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原創]我愛先師亦愛仲景
一,最近幾年,來往大陸。大陸之大,是真的大陸,以任何勢力都摧殘不盡的大。何以見得?雖然在文化大浩劫之餘,禮失猶可以求諸「野」。這些「野」人們,不知是出乎真情,還是由於「禮貌」,常常,老師帶著學生或家長帶著孩子,到我這裏來,就敎孩子們說:「叫,快叫,叫『王爺爺』!」我也不知是為了「謙卑」,還是為了「不服」,總是趕忙解釋:「不敢當,不敢當。如要叫,不要叫三個字,叫兩個字就好。」那些老師們,家長們,不知是「故意的」,還是「真不通」,居然轉叫小朋友們大聲叫:「爺爺」!
我急了,問:「說把三個字變成兩個字,難道你們不會省去中間一個字或最後一個字,一定要省第一個字才行嗎?」
二,令人煩心的事之多, 總是無可逃於天地之間,在台灣,雖然已經不那麼「禮貌」了,但說「呆胞」還真是「呆」得可以,如林楊一輩,老點不亮,而且愈來愈嚴重,近來更是語無倫次,顛三倒四的。把好好的「大老」兩個字,硬是非要叫得它「翻轉」過來不可,使得本來聽起來頗有點「德高望重」的「陶醉感覺」,一下變成「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的意味了。如此「倒行逆施」,他心裏還以為是「改過遷善」,已經「尊師重道」了,露出了「謝罪成功」的「自鳴得意」口氣,真是「豈有此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所寄兩個檔案,在電子郵箱中收到了,可真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令人喜出「望外」。從此不敢小覷林楊了。叫我什麼,悉聽尊便了吧!此外,只要你有心,我必定有意以回報之,每頁簽兩次名,也在所不惜了!六年堅持,必可列入「金氏記錄」,「閭巷之人,非附青雲之士,烏能施於後世名」!勉之矣!
140回复“教育部明确否定全日制私塾”
一 liudm 先生勿生氣,語云:「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據我所了解,我亦曾勸孟母堂主持人低調從事,矇混過日。孟母堂堂主並非為出自己風頭而申訴,他說乃是為了讀經私塾將來可以有更順暢的路可走,所以辛苦也要做這一番努力。
以目前社會討論熱絡之情況看,是可讓更多人或聽聞「讀經」之名,或關心「讀經」之事,對您所準備置辦的學堂來說,長遠觀之,應是利多於弊。
祝福您心想事成。
勉之!
二
妙哉,傳奇先生,果真教育界中一傳奇也。昔日之開淑女學堂,今日之贊孟母學堂,皆傳奇也
此謂之有識見,此謂之有心肝,此謂之有情意,此謂之有擔當,此謂之教育家。
彼彼者,教育之匠而已。孔子云:「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此篇報導,我將微得同意,放在「讀經通訊」及「在家自學手冊」中,廣為流傳。
清羽注意了!要教「轉貼班」將此篇至少轉貼到一百個地方,每個地方轉貼它一百次,淹沒了,再貼,再淹沒了,再貼!直貼到全國沸騰!
在家自學,將是中國教育的希望,人性在覺醒,中國要復興,「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試向高樓撞晚鐘,不信人間耳盡聾」!
(可惜不知此篇文章在何種媒體發表?所謂記者,是何方記者?如能告知,更佳。循所附網址,亦找不到)
141回复liudm,关于独尊儒术,关于读牟先生书
那天在网上转载了《中国哲学十九讲》,开始看得感觉不错,可是一说到中国哲学,感觉到有些笔伐口诛似的独尊儒家的“派系”言辞。因此没能继续读下去。
觀 liudm 先生之文章,雖自謙云「胡思亂想」,實頗有思考之興趣與深度。不過,據本回帖說:「感覺到。。。因此沒能繼續讀下去」,其求學態度是大有問題的,孔子所謂「思而不學則殆」是也。不過,這也未便深責。因為這是一般人易有之習氣,尤其在這個「學絕道喪」,「人各一說」的時代裏,更是思理混淆,是非莫辨,得少為足,自以為是。如此之人,不僅自障慧命,亦且互相影響,最後「載胥及溺」,頭出頭沒,永無了期,可嘆可憐。
如 liudm 願意靜心下來討論,則我有一些建議提供參考:
首先,說「獨尊儒家」的問題:基本上,任何學術不可「獨尊」,這是一個通則,沒錯。但通則只是通則,通則是一個基本面,一個淺薄層的「常識」,一個有思考力的人,不應只停留在基本的淺薄的層面來判斷問題。所以,接著,應該思考兩個問題:一,牟先生是不是真的「獨尊」?他的「獨尊」,是你所看到的,所以為的主觀認定,還是客觀上真的「獨尊」?又此「獨尊」,與古來所流傳,而被現代所鄙棄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獨尊」,是否同類?二,儒家有沒有特別的地方,值得「獨尊」,如果沒有,儒家亦是「諸子百家」之一,則有何資格「獨尊」?但如果他有特殊之處,正好應予「獨尊」,則不獨尊,反而是錯的了。
以我所知,第一,牟先生在某方面說,他並不獨尊儒家,他也沒「罷黜百家」,他也尊道家,尊佛家,甚至尊西方哲學家,尊科學家等等。而各種的尊,都是明其理而識其道,「尊其所尊」,恰如其份而尊之,沒有略尊,亦沒有過尊。第二,在另一方面說,牟先生確是對於儒家,有較多之尊崇。何以故,牟先生曾說:「儒家」不是一個「家」因為他沒有「特殊性」,他講的是普遍的「人性」,儒家就以此「無特殊性」成其為「特殊性」,所謂「處處無家處處家」。故尊諸子百家,只要他們有一點合乎「人性」處,他們通通在那點上,可以方便稱為「儒家」。因此,你不能離開儒家,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若儒家是如此的「派別」,你怎不「獨尊」之呢?其獨尊之也,亦是明其理而識其道,「尊其所尊」,恰如其份而尊之。今若不去明所以尊之之理由,不去稱稱斤兩,一桿子想要打翻一船人,則天下就沒有可尊的了。不但尊儒家不對,尊道家佛家亦多是無聊而已。但如明其所以尊之之理由,孔子所謂「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則應獨尊者獨尊之;有幾分可尊者,尊之幾分;其無可尊者,縱使時風喧騰不已,亦不必尊之。這才是真識見真學問也。
其次,liudm 先生只不過看了幾頁牟先生的書,就遽下判斷,而不讀了。這種態度,也往往造成不可挽回之遺憾。這種遺憾,一來是聰明人容易患,因為他反應快,事物到手,判斷下得快。二來,現代人心思忙亂,根本沒有所守,就像按電視選台按鈕一樣,毫不著意。liudm 先生可能是個聰明人,斬截。不過,更大聰明是帶著智慧的聰明,所謂帶著智慧的聰明是「見微知著」,有慧眼者,只要看牟先生的書一頁兩頁,便可感受到其不同凡響,便可感受到其字裏行間睿智之光芒耀動不已,開人心目。古人有詩謂「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如今liudm 先生,心下匆匆,是以「凡眼」看牟先生了。所謂「交臂而失之」,可惜,當面錯過了!
