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2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窗边的豆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8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33种文字全球畅销。
  ☆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名,日本版销量938万册。
  ☆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热情推荐!
  ☆日、美、英等国中小学生与教师必读书。
作者黑柳彻子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本书由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写。该书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著名教育专家 孙云晓: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功,就在于她永远有一颗童心,并以博大的人文情怀审视和再现了童年的经历。她于1981年出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成为人类历史上描写童年生活的经典作品。此书令人惊讶地证明了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实际上,黑柳彻子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梅子涵:
  小豆豆这样的书以及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儿童需要读的,其实更应该读的是老师,家长。世界上有几个小林先生? 如果诺贝尔有个教育奖的话可以授给他。因为他在人类做了个试验,做了个教育的乌托邦的试验。小林先生在他的教学园地实现了童年秘密的尊重,非常了不起。

窗边的小豆豆.rar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165.62 KB, 下载次数: 27, 下载积分: 金币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28 17:40:51 | 只看该作者
我下载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28 21:08:59 | 只看该作者
好书,经常听说可惜不能下载没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9-28 23:09:50 | 只看该作者
已经下载,谢谢楼主了,一定好好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9-29 16:34:07 | 只看该作者
确是不错的一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13 21:54:38 | 只看该作者
曾经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把书看完了,感觉正对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1-14 16:56: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宝宝太小,还不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28 11:57:01 | 只看该作者
EQ--家庭中的培养与训练


  家庭是我们学习EQ--情商的第一所学校。在这个亲密的熔炉中,我们学到许多基本讯息,诸如我们的自我观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如何判读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这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透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还包括间接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彼此相处之道。  
  具体的科学证据证明EQ高的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帮助。小孩子多半擅于察言观色,对家庭中细微的情感动态相当敏感。夫妻的相处之道对孩子影响甚大,父母直接对待子女的方式当然更不用说了。华盛顿大学的卡洛·胡文等人曾就教养子女的方式研究夫妻的互动,发现善于处理婚姻关系的夫妻,最能够协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起伏。  
  有些父母就像安妮与卡尔一样,都是命令式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烦地提高声音,有的甚至会骂小孩笨,其中的轻蔑与厌烦正是许多婚姻根基日益腐蚀的主因。但也有的父母极具耐心,能协助孩子用他自已的方法去学习,而不会动不动抬出父母的权威。   
  观察发现最常见的三种不良模式是:  
  ·完全忽略型。这类父母多视小孩的负而情绪为令人烦心的芝麻琐事,过一会儿就没事了,却不懂得利用这个机会拉近亲子关系,或教导孩子处理情感的方式。  
