能力,并能够与社会以及自然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代生命培养另一代新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是通过人的生命力外化的展现——文化、语言、行为等方式方法,来培养一个人身心的具体内容。教育就是表达这样一些内涵。文化的涵义怎么讲?文化是我们人类自身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当中,在人与自然活动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文字归纳、总结、升华起来的理论知识。
  
  文化既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也可以不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像诗歌、小说都属于前者,而舞蹈、戏曲等等也是一种文化。然而在咱们今天这个社会里,教育与文化基本上是分开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呢?在这个社会上是怎么体现出来的?说教育与文化脱节了,它怎样脱节的?从我们教育上的涵义来看,从它表达的内容上来看,法定教育是培养一个人,通过文化的熏陶,通过人生的方方面面,来培养一个人成长,使之成为符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规范要求的人。这是教育通过文化所要表达的内容。文化要借助于教育使人们能够学到知识,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文化是一种工具,教育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但是现在呢,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文化脱节了。现在大多数的人,只注重文化方面的学习,只是把教育里边关于如何教育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这方面内容强化了,从而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最本质的内涵,那就是:如何做人。
  
  在培养我们的新一代方面,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小孩就知道了。现在我们在座的老师们的孙子、孩子以及自己,在社会文化,在社会活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活动包括我们的生活、学习等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这个人受过教育还是没受过教育就能看出来了。教育里边包含着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文明的礼仪、习俗,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法律等等的看法。它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对规范的内容,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能称为教育。这个人被培养出来,在我们现在今天的这个社会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人的。如果这个人是从那样的一种思想境界里面出来的,那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无疑是倒退了。但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之中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有好多的小孩子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对在社会所生产的商品和物质产品的浪费方面,我们就能看出来了,小孩子是有教育还是没有教育的。例如小孩子啊,用的手纸,是毫不计较的,不管是浪费还是不浪费。打个比方,有的孩子在擦手时是不用毛巾的,而是用手纸。他就把那个卫生纸啊,拽出来用手挽,挽得不想挽了,一扯就擦手了;还有的小孩在洗脚的时候,他不用毛巾,他就用那个卫生纸来擦脚。这是极大的浪费!如果养成了习惯,那么像这样的行为活动,就会在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是具有破坏性的。
  
  另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些人,养成了不少毛病,如自私自利的习惯。大多数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工作中的同事,都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像这样的社会现象告诉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人生活在人群当中的那种和谐共处的氛围了。我们大家是共同地处在一个环境当中,应该是有和谐性的,人们的关系应该也是融洽而又友善的。但是现代人们的生活过程就是这样的,如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把自家的门一关,隔壁左右四邻是从不往来,大家相互之间不认识了;即使是认识了以后,其关系也是非常地平淡、陌生。
  
  我们人应该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人,那么现在已经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开始出现相互背离了;你不用关心我,我也不用关心你。但是我们回忆一下,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隔壁哪一家有个什么问题,街坊四邻都能够帮帮忙。哪家如果有个老人病了,那么他的街坊四邻甚至于比他的亲人还要好,关照得还要好,马上就给送医院了。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呀,如果因不方便拿不到东西,都是可以帮帮忙的。家里边来了亲人呀,来了朋友呀,或家里没人,邻居都要说:他们家里没有人,你有什么事给我说。甚至于款待留下隔壁邻居的这个亲人或朋友,直至邻舍下班或外出回来。
  
  今天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人群之中的和谐已经变得非常少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缺失了这种关爱与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旧有的教育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教育体制还未形成。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高效率也使得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或去接受教育。所以人也就自然地缺少了友爱与真情。这种爱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是通过教育的文化来反复地熏陶的,是通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的文化知识来灌输的。
  
  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缺少这样的熏陶与灌输,因为大家把搞活经济放在了第一位,把仕途地位放在了首位,把追求名利和感官享受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来也就忽略了教育这个关于人健康成长的根本要素。因而就自然地重视起能够带来眼前效益和社会文化需求的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娱乐知识……各种各样层面层次的文化教育的学校、电视、电影、网络通讯和文学等等。一个人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不能等同于接受教育文化的内容,尽管它们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似的,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法告诉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传道”,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前教育是很严格的,师傅先要考验弟子的品性,指导教育弟子,达到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时候,才会“授业”,也就是传授技艺和知识。把“传道”放在最前面。

