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3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台湾荣民总医院的育儿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7 12: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
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
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
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
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請先請教您的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6:51 | 只看该作者
上呼吸道感染
·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發燒持續起伏1-7天,其它症狀如咳嗽、流鼻涕、鼻塞,大多在1-2週內逐漸痊癒。
·        治療感冒的藥物主要在減輕症狀,並不能縮短病程。
·        感冒期間要注意有無以下併發症︰
1.        中耳炎︰高燒不退(超過三天以上),耳朵痛,幼兒煩燥,搔抓耳朵。
2.        鼻竇炎︰流鼻涕超過十天沒有改善跡象,且黃綠色的濃稠鼻涕伴隨咳嗽,嚴重鼻塞,頭痛。
3.        肺炎︰高燒不退且咳嗽加劇,呼吸急促,食慾減退。
4.        腦膜炎︰頸部僵硬,劇烈頭痛,嘔吐,怕光,持續高燒,甚至意識不清。
·        一般感冒不需使用抗生素,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若有咳嗽、有痰、流鼻涕、鼻塞則可依不同症狀給予藥物治療以減輕不適。
·        感冒病毒最易經由鼻咽腔分泌物傳染,預防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多洗手,不要共用毛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7:46 | 只看该作者
常咳嗽是感冒嗎?
孩子經常咳嗽,最有可能是因為「過敏性體質」所引起的慢性支氣管炎,此病的特色是,咳嗽常帶有喘鳴聲,大都是在夜晚、清晨、劇烈運動、情緒激昂或者氣溫驟降時,較容易咳嗽,這種疾病的病程長且不易痊癒。 「鼻涕倒流」也是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會長期鼻涕到流的孩子大多數有過敏性鼻炎或者鼻竇炎。 會導致慢性咳嗽的情況還有「聲帶**」、「異物嗆入氣管」、「外耳道堵塞以致刺激迷走神經分枝」,以及一種俗稱「煞到」的良性、局部性抽搐。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所引起的慢性咳嗽現象都應該由小兒科醫師會同耳鼻喉科醫師詳細診治,並應注意減少生活環境中過敏原,如灰塵、潮溼發霉、塵暪等,唯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有可能改善或治癒病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8:23 | 只看该作者
認識腸病毒(Enterovirus)腸病毒是一群 RNA 病毒,大小僅 20-30 nm。以血清分類,可分出67種。雖名為腸病毒,人類感染後卻很少出現腸道症狀。常見的腸病毒如造成小兒麻痺的 Poliovirus、最近常上報的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 groups A and B)、Echovirus等。
感染腸病毒後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最常見是發燒及出疹,其他如無菌性腦膜炎、肋膜炎、心肌炎、口腔炎及新生兒感染等也可見。嬰兒及兒童容易被感染,夏秋季是流行的季節。
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糞便--手--口。病毒可由患者之痰、唾液、糞便排出,再經由口傳入別人。感染腸病毒後,在出現症狀前二~三天到症狀出現後一~兩週都可從呼吸道、口腔分泌物排出病毒﹔在數月後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可感染他人。腸病毒 70型可由眼淚排出。克沙奇A21型主要以呼吸道分泌物傳染。衛生不良地區,不潔的飲水、食物也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症狀許多兒童感染腸病毒而沒有仍任症狀。如有症狀,最常見是發燒。
發燒 腸病毒感染是兒童發燒常見的病因。夏秋之時,最少有一半的兒童發燒是腸病毒引記的。發燒是主要症狀,其他如不安、無力、食慾不佳、嘔吐、腹瀉、出疹、咳嗽等也可出現。通常在數日內康復。 病毒性(無菌性)腦膜炎:常由 Coxsackievirus B 及 echoviruses感染造成。 腦炎: 部份由Coxsackievirus A感染造成。 脊髓炎:除 poliovirus外,腸病毒 71型感染也造成。 心肌炎: 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心肌炎是Coxsackieviruses B 造成。多發生於年青男性。可致命。 出血性結膜炎: Enterovirus 70、Coxsackievirus A24感染造成。 新生兒感染: 常是Echoviruses and Coxsackieviruses B 感染造成。死亡率高。 實驗室檢查腸病毒在分離出後可用動物細胞培養,再以抗血清鑑定種類。