所以,奉勸諸朋友,要想反對牟先生,請把他的書多看幾本,並澄心淨慮,思考其思考,然後才能下判斷。
如果有人說,天下學者那麼多,書看不完,我何必要單獨去看牟先生的書,何必要了解他,萬一受了他的洗腦,怎麼辦?我還是維持我一個自由身,想看誰的,就看誰的,我有什麼觀念,我就發表,豈不暢快一些?
這就有關一個人的福份和智慧了,你不看,不認真看,是不可強求的。但,一個有志氣的人,不想枉度此生的人,要訓練自己,使之心思清明見理透徹的人,要為中華民族負點責任的人,當今天下,除了牟先生的書外,恐怕沒有別的更好的書了。讀牟先生的書,可以讓你最簡省的力氣,得到最高的收獲。讀了牟先生的書,你就很快有真正批判的眼光,洞見群言之是非,是者還其是,非者識其所以非。杜甫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然此事唯識者知之,唯有福者得之。
如果天下尚有如此之人,如此之書,請你介紹給我,我亦當細心讀之。否則花花而觀,便是了。
142试说“孟母堂”违法,呼应柏林先生,胎教重要
柏林先生近日諸多帖文,心腸熾熱,高見連迭,甚是敬仰!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輩既略窺教育之門徑,思以易天下,曾自以為必可得國家政府之欣悅採行。縱不得全面採行,而少數家庭自行教育自家子弟,應無礙於全國通行之體制,此理甚明,論之者亦已多矣。
但處今之世,人民皆繳糧納稅,授政府以辦教育,教育事業幾乎為國家政府所獨攬。而政府忘了學校乃是人民以血汗錢托付代辦,教育乃是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卻反頭過來,禁錮人民之意願,此是甚不合理之事。而人民亦皆忘懷,反以自己不受體制為違犯法規,還要低聲下氣以求其寬諒,伏惟謝罪,真不知此世何世也!
而柏林先生,乃從現有體制之禁錮中,思有以轉圜之方策,辦學記錄以說服學界,建請考察以取信政府,真識時務之言也。吾人若有能力,待時機成熟,必當一一做去。
然尚未成形之時,則點滴之注,寸步之移,亦不可一刻或忽也。
又,胎教誠為重要,中外之理論漸見嚴整,吾人近年之實踐,證例亦既繁夥,如何綜括理論,整理案例,以推廣宣導,此其時矣。
在近年演講中屢屢指出:在中國之內,那一個省市鄉里率先實踐全省全縣全市或全鄉推行胎教,則數十年之後,該地成為全國各界領導人物之共同家鄉。那一個民族率先實施全國性的胎教,則此民族數十年之後必定領袖世界。要解決教育的城鄉差距,乃至要解決大陸的三農問題,必由鄉村先做胎教,才可能反向調整過來;而如果美黑人家庭從今普遍實施胎教,則三十年後,美國黑白素質之反差,必定翻轉,就可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
當然,人類實施胎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領導統治他人,甚至也不是為了要培養天才,而乃是要盡人類之本分,不要辜負了天地生人之美意,不要浪費了人類本有之潛能,所謂「盡其性」也。人人皆盡其性,未必人人皆是天才,也不保證個個都能出眾,但,已對得起天地人生,而天下已太平了。
此不可輕忽不可或緩之事也,誰慢一步,誰就是浪費了他的子弟,那個民族慢了一步,便浪費了自己民族之前途。
吾成立「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即讀經胎教也。
柏林先生汲汲於胎教之宣導,其慮深矣,吾亦願為一員,共戮力焉。
143关键字:王教授提字,宓山清羽读经班(老实大量)
一
記得那天,早上九點半,青島出版社的車子就如約到了趙升君先生的「王財貴經典幼兒園」門口了。但我還在二樓上寫書法,而且幾天幾人所要的一齊寫,好像一口氣寫了十幾張。下樓來,又和小朋友大朋友們們拍團體照,個別照。結果弄到十點半才能上車,惹得來人好像有些不暢快,真是不好意思。(不過,以他們大人大量,一定會體諒的,至少,久了,再過三五十年,那不愉快應會散去,留下來的,還是愉快。--只有愉快才是值得留下來的,不是麼?)
大謙學園,開在台北,是delfi 所負責的學園,是按大學之文排序的「謙」字輩之老大。本來這幅題字,是一年半前就要完成的,而且應在台北寫。而居然等到今天,才在山東萊州寫。天下人間之事,竟有如此作弄者。又,可知道,當年王邦雄先生擴充居室,粉刷裝璜甫畢,指著新牆說:「這一面,請財貴幫我寫個中堂,杜忠誥(吾之好友,當代國際書法大師)寫對聯。」經過兩三年後,杜老師的對聯懸掛出來了,而到如今,那聯中間的牆卻還空著。每次永和拜訪,王邦雄先生總是指著白牆,說:「還等著你!」,算算,已經十五年了。所以,有些朋友要字,等個一兩年,請勿見怪!
題民謙學園那張,到落下款(自己名號)時,本來要題「台南王財貴」,以表示我是在台南出生的。第一行先寫了三個字,我停下來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唸:「台-南-王」,一時群體起哄,清羽就按快門拍了照。
果然,好個「台南王」!
什麼時候,誰來拍個「台北王」或「台灣王」,才有趣哩!