  现在国外,尤其是在咱们亚洲,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像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的香港、台湾这一带,还是把中国的儒学不断地展开。儒学这个贯穿人共性的、涉及伦理道德以及人涉世立足的修养等等方面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有一点,它打上了封建社会那个历史阶段的那样一个印记,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束缚人民思想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把这样的教育文化给歪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个文化需要改变发展,需要后来的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去丰富、完善它。但是迄今为止,这个文化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完善起来。
  
  在教育子女方面,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子不教,父之过。”现在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呢?小孩子一要钱就给钱了,一要玩具就什么玩具都给买,基本上是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这样满足孩子欲望的本身,是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不断地被满足,像这样做就很容易使人养成一种贪欲的习气。在人的生命规律里有一个适应性,当适应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适应了的环境反映到人脑里边,产生了一种物质沉淀——形成贪欲的习气。这样一来,必须要得到满足的想法,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如果不被满足,就可能造成所谓自尊心方面的一些伤害。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没有注重教育而产生的后果,因不懂得教育的本质内涵,而不断地满足他人的欲望。如父母不断地满足儿女的要求,总是以己心度人,害怕自己的儿女吃亏,害怕他们吃苦受累。不懂得“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懂得在社会中生活是“不如意者常八九”的。不懂得培养人的关键,就在于不懂得如何提高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应变能力,不懂得培养人提高适应与自然发生关系时身心健康的状态和水平。
  
  因为自己不懂得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所以盲目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好象觉得自己吃过苦,然后心想:我再吃点苦也不要紧,让孩子享福。像这样盲目地溺爱孩子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法,是愚昧无知的教育引导法。像这样去满足他们,是享福吗?因此他们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很多经验已经偏颇了,都是在培养孩子贪欲的经验和懒惰的经验。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勤俭、独立等经验的机会就没有了、丧失了。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把自己良好的人生经验传承下来,而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生的宝贵经验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宠坏孩子的经验。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会凝结着成年人的或智慧、或贪欲无明、或愚昧无知的教育文化内容在其中。只不过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人生经验以及文化素养。教育文化是帮助人如何适应或应对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的。可是现在,当父母在培养子女的时候,基本上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洗衣服,不会开煤气炉子,不会做简单的食品——简单的自己生活所需要的食物,不会面对陌生人,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就感觉恐惧等等。出现了这种低能儿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但是在社会中还是有大多数人不明究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断地满足小孩子的欲望造成的。一开始可能是两分钱、两毛钱、两块钱、二十块钱、二百块钱,当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欲望的时候,这个小孩在家庭中就有极大可能出现叛逆性的行为。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就是隔代养育孩子的现象。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人,爷爷奶奶辈的、外公外婆辈的,这些长者们,隔代教育小孩。从隔代教育小孩这一方面来看,确实是给自己的儿辈减轻了包袱,但是在祖辈和孙辈、父辈和子辈之间出现了情感真空,在父母辈这一代人却丧失了养育孩子的经验。现在养育一个小孩都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匆忙的。但是我们站在智能生命科学的高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人的情感是通过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来传递的。在祖孙之间传递是很容易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的一种代沟,而且会很快产生这种代沟。
  
  还有,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们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印象和思维、以及那个知识结构都不对了。这样他们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认识和形成的概念也不对了。因为爷爷奶奶不断地用自己已经过时了的方式来呵护小孩。大家应该知道,呵护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法。现在的爷爷奶奶们,这些祖辈们不能用符合时代节奏的方式,符合时代的文化,符合时代的精神来教育小孩;而是用超过了父母年龄的阅历,那种深沉的阅历,那样一种在文化层面上有空白、在情感上有缺欠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小孩。这样小孩长大以后,很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产生情感真空。当情感上有真空了,他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就会有疏远,对父母这一辈人的认识就不能全面了;那么结果是当孩子走入社会之后,就自然缺少了对父母这一年龄段人各方面的认识。这样就出现既不认识,又不会应对的现象。他所形成情感的参照模式是什么呢?就是爷爷奶奶的那种特有的关怀,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因为父母曾经生养了小孩,但是没有负责教育小孩,教育小孩的这个过程丧失了,这是一个原因。然而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和现象产生,在这样一辈子孙的后面,孙子辈、重孙辈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就显得更为强烈了。当自己做父母的已经升格做爷爷奶奶的时候,由于自己在养育小孩的时候就没有经验,没有情感付出的经验,就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那种父母作为祖父祖母对子孙儿女这种教育的情感,他们没有这种经验。然后随着一代、一代人对情感的淡漠,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也就退化了。这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文明高潮的到来,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教育与文化、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对民族的兴亡有很大的关系。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是两码事,现在我们丧失了的就是教育这一方面的文化,现在发展起来的是文化方面的教育。对于文化方面的教育,像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只要自认为孩子是在刻苦地学习,或只要你学习方面好,孩子有什么要求,我们做长辈的什么都会满足你。像这样去娇惯儿女的生活内容也是一种教育法。这些孩子本来是可以接受那些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可是我们的这些长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在不知不觉地教育孩子向偏执的、一味索取的人格方向发展。这种有缺陷的人格给孩子的自身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都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障碍。
  
