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1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财贵老师霍韬晦对儿童读经另一说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4 22: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兒童讀經別議(霍韜晦)

霍韜晦


最近國內興起了一股兒童讀經熱,著名學者蔣慶為此而編了一套《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讀本》,但尚未出版,便已遭受挑戰,認為這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反對者還說:「如果(這種文化)得勢,我們社會有回到蒙昧之虞。」(《南方周末》,本年七月九日)雙方論點尖銳對立,不少人發表意見,進一步探討到文化保守主義在當代是否還有意義的問題。讀經還未開始,便已經引發出一場爭論。

兒童讀經,其實在十年前(一九九四),已在台灣推行,而漸及於海外華僑社會,最後回歸大陸,成為一股風氣。據估計,全球參與讀經的小朋友,人數當在五百萬以上,真是不容忽視,難怪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讀經時代」來臨。

這種說法當然誇大,但亦可見「人心思漢」,否則家長、教師不會那麼熱心參與。我自己在十五、六年前發起推動生命教育和文化教育,在法住文化書院也鼓勵小朋友唸唐詩和《弟子規》、《正氣歌》,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小朋友並不抗拒,反而以能背為榮。

這當然不是小朋友問題。小朋友白璧無瑕,就看父母願意給他甚麼樣的教育。兒童讀經能推行,依我看,主要是近代教育的失敗。我在多篇文章講過:近代教育、學校體制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他們教育的主調是知識教育和才能教育,方法是按兒童的材質加以誘導,並不作人性論上的預設。這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教育哲學,也是一種高揚理性功能的教育方法,所以他們能出科學家、藝術家、資本家,甚至伸張意志的英雄,但卻不大能產生講內在修養的君子、善體親心的孝子,和承擔時代氣叩淖x書人。前者能開創,一往無前;後者能顧念,多問自己;前者依賴理性,後者順於性情。所以這不是誰優誰劣的問題,而是教育的目標不同。國內學者每以中國落後,必須先向西方學習,這種假設不自覺以西方為標準,而不知此標準只能落在知識、技術(或者包括制度)方面說,卻不能在提升人的質素、成長人的生命上有效。在這方面西方教育已經徹底失敗,你只要看美國社會罪惡之多、青少年暴力、吸毒、色情事件之嚴重,就已經知道此路不通。連帶學習西方教育的,如香港、台灣,也是江河日下。我辦的《性情文化》每期都有青少年教育的調查,每期都發出警號;雖然大部份人仍然無知無覺,但畢竟還是有許多家長支持,這就是兒童讀經之所以有市場的社會因素。有識之士都覺得:如果再不教育孩子規矩禮儀,如何與人相處,任其隨社會潮流文化而動,勢必毀了孩子一生。

如果我的分析不誤,那麼,兒童教育問題也不是靠讀經便能解決。經典,畢竟是須要與生活相依的;有些經典觀念不但陌生,而且已經被歷史放逐,例如三綱之說,孩子弄明白之後,只有引起反感。我們不能再像古人那樣簡單地以「經」為常道,將之奉為絕對權威。在讀誦之前,應有選取,亦要考慮如何賦予現代意義,不要播下歷史中已經死去的種子,或對兒童成長有錯誤訊息的種子;要把讀經看成兒童成長的健康的平台,而不是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

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說,要趁兒童記憶力強的時候把經典嵌入他們的腦海中,長大後自然明白個中道理;反對者則認為這豈不把孩子的命呓唤o傳統決定了嗎?這對孩子的前途並不公平。我認為這種討論尚未觸及經典的內涵,而僅在外圍言之,未免無的放矢。我們既然對經的內容有所選取,那就不是語言問題、形式問題,而是義理問題、思想問題、生命問題。古人以經為常道,不免將其語言絕對化、行事方式絕對化,所以很令人懷疑是不是還適用於今日?對兒童提供幫助還是橫添障礙?議論不休。解決這一問題在於分層次,「常道」不是指那些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東西,而是有普遍意義的、古今相通的東西。那是甚麼?那就是人的性情、人的心志、人的修養、人的擔負。如《詩經》、《論語》、《孟子》、《左傳》人物,許多都令人感動。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又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孔子還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同上)這就是說,文學不是只追求音律之美,還有開啟生命、成長生命之功。古人把這稱為教化,但絕非自外而入,如西方之知識教育,而是情從內發,而得一大感動,進而提升人生。所以孔子又說,人生之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孔子之教是成長之教、成人之教,但必須從性情之開發始。我認為讀經也一樣,應從此路入,根本不須談甚麼知識性的東西。知識是後起的,你只要建造好這個平台,健康的成長就有保證。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以我在這十年,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成長的教育方法;這是本,讀經則是外緣的配合。我不敢說有很大成果,但學生日增,連父母也受教。