以單株抗體加以免疫螢光染色法也可分辨病毒種類,而且比較快及方便。
目前最靈敏的方法是使用分子生物學的PCR,極微量之檢體就可檢驗。


腸病毒感染症簡介(Enterovirus)腸病毒
腸病毒係濾過性病毒之一種,可分為克沙奇病毒A群、B群 、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其他腸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 臨床症狀
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診斷及治療 :
(1)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2)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
(3)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4)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
(5)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
(6)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 ; 對於不同型之腸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
(7)有關例行預防接種之問題,特別是兩個月大嬰幼兒,請於接種前洽請醫師審慎評估。 預防方法
(1)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
(2)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3)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請多休息,適當補充水份。
(4)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5)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6)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學童。
(7)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8:47 | 只看该作者
寶寶出疹子
皮膚出疹子在幼兒是蠻常見的,可造成皮膚疹子的病毒有上百種,但真正有命名的疹子只有數種而已,如麻疹、德國麻疹、玫瑰疹、水痘、口手足疹、川崎病疹等等。絕大多數的疹子都是沒有名字的,醫生們稱呼為〝病毒疹〞。家長時常會想知道寶寶出的是什麼疹子,但醫學上欲知是何病毒或細菌引致的疹子,需要抽血、驗大小便、、、等等,而能檢測的種類又十分有限,所以常是寶寶抽了許多血,做了許多檢查,結果是不知道! 疹子本身看起來蠻可怕,但是常是無害的,因為︰
1.        多於二、三天內自然會消退。
2.        疹子多於疾病的後期出現,當看到疹子時,表示此病快要恢復了。
3.        不需要塗抹任何藥物。
4.        病毒感染多見有皮疹,細菌感染則少見有皮疹,而病毒的疾病多為會自癒的良性病。有時寶寶已經打過麻疹預防針了,為何還會再出疹呢?或寶寶已經出過疹,為何又出疹呢?因為許多疹子看起來相似,但卻由不同病毒感染所產生的。
目前國內對幼兒的保健都很重視,許多預防接種都在進行著,所以只要寶寶確定是按時接種了,應該不會再得到同樣病毒的感染了。
過敏性鼻炎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平時要儘可能隔離過敏原,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暪、蟑螂、貓或狗的皮屑等,若家中有過敏性鼻炎的患童,家中應儘可能避免使用地毯、飼養貓或狗,枕頭、床單應時常曝曬,減少塵暪在室內孳生等。 減敏治療對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增加患者對過敏原的抵抗力。在治療上,初期一週打一次,治療一段時間經醫師評估後,可依病患狀況延長為一個月打一次,通常打到十二、三歲時即可。一般來說,過敏性鼻炎患者採用減敏治療是很安全的,至於有效性則可以達到七十%左右。 而口服的藥物多是抗組織胺的成份,這種藥物長期使用效果可能變得愈來愈有限,故一般的建議是,若患者的症狀已經改善,可暫時不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9:07 | 只看该作者
易被忽略的幼兒鼻竇炎
幼兒反覆的感冒,或是每次感染後治療不完全,而使鼻腔及鼻竇得黏膜持續發炎腫脹,造成鼻竇的開口阻塞,使得鼻竇不易排出分泌物,堆積過多後引起發炎,這就是鼻竇炎的成因。 大體而言,當幼兒出現下列情形時,就要懷疑已經患有鼻竇炎,而且可能已開始惡化了:
1.        感冒後持續性的流黃鼻涕達兩週以上。
2.        感冒後咳嗽持續達兩週以上:鼻涕向後倒流入咽喉處,刺激黏膜引發的咳嗽反應所致。
3.        長期口臭:因鼻塞不通,長期以口呼吸,以致口乾舌燥,失去原本唾液對口腔的清洗作用;鼻竇炎所產生的濃液流到口腔或咽喉處,也散出臭味。
4.        常常抱怨眼部痛、頭痛:因為鼻竇接近眼眶及頭底部位,鼻竇發炎自然會牽引到附近的異樣感覺。
5.        眼角有膿性的分泌物:鼻腔內發炎產生的分泌物,經由鼻淚管往上逆流到眼角處所致。