  大家不要把教育看成是蛮简单的一件事。教育和教育文化是贯穿着人类进步的纽带,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化延伸的传导器。我们说,如果教育与教育文化没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就会产生教育文化信息遗传的变异。当我们教育的遗传信息发生了偏移,那么对社会的发展就会产生直接的障碍。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那么人与人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会形成语言文化的真空;语言文化真空的出现,自然地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荒漠,自然地给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发展造成障碍,形成真空。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就会出现情感的真空,情感的真空就会导致各种情感的偏颇。尤其是今天我们现代化工业革命、现代化工业文明以及高度社会化的通讯网络发展,带来这种真空的局面和现象更加地严峻,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一个民族为什么不能兴旺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为什么不能正常地兴旺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些看似很小的方面,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内容和过程,都没有去认识啊!虽然我们的古圣贤之人——老庄的道德学说和孔孟的儒学,以及其他的诸子百家等,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内容讲清楚了,讲得非常透彻了。但是我们的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多东西在发展的过程中被遗忘了。现在七十岁以上的人,如果在解放前还上过私塾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学习《弟子规》、《百家姓》和《三字经》等,如果要学更深层次一些的内容,就还需要学习《大学》、《中庸》、《周易》、《道德经》和《南华经》等等。为什么要学?学习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学习做人,如何做一个符合时代、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生命规律的人,学习做人的一种准则和标准。如孔圣人的一生,就是致力于如何使教育文化真正地贯穿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子孙中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有了发展的希望。如果能够把符合民族和国家的教育体系运转起来,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不断地进步,民族就会不断地兴盛。
  
  可是我们这些年来,随着教育文化体系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内容已经随着改革的步伐,把那些旧文化的糟粕连同精髓一起丢弃了。我们失去了很多教育文化中的瑰宝,使之不能真正地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的讲课只能算做是抛砖引玉,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已经开始重视教育文化的内容了。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教育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呢?确实是需要从关于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上去认识。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无疑就得从人自身与自然以及社会这个关系的整体的高度去认识,站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去认识,站在整体观的高度去进入、去研究、去实践、去发展。我们只能像这样去进入,那么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富强才能不断地持续下去。中国也有几个朝代是比较兴盛了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兴盛期。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战乱以后就是百废待兴,百废待兴以后就是文化昌明,文化昌明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到了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发展的高潮。但国家为什么会衰败呢?就是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忽略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一个国家的衰败首先是人文教育文化的衰败;一个国家的强盛同样也是人文教育文化的崛起在前。难道说过去的皇帝们就不学习这些文化吗?不是的,每一代皇帝都学习,但是每一代皇帝他们都因选择自己的需要而丢弃其它。这样丢弃的内容多了,那么教育文化的精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丢弃了学习教育与文化的标准和深度,当然最关键的是教育文化的本质内涵。
  
  如何从教育文化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力与生命的关系、与自然存在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并去解决这些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能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今天咱们在这个层面上提出这样学术探讨的观点,为将来的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找出课题。唐朝的时候也繁荣了几十年,甚至于到清朝的时候还有个“康乾盛世”。史料记载“开唐盛世”百十来年,“康乾盛世”近百年;而实际上这期间能算得上兴盛的都只有几十年,为什么也就那么几十年呢?过去之后也就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看看我们的今天就是一个盛世啊,中国的现在就是一个和谐的盛世;当和谐盛世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了。警惕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养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一,是和谐生产关系的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子女的教育,需要从严、从勤、从俭,从整体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要求他们。
  
  小孩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要吃苦,这都是过去的人给我们总结好的经验。一个人如果能够吃苦,那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要吃苦,就不要选择环境。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就是尽力地为自己,不断地为小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常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我小时候吃苦吃够了,现在得给我的小孩把条件都弄好。有穿的还不行,要穿名牌;有吃的还不行,要吃高档的;有玩的还不行,还得要玩最贵的;有同学一起玩还不行,还得找更高级、更复杂的玩具,像电脑啊……”。电脑游戏无疑是让新生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当小孩的兴趣全部都放在电脑上的时候,就只学电脑或游戏而不学文化了。这些同样是在接受教育,然而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像这样极力地给孩子提供方便,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懒惰的毛病而不能健康地成长。这就是造成民族衰败,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退步,就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
  