二 宓山清羽皆讀經網中大將,且多義氣相扶持,慎無意氣相激揚。
讀經理念則一,其實施或有多方。吾向來只重理念,不別手法。
或由一般體制轉手,或由讀經直接切入,機緣不同,各成其道。故幼稚園或學校或補習安親班而加些許讀經者,謂之幼稚園讀經或安親讀經班,亦在所歡迎讚嘆之。然唯為讀經設置,或大規模轉型,每天平均讀四個小時以上者,方謂之「讀經幼稚園」或「讀經學園」「學堂」等。
今看宓山道謙學堂所刊出之教學日誌,見其上下午皆開有讀經課程,雖未明列其讀經時間,想當能有四個小時以上。如由於時代積習或為照顧家長觀念,或為調整學生習慣,暫時不能大量深入讀經,但既有理念矣,行之或數週或數月,當亦可及之,甚至超而越之也。
至於每節上課時間,本是無定法的,只要一個教育的真誠者,必不會固執於西方心理學之定說,當可由親身之實踐中,或與他人交流中,發現調整空間而調整之。道謙開學之始,不一定永不改變也。
至於偶有茶餘飯後之言,嘻笑怒罵,行雲流水,本是讀經論題之調劑,無關大體,頑笑視之,揮手即罷,切勿掛心也。否則,一邊烏鴉一邊猪,全世界都黑了。
三 還請山里人,吃飽飯,乖乖守在山裏蹲著,不要來人間攪局才好。
要不然,網上烽煙正沸,我在這裏釜底抽薪唯恐不及,你卻在那裏唯恐天下不亂,火上添油,企圖引動特洛伊之戰,將來不管是道謙訪在謙,還是在謙拜道謙,來個木馬屠城,你雖袖手就有好戲看,但,又豈是讀經界之福?
去你那臭蘋果吧!前陣子我才親眼看到山東萊州滿地都是,一斤兩塊錢,又鮮又甜,誰希罕你的勞什子蘋果!
144[原創]关于儿童英文读经课本,关于语言天赋 回答 david747 :
一
敬答 david747 :
一個孩子還沒投胎,你知是那國人?
投了胎了,他才注定生在那個國度,開始聽了那國的話。不管那地方的語言發音多麼困難,文法多麼複雜,甚至當坨不管多少種族通用多少語種,可能出生時,就學會了當地一切的語言,只是還不會表達而已。
到了一歲,開口便能說他所在地的話一種或多種,都一樣,凡大人能說的,他都能試著說。到了三歲,一個人自然語言能力(講當地所講的話)就達到了「反射反應」的境界,一生用之不盡了。心理學家對此現象讚嘆不已,無以名之,謂之曰:「語言天賦」。
過了三歲,人類的語言天賦,突然減弱約二分之一,所以三歲以上,還想學新的語言,須費兩倍工夫。過了六歲,又似乎突然再減弱一半,所以六歲以上,遇到新語言,就會有些恐懼感了,而且學起來,要費四倍努力。若過了十三歲,如此「天賦」,幾乎完全喪失,想多學一種或幾種新的語言?就只剩下「人為」的努力了。人與天的能力之相比,其間可能相差了數千百萬倍。此所以初中高中生學外語困境之最主要原因也。故吾常云:「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以上所述,乃是世界所有的人都懂得的道理,即使我們的英語英文老師,我們的教育專家和教育部的官員也是懂得的。但是因為他們讀了很多書了,做了很多事了,學問複雜了,思想複雜了。結果,就把這個簡單的道理給忘記了。然後教我們的孩子,務必要違背天地人生的原理,而以艱難複雜的方法,去學外語。
這樣的學外語,雖然費盡苦心,仍學不好。但這些學者專家們,卻覺得他們對教育是很認真的研究,認真的實驗考察的,他們對國家的外文教育是很有功勞的,而沾沾自喜。
如也能感覺外語外文教育並沒有成功,而想要「改革」一下,但,由於我們的教育理論一向學西方,而西方,尤其是美國,語文教育是他們的弱項,他們正也不知去何從。而我們又不知從人性之根本處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凡是西方人沒辦法的,我們也必要跟著沒辦法,所以數十年來也找不到改善的方法,學生只好永遠辛苦下去了。
以上,是專就「語言」的學習而說,至於「文字文章」及「文化」的學習,依此可類推。請多用心思考,明其理,則不會被世俗所誤。(包括中國和西洋,皆往往在世俗之中,不是外國的什麼都對。)
另,您的發問說:「無論那國人,從出生到八歲背誦中英文經典」云云,時間可能要修正為:從胎兒到十三歲。背誦的內容,既然為「不論那國人」開書單,就可能要修正為:其本族和當世流行的語文。不一定限制在「中英文」也。(如德國人,可能以讀德文和中文為要,而不必讀英文,尤其再過三五十年之後,英文的勢力可能減衰,則非英語國家,不一定要讀英文了。但中文正在興起,將成為全世界任何孩子都要讀的語文,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台灣孩子,從這點來看,是有福的。但,台灣現在正在努力自我放逐中,請自求多福了。)
又問,「台灣的小孩」有同樣效果嗎?只要是人,人性都一樣,所以教育的理念也必一樣。思之可解。
145轉貼]王財貴老師評《文化隔閡:中國向全球推漢語教材碰壁》》 少分喻
丁丁別笑,
一,凡所有神話,寓言,皆是象徵,凡象徵,皆是譬喻,凡譬喻,皆是佛家所說「少分喻」,即只以少分(不是全份)而喻,或只喻及少分。故神話與寓言皆如詩歌,皆有不盡之意薀涵其中,往往隨人作解。此所以謂之「神」謂之「寓」也。故「愚公」之寓,蓋不真愚。方舟之話,亦譬世界水劫之大耳。故孟子云:「說詩者,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言應以我之「意」而會原作者之「志」,乃能得旨,若斤斤計較,則盤古之闢地,女媧之補天,豈不更可笑歟?此所謂「固哉,高叟之說詩也」。
二,若真欲以「現代科學」觀點吹求之,則本來洪水之發,諸河混濁,水中缺氧,魚類亦活不了也。何況當今時代,人類土地開發太過,土石流嚴重,洪水將更加混濁,加上洪水如淹及工廠,廠中毒物盡皆入水,恐怕如果不久之後,上帝再降一個洪水,先死的是魚也。
三,讀經,不好好反省先知之智慧,人類之罪孽,而警惕之,還發笑,真所謂「不仁之甚」也。
146河南焦作市紀念柳下惠誔生二七二五周年大會賀辭
說到諸葛亮,讓我想到如何激起今人效法古人的問題,若今人能如古人之立志用心,則以現代教育之普及經濟之富足資訊之發達,要超越古人並不是難事,奈今人志氣衰頹,見識庸鄙,立心無恒,故人才寥落耳。前幾日河南焦作市舉辦柳下惠二千七百二十五誕生記念會,要我出一篇賀辭,我約略表示了此意,今錄之如下:
河南焦作市紀念柳下惠誔生二七二五周年大會賀辭