讀經並不難,但必須先開教育之門。謹以十年來在海內外、港、新、廣東三地教學經驗,為言讀經者諸君一助。

附記:如有可能,我倒想編一套性情教育的教材,以供國內外教育界參攷。

(原刊《法燈》270期, 04年12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1:12:06 | 只看该作者
霍韬晦:学问要通向生命
--------------------------------------------------------------------------------


    2007年06月26日    晶报  


1950年,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抱着为中国文化继绝学、开新命的理想,唐君毅、牟宗三等大家纷纷来到新亚书院任教,新亚书院是中国知识分子民间办学的一个时代象征,“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这首代表着新亚精神的校歌也历代传诵。

不过,随着新亚书院与其他两家书院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的民间办学的独立性宣告结束。20年后的1982年,当年新亚书院的学生、唐君毅先生的入室弟子霍韬晦教授接过新亚精神的旗帜,在香港成立法住学会,五年后成立法住文化书院,在没有政府和大财团资助的情况下,开讲座、设课程、出书籍。今年,刚好是第25个年头了。

这也是唐先生的愿望

晶报:20多年前,你走出任教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创办法住学会和后来的法住文化书院,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

霍韬晦:(下称霍)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复活佛教文化,将它交给现代人,但干下去以后我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都面临失落的危险,尤其是无法进行现代阐释,大家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义理了解不深,而老一代的学者有自己的局限,无法将古代经典赋予生命的感受然后感染他人。

晶报:从你的学术背景而言,对古代诸子百家都很通,你偏爱哪一家?

霍:我出身读中文,后来转读哲学和佛学,那条路初时也是走西方的,成专家;为了读佛学,于是读梵文、西藏文、读许多语言文献。当然我的成长背景、学问的经历也不是单线的只受佛学训练,在我们经历中,尚有许多各种学问都能通透的大师,其实中国文化最理想的境界就是“通”。在中国诸子百家中,我更爱儒家思想。

晶报:待会我们再详谈儒家思想,现在先谈谈是什么让你放弃做专业的学者,而走出校园到民间办学?

霍:当初办法住书院,许多朋友、师长都不赞成,我出版《绝对与圆融》一书后,很多前辈学者都劝我不要浪费时间去办学,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行政人员的事情。我的老朋友饶宗颐教授就说,老弟啊,你去办学可惜了,自己不得益啊。不过在我看来,做学问是儒家的事情,办学同样是,而且同样重要,这方面没有人做,那我就来做。唐君毅先生不知道我后来的工作,如果他知道,我想他也会赞同,因为这也是他的心愿。唐师母后来好几次跟我说,唐先生生前没有完成的心愿,现在看到在你身上逐步完成。因为唐先生很希望除儒家的学校外,还有儒家的书店、旅馆和儒家的生活。不但有儒家的读书人,还有儒家的商人,乃至社会百业都能以儒家学问来成长、滋润,这才显示儒家的生命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现在我就是做这个,就是说,学问要活,要通向生命。

晶报:“法住”这个名字是何含义?

霍:“法”就是道理、真理,“住”就是一直能够延续下去,我希望一切对生命的成长有支持、有启发的文化都得以流传、开发。

晶报:你是当年新亚书院的毕业生,当年新亚书院的氛围是怎样的?你是否准备沿着新亚的路继续下去?

霍:当年新亚书院学术气氛非常好,师生关系很和谐,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在香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的生活里,这种理想主义色彩从没改变,可惜后来这种精神断了。法住希望延续这种新亚精神,但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复兴一个新亚精神的问题,而是要复活如何延续整个传统文化。

克服欲望需中国智慧

晶报:你办法住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霍:首先是通过各类的讲座对古代经典进行现代的解读,要让人们的生命有感受,而不是仅仅把古典看作一种抽象的理。

晶报:第二步就是发展出你的性情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性情学吗?

霍:西方人走的是理性的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下来都是这条路,也非常有成就。今天实际上我们不是要反对西方,西方的知识我们还是要的,西方理性的文化我们还是要的,但问题是不能一条腿走路,到最后完全工具化了。我们本身生命这个野蛮的东西没有化掉。孔子说,人本来可以不同于野兽的,为什么?因为你有性情,所以你懂得爱护你的孩子,孩子懂得孝顺他的爸爸,这个原来是不用教的,他本身就具有这个可能性,本身具有这种性情的。所以人的成长,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一个有精神修养的人,是自我要求,我把这个学问叫做生命成长的学问,它的根据和基础就是性情,那么对性情的发现,对仁的发现,仁义的发现,是孔子的巨大贡献。性情实际就是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我对它进行了现代的阐释。

晶报:之所以要建立性情学,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特别缺乏这个东西,要恢复一些东西?

