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03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慧智教育的根本理念——道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1 01:5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慧智教育的根本理念——道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

   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大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质,看得见的是物,看不见的也是物;可触摸的所有是物,同样不可见不可触摸的声、电、磁、场等也是物。道是物,德也是物;道德不仅是物,而且是物质的最高形态,是以道光德能的形态表现在宇宙之中,滋养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道是人类的最高归宿,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道德对人类的天然滋养性,正是人类千万年以来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之源和生命源动力。

   老子《德道经》在很多章节中都论述了这一理念,如《25 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48 道用》“道冲而用之,……始万物之宗。”这正是对道德的能量性最形象最生动的揭示,道德滋养万物,道德的能量注入万物,从而使万事万物有了生命的活力,使这个世界表现出千姿万态的形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就是宇宙的本源,万事万物的宗根。
   《65 从道》“道之物,唯望唯忽。”《69 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等等。这些形象的揭示,正是老子通过修身实践对道德的深刻体悟,也是老子慈爱为怀对后代子孙的谆谆叮咛:道德只有实践才能感悟,只有修身才能体悟这种先于天地而生的自然能量,它“独立而不亥”,不依任何人、任何物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体现,是人类精神意识形态的最高体现,是生养宇宙万物的道父德母。我们只有尊重它、实践它,才能和它同频共率,才能和它的磁场相应,才能和它的光场相合,才能滋养我们的身,滋养我们的心,形成我们的道德品格。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普遍下降,正是人们不尊重道德,不信仰道德,不认识道德的能量性、和对人们的滋养性所造成的必然体现。道德根文化的大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消除人们长期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迷惑。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科研成果,就充分证明了道德的能量性和道德对人的品格的再造性。江本胜博士在世界各地的讲演,使人们普遍接受了这种观点,并纷纷写信表示:“通过水结晶照片,我们可以亲眼目睹意识和语言等能量的转化。这是惟一一种能让我们看见能量的真实状态的方法。我们不相信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水结晶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切。这已经不是信不信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实验、去证明。”(江本胜著《水知道答案》2004年南海出版公司)
   德慧智经典诵读,正是以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大唯物主义思想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道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作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来施教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秉承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思想,紧紧扣住道德的能量性,来选择道德根文化中的真经真典,选择那些富含道德能量和上善德性的道德经典,选择那些经文具备穿透现实三维空间,而能突破四维、五维乃至多维时空特点的真经真典,让我们的下一代诵读。德慧智经典诵读,始终以老子《德道经》、《易经》、《大学》等经典,始终把握住道德的能量性,运用道德能量,启动经典蕴含的道德能量的场和经文当中的光,用道光德能滋补孩子的禀性、培养孩子的品性、形成孩子的品格。
   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但主要是老子。”哲学家尼采说:“《德道经》像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曾经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有直接关系。”(熊春锦著《中华国学道德根》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听听这些文化巨人心声,他们对道德的能量性和和对人的滋养性感悟有多深?!
   山东省从1998年下半年酝酿,1999年初开始规划设计,1999年5月正式组织实施“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八年来,有500所实验学校的2500多位实验教师承担了428项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人格等基本素质。中小学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基础的,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带有综合性。”“我们认为,有大德才有大智。……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出现了‘三个错位’,即(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一特性。(2)上位道德与下位道德倒挂。抽象的崇高的道德概念没有建立在基础性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上。(3)中小学道德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生活是道德生成和道德发展的源泉。”