去年我到山東臨沂,臨沂人帶我參觀王羲之的故居。參觀後,問我的感想,我說:我對看古蹟的興趣不大,但對臨沂人以王羲之為榮的心情,感到可愛;如果臨沂人能夠進一步效法鄉賢,致力教育,多培養出幾個現代的書法名士,臨沂人就更加可敬了。柳下惠得孟子之品題,對河南焦作市的百姓來說,不只是鄉賢,可以說是鄉聖了。這是焦作人的榮耀,我也期待焦作地方,致力於下一代的經典教育,為我多難的國家,培養出幾個當代聖賢,佐國救民,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民族。並希望這種從紀念鄉賢鄉聖,進而效法鄉賢鄉聖的風氣,因著這次的大會,普遍傳揚於全中國。則焦作雖是個小地方,其聲名將因著柳下惠之賢聖,而傳揚於全國,嘉惠於千秋。謹祝大會成功!王財貴敬賀。
147回复wings ,精彩!关键字:罪恶感,分享,碰壁。
下面引用由wings在 2007/01/21 12:01pm 發表的內容:我想跟這邊的華人朋友分享有關讀經,
也許我們也可以成立一個讀經班,
因為我覺得好像孩子們有伴可以一起讀更好,
沒錯!許多人一起讀經更好,一來孩子有伴,一來多人受益。
但縱使無人贊同,只有您一家一人,也要讀。此方是「真了解,真實踐」。
要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既然自己如是了解如是實踐了,如您的了解和實踐是對的,就一路走去吧,不必等待其他人的贊同,因為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此之謂「自求多福」,尤其是身在舉目無親(無文化及教育理念之相親)的海外,更應自立自強。
而所謂「了解與實踐」的「對不對」,是以「合乎不合乎人性,合乎不合乎教育原理,合不合乎天地之道」而判斷,不是自己說對就對,別人說不對就不對。甚至也不是以「有效就對,無效就不對」來判斷。不過,凡是合乎天地,合乎人性的,合乎教育原理的,必有成效,而且成效來得很快很深很廣。到時,誠於中者必形於外,腹有詩書氣自華,不了多久,眾人都能感受到您所作的是「對了」,因為眾人是以「成敗論英雄」的,那時,您就不孤單了。(當然,如果是那樣情況下的「不孤單」,其實,也還是孤單的。只是「不以為孤單」罷了。既然到那時可以視那種「孤單」為「不孤單」,則此時之「孤單」,即也應「不孤單」才是。)
下面引用由wings在 2007/01/21 12:01pm 發表的內容:
而且朋友們的孩子都不超過十歲,
有的甚至只有二三歲,
不跟大家分享覺得心裡有罪惡感....
「罪惡感」三字,甚好,此仁人之心也,賢者之德也。
孟子說:「稷思天下有飢者,猶已飢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已溺之也」。禹和稷為何汲汲奔走於外?因為禹知治水之道,稷有稼穡之能。他們想:如果把他們所知所能付諸實踐,則天下將沒有人會溺死餓死。而現在居然還有人處於飢溺之中,禹即不安,稷即難過,認為是自己讓他溺死餓死的。
所以我常說:「最好你不要知道讀經,知道了,而不努力教學,而不努力推廣,你是有罪過的!」(好可怕!小心點!)
下面引用由wings在 2007/01/21 12:01pm 發表的內容:
但是我昨天有點碰壁,被一個朋友反彈,
覺得這是教死書...害我有點點退縮....
可能我在分享的過程中,講得太熱衷吧!!
「踫壁」?恭喜您!您是處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裏,而您的朋友們也都是「正常人」。
不要說在海外了,也不要說是在「文化」的大革命之後的大陸了,即使在號稱「努力文化復興」的台灣。不要說是一個「非教育界」出身的人了,不要說是初初了解讀經的人了,即使連我自己。如「我自己」而在「台灣」,要推廣讀經,在十二年前,我的經驗是「十人九反對」。不過,我知道這是「正常」的,而且還是令人「喜出望外」的。因為居然沒有人「打」我,沒有人「壓」我。即使後來到大陸推廣,沒有遭受到「預期」的「打壓」。我打打算盤(我打算盤的方法,或許與您不大一樣,我不算踫了幾次壁。)我算了一下:我向十個人推介,會有一個人相信,我如向一百人推介,則將有十人相信。而我當時立願,要對千萬萬億人推介,想必有百千萬億人相信。則欲讓當世所有人相信,何其容易哉!乃至要讓百世之下人皆相信,亦甚容易也。則眼前區區反對,踫踫百千個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下面引用由wings在 2007/01/21 12:01pm 發表的內容:我會加油的....
陽明詩云:「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
油不必再加,自有足夠而用之不盡者在!
祝福您,祝福澳洲!
二
下面引用由kevin在 2007/01/25 00:47am 發表的內容:
我想王教授可能也经常碰壁,碰得多了,理论就纯熟了。当然,这是我猜测,或许王老师在推广读经前的20年里理论已经思考成熟了。但这成熟一定是阅读了诸多五四以后反对读经教育的声音后才成熟的。
溫玉之料,是的,我對 Kevin 之說,是「唯唯,否否」!
我不是「踫壁多了,理論才成熟」,而是成熟了,明知道會踫壁,才去踫。果然,不出所料,四面踫壁。但亦不出所料,我沒倒,倒是壁一面一面漸漸倒了。只因壁是假的,中庸所謂「不誠無物」是也,而我是真的,所謂「誠者,物之終始」是也。
我也不是「閱讀了諸多五四的反讀經聲音才成熟」,乃是看到他們到處踫壁(幾十年來,中國遵照五四的指示,左衝右突,終於「精神抖擻,走向失敗」(北京馮哲語)),而我就成熟了。孔子所謂「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BIBLE 所謂「不要跟隨惡人的腳步」,易傳所謂「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是也。
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天地人類之全史,讀一通,何止歷五千年之吉凶悔吝,練數萬里之得失成敗?若需處處踫壁然後成熟,你有幾個大頭?
中庸所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易繫所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是也。
148 南縣口碑國小讀經班 解決裁併危機
天意所在,民意所在,唯政府意不從之,奈何奈何!