6.        眼眶附近浮腫或有黑眼圈:鼻竇與眼眶相近,鼻竇發炎會阻斷眼眶附近的血液循環,深部的血管瘀塞,而由皮膚呈現出暗青紫色。
幼兒患病後,不似大人般能詳述症狀與不適,故一切端賴父母的細心觀察,寶寶有無以上的現象,若有疑問則儘早帶往兒科醫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症,並對症治療,以免轉惡化成更麻煩的慢性鼻竇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5:59:28 | 只看该作者
寶寶拉肚子
摘要:
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脫水,可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儘早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則有助加速身體康復。  內容:
腹瀉不只是開發中國家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性兒童常罹患的疾病,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約有三至五百萬兒童因腹瀉死亡,即使在如美國等已開發的國家,四歲以下兒童在過去十年中,每年約有五百名腹瀉死亡的病例,其中八成患者年齡小於一歲,其主要原因為水份電解質不平衡及持續的腸絨毛萎縮造成營養不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腹瀉初期的脫水,可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而及早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可促進絨毛修補,加速身體康復。
嬰幼兒在急性腹瀉時常因發燒、不願攝食、水瀉而造成各種程度的脫水。在輕度脫水時,病童精神欠佳,活動力降低,皮膚黏膜乾燥,重度脫水時則呈現嗜睡,體重減輕、血壓下降、心跳加速、前囪門及眼球下陷、肢端因循環不足而呈班駁狀,乏尿甚而昏迷、抽搐等症狀。當重度脫水,有意識不佳、嚴重嘔吐者,需住院作靜脈輸液積極治療;然而大部分患者在輕度脫水階段,甚而更早時,用口服電解質醣液即可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電解質,或可避免脫水加劇及病情惡化。而口服電解質醣液的作用即在腹瀉期,以適當的葡萄醣/鈉的比例(約為一至二比一),因腸細胞的水份運輸仍有相當程度的功能,可使水份及電解質吸收至血流循環。坊間所售的運動飲料、汽水等並不適合作為腹瀉時的口服液體,另因其含糖量過高,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負擔;其含鈉量甚低,可能引起低血鈉的電解質不平衡。且糖與鈉之比值可高達十至十五比一,亦無法促使腸細胞發揮主動吸收的功能。
我們曾研究六十例急性腸炎的嬰幼兒,給予生理性濃度的口服電解質醣液作為病童的水份補充,發現效果良好,均能在短期間達到水份及電解質平衡的目的,一方面又能滿足幼兒想飲食些東西的希望,同時可由兒童的渴感來調節液體的攝取量。口服補充法簡便、便宜,幼兒易於接受,所以特別值得推廣,並應於腹瀉開始時及早給予口服電解質的補充,不要等到有脫水出現再行治療。
另外,傳統上治療腹瀉,常會讓腸胃「休息」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然而研究指出大部分嬰幼兒在腹瀉經補充足夠水份後,小腸仍有吸收各種養份的能力,此時應儘早給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均衡的食品如母奶或腹瀉配方,維持進食或許會使糞便量略增,但不會加重病情,相反持久禁食或僅攝取米湯與營養不足的飲食會使絨毛修復延緩,導致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6:00:30 | 只看该作者
幼兒便秘何謂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不正常的減少,也可以說是排便作用的延遲。食物從口到大腸的時間有一定,每天的食量也相差不多,所以糞便堆積的速度也一定,所以每天能在固定的時間激發排便作用。假如食物到大腸的速度減慢,或食量減少,則糞便堆積速度遲緩,排便作用自然延後。同時由於大腸中的糞便停留時間長,水份被吸乾,糞便就堅硬如石,便會引起排便的困難與痛苦了。 由於每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及體質不同,有的人,一天要解二、三次大便,但也有些人要二、三天才解一次,怎樣才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呢? 據調查正常人中有61%每天解一次,30%為一天解多次,有9%為數天才解一次。事實上,一般人的感覺是,如果每天通便一次,會覺得很舒服,身體的機能也比較好。如果糞便久留在大腸,則其中種種有害的物質會被腸壁吸收,而對身體有害。 當食物殘渣進入大腸的速度加快,或數量急劇增加,則在短時間內就有足夠的糞便引發排便作用。所以一天要解好幾次。也因為糞便在大腸內停留的時間較短,大腸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收糞便中的水份,所以大便也較稀軟而不成形,患有慢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的人,就是因食物中的養份不能充分吸收,而增加了糞便的量,同時在腸胃炎時,不但腸的蠕動速度加快,而且分泌物也增加,更造成了「輕度腹瀉」的原因。 兒童便秘的原因有那些?