   山东长达八年的科学实践向我们证明了:道德是实践的,是必须靠实践才能感知的物质能量,道德是必须靠实践才能启动的宇宙能量,道德是必须靠实践才能形成人类的德性品格。而祖先们给我们留下来实践道德的根本方法,就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我们只有把道德教育中的“三个错位”矫正过来,正确解读“道德”的本义、真义,还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再不要仅仅把道德教育当作知识体系去传授,而是利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来启动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德能量,来培补学生先天的五德不足,培养学生后天的道德品格,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创新型道德人才,使我国的人力素质资源、物力资源得到上升,使我国在全球竞争力中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创新型国家。
   看看上面的“道”字图和这幅道德品格演化生成图,我们不仅越看越心灵神会,越看越会心地微笑。感谢中华的祖先,感恩这些圣贤,是他们给我们后代子孙创造了这些道德能量的全息文字和智慧画图,它们丰富的精神内涵,使人百看不厌。我们先撇开甲骨文的“道”字对道德能量的展示,这在熊春锦先生的著作中都有详尽的阐释。我们就上面图中所阐释的内容做一些分析。上图中的“道”字,将道德的能量性以及对精神品格的再造性给我们完整地展现出来了,特别是这张道德品格演化生成图,将道德的顺变演化与人类五德品格与五脏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
   “道”字,上面是易经中的阴爻“丷”,下面易经中的阳爻“—”,形成完美的天地之泰的卦象,象征天气下降,地气生升,形成了天德地慈能量的演化图,演示了天地的客观规律。人类生于天地之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完美的太极图。这幅人体的太极在天德地慈能量的演化之中,培补自己五德之中的缺失和不足,修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进而去了解宇宙自然的这些客观规律,从而把握我们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人生之路,也就称之为“道”。
   所以,道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们精神健康、心身健康的根本保证。这种德的能量,朴散为五德以后,是以五种气的方式——仁德的绿色之气(炁)、礼德的红色之气(炁)、信德的黄色之气(炁)、义德的白色之气(炁)和智德的紫黑色的肾气(炁),来进入我们的体内,所以《黄帝内经》中就有“天德养精神,地谷养肉身。”地上的五谷杂粮,都是营养我们的肉身、身体的。这五种德性能量又简称为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它分别对应着人们的五脏。一般来说,德性能量饱和充足的人,德性品格必定优良,对应身体的五脏也必定健全健康。如果人们五德之中的有某一德的能量不足,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相对应的那一支脏器也就不太健康或出现病变,而表现在外相的品格上也就是那一种德性的品德明显不足。
   德慧智经典诵读就是紧紧扣住道德的实践,也就是道德根文化的经典诵读启动道德能量来培补人们五德的不足的。熊春锦先生近年长期侨居德国进行中华道德文化推广和德慧智教育实践,在他所指导的众多学生中这方面的体悟都较为深刻,这也与西方人对炁的体悟比东方人更敏感有关。其中有一位是德国皇家歌剧院的台柱子、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卡特琳娜的德慧智经典诵读实践,很值得我们思考。
   当熊先生指导她开始诵读老子《德道经》时,她不认识汉字,她就请人仅把《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也称双一章,给她用德语翻译出来教会,她就拿着上行是汉字,下行是德语的《双一章》进行诵读,诵读一两周以后她就给老师说:“老师啊,这两章的能量怎么不一样啊?道篇第一章的能量比德篇第一章的能量强,她头上的压力很大。而且德篇第一章的能量,每一句都有不同的颜色: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一句是无色的能量,它从头上下来流向全身;‘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这一句是绿色的能量,它从头上下来流向肝脏;‘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这一句是白色的能量,它从头上下来流向肺脏;‘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这一句是红色的能量,它从头上下来流向心脏;……。”
   是啊,卡特琳娜的德慧智经典诵读实践的确令我们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道德培养。我们对道德的误解、我们对祖先的误解,使我们常常放不下我们已经离道失德的那颗心,放不下被西方文化薰染得数典忘祖的那颗叛逆的心,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和防毒面具看待我们的道德文化,因而也就常常对道德经典诵读或排斥或怀疑或应付等等,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卡特琳娜的德慧智经典诵读实践,很典型地证明了道德的能量真实不虚,也充分地证明了德慧智教育理念、德慧智经典诵读是科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现在卡特琳娜女士不仅在道德实践中取得了成绩,而且还将道德的能量运用在她的每一次演唱中,使她?span href="tag.php?name=%C4%B8%E8%C9"  class="t_tag">母枭?渎?索攘?驼鸷度诵牡母腥玖Γ?谑澜绺杼成嫌?昧顺绺叩纳???/font>
   2007年11月份,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上,卡特琳娜女士,刚刚结束在日本的巡回演唱,返国后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从德国直飞香港,为大会所有观众和听众,献上《德道经》“观眇”章的优美唱诵。她的唱诵将美声唱法和诵读心法高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感染了所有听众的心,达到了音声相合的心灵和谐交融和共鸣,博得了阵阵喝彩。看到这些蓝发碧眼的欧洲人,能够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熟练演唱老子《德道经》,在所有国人观众的心中,浮起的不该仅仅只是喝彩、震撼和感动吧,应该更多是内心深处的深深思考和羞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3:4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1:23: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表象爲最小之數,實質則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虛無一炁“⊙”的德萬物之根本。“一”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
:鳥從高處飛下至地。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本,抱一無離。
:招致、導致。