此乃教育部門之公務員一方面尚未知曉讀經之理,一方面遵照「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之官僚要領,死抱「法規」,故不敢開放耳。然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古有明訓,以教育局中公務員皆教育專家出身,必有教育之熱誠,將漸通達讀經之理;又以當今政府之清明,必以順從民意為急,相信再等一段時間,讀經班級之設立,必成一新趨勢,且將納入體制,家長不必花這麼多錢讓孩子上學也。
但兒童要及早讀經,這是不能等的。在此體制轉型之時,能夠如口碑國小這樣,有學校教室可以上課,就已經很好了,很感謝很敬佩這個校長!
台南市志開國小是此法先行者,上屆「讀經在家自學親師座談會」,曾邀請該親師來分享。今年五月座談會在高雄,當再邀之,或者加邀口碑國小讀經親師來(請注意時間地點,及早報名參加),我預計此法當成為過渡時期一個可行方案,宜大力推廣也。
「起向高樓撞晚鐘,不信人間耳盡聾!」讀經家長們亦宜盡力發聲要求爭取也。
149[转贴]年终点名发红包,有趣
丁丁剛學過理則學,應這樣說:
kevin 所說的是一個原則性命題,是個假然命題,因此也是個全稱命題,凡全稱命題的主詞不存在或不需要存在。所以其結果也沒那回事。
kevin說:「我沒錢,否則,將發給跟帖者一萬。」說起話來,表面甚為動聽,其實是在矇人。
因為這個敍述轉為命題可寫為:
如果我kevin有錢的話,我就發給跟帖者一萬。
或:
凡是有錢的kevin是會發給跟帖人一萬的。
而所謂「有錢的kevin」是可以不存在的,乃至於現實上真的是不存在的。所以該命題之值為「假」。因此,誰想要拿到 kevin 那假設中的一萬,你就去「假想」「空想」吧!
但,「有錢的kevin」一概念雖為「空概念」,卻只是「相對的空概念」,而不是「絕對的空概念」。因為kevin一詞,與「有錢」一詞,並沒有矛盾。所以它們的結合還是可能的。只是kevin要不要盡力而已。歸根究柢,kevin 是否能發給跟帖者每人一萬,端看kevin 的誠意了。這已非邏輯中問題,而是「做人」的問題了。
奉勸 kevin ,不要以自己的不努力,說自己不能付跟帖者萬錢了。快拿出誠意,讓那命題的主詞「有錢的kevin 」成為一個真實的「存在」,快讓大家「普天同慶」吧!
但,在此之前,(在「有錢的kevin」成真以前),我建議那些「富豪」(如丁丁林楊者流),如能先做示範給「暫時沒錢的kevin」看看,倒也是比豬還聰明的善舉呢。
進一步說,kevin 也要小心了,你的能力是好是差,不說了,專以本網老大的「慷慨」,要成為有錢的kevin 是不很困難的。到了「有錢的」時候,你的煩惱可能更大了---如果真給,你會捨不得,如果不真給,你將失了kevin之所以行走江湖的本色。請問閣下如何解開這「兩刀論法」?
我想,這裏還有一條活路,因為 kevin 還沒替「有錢」下定義。到時 kevin 很可以頼皮說:「我說的『有錢』的意思,是我的幣和中國人的數目一樣。」十四億!天呀!雖然十四億也非不可能,(譬如說,老大哪天發了瘋,龍心大悅樂昏了頭,賞給 kevin 一十三萬萬九千九百九十萬),不過那時,中國人的數目或許就不是十四億,而是四十億了,此刻,量變必將引起質變,對奉行「治人事天莫若嗇」之教的 kevin 來說,錢才應如糞土了,揮手一萬,乃至十萬百萬,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150關於古音字的讀法
一,有些字注古音,是要讓下一代及早有點古今音韻變化的初步印象,其實讀多了,也就順口,聽多了,也就順耳了。但發音不是很重要的,讀今音也是可以的。
二,兒童讀多了,其實他們很精的,他們知道這就是那。也就是說,他們同時具備有兩種能力,而且不會混淆,至少稍稍長大,一定不會混的。
三,經典會考對讀音是通融的,幾乎沒聽說有因古今音而有打擾或扣分現象。
四,小孩長大後與人溝通,最重要的是學問,而非讀音。讀音之偶爾有異,此是小事,無庸擔心,最重要的是經讀了多少。譬如大陸之讀本,大體都是今音,較少「古音」。若將來,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引經據典時,依古音而讀,遇到依今音的人,他們將會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而不會互相誤解互相排斥的
151王教授品评读经几友 有趣
一,多謝金華的熱心,轉來了遠方朋友的消息。亦多謝諸友的關懷,希望金華轉過去,能對他有些用處。當然,最好請他直接上網來,而且注意所有有關自學的討論。
二,「待你」越來越可愛了。春節拜年,不忘送讀經資訊,這可比基督教聖誕夜之傳福音呀!失望是難免的,但看你口氣,好像還沒絕望的樣子,你在那裏幾年間,都是「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是好漢「一條」!至於提議創設讀經配套機構,儼然有教育部長之器識(氣勢),要得,要得!
三,趙師兄一向劍及履及,「開口見膽」,如諸天大雨,潤及山澤大木,蓋小草弗能受也。
四,清羽小樓雖小有齟齬,然終以吃餃子收場,化戾氣為祥和,不墮吾謙謙家風,堪為快慰,此意不知彼漢網諸武士何時見得也。
五,吾「素聞」天津人不善厨藝,所做包子,連狗都不理的。不過,「素聞」清羽雖是「葷(不是「昏」,亦不是「渾」,更不是「混」)人」一個,但「素來」所包餃子,能令「素昧」平生者,都會拔腳跳牆。如幻既嘴饞,恐怕也顧不得那麼多了,「葷(橫)素」你就「素履」往,「素夷狄」行乎夷狄,尸位「素餐」一下,又有何妨?