  我们平常所说的“溺爱”。如果“溺爱”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不适合社会节奏和文化发展、以及阻碍社会科学进步的人。像这样的孩子就已经变成一个偏执的人了,因为做父母的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形成偏执性格的环境。这样一来,做孩子的就不想动脑筋了,也不会动手了。举个例子吧,我有个中医方面的老师,他是如何教育他的小孩的呢?孩子在小的时候做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地方做不出来就会问父亲,父亲看了一下就说:哎呀你就别做了,我帮你做吧。然后父亲给他把作业做了。当参加劳动的时候,父亲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让孩子别做了,父亲来做。小孩子之间玩游戏,产生了打斗,因争抢产生了矛盾,做父亲的站出来,打人家的小孩。十几年如一日地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小孩,结果导致小孩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这个孩子我看到过,他吃的时候要吃好的,喝的时候要喝好的;他没有工作,一个月得花一千多块钱,在生活中处处讲排场、要面子;脑子里面有无数的幻想,想挣大钱……。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一个实际的工作他都不会做、不愿意做,嫌苦、嫌累、嫌时间长等等,不断地选择环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父亲的溺爱!现在父亲的年纪大了,这个孩子已经三十岁了;有时侯在家里不如意,眼一翻,跟他的父亲说:“你不拿钱给老子,老子就走。”这也是培养出来的一个结果。像这样的现象,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在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误啊!
  
  如果我们有很多的父母都是以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小孩,那么我们的社会秩序、民族的希望和兴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就完了,就没有了保障。这是一方面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家长盲目地培养自己的小孩,不是教育小孩学习文明、学习礼貌,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宽容和认识人的心理等等。其实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父母是有能力的啊,我们做父母、做爷爷奶奶的有能力去告诉正在成长的小孩,让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符合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现在的社会,有没有人敢说“我就可以脱离开这个社会制度去生存”?肯定没有!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没有这样的人,谁也脱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啊。科技可以兴国,教育才能使人才倍增啊!缺乏教育文化的民族一定不是一个兴旺的民族!
  
  现在,当吃的东西不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了。如果现在一样的菜,做两遍他们就不愿意吃了。这个挑剔的分别心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造成的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宽裕了,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那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时间长了小孩他也变得挑食了、学会挑食了,这是我们做长辈的人在无形之中把这种不健康的认识,也是一种偏狭的教育文化熏陶给了孩子——选择、挑剔、不认可,这种固执、分别的想法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小孩。如打麻将、抽烟啊。例如水厂有一个保管,小孩读初中,父母就让其在家里边抽烟,是父母让他抽的。父母说:“哎呀,他精神太紧张了。”在我们去他们家玩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的现象——支持他抽烟。
  
  现在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在教育孩子啊。有人说,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用激进一些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行吗?就是培养我们的小孩具有高度的竞争力。在孩子太小的时候,你就教他竞争力,干什么?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把这个做完,我拿东西奖给你”。结果是小孩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而学会了不符合他生命成长的那些观念。像这样,小孩能正常地成长吗?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在电脑里什么游戏都有,什么文化色彩的游戏都有。这种文化在不知不觉当中熏陶了我们的子女啊,熏染、影响了我们孩子的心灵啊。其实孩子娱乐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方法,如果给孩子脑子里面的参照系内容,增加了不健康的内容和因素,那么就形成了一种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内容和思维参照模式。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文化一直延续对人生命力的认可,强调内求诸己,追寻、探求身心合一的整体。可是现在的文化变了,教育的模式也变了,强调外求于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忽略了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忽略了人生命活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教育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在是放弃了传统的教育文化内容,但是新的教育文化体系又没有形成,所以现在正是缺少教育文化的时期。
  
