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理解《三字经》中的“小学终,至四书”
以下是季谦先生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的一个帖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另一个角度的启发,转贴给大家.
承朋友來短訊問:
「关于读经的次第问题,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
我想這個疑問可能普遍存在,所以將我的答覆轉貼於此,以就教方家:
三字經云:「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照此兩段文字看來,是以「理解」的角度來看為學次第的,即以理解文義和生活規範的順序來看的。
「小學」,是指文字訓詁的能力,以作為學問的基礎,以及灑掃應對的練習,以作為一生待人處事的規範。規範先不說,只就學問的進度來看,先有些解文字的能力,進而再了解四書,好像是合理的。
其實,以我看來,以「理解」來考慮學習的順序,可能是「開講」的順序。古人教學,也先只背書,等到把該背的書都背得差不多了,年紀也長些了(大概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講解,稱為「開講」。這是合理的。
但如看文字表面,理解為「先讀小學的書,再讀四書」,則意思不很清楚。到底是先背小學的書,後背四書?還是先作小學的工夫,再解四書/
所以我推廣讀經,是先將重要的經典背起來,到了相當年紀了,才來解釋,不管從那部書解起,就事半功倍了。這也合乎三字經的規則。
不過,什麼叫做「小學」?這個觀念,不容易了解。三字經裏所謂的「小學終」大概是先認得百千個字,會解釋一些常用字詞罷了,所以從「三百千千」開始教,一面教,一面說些故事,解些文句。也就是說,會解一些「蒙書」裏簡單的文句,有了一點基礎,才可以進一步解四書。
這樣說的「小學」,不是真的「小學」,只是「蒙學」。因為,若要真研究起「文字、聲韻、訓詁」等「小學」之學,那是一套套大系統,是現代中文系中相當艱難的課程,反而是到了對經典能夠熟背而且有了相當理解以後,才可能進一步深究的課程。
我認為比較妥當,亦即比較合乎人性的教學次第是:
第一步:先把重要的書多背些。(「蒙書」不背也罷)
第二步:直接從古人的注解學習解經,而且最好從四書開始,一本接一本,把所有背過的書,一句句通通解過。
第三步,如有興趣,隨便做做「蒙書」的解釋(此則易如反掌了)。
第四步:如想往「專家」方面走,才真正去做「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的「小學」工夫。
所以,三字經「小學終,至四書」的說法,是不清楚的,追究起來,也是不太合理的。不可迷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