152回应DENNY:[轉貼]神传汉字之谜 ,关键字:彌近理而大亂真
這篇文章最後由季謙在 2007/03/19 00:13am 第 4 次編輯]
近來,DENNY先生轉貼了不少文章,很感謝他的熱心。但一般來說,應是轉貼者認為該文有其傳播價值,才會轉貼。但吾細觀此類文章,帶有一特性,使吾甚為憂心。此特性即是:「帶有學術性的似是而非」,這種特性是最麻煩的。因為如果只是淺陋荒唐之文,則凡人皆知其無聊,不會受其愚弄。如果是真有學術價值之文,則「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不管識與不識,皆或多或少受其益。但如果是有著學術的外衣,或者正經的用學術言辭,而其實不照學術規格,或者發其未成熟之言論,或者有其另外用心,則不論原作者是否「故意」,皆可欺弄愚眾,而障人智慧,朱熹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只因其「彌近理」,所以更能「大亂真」,不可不慎也。在讀經推廣之地,吾人既以經典自任,故不得不發此勸說也。
請大家對我的話不要誤會太多。我並不是說此諸文作者沒有學問,也不是一無是處。可能的意思是:如果這麼有學問的人,為什麼不更上層樓,研精確之學問,作人間之學者?把學問真誠與「臆測遐想」分開,把文化傳佈與「信仰宣傳」分開,清清白白,坦坦蕩蕩。以這些作者當前之學問、才情與對人生之熱情,要躍上這一步,而對世間有貢獻,是很容易的。
當然,在宗教信仰的範圍裏,是無所謂「清白坦蕩「的,因為其「清白坦蕩」是以是否堅信教義為標準,教徒之於教義,是不會反省,也是不可以反省的。有時愈是荒腔走板,激烈慷慨,愈是能得到教內教徒所共許共敬,但走出教外,要論學術,則不可把所有世人皆當自己教友來看也。故此種文章,若在自己教內的資訊中流傳,則可,若出了門,則不可也。
說DENNY所轉諸文,多有臆測似是之處,空口無憑,姑舉最新一文為例,其他蓋可知也,不能一一:
一,總題目云:「神传汉字之谜」
按:以此為題,即有「返文明於渾沌」之過。中華文化之可貴,不在其神話,乃在其理性。有關文字之猜解,孔子及其弟子識字當不在少,但未聞孔子以拆合文字而說教者。且文字之研究,自東漢許慎以來,已成專學,文字之創設,有其六書之法,知漢字乃吾族古人文明之積累,非由神傳也。且文字乃記錄思想之「工具」,無所謂「謎」之待解也。當然,天人交錯之際,或有一二術士有靈感者,以拆文字解命運,此乃該術士之功力,非因文字本身之有「謎」可猜也。有靈感之人,設不用文字,頭髮聲音照片,皆可解命也,此則另當別論。但凡精於此種議論者,定不會說此是神傳造字之意。明白人必說明白話,有真靈感,真神通者,定是明白人也。所以,要嘛,就直接說「我是用靈感而說神話」,不可又引說文解字,似是「義有所本」,又扭曲說文而說之,以攪亂人意欺惑愚眾也。
二,本主題是「什麼是道」,文云:「“道”字的本义是道路,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们人类开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这种道路就叫做 “道”。」
按:說「道」字有「一般的道路」與「最大最根本的道路」兩重字義,是可以的。其實,要把此兩義說清楚是很簡單的。即說:「『道』字之本義是『人所行也』(段玉裁注),是指一般人走的道路。而引申為一切理路,乃至於天地人生宇宙之原理。」前者是本義,後者是引申義,主客先後顯然,亦無神祕之感。但說「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某某某某云云」,這樣的說法,好似古人先因」「天道」而造「道」字,然後才有「人所行道」的意義。是倒亂主客先後,會讓人迷混不清的。或者其文意即是要引人入於迷惑之境?
三,云:「《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導,古文道,从首寸。”“道”,就是所行走的道路的意思。所以,“道”字从“辶”(“辵”即 “走”,亦即“辶”)旁和“首”字,“道”就是首先的、首要的道路的意思。」
按:引用古人之文,如沒有明顯界線,恐矇混而令人誤解。如引說文解字之言,:「道,所行道也,从“辶”和“首”」,引到這裏,大體是說文的原文,雖文句略有變更,但意思還是對的。但其下所云:「“道”就是首先的、首要的道路的意思。」則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意思了。細察說文,看不出有這種意思。說文解「首」字,說「頭也」,乃是人的頭部的象形(段氏以為是「側面之形」,再加幾根頭髮)。以人的「首」代表整個人,這是修辭學上的「借代格」,而加上「辵」部,表示「(人)所行(的)道(路)」,這樣解釋是很合情合理的。大體造字之初,都是很樸素的。把「首」引申到「首先」「首要」,都是後來的引申發展。該文中直接說「道,就是首先首要的道路的意思」,這是不合造字及文化發展的實情的。只因作者一直想要把「道」這個字的意思引向高遠,故不惜一切心力而為之。其實,要說「道」很高遠,甚至要說「道」這個字涵意很神祕,都是可以的,但不可以藉說文解字直接說。要嚴格分開它的本義和引申義。
四,云:「有的书籍和词典说,宇宙万物的本原就叫做“道”,这个本原其实就是最高宇宙特性“真、善、忍”。」
按:這段文字的前半段是客觀的學術的可靠的,後半段則攙入了自己的意見。道,固可以名「宇宙萬物之本原」,但說「這個本原其實就是某某某某云云」,此只是某個宗教或其個人的看法。若作「傳教」可,若作學術討論則不可。
五,云:「”《说文解字》说:“一达谓之道。” “达”是“逹”字的别体。“辶”旁和“大”字,组成一个“达”字。“达”者,通也,有达道、通达、通道等词。达道,最大的道路,人所共由之路。“一达”,第一大道,第一大通道,人所共由第一大道。」
又云:「“道”字还通“首”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这个“道”字的本身就有“大”(“强为之名曰大”)、“首先” “一”等含义。」