  ·太自由放任。这类父母确实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但又放任其子自行处理,即使是暴力发泄也无妨。鲜少尝试进一步教导孩子选择其他反应方式,只希望平息孩子所有不愉快,甚至会贿赂孩子不要生气或难过。
  ·轻视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通常言词刻薄,处罚严历。
  但也有的父母会利用孩子情绪不佳的机会,上一课初阶情绪管理。他们懂得重视孩子的感受,努力去了解前因后果,进而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平抚情绪。
  父母亲要成为适任的情感教练,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EQ。如果身为父亲的无法分辨自己的悲伤情绪,又如何教导孩子区别失落的悲伤、看一出悲剧的悲伤以及亲近的人发生不幸的悲伤。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他们需要的情感教材也要跟着调整。同理心从婴儿期就开始学习,方法是由父母做出与孩子的感受同步的反应。父母的适当引导可让孩子提早充实EQ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认知、管理、驾御自己的感觉,培养同理心,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父母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情感较浓,也较少磨擦。而且这些孩子也较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较懂得安抚自己,也较少产生负面情绪。从生理上看来,这些孩子较常处于放松的状态,压力荷尔蒙及其他情绪激昂的生理指标都较低,这对健康很有帮助。另外还有很多社会性的优点,比如这些孩子在同学间人缘较佳,在老师眼中社交能力较优越,较少有行为上的问题。最后就是较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能力较好。因此有一个善于引导情感修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是全方位的。
  从心做起  
  父母的引导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发挥影响力。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受到大人的赞美与鼓励,面对人生的挑战自是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是来自一个黯淡、混乱、没有关爱的家,孩子会显得毫无信心。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孩子极小的时候便开始形成。专家认为“父母要知道如何能引发孩子的信心、好奇心与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孩子了解自我的极限。” 这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是一大助力。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学龄前形成的情感特质相当程度地影响进入学校后的表现。  
  虽然孩子的EQ在整个求学阶段会持续发展,但EQ的形塑开始得极早,后期的增长皆以此为基础。美国临床婴儿计划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要预测孩子在校表现的标准,不是看小孩累积多少知识,或比别人更早具备阅读能力,而是看其他情感与社会性的因素,诸如是否有足够的自信与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当并能克制不当行为的冲动,能够耐心等候、遵从指示及向老师求助,与其他孩子相处时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  
  该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在校表现不佳的学生都缺少上述能力的一项以上,不管是否有学习障碍之类的认知困难都一样。  
  上述报告列出七种学习能力的基本成份,全部都与EQ有关:  
  一、自信。感觉能驾驭自己的身体、行为与周遭世界,相信只要努力就很可能成功,也相信大人会提供协助。  
  二、好奇。认为探索世界是好的,而且可带来乐趣。  
  三、意图。有发挥影响的意愿、能力与毅力,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能力与效率感。 
  四、自制。具有与其年龄相称的自我控制能力。
  五、人际关系。能与人达成起码的互相了解,据以建立人际关系。
  六、沟通能力。具备与人交流观念及感受的意愿与能力,首先必须能信任别人,且从人际交往(包括与大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  
  七、合作。能够在个人需求与团体活动之间取得均衡。  
  孩子初上学校是否具备这七项能力,与父母及幼稚园老师是否教导基本的EQ很有关系。  
  打好EQ的根基  
  假想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半夜三点醒来开始啼哭,母亲赶快将他抱起来,小宝贝满足地躺在母亲怀里吃奶,母亲慈爱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他,即使是三更半夜被吵醒,母亲看到他还是满怀喜悦。半个钟头后婴儿满足地沉入萝乡。  