1.食物中所含的纖維或渣滓太少:
現代兒的飲食多為奶粉及偏愛精製與可口的食物,所含的纖維太少,以致糞便的量不足以激發排便反射作用,而當量夠時,糞便已經因貯積過久而堅硬如石了。
2.水份不足:
飲水不夠,導致糞便乾燥,不易排出,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小兒尿多的不方便,故儘量少與喝水,而連帶而來的就是大便的硬結。
3.排便反射作用鈍化:
這是便秘最常見的原因,正常當直腸有足量的糞便存在時,便可引發排便反射,產生排便意識,但如果此時忙碌或不便,將排便意識刻意加以抑制,久而久之,排便反射作用也隨之鈍化了,以後,即使直腸堆滿了糞便,它也不再輕易發出排便的信號了。
4.痙攣性便秘:
常見於慢性焦慮症的病患,因精神緊張,情緒不安,使得結腸呈痙攣狀況,腔徑變小,糞便無法向下移動,此種患者,有時會有交替性腹瀉,其大便常呈小丸狀且帶有過量的黏液。
5.藥物作用:
有些止咳藥水、治潰瘍用的制酸劑、麻醉止痛劑、抗高血壓藥、及鎮定劑等,容易抑制大腸的蠕動,或使大便質地變硬而引起排便的困難。 經常使用瀉劑有那些壞處?
1.常用瀉劑來維持腸道之暢通,最大的壞處是會破壞自然的排便反射作用,使便秘更趨惡化。不用瀉劑就不排便,造成所謂的「瀉藥依賴性」。
2.瀉藥的數量是愈用愈大,結果是愈來愈無效。此時,治療起來就更困難了。
3.瀉藥所造成的人為腹瀉,會引起某些電解質的喪失,及蛋白流失的小腸病變。
4.有些礦油類的瀉劑,還會影響維他命A的吸收。 總而言之,偶而用瀉劑來解除便秘之苦是無大礙的,如在旅行之時,由於飲食起居不正常而引起便秘,就有賴於其的幫助使大便暢通,但若長期天天使用,則將會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如何克服便秘?