按:「一達謂之道」是說文的原文,沒錯。但此「一達」的意思,是「只往一個方向,去到一個地方」(說文所謂「行不相遇也」)的意思,故他處又云:「四達謂之衢」「九達謂之馗」,十字路叫做「衢」,九條通叫做「馗」。如此看來,一達,本來是指單獨的路,而非四通八達之交通要道,是比較低劣的意思。今把「一達」的「一」解成「第一」,又藉「达」之字形廣為發揮,既已明說了「达」是「達」的別體字,別體字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俗體,是一種後來才造的俗寫形聲字,因「達」字本來的聲音念如「大」,所以用「大」字作聲符,另造這一「达」字。凡後起字,都是比較不按牌理出牌的,都是比較不符造字原理的,在此,「大」只是注音的作用,並不是因為「道大」,所以用「大」作偏旁。又安可因其有「大」之偏旁,而硬說「達」有「大」的意思,合起來說「一達」是「第一大道」,豈非望文生義得厲害麼?又引老子說,好似老子深通「道」「達」這些字的文字學才用「道」「大」這些字來表達似的,則更穿鑿附會一塌糊塗矣。
六,云:「“導”字为什么要从“寸”字呢?古代有“寸心”(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心)、“寸田”(道家称心为心田,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田)的说法。所以,这个“寸”是指“心“。“導”字从“寸”,“(首寸)”的“導”字,也从“寸”,是表示导引是从“心”那儿开始的。」
按:「寸」原是個會意字,其中一點,乃指示腕下「寸口」之意。「寸口」乃中醫候脈之處,古人即以從腕關節到這脈博最明顯的距離,作為「一寸」,分十寸而為「分」,積十寸而稱「尺」。「尺寸」「分寸」既成度量單位,則為人群所共守,不可詐亂,故引申為「尺度」「守法」之義。「導」字是「導引」的意思,但其字之所以「寸」,段玉裁已注明,是:「引之必以法度」的意思。「寸」原不是「寸心」或「寸田」的意思。「寸心」者,以「心」之大,不過方寸,故稱寸心,此乃「寸」字之應用。「導」之从「寸」,不關「心田」。又「導」有「引」義,說成「引導」,亦應是通常所謂「引發導正」之義,並非仙家血氣「導引」之義,畢竟「引導」不是「導引」也。
七,云:「宇宙万物的本原,他就是最高宇宙特性“真、善、忍”,他就是我们人类的返本归真之路。明白了这一点,十个不同的“道”字(有的用计算机无法打出)为什么都从“首”和从“辶”(或 “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按:說「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麼,這在現今的時代裏,已經沒有人敢露骨而說了。因為宗教是一種「很主觀」而「非理性」的東西,教徒守其教義之太真切,則往往產生很大的「排他性」,乃至對不信者,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嫉恨。美國九一一之難,乃由宗教之嫉恨而生也,而作案者,且猶自以為是「替天行道」,所謂「殺人不眨眼」,宗教之所以可怕,可以由最純潔的熱忱轉為最可怖之惡魔,今世之人不可不知也,不可不反省也。人人皆當謙卑包容,不可動不動即以「見宇宙萬物本原」自居,尤不可批評別人他教必不通真理,而急欲引渡之。近幾年來,世界學者有所謂「全球倫理」之倡導,即欲化除各宗教之自我封閉自我執著,乃至自我尊大自我愛憐。他們在世界之各宗教間異中求同,終於找到一條可以互通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他們把這句話稱作「全球倫理的黃金律」。嗚呼!各大小宗教之所應信守者,乃出於非宗教之儒家之言,為人處世之道,可知矣!
吾本不敢議論時政,亦不敢議論宗教,因這兩者皆甚非理性,甚可怕。尤其「無調查者,無發言權」,我於時政及各修行功法兩無所知,自知不可隨便議論。但我知道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離婁章句下)依孟子之教,如別人對我們無禮,且先反省自己是否已先對人無禮,反省了,我們不一定也要對別人無禮,當作禽獸,不理它可也。雖說以前的時代可能是個禽獸不如的時代,但,如今,或今後,宜可積極以思解之之道,不宜消極的一味鬥下去。如此鬥法,不只修練你們功法之徒受苦,其他宗教之傳播皆一起受連累,甚至文化之講學,亦因之而難得開展。奉勸DENNY,練功很好,好好練功,沒有人可以反對,但不一定要在思想上或行動上執著。他人猶可執著,讀經之人,理應好好讀經,好好盡其德量敬人愛人,「正己而不求於人」,方是真「真」,真「善」,而不必「忍」也。以真善之道自教教人,以待後學之興起,時代之改觀可也。
我再強調一次,「道」並非不可說得高妙,但不可雜引古文字學來證明道的本義之高妙,以欺群眾。文字學,好似火箭的推進器,只是一個初步的助緣,推進了,即要拋棄,否則,火箭進不了太空。不要將後來的引申義攙進原來的造字義之中,否則,這種文章就只能當作修道場中鼓舞人心的善書來看,不可以進「學堂」。我也希望這些文章的作者能更上層樓,成為一負責任的學者,不要把學問局限在測度臆想的範圍內才好。
是故,此等文章,包括另外以「神話」講「歷史」的那一系列文章,因為文字與歷史,都有其嚴肅的規格,尤其討論歷史,不可以「小說」人物和事件當真來看,三國演義作者已經很率性發揮了,今再以神話攪和之,則叫生民如何理解人生真相?在此學絕道喪的時候,我們為復興中華文化,為重建學術風氣而努力,都嫌來不及了,那有空閒再從事這些漫無根柢之臆度遐想,讓我國民復陷於虛誇妄想中?從某個角度說,我很敬佩寫這些文章的人,但有些議論,若在其本教之刊物內流傳,以增信眾之堅信,是恰當的,至少外人是不能說上話的。但在外面流傳,尤其在本讀經網之「學堂」上流傳,是不很恰當的,故他們沒錯,倒是DENNY把他們擺錯了位置了。若以後再貼此類似學術而非學術之文,或許會忍痛刪去,幸勿以為怪也。另外,當然,也希望傳教之時,多用功於學術,且宜心平氣和而論說之,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須是正知正見正語正業,教理才能廣大,傳播才能長久,方能成為人間大教,有益於世界人生,否則,泡沬一時,必將日漸萎縮,乃自取爾!
153自學未通過該怎麼辦 ?