:數量。此處指多。
:多義,參見第四十四章註。此處義爲贊許。无與,沒有一點榮譽,實際上變成了恥辱。乙本和通行本作“輿”。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祿:《說文》:福也
:大石;堅硬。又同“摞”,重叠堆起。

句義所以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líng
盈:yíng音迎;
竭:jié 音結;
寡:guǎ 音剐;
祿:lù 音路;
毋:wú 音吾;
蹶:júe 音决;
穀:gǔ
輿:yú
硌:luò 音洛。

【繁簡對照】
寧(宁),靈(灵),爲(为),謂(谓),發(发),貴(贵),賤(贱),數(数),與(与),輿(舆),
書(书),義(义),處(处),華(华),萬(万),圖(图),難(难),認(认),鳥(鸟),從(从),誦(诵),讀(读),辯(辩),韻(韵),廢(废),後(后),穀(谷),異(异),體(体),車(车),堅(坚),剮(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5 20: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3-5 20:01: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19 20:22: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19 20:26: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5-19 20:48:29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大唯物思想这个不是他的独创了,以前有个叫柯云路的“气功”作家,在九一年左右就出书写过了,但是你们号称《老子》是大唯物思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浮浅和曲解,是牵强附会于唯物主义的不伦不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得一 + 1 + 1 继续表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9 23:15: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20 06:07:18 | 只看该作者
人家一和你们说实际的道理你们就说人家是"表演".有没有真诚的讨论的心呢?有道理你说道理啊!发连接那谁不会.这和轮子李那套有什么区别呢.你如果觉得自己都没什么道理可讲,找你们那真懂的人来,理不辩不明.
          看你们只会引用一些类似权威的东西就知道,这些道理其实你们自己内心也还不了解,你们只是一个迷信,迷信权威迷信熊春锦,因为从没看见你们在我提出反驳道理时就着这个道理继续和我探讨,其实说实话你们也难以了解他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吧?因为他表面一套一套的,其实完全没系统,是东拼西凑,主格还是换汤不换药的他那个什么气功理法,你们越看他的东西其实心里越糊涂,本来清楚地现在也越来越不清楚了,不清楚吧还觉得他讲的蛮明白,其实不过是心里就喜欢他那个神神秘秘玄玄怪怪的生命调子,却不是真的了解玄理,相应道家。你们
          不喜欢普通平常正大,越不大懂就越发的喜欢,因为觉得这样跟着学跟着做是会很有功德的,说不定还修行到什么神秘的境界上去,别人都不如你们了解不如你们有福分,你们心里存着这样一个希求和妄想,你们揣着如传道一般的情感,其实已经远离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信仰,对人性,对人的理性的信仰!有人反对一定他们是俗类他们不了解大师的“境界”,你们其实永远也不能达到那种所谓的“境界”,因为那一切都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实的为道是智慧的觉醒,有归于无,无中生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不落两边,不在中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为道日损!真实的超越是基于理性的回归,一切坦然明白,一切觉悟贯通!这个很真实很充沛,叫为学日益。你们其实内心无着落空荡荡和社会上一般人一样,很多的怀疑很多的顾虑,一方面什么欲望幻想情绪和既得利益都不能舍弃和放下,一方面又挣扎在自我限定的道德感里,一会觉得很有把握,一会又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生命就在这种挣扎和飘荡中消耗,因此有种恐惧,怕人揭穿这种种无根底的现实,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学问,也不愿再了解什么,心力智慧不足,不愿慎思明辨笃学,只想依靠信奉,这样你们才略安心觉得有了种得到与把握的感觉,要知道不真的了解就传播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一旦遇上人毫不留情的戳穿你内心的这种种虚妄的冀求,马上激烈的反应,什么道啊德啊慈啊俭啊!不为天下先啊!每天装成的那种道德优越感啊!全成了摆设。可怜啊!可悲啊!人是要清明自己的,人是应该先皈依自己内心深处真实不虚的理性的,这也是良知也是诚意。有诚意才能和天地宇宙相感通,才能逐渐契合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道自然。不要再继续造作虚伪下去了,那不是人生的觉悟与真实!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20 08: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04 , Processed in 0.15324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