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 Helen Mondloch
曾经被视为是宗教右翼独有领地的在家上学如今已渗透到主流教育方式中去,成为一场强劲的基层运动。它迅速地重新确定家庭的价值,彻底改变着教育的现状。
又一天开始上学,罗森(Rowson)家3个最大的孩子—10岁的丹尼尔(Daniel), 8岁的安妮(Annie),6岁的洛伦(Lau- ren) 围坐在家中的地下“教室”里的桌旁。他们的周围是书本、地图、几样不同的自制教具,包括一张破旧的“校规”和一张真人大小,色笔画的人体解剖图。琳.罗森(Lynne Rowson),他们的母亲兼教师,站在一张大粗头笔写字板的前面,板上写着今天的学习目标。而小一点的孩子,4岁的埃米莉(Emily)和2岁的威尔(Will) 边玩边兴高采烈地说笑着。 罗森让孩子们稍稍安静一下,然后领着他们做祷告:“主啊,助我们整个学习期间都勤奋......助丹尼尔不取笑他的妹妹们......"晚些时候,甚至最小的孩子们都和哥哥姐姐们用拉丁语背诵“万福马利亚!”拉丁文是上四年级的丹尼尔充满激情学习的课程。 罗森有大学政治学学位,但没有教师证书。她对她的孩子实行在家教育已经整3年了,虽然他们所在的县有全国一流的学校。上一年级时,丹尼尔在附近的学校有过一段不幸的遭遇,罗森说,老师因精疲力竭而忽视了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决定全面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罗森认识几个在家施教的家庭,而他们的孩子们成长茁壮。受此启发,她很快开始为孩子们物色提供各门课程成套教学资料的活页夹。从那以后,罗森与其他几个家庭保持着联系,让孩子们分享共同课的老师。在被她称做为子女提供“更好的道德和教育基础”的过程中,她不仅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也饱受挫折。罗森参加了一个天主教在家施教者年会,这对于从事土生的教学方式这一重要事业的人们而言是一针兴奋剂。 随着在家上学运动愈来愈风行,类似的旨在支持家长施教者的有组织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目前约有150万美国儿童离开了传统的课堂,选择了在家上学,这比1991年的数字增长了30%。 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这条路需要做出非同寻常的牺牲,似乎与美国生活方式中其他正在流行的趋势截然不同。曾经被认为是宗教右翼独有领地的在家上学,如今已渗透到主流教育方式中去,成为一场强劲的基层运动。它迅速地重新确定家庭的价值,彻底改变着教育的现状。它培育了一张巨大的支持体系网,包括数量众多的辩护律师,他们致力于捍卫全国在家上学者的权利。家长施教这一大潮对公立学校体系构成了新的挑战,在一些社区出现了敌对情绪。然而,这场运动中最年轻的被保护人—在家上学的学生们—都认为,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在被称作社会化的令人费解的领域也表现得很出色。 历史回顾 很明显,贯穿在家上学思想理念共同的主线是回归到基础上去:在新的千年降临之际,全美的新闻广播经常模仿小说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场景,这时,在家上学者推出了一个以家庭为核心,更为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些处于这一势头正旺的反文化潮流中的人们对这一运动的历史根源了如指掌。他们会告诉你,直到19世纪中叶,家庭教学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支柱,而公立学校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其优点尚值得怀疑。 实际上,在1650年前后,当第一批城镇学校在新英格兰(New England)殖民地建立起来时,上学是自愿的,是为了帮助父母们遵守强制教育法。第一项强制上学法是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于1852年制订的,它着眼于构筑一种共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到1920年,几乎所有州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虽然它们受到了一些团体的谴责。抗议者中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它已经开始争取建立自己的机构以传播其信仰(于是产生了天主教教育)。到20世纪中叶,除了在一些边远区域和摩门教(Mormonism)、门诺派中严紧派(Amish)这类宗教团体外,在家上学的人已经很少了。这种教育方式几乎已经在主流教育方式中灭绝了,但是许多当代的在家上学者们会指出,它曾造就出了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布克.T.华盛顿 (Booker T. Washington)和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这类领袖人物。 在家上学作为一场最近才兴起的运动植根于雷蒙德.穆尔(Raymond Moore)和他的妻子多萝西(Dorothy)的工作。这两位教育家自1965年前后对早期正规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其成果被广泛发表。他们发明了针对在家上学这一教育方式的著名的穆尔公式,它重视儿童不倦地学习的意愿,以及将工作、学习和社区服务均衡地结合。另一位教育改革家,已故的约翰.霍尔特(John Holt)于1964年出版了《孩子们为什么失败》(Why Children Fail)一书,并于1977年创办了《非学校教育下成长》(Grow- ing Without Schooling) 杂志,因而进一步推进了在家上学运动的发展。霍尔特最先推出称做“非学校教育”的在家上学的一种方式,它排斥课本、严格的课程设置以及其他制度上的“陷阱”。他认为这些陷阱会毁灭孩子天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1983年发表的政府研究报告—《危机当头的国家》 (A Nation at Risk) 似乎印证了在家上学运动的先驱们所提出的批评意见,这份报告暴露了教育方面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即便如此,这一运动的先驱者们经常被认为是怪诞的颠覆势力;他们当中许多人提心吊胆,不敢做任何违心的事情。在家上学运动的作家大卫.古特森(David Guterson)在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上撰文指出,近在1992年,因为他选择了一条许多人希望禁止的道路,因此时而被称作“宗教狂热分子”,时而被称作“左派古怪分子”。然而,随着这一运动的兴起,对此持赞同态度的公众人数也在逐渐攀升:据《新共和国》杂志(The New Republic) 报导,从1985年至1997年,公众对此的支持率由16%上升到了36%。显然这一趋向的势头主要由于媒体聚焦于在家上学者所取得的成就上。1999年,南卡罗来纳州13岁的在家上学者大卫.拜尔(David Beihl)获得了全国地理比赛奖(National Geography Bee),并因此成了头条新闻。 很多正面的宣传也来自运动自身:成立于1983年的在家上学法律辩护协会(The Home School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HSLDA])看来是这场运动最主要的拥护者和推广者。这家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声称在全国有5万名会员的协会向充当教师的家长提供廉价辩护服务,同时利用其游说力量争取公众的支持、抵抗政府对在家上学的干涉。该组织的领袖是保守派活动家迈克尔.法里斯(Michael Farris)。他经常在《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上发表文章,用慷慨激昂的言辞将选择在家上学的自由与美国的建国原则联系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