  看看现在的社会生活我们就明白了。在电视和电影里,无一不是强调刺激的画面,如枪战片、打斗片等。在文学领域也是一样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寻求刺激,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增加对两性生活的描写,说那个就是“爱”,“爱”就是那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广告里面就更多了。现在的人们连爱都不知道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对于什么是爱,自己都不知道了,观念已经模糊了;都搞那个东西去了,把性爱当作“爱”了。不管在哪个电视或电影里,一开始谈“爱”就有床上的镜头。这些文化从哪儿来?从国外来的。很多文化领域里的现象都是这样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普遍现象。我们今天的人类在不断地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同时,却对人自我身心存在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从根本上来看,由于放弃了古文化中“人天整体观”,所以人对自己的身心整体认识不足,不知道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整体,对于这些观念已经是非常地模糊了。因此说,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文明以及科技文明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啊。肤浅到把人生命的本能需求——“性爱”,即把本能的情趣当作“真爱”了。这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谬误。所以说各种文化宣传对我们身心的熏染,是我们这个经济社会形式下的特点和特征,较古代的文明、古代教育文化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哪有枪战片呢,没有。社会秩序相对于今天来说已经非常安定了,可是现在把这些“利益”文化引入以后,没有制定出一种正确的引导制度。这个文化引进来不要紧啊,但是在下面要加一个文化的注解啊,你要注解这个东西是不利于人成长的要求的。例如警匪枪战片、间谍破案片、夸张疯狂的妄想休闲片等等。因为像这样的娱乐文化会引导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拿刀砍人、杀人、吸毒和诈骗等等犯罪活动。
  
  各种各样的娱乐商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极大的。例如电脑游戏、卡通儿童节目等,有很多内容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造成小孩不读书、吸毒这样的结果,盲目地从国外引进的文化是其原因之一。在现在的学校文化教育里,没有强调教育文化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三好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德好”的要求削弱了。所以这些小孩能不能爱护同班同学,能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为他人做好事,都被忽略掉了。德育被忽略掉了,也无疑助长了孩子们向自私利己的方向发展。

    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自觉地去为他人做好事的。那时候有教育文化倡导啊,倡导向雷锋同志学习,倡导向王杰叔叔学习等等,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向邱少云叔叔学习,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江姐等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难道那种教育文化就那么可笑吗?那么荒诞、荒谬吗?在这样一种教育文化的熏陶下,确实使一代人真正成长了,现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了。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教育引导的尺度把握问题。可是,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呢?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文化在熏陶啊?我们的下一代,涉及到国家的兴旺与发展。在教育文化发展方面,今天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非常缺少内容了。学校里几乎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些活动,说这教育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现在的电视、电影、游戏对小孩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不能在这样受孩子关注的方面,发展一些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教育文化内容呢?能不能在这样的方面多生产一些道德文化教育题材,来引导我们的小孩们呢?当我们的社会文化领域还没认识到这方面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从我们自身开始认识,开始做起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个就是我们讲课的内容,而且需要我们在更高、更广阔的领域里进行研究和探讨。
  
  现在的人们就是重视了小孩的学习成绩。就像我的小孩一样,在我们wh的同龄学生排名是两千多名以内,那成绩已经蛮好了。当我们发现她身上出现不符合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时候,在引导教育她时,她还不能接受的时候,我们还要严厉地惩罚她。为什么要罚她?是为了纠正她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现象。一个人学习的知识都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但是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必然条件。有人说,处罚这个东西不好,它不合理。什么叫合理呀?合理的东西,你心里愿意的东西,它能给社会带来贡献和财富吗?如果能带来贡献和财富,那就是合理的;如果你觉得合理的东西却不能为社会培养一个好的人才,不能把他们培养成长起来,那么你自认为的东西就不是合理的,它就是一个谬误,就是需要我们修改的内容。处罚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处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它的实行也不是盲目的、暴力的,而是需要有教育智慧的。
  
  一个民族缺少了教育和教育文化,这个民族的兴旺和发展,也是不能长久的。不要老想着我们自己的一个家庭,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繁荣与昌盛,都是社会的缩影啊。我们应该去重视,应该去学习。今后我们要找些资料出来,最好是能把《大学》等古经典里的内容讲成白话,讲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字;然后再结合今天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来宣传它,我想对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有好处的。这不仅是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家庭,而且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自己每一个家庭做好了,把自己的家庭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做好了,你就是民族兴旺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为国家的兴旺出了一份力了。从自然的角度上看,从人作为自然的人这方面来看,我们通过这样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保持一个和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下一代人的健康和智能、安定与繁荣。
  
  每一个人的成长应该伴随着一定的曲折。曲折、苦难和不被满足,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内容。这种经历的过程是走向正常成长的关键要素,它是人生命成长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是一个规律。不能满足成长过程当中人的需求,就是说不能完全去满足他们。比如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需求的,如果能够满足个百分之五十、六十就够了,其它的就需要激励他们自己去奋斗。如果我们百分之百地去满足了,那么他们就没有奋斗的要求了,没有成长的动力了,你也就不能把这个生命真正地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才。如果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去满足成长之中的人,那么无疑的你就是在破坏这个人生命的和谐性。我们要站在这样整体的高度去认识这个现象,人不能老是要感受幸福啊。
  
