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写到:(写于8/3/200112:12:36AM)
1. 吃饭习惯不好:小宝宝吃饭容易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如一边吃一边跑、或者边吃边东张西望、吃饭讲条件、不喜欢吃的就吐出来、挑食等等。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2) 吃饭要在没有玩具、不能游戏、没有电视的地方进行,不要养成边吃边做其他事的习惯。
4) 如果宝宝不吃了,就让他走,不要强迫他继续吃完。当然,家长要仔细揣摩孩子的饭量,尽量盛得恰到好处,以此教育他不剩饭和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美德。但同时,要相信孩子自己有饱饿感,如果饱了还强塞他会造成他对吃饭的反感。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不妨饿他一、两顿,有饥饿感对生物来讲非常重要。孩子想吃的时候自己会表示出来。
5) 成人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吃青菜,首先饭桌上要出现青菜,而且,做家长的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就不爱吃青菜,你看我××就不好,所以宝宝要多吃。”宝宝会理解成:“噢,原来青菜很难吃,连妈妈都不喜欢……”不如说成:“这是小白兔爱吃的青菜,宝宝来尝尝……”
6) 饭菜要吸引人,把吃饭变成一种游戏,一种玩(有关帖子另附)。
7) 对2岁以上的小朋友,可以让他帮忙那碗筷,这样他会更积极的参加吃饭活动。
2. 捡脏东西吃: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做过捡东西吃,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形成坏的习惯。在宝宝还小时,家长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灌输给他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一定不能捡起来吃的观念。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有吃的东西掉到地上,家长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哟,脏了,去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是“哟,掉到地上脏了,咱们不要了。”并立即将地上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有统计显示,有捡东西吃的坏毛病的宝宝的家长多是那些吃的掉地上不给宝宝吃,又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然后告诉宝宝:“掉地上了,太脏,妈妈吃了,给你新的。”宝宝理解不了这么多,只能明白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所以……另外,对于小宝宝,东西掉床上、桌上和掉地上他分不清的,所以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
在公共场所,从地上捡东西吃的危险性就更大,因此妈妈要注意:
1) 细菌在潮湿地方繁殖很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东西吃。
2) 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有可能此处曾有猫狗的粪便。
3) 室内地板上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3. 扔东西:孩子到6~8个月开始,就开始扔东西了。在扔东西之初,宝宝异常兴奋,因为他又掌握了一种技能,对于自己的大本领,宝宝会非常高兴的多次重复。在重复的同时,他也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并学习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比如他会通过多次观察体会出他扔东西和发出声音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而学习逻辑,比如他扔出东西后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是宝宝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会有好处。但是,家长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时,提供给宝宝一些适当的玩具,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比如提供毛绒玩具、球、发声玩具等,让宝宝学习不同质地的东西落地后不同的反应等等。宝宝刚开始扔东西时,家长可以大量表扬他掌握了一项大技能,可以增强小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但当他发展了下一个技巧时,要注意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宝宝刚开始扔东西时,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特别是如果不慎扔了一个玻璃杯,吓了大家一跳时。因为家长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强化他用扔的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体现他的力量,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就用扔的方式解决。而且慢慢他会自己体会出扔了什么东西会产生爆炸性效果,最终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设计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2) 宝宝两岁以后,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3) 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要对孩子提出批评。
4) 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要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加以了解。如果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陪他玩。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满足,可以采取转移法处理。
5) 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要让成人注意他,所以要尽量对宝宝关注,就可以避免孩子扔东西的坏习惯。
4. 破坏性行为: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会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特别是到孩子两岁左右,这时的宝宝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所有的物品都希望摸摸看看,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这应该得到家长的谅解。还有一种可能,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后很强的挫折感会激怒孩子,使孩子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孩子损坏了东西后,家长要仔细考察孩子的行为是否是故意的,如果是因为孩子能力有限,就不要动辄加以训斥,这样会使孩子很委屈,感到被误解,并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有可能采取更大的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尤其是这时他正处于逆反期。同时,他会明白自己的破坏性行为会引起家长的注意,从而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甚至采用这种方法逗家长。有些孩子,更会由此引发一种经常性的破坏性行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表现自己的能力,甚至为达到某种报复的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1) 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家长要和他一起加以恢复;
3) 多陪宝宝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4)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要讲清道理,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
5) 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加以体会,并帮助他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你理解了他,他的愤怒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对亲子关系大有好处;
6) 成人自己首先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问题,给孩子作出榜样;
7) 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拼拆的玩具;
8) 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纵容他的破坏性行为,如有,一定要加以制止。
5. 任性与发脾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家长(尤以祖父母/外祖父母)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庭,一旦某件事不能顺着孩子的心意,孩子就会任性大哭。其中最为有害的现象就是“先不许,拗不过,照孩子的办”,这样只要孩子有了一次经验,以后定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还有就是由于能力有限,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后挫折感让孩子大发脾气。任性发脾气大哭的现象在2~4岁孩子里最常见。对于纠正孩子的上述不良习惯,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 家长处理事情要思想先行,把问题移向自己,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后再行动;
2) 对于孩子发脾气,虽然心里关注,但不要理睬,采用淡化法处理;
4) 注意初发行为,如果他第一次发脾气得逞,他必会次次使用;
6) 不要当他的面表示自己对他没办法,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无能宣言,当然这句话可能每个家长都说过;
7) 不要轻易许诺,特别是基本达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信口许诺,这等于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诚实,下次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会怀疑;
8) 答应了的一定要作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9) 对于孩子,要在他行为之前给他预告,告诉他某种行为的后果,让他充分考虑;
10)利用自然惩罚,如孩子因为发脾气而造成错过他盼望已久的活动,他可能非常难过,这已经足够他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的了;
11)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12)尽量用选择性的句式,让孩子作出选择。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13)他发脾气时,将他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吸引他的注意力;
16)风暴过去,要帮他平静下来,让他明白你还是爱他的;
17)帮他做一些他不会做的事,完成不好的事,让他感受到成功;
6. 攻击性行为:绝大多数的孩子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如果采用淡化法,应该很快就过去。但是不少小朋友会进而形成打人咬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造成上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尚未形成社会性,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一切事情,这时他的打人咬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这种肢体动作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比如模仿别的小孩子、家长、或电视的行为;比如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他的情绪,所以只能采用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等等。对于咬人,还有可能是他受到挫折或不能适应环境时采取的一种愤怒反应;或者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行为;或者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者是他爱的表现:是他所理解的亲吻,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注意:
3)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教育他谦让,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要道歉;
4)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一旦克制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要大力表扬;
5) 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7)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长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会觉得原来谁能打谁就行,连妈妈也没有办法,下次我也打。
8) 对于咬人的孩子,要注意成人千万不要“咬”孩子。有些成年人爱轻轻用牙龈咬孩子的胖肉肉以示喜爱,实际上是在教孩子咬人的技术;
9) 发生咬人事件后,先要安慰被咬的,再批评咬人的;并教咬人的安慰被咬的;
10)告诉孩子喜欢别人可以去拥抱他,轻轻亲他,但不要咬他;
11)如果不是非常恶意的咬人,要给咬人的孩子台阶下,说诸如“我知道你咬**是因为你喜欢他,想亲亲他没亲好,对吗?”孩子一般会点头,“那让我们和他拥抱一下吧,拥抱就可以表示喜爱了。”然后和孩子一起拥抱被咬的,说对不起和喜欢你。
12)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