霍:对,理性本来是西方文化里的指挥棒,但现在沦落变成一个工具了,真正的指挥棒现在是欲望,是内在的贪欲,人生命里面丑恶的东西,野蛮的东西没有化掉。现在每天都在比谁财富最多,我们有财富榜,有名人榜,有成功榜,但是没有说什么人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西方是这样,我们能看到香港也是这样,我们缺乏对人格欣赏的这种文化,缺乏我们对生命成长这个过程的体会的文化。现在的成功人士很多都是只看到自我,而有性情的人首先是看到别人,学会爱人。

晶报:中国文化怎样对待这个内在的贪欲?

霍:用中国的说法是过关,你怎么克服

你的贪心,你怎么克服你的骄傲,你怎么放下你的自我。听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难。它的难度在于首先不是知识的问题,完全是个实践的问题,其次没有任何通用的公式,每个人怎么样克服他的欲望,你的经验跟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参考,但是如果把它变成个知识的公式,那就不行,没有公式,每个人气质不一样,每个人的才情都不一样,不能照搬。

晶报:那要怎样做?

霍:前面一个过关的人,也就是我们的长辈和老师,这个社会上有好多很好的人,有好多有修养的人,有好多很有道德的人,有好多很守信用的人,有好多很重视我们承诺的人,从小你接触到了,那么你会受很大的影响,而且你就会学习,你就知道怎么做。中国以前讲尊师重道,西方人说要超过老师,知识可以超过老师,但做人不一定,你需要慢慢去体会。

晶报:现在的观点是社会只要有法律去制约就行了。

霍: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晶报:所以你的法住书院也不颁发任何证书,去除这种外在约束。

霍:对,我对我的学生讲,我的课未必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但能够解决生命里的问题,

儿童读经需配合性情

晶报:近年来内地的国学呈现复兴的势头,很多学者现在也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讲授国学,你在20多年前已经在做这件事,作为一位先行者,你有什么建议?

霍:我很高兴看到人们对国学重新关注,近代中国100多年,这种局面不多。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从感情上,人们重新对国学好奇,有好感;其二,在理上,人们重新发现国学里面有哲理;其三,这是历史的大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世界重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认为现在复兴国学主要是缺人,要赶快培养人才。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经典,其实不了解,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急着去把它变成一种商品,这非常不好。

晶报:你对教育学很有研究,对儿童读经也有自己的看法。

霍: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是这种看法,他是我的学生。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晶报:香港回归10年了,你跟内地的联系是否增多,是否有打算去办教育事业?

霍:其实香港回归后不久,我就回到广东省罗定市开办了第一间学校“喜耀粤西学校”,并且把我的性情教育也带了过去。刚开始,家长们都很担心,老讲性情会不会不懂考试啊,无法升学啊,现在家长们都放心了,喜耀粤西学校现在成为当地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他偷东西、打架,我们要更加关怀他,帮助他改正,孔子说:“有教无类”,我就是这样去做的。

晶报:您未来十年的打算是什么?

霍:希望能够继续把法住的事业推广,我的理想不是办一所大学,这样志气就不够了,我的理想是复活传统。

人物档案

霍韬晦,当代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梵文学者、性情文化倡导者。

他受业于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哲学大师,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佛学、中西哲学超过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创立佛教法住学会,一九八七年创立法住文化书院,全力推动佛教思想之现代化,并开发儒学,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声誉卓著。近年来,霍氏更致力提倡“后大学”理念,推行社会性之文化教育、家庭教育,与修身养性之生命成长教育,成效显著;又主持多项禅修课程,口碑遐迩。

霍韬晦现任佛教法住学会会长、法住文化书院院长,并为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之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15 15:31:4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王财贵教授所提倡的“先读起来”也并没有不说性情的重要啊,霍教授所提的只是一件事情的另一面。

文章看下来,还是不太明白这个性情教育到底是什么。

而且,性情的养成,其实父母应该担起更大的责任。如果专靠学校来培养性情,好像有点越俎代庖。当然我本来就不太赞成全日制全封闭的学校。欧洲那些寄宿制的贵族学校,另有传统,先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30 , Processed in 0.07795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