  再假想另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也是半夜起来啼哭,碰到的却是个心烦气躁的母亲,因为她刚和先生吵完架,才睡了一个钟头。母亲匆匆抱起小孩说:“你给我安静点,我已经快受不了了。拜托,赶快睡行不行?”婴儿吃吸时,母亲根本不看他,只是木然望着前方,脑中还在反复先前吵架的情节,愈想愈气。婴儿感受到母亲的僵硬,跟着崩紧起来,吸奶的动作也停了下来。母亲说:“只吃这么一点点?不吃就别吃。”接着便匆匆把婴儿放到床上,自顾去睡觉,任婴儿啼哭到疲乏才睡去。  
  这个例子表明如果父母一再以同一方式对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及亲密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极不同的感受。第一个婴儿学到的是:当他有需求时有人会注意到并帮助他,他的求助讯号是有效的。第二个学到的是:没有人关心他,别人是不可信赖的,他想要寻求慰藉但失败了。如果其中一种成为常态,将影响小孩基本的安全感、掌控感与对人的信赖感。  
  亲子之间每一次沟通都暗含情感的交流,无数次的交流便奠立了孩子EQ的核心。譬如说一个小女孩在玩拼图,半天老是拼不起来,便拿去问妈妈。妈妈的态度可能是欣然相助,也可能是简短一句“我在忙,别烦我”,小孩得到的便是完全不同的讯息。同样的讯息经过一再强化,孩子对人际关系的预期便会定型,进而影响生命的其他层面。
   若碰到不成熟、吸毒、沮丧、经常发怒、生活慢无目标的父母,对小孩的影响尤其大。这类父母根本无法给孩子适当的照顾,更不关注婴儿的情感需求,进而取得情感的调和。根据研究,忽略比虐待更糟糕。一项调查发现,在所有被苛待的孩子中,被忽略的一群问题最多,总是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淡漠。  
  小孩到四、五岁时脑部会长到成人型的三分之二,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学习。这时候如遭受巨大的压力,将损伤脑部的学习中枢以及智力。这种伤害稍长后虽可稍微弥补过来,但影响仍是很深的。  
  坏小孩  
  不当的情感教养对孩子会造成终生的影响,尤其是强化孩子的侵略性,这一点可由长期的追踪调查获得证明。研究侵略性格如何代代相传,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姑不论生物遗传的因素,侵略性的人成为父母后,往往将家庭变成学习侵略的补习班。他们的父母采取的就是独断高压的管教,轮到他们当父母时便也承袭这一套方式,不管小时候表现出侵略行为的是父亲或母亲都一样。这类父母尽管对孩子异常严历,大半时候对孩子的生活却毫不在意。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将父母的侵略模式带到学校游戏场,甚至一生相随。  
  这类父母管教的方式全凭喜恶,心情不好时做错小事也严历惩罚,心情好时闹翻了天也没事。奖惩的标准不是孩子的表现,而是父母的情绪。这种管教方式最易让孩子产生无用和无助的感觉,仿佛随时可能有祸事临头。最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家庭的试炼在孩子早年便会烙下伤痕,对孩子的情感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虐待: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三岁半的马丁在托儿中心游戏时撞到一个小女孩,女孩不由分说便哭了起来。马丁想去拉她的手,女孩哭着走开,马丁便在她的手臂打了一下。  
  女孩仍哭个不停,马丁把头转开,大叫:[别哭了!别哭了!]愈喊愈急促,声音也愈大。  
  接着马丁又尝试去拍拍她,但女孩还是躲开了。这回马丁龇牙咧嘴,像只凶恶的狗似地对她做鬼脸。  
  不久马丁再度尝试轻拍女孩的背,但愈拍愈用力,后来甚至变成在打她,打得女孩可怜地嚎啕大哭。  
  这段叙述是研究人员实际观察所得,说明了一个经常被父母随意打骂的孩子本然的同理心遭到怎样的扭曲。马丁从出生起就常被虐待,他对同伴的奇特粗鲁的安慰方式正是这类孩子的典型反应。一般小孩看到同伴在哭,通常会同情地请他别哭并加以安慰。而马丁的暴力反应很可能反映了他在家中的类似的待遇,最令人忧心的,马丁似乎已失去最基本的同理心。  
  研究人员发现从小在家遭受身心虐待的孩子都有类似的行为。做为比较粗鲁的九个小孩也是来自贫穷或压力大的家庭,但在家中未被虐待。看到同伴受伤害时,这两组小孩的反应有很显著的不同。在二十三次同伴受伤害的事件中,比较组的九个孩子有五个表现出关心、难过或同理心。比较之下,受虐儿童在二十七次事件中没有任何人表现丝毫的关心,反而对哭泣的同伴表现出恐惧、愤怒或像马丁一样的攻击行为。
   其实这些孩子正是以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别人。有的父母虽不致虐待孩子,但常常恐吓威逼,严惩重罚,结果同样造就出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是程度不及受虐儿童。这类孩子长大后在学习上较易有认知的困难,容易有侵略行为,人缘较差,较易沮丧,长大后较易违法乱纪。  
  同理心的缺乏往往代代相传,虐待孩子的父母小时候也是受虐儿童。受虐儿童极早开始承袭父母的行为模式,有些小孩子几乎是天天挨打的,也难怪伤痕会烙印得这么深。前面说过,人在情绪激昂或面临危机时,脑部管理原始反应的边缘系统便会发挥作用。这时情绪中枢会诉诸过去经验中一再重复的习惯。  
  我们看到人脑是如何因暴虐或爱的教育而形成塑出不同的模子,童年是修养EQ的绝佳时机,不幸的是有些受虐儿童太早接受经常性的痛苦试炼,以致留下恒久的伤痕。当然再深刻的烙印也依旧有抚平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2-20 14:22:27 | 只看该作者
我下载了,因为我在网上看见有人很推荐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16 , Processed in 0.084277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