raccine 的講法甚合情理。歷年來,我亦皆如此宣導之。
其中有幾要點,必須重覆認識一下:
第一,義務教育中,並無所謂「請假時日」的限制。有關「請假時日的限制」問題,初中以下和高中以上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初中以下,是所謂的「義務教育」,而高中以上,則是「意願教育」。所謂「請假不得超過三分之一」者,是在高中以上,因為學校認為學生若太久沒去上課,功課必跟不上,所以要求退學。至於初中以下,無所謂「退學」不退學之事。反過來看,初中以下,如果沒請假即不到校,超過一定天數,學校要當「輟學」來辦(輟學的意思,是中斷學習,那是因為國家認為每個國民都要至少受九年的教育,不達此標準,叫做「輟學」),而高中以上,則無所謂「輟學」不輟學(甚至一生都不去讀高中,也沒人管你,不是嗎?)。
有的學校老師或主任或校長,警告家長說:「請假不得超過全期的三分之一」,這是不合義務教育體制的說法,因為:如果超過三分之一呢?難道要退學嗎?這裏最多只能說是要當「輟學」來辦,但「輟學」的觀念是:「無故不到校」「沒處找到學生」甚或「家長也不理」,這才需要動用到國家的力量,「強力」來輔導,這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很頭痛的教育問題。而讀經的家庭,明明有請假,而且學生也好好的在家學習,沒跑掉,也沒讓學校找不到,所以也不可用「輟學」來對待。何況現在已經有大部份的老師和校長都已看到在家讀經自學以後的孩子進步的情形,他們心裏是贊同讀經在家自學的。
所以 raccine 說:「 其實學校在請假規定上並無太多限制, 也不能限定學生不能請長假」,其觀念是正確的。現在剩下的問題是:「站在做人情份上,如何與老師及學校和善相處」,因為讀經社群大體是溫柔敦厚的,所以最好是能多為老師和學校的心理著想,有較為柔性的愉快圓滿的處理,(其實,在讀經自學之外,學校也常會遇到不講情理的家長,而沒辦法。讀經家庭的請假問題,對學校來說,如果造成因擾,其實是小困擾。但基於人情,我們還是希望「以和為貴」。)
第二:不過,正如raccine所說:「不管如何,即不管申請順利或不順利,請假好溝通或不好溝通,讀經的家長心裏應只有一個目標:即「必定要在家讀經,非如此不可,因為這太重要了!」,心志如此篤定,自然會用盡一切誠意,一切心思,一切溫柔,甚至一切策劃謀略,總之是一切善巧,也要堅持在家自學。如果能如此堅定,必定能有如此善巧,則其意願必定無人可擋。怕的只是,有些家長信心不足,心想:「在家讀經固然很好,但好辦就自學吧,如不好辦,那就繼續上學去吧。」這樣的家長是不能對其子弟負起責任的,因為他根本沒有責任感,他只是把孩子交給時代,交給社會,即交給命運。他沒有想到:時代是會變的,社會的規條不一定是合理的,也不是永久的,它只是一時人為的方便的設計,而孩子命運的改善是有一定時機的。他並不真正知道:「對小孩的教育最重要,他們可以拖,你的孩子的教育可不能等」的深重意義。他把為人處事的重點弄錯了,他以學校的態度為重,而不是以他的孩子的一生為重。他認為孩子是學校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他認為學校老師會為他的孩子負責一輩子,而不知一個老師只能為他的孩子負很短時間(最多兩年)很少(只是些學校課程)的責任,真正要為孩子一生著想的是父母您呀!
請問以請假的方式實行自學,切結書要怎麼寫?有沒有人有範本?
一,我以前說寫[切結書],有點太嚴肅了,太法律了,太無情味了,這不好。教育應是溫馨一點的。
二,在沒申請通過的情況下,請假的最佳狀況是和老師打商量,用盡一切最柔軟溫雅誠懇的態度商量,老師同意了,寫請假條即可。(一次或請一週,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一學期,是看老師的方便)
三,如老師表示有困難,則要儘量讓老師減輕壓力,(仔細思考一下,老師是沒有困難的,因為有假條在手,老師是沒責任的,只是有些老師太謹慎太緊張了,把這種情形等同於[輟學],所謂輟學,是一點消息也沒有而曠課。有假條怎會是輟學呢,更何況如果在家而學習更好,豈不更合教育理想麼?縱使學得不好,家長也有教育權呀。)才寫所謂的[切結書],[切結書]是法律用語,代表[我發誓同意如此,若非如此,願受法律制裁。以此聲明來取得對方的信頼,若教育親師之間也要用這種方式來互信,則是人間的悲哀了。所以今後不說是寫[切結書],而應說是寫個說明書,其實是寫一封信,把日後如果有什麼單位追查什麼責任,都聲明是扛在自己身上,避免老師挨罸。用白紙黑字寫出,總比口頭說的有憑據,可以讓老師安心地答應請假事宜而已。(所以說,老師能直接接受請假,則不必再寫什麼,而家長心裏也要有打算,將來老師若因此受責,家長應把責任扛起來。這樣的互相信頼,一言定事,是有道的社會中的行徑。當今世界是少有如此情況的,所以須要白紙黑字。但我們生活在當今世界中,也要現代化一點,所以縱使老師一口答應,也須要白紙黑字一番。)
四,寫一封信吧,以你非常的誠意來寫。若老師原本同情你的,則亦可更加安心,若老師原不甚同意的,則你應以誠意感動之。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若你感動不了,即表示你的誠意不足。
信可以這樣寫:
第一段:感恩學校及老師從過去以來對你孩子的好。
第二段:說明請假在家學習的原因。(此有諸種理由可寫,如老師是支持讀經的,則正面的說為了要讀經,如老師是不支持讀經的,則走旁門的,說是身心狀況有些欠佳,要在家調養。----按,我本來只告訴讀經朋友走正門,沒有說旁門。但正門難走,在不違背道義原則,令老師平安的要求下,不得已乃從權處理。
第三段:說明會盡力照顧孩子,包括功課,生活等。最重要的是要交待:這是屬於家長的苦苦要求,如孩子有任何學習及生活上的缺失,乃由家長承當一切責任,不關老師。
第四段:表示會隨時向老師報告情況。
第五段:表示若蒙應允,你及孩子將終身感恩戴德,來生亦將結草銜環為報。
五,寫這種信,千萬不要想到作文章而痛苦得不能下筆。只是照你的語文程度寫去。待人處事,最重要的是誠意,有多少表現多少,而不是為了浮華的修辭形式。孔子不是說嗎:修辭立其誠,修辭是以誠意為本的。我常聽很多家長說:我不會寫。這是小時被教作文時教壞了。作文是表明的自己的心,有什麼說什麼,能說多少算多少,那有那麼嚴重的?看作文看得嚴重的人,都是不誠懇的。(我們的教育就教出這一批批不誠懇的國民,此所以慨嘆不已也。)
六,(注意:以下要說些真心話了,說真心話,往往是得罪人的,我卻常明知故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我也不能計較太多了。)我再說一次:
能申請就申請,
申請通過就通過
申請不通過就請假
請假准就准
請假不准也在家
最多兩年就換新老師了
最多六年就換新學校了
最多五年十年人們的觀念就改了
最多十年二十年就換教育制度了
而你的孩子要活八十年一百年
我們的民族要活一千年一萬年
人類要活千億年
何況當今聖上英明,政府清和,民風淳良,教育鬆綁。而且你讓孩子在家自學也不是作奸,也沒有犯科,有話總好商量。
祈求你遇到一個贊同讀經的有輕快性情的老師,則不必考慮這麼多的。我以上是為全世界千千萬萬不同情況作總括,你孩子福大命好,你請假會很順利的。祝福你,祝福你的孩子。
趕快去寫信吧!要知道,慢一天即損失一天,慢一年,終身彌補不及。此時不下決心,更待何時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