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格培养] 孩子学到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8 16:3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学到什么?

昨天,我接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她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孩子已经在我们的幼儿园报名了,但又听身边的其他家长说,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里什么也学不到,只是觉得快乐。所以她又开始有些疑惑与犹豫了,希望我给她一些支持。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她,快乐对儿童而言,就是最重要。</P>
今早,我来到幼儿园上班,在来来回回的楼梯间,我看到孩子们在悠闲地玩耍、聊天,并且象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寻找着老师,又像朋友一样与老师对话。我情不自禁地停留下来,感受与观察。</P>
孩子们悠闲的背后,流露出一种身心的放松,这样的放松又让孩子显得自然流动。老师们宁静而安详,最重要的是老师与孩子的对话,就如同心理学家一样的充满了尊重与接纳。</P>
回到办公室,打开这几天正在阅读的书——《改变,从心开始》,关于自我排拒与自我接纳,作者讲到了六种因素决定了自己排拒自己:
一、你的父母无法区分你本身的价值与你的行为。
二、父母将攸关个人需求与安全的问题与道德混为一谈。
三、父母传达负面信息的频率很高。
四、父母管教的一贯性。
五、来自父母的排拒。
六、语言的虐待与排拒。
同事过来告诉我,有不知道是家长还是同行,在孙老师的博客上发帖,评价我们的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表现:自我、桀骜不驯、令人头痛、偏激、不讲道理、满嘴“没有安全感”,“老师你不理解我,你给我滚!”“在学校里没有老师是这样的,在我们学校不允许有惩罚。”“你叫我坐,我偏要站。”该发帖者认为,如果没有规矩,就谈不上自由,而爱也只是溺爱!
在获得了以上四组信息后,我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是什么使我们看待孩子的角度如此不同?孩子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到底什么是规则,是大人与孩子共同建构和遵守的约定,还是成人透过手中的权利所制定出来的针对孩子的管理规矩?
孩子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了解、认识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与成人不同。无需讳言,他们离美好,离真理,离心灵真实的感受要比成人近很多。而成人的世界与价值观却更多的是好坏之分,充满评判,充满要求,充满指责。几个时代以来,我们已经被这种评判和所谓的规矩死死的困住,让我们的心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今天,我不想在评判孩子们哪些行为是对,哪些行为是错,我们应该将眼睛聚焦在孩子们问题背后的心理状态上。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洞察以上那位同行或家长的所说:
“自我”——我们是否想过或研究过,孩子们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这么自我,做为一个正常化的人,他在什么时候开始懂得遵守公共规则,或者有没有想过,什么导致他们没有遵守规则,而不是评判自我是对还是错。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自我和有自我又意味着什么?
“桀骜不驯”——也许我们几十年来已经在父母或权威之下习惯了安分守己,俯首帖耳,所以也会习惯性的认为桀骜不驯是种罪。我想,如果我们在安分守己和俯首帖耳的过程中,丢掉了内心真实的自己,那么这才是真正的罪。当然,我并不习惯使用“桀骜不驯”来形容孩子,只是他们更尊重平等下的规则,而不是讨好权威。这是一种品质,一种人性的高贵品质。
“令人头痛”——当然,随着这种内心自我的长大,孩子们的自由意志也在逐渐长大。他们的确会令人头痛,我们在这十几年中时常有这种体验。但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觉察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否是成熟的,是否是智慧的,是否是在不断的成长的,是否能够清晰的了悟自由意志,是否将内心的死水慢慢的流动起来,去寻找和体验孩子们流动的生命与真实的心灵。
“偏激”——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被称为偏激;有的时候,孩子到了执拗的敏感期也会被称为偏激。我不提倡用偏激定义孩子,因为孩子的生命就如同花朵,它只有绽放!
“不讲道理”——成人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孩子,但孩子却更需要说出感受来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这就如两个频道的沟通,彼此不懂。
满嘴“没有安全感”——这几年的心理成长课程冲击了很多成功人士。课程中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让自己能够寻找到内在真实的感受,然后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的这种感受被压得太深,所以有很多人需要很久的练习才会说出:“我缺乏安全感,”甚至很多人始终无法说出,更有甚者对“内心没有安全感”的感觉一无所知。但为什么孩子在如此表达的时候,我们不去信任孩子的感觉,并体察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是认为孩子在玩文字游戏?
“老师,你不理解我,你给我滚!”——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处理坏情绪的办法,就是与家人、与爱人,大吵一番,得以宣泄。不仅让“滚”,而且像孩子般的诅咒对方,甚至把八辈子以前的事情都要提起来。但孩子说一句情绪宣泄的话,并且还不知在怎样的语境之下所说,而这就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可理喻的表现。当然,我并不提倡孩子这样说,我会在孩子情绪平静后告诉孩子:“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能用粗野的语言伤害别人。”
“在学校没有老师是这样,在我们学校不允许有惩罚。”——被惩罚,是我们成长中的经验。我们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我们始终不觉知,却让孩子再次体验。做为人,尊重是第一,而做到尊重,不再惩罚孩子的心灵以及身体是第一位的。
“你叫我坐,我偏站。”——在孩子成长中,逆反有以下几种原因:1、孩子处在执拗的敏感期。2、孩子在成长中建构了自我,并拥有内在的心里力量,他不再恐惧权威,而是透过抗争面对不友好不公平的事情。3、孩子经常受到成人所规定的纪律的管教与压抑,而不是被尊重被认同,并且在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下所建构的自律。如果一旦获得自由和安全的环境后,就会释放以前的压抑而产生对抗。4、青春期的孩子的对抗来自于之前成长中积累下的反抗情绪,随着身体的成长以及心理的变化而随之显现。
无论孩子是怎样的状态所产生的反抗,做为一个成熟的成人,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心,从而以诚实智慧的态度引导孩子,让孩子真正体会宁静与宽容的人生常态,而非抗争。
谈了这么多,并不是要责怪谁,而是很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孩子的确不容易带。因为他们在学校里获得最多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做为一个人所该获得的尊重、接纳、爱与欣赏。这些都是人类在成长中的共同需要与渴望。当然,客观的说,这些也是在我们与父辈们的成长中最匮乏的。当我们没有获得这种体验,就无法将这种体验展现给孩子。所以,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透过与孩子的心灵连接,来学习如何爱孩子,尊重孩子。当他们感受到这些后,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当然,当孩子失去这样的环境的时候,也会抗争。因为他们内心的力量没有丧失。
对于成人,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评判,而是真正透过自己的成长,来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才是爱!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溺爱。
就在几分钟前,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在给我讲孩子与她的对话。
妈妈看到时间不早了,就习惯和不觉地带有情绪地,对正在玩洗澡水的女儿大声说:“洗澡就洗澡,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女儿却柔声又缓慢的对妈妈说:“妈妈,你应该说,洗澡就洗澡,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小宝贝!”
妈妈一下感觉到自己充满情绪与焦虑的心情。
做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反省自己的态度,修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创造一个彼此尊重与和谐的环境,让儿童自然而然的去探索、发现并展现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这,就是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所学到的人生态度。
借用孙老师的话,即使千百万的父母和教育者认为孩子是需要被管教的,我们依旧相信孩子在真正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精神下,可以获得生命的真谛。因为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人性中的真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3 , Processed in 0.14238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