  还有一个就是人成长的规律性。一个小孩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条件很好,一点苦都不能吃,什么都不用做;这个小孩长大了,无疑会在生活自理方面是个白痴。小孩在生活上一定不要百分之百地满足,培养动手的能力,要给他以自立,像这样地去培养小孩的创造力。为了培养一个成长中的人的创造力,你就不能百分之百地满足;你满足了他就没有创造力了,他脑子里边就会形成依赖的习惯了,就产生惰性了,他什么都舒舒服服地就不想进步了。
  
  现在我们的小孩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甚至于泡个方便面都不会泡。记得在我三岁左右的时候,父母给我两分钱,提个瓶子,去打两分钱的酱油,两分钱就是个一小勺,五分钱一中勺,一毛钱一大勺。那个时候一般买两分钱、五分钱的酱油。可是现在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不是这样的。让你们这个也别做,那个也别做,都让父母自己来做;就别说打酱油了,买包盐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啊。警惕啊!我们做长辈的人,千万不能把我们的小孩培养成没有生活自主能力、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孩子。
  
  一定要培养他们这种独立的人格,把他们独立的个性培养起来,是要独立,独立才能让人成长。说“独立”是让我们做长辈的什么都不管了吗?不是,人独立的人格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国外在这一方面较我们走得早几十年了。现在我们也应该觉醒了,不要百分之百地满足我们的孩子,在满足的时候一定只能在百分之五六十左右。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条件都不提供,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百分之百地满足了孩子们,那么孩子成长的能力也是同样的低下。最好的比例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剩下的就是培养自立,自己去立自己,自己把自己利起来;一个是站立的“立”,一个是利益的“利”,是这样的。
  
  满足在文化方面,在情趣培养方面,在个性爱好方面,在文化学习方面,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在社会秩序和规范的认识方面,在学习如何做人方面。这些我们要满足他们,提醒、帮助和教育他们;而剩下的就要指导他们自己去做。当他们还没有真正地独立起来的时候,指导他们。但是我们的父母现在都没有责任了,小孩想怎样就怎样,想学什么就让他学吧,说“如果不让他学,长大了后悔就恨我们”。大家看看,我们做父母的完全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没有责任,没有情感,成了这样的一种教育环境了。从现象上看好象是开明了,实质上我们对于教育文化的内涵已经是不认识了,对教育的盲目就是对文化的盲目,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对人生成长认识上的盲目。
  
  这样的盲目可是了不得的,很容易导致这个家庭的衰败。在国家内部的社会成员中,家庭的存在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由于家庭是人组成的,一个民族的人群组成很多的家庭,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与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那么教育和教育文化,不仅仅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是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所在的家庭生活之中。从现象上看,健康的家庭传递着健康,和谐的家庭传递着和谐,文明的家庭传递着文明等等。从本质上看,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濡养生命力的驿站。因为教育和教育文化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纽带,而人类发展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化和科技成果,都是我们人的生命力外化的结果。所以,家庭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和教育文化,要求我们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关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内容,其实可以适合于我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些内容的所有人;无论你是孩子,还是青年人,或者是成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习这些内容。
  
  我们这个讲课,是讲给以后能够看到这个讲课内容的所有人们的,希望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对子女的培养上,认真去认识,认真去研究,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实践。在文化教育和教育文化这些方面,只能是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整个社会对教育文化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和关注,人类的进步就了不得了。现在我们从自己做起来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对文化、对教育的认识。
  
  如果我们辩证地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教育方面的文化和文化方面的教育二者平衡统一。现在出现的偏颇是社会上重视文化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教育方面的文化,这是至为关键的问题;但是民族的希望、发展和腾飞,国家的兴旺、发展和整体的腾飞,需要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共同地发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enghuan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13 01:03:08 | 只看该作者
好好看看,应该反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13 10:55: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努力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5:16:5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位修行有成已开悟者与弟子们谈话时所说,请各位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6:06:56 | 只看该作者
我支持读经,但大家要知道读经的目的,不能为了读经而读经,读经肯定不是万能的.身边的大人的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儿童的成长.
所以本篇文章大家还要好好读读.好好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5 23:26:5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是个综合的,并不是哪一方面就包治百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29 , Processed in 0.09031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