1.飲食定時:
尤其應有豐盛的早餐,在吃過飯後,因為「胃—大腸反射作用」,大腸的蠕動力最強。因此,若在餐後再稍微散步走動一下,則可產生便意,所以在餐後半小時左右大便是最順乎自然的方式。
2.最重要的是,不管在什麼時間,寶寶一有便意,就得讓其方便為先。
3.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
植物中的纖維不但可以增加糞便的份量,也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
4.多喝開水:
每天至少喝充足的水份,有助糞便軟化及腸壁潤滑。
5.多做運動:
適量的運動,不但可增進心肺的機能,也可增加腸胃蠕動強化腹部肌肉,而有利於正常的排便。仰臥起坐及騎腳踏車是兩種鍛鍊腹部肌肉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6.取蹲姿解便:
蹲姿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勢,此種姿勢比坐姿更易在腹部施力。目前一般使用的坐式抽水馬桶太高,無法採用蹲姿,除建議廠商針對國人體型,製造較合適的馬桶外,暫時之補救方法,可置矮凳於馬桶兩側,雙足踏於其上,如此則較近似自然的排便姿勢。
7.避免容易引起便秘之食物或藥物:
避免濃茶、巧克力、乾酪、馬鈴薯等容易引起便秘之食物,常用的止咳藥、制酸劑等亦易致便秘,如必須服用,則需加補助藥以平衡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6:01:17 | 只看该作者
蕁麻疹
有時皮膚上莫明其妙的冒出了一些紅腫的斑塊,其邊緣較微突出,而中央稍凹陷,感覺其癢無比。這是「蕁麻疹」的標準症狀,除了少數在發病時會出現臉、唇浮腫、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等症狀外,單純的蕁麻疹多無其他的後遺症。每個人在其一生當中總是或多或少的會經歷過幾次的。蕁麻疹以其發作時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病患約要佔三分之一,原因通常是因食物過敏引起,像許多人就會因對海鮮食物過敏而產生急性蕁麻疹,通常在治療後幾天內就會好轉。急性蕁麻疹的治療: 1.首先要避免繼續接觸引起過敏的物質。 2.注射抗組織胺類的藥物療效會相當快速,不過藥效較不持久,約略只有半天的效果,因此通常同時還需要配合口服藥物,如此經過三到四天後應該能解除症狀。 若是蕁麻疹持續復發超過六週則成為慢性蕁麻疹,致病原因則不一定和食物有關,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慢性蕁麻疹。像溫度變化、物理變化(如搔抓)、灰塵、花粉、絲襪等對局部皮膚產生的壓力、情緒引起血管緊張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像有人碰到冷水會過敏,有人碰到熱水會過敏,都可能引起慢性蕁麻疹。也有一半以上的病患可能根本找不到明顯的治病原因。但在慢性蕁麻疹方面,由於可能原因很多,因此醫師遇到這類病人時都會非常詳細的詢問病史,要病人儘量避免可能引發的因素。 至於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方面,有些病人使用了藥品後會有嗜睡、全身無力等情形,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先使用藥物一周,如果有不適情形,會給病人換藥,慢慢調整病人的用藥情形,找到病人最適合的藥物。因此病患最好能和信任的醫師長期配合,不要一覺得藥物無效就又換醫師。雖然慢性蕁麻疹不見得所有人都能根治,但也有不少人可以在壹至數年後會完全治癒。即使不能治癒者,經由服用適當藥物,都能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通常這類藥物長期治療的安全性很高,沒有什麼副作用。要注意的是,如果症狀一旦改善,並不建議馬上停藥,最好從逐漸減少藥量或藥的種類做起,最後才停藥。 若幼兒的蕁麻疹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皮膚病灶時,一定要考慮是否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6:01:38 | 只看该作者
水痘病童的照護
水痘是病毒感染的疾病,其病程都是不藥可癒的。治療方法因症狀而定,如發燒、咳嗽、倦怠等,其中最困擾的就是皮膚病灶的處理了。
水痘出在皮膚上是很癢的,發疹期平均持續七到十天,在白天時尚可以意志力來克制抓癢,但是在睡覺時,不知不覺的就會以手去抓皮膚的傷口,日後則會留下難看的疤痕。處置如下:
1.        指甲剪短,以免皮膚抓傷。
2.        勤洗手,減少手上細菌含量。
3.        勤洗澡,減少皮膚上細菌的繁殖及傷口發炎。市面有售一些皮膚的消毒清潔劑,可放少量於澡盆內稀釋,於發疹期讓幼兒每日浸泡。
4.        局部塗抹止癢藥膏。
5.        高燒時可服用退燒藥劑;但切勿使用含有"阿斯匹靈"的退燒劑,因有可能導致危險的雷氏症候群。
6.        穿著寬鬆的衣服,以免壓迫傷口引起感染及不適。
7.        注意觀察有無併發症存在,如持續高燒不退(敗血症)、嚴重咳嗽(肺炎)、耳朵痛(中耳炎)、精神倦怠(肝炎)、神智恍惚 (腦炎、腦膜炎)的現象。
待水痘傷口完全結痂脫落後,最好再帶寶寶回兒科醫師處複診,讓有經驗的醫師檢查看看有無其他後遺病症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4:42 , Processed in 0.136088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