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8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21世纪最佳育儿教育法 (2)
因为婴儿感冒、流鼻水,所以又让他多穿一件衣服,在这种过度保护之下,只会引起肥胖、哮喘、夜尿症、热性痉挛等现象。
这些症状都是养育方法错误所造成的,没有办法借由药物来治疗。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可以用干布摩擦小孩的身体,并且让他穿薄的衣服来给肌肤一些刺激,当肌肤受到这种刺激之后,会以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因此敞开的毛细血管就会收缩。肌肤感受到寒冷的刺激会收缩,是交感神经的作用,感到温暖时就会张开,则是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藉由这样的刺激,使交感神经的作用活泼化,如此一来,本来不懂得调节体温的婴儿,其调整体温的机制就可以完成了,一些恼人的症状也会消失。
稍微寒冷且通风的环境对培育婴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让婴儿的肌肤感受到一点风是必要的,因此早上一定要将窗户打开,让新鲜的空气流入室内。有时可以让婴儿裸露着身体,吹一两分钟的风,而在2个月之后,就可以开始用干布摩擦婴儿的身体了。
小孩1岁之后,沐浴时,要让他的身体冲冲水。
当小孩要沐浴时,必须让他的身体十分暖和后再到浴室,然后用冷水冲身体,使肌肤收缩,再进入温暖的浴池里面,洗完澡之后,再用冷水冲一次,如此不但不容易罹患感冒,而且也可以治好哮喘的体质。
当身体被水覆盖的时候,肌肤会有收缩的感觉,这是因为在温暖的水里打开的末梢血管急速收缩而使得皮肤的温度下降的缘故,如此一来,体内的热量就不容易流失,洗完澡之后也不会感觉到冷了。
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身体温暖而使毛细孔张开,这时候寒冷就会从毛细孔侵入体内,使得我们感冒。让婴儿穿着厚重的衣服会使他容易感冒,则是因为婴儿的身体无法学会调节体温,毛细孔一直张开的原因。
参考过《会报》之后,真的是非常的感谢,当中不只是提到关于智育方面的育儿,而且也包含其它很多方面,因此是本难能可贵的育儿书。
正如《会报》当中所写的“是不是有些寒冷呢?”让小孩穿着单薄的衣服,稍微感到一些寒冷,的确可以使他免于感冒。学会在各方面的育儿知识,都非常的积极在施行,能够加入,真的是非常的好。
我们所居住的社区目前有40户,浴池是公用的,大概有10户左右的人家和我有同样大小的孩,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在小孩的睡衣之内帮他穿上内衣,如果天气更寒冷一点,又会在内衣与睡衣之间加上一件衣服,我听了之后非常的吃惊。
我都尽量让自己的小孩穿得薄一点,且不穿袜子,在睡觉的时候,也只穿睡衣不穿内衣。
孩子从来没有得过感冒,且游玩的时候非常有朝气。在澡堂遇到邻居的时候,他们会以特别的眼光来看待我,且会问“你们怎么没有穿着内衣就穿睡衣?”“你们没有穿袜子吗?”“你们不用暖炉吗?”有时会让我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当我和先生谈起这件事时,他却说“你就是在进行0岁教育啊!”因此我相信我做的是正确的。而且非常感谢他对于0岁教育的理解。
愿今后老师还能够多加指导。
接受到老师指导后,我们干脆让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并且每天都用干布擦试他的身体,从此之后真的没有罹串过感冒,而且也没有再得中耳炎了,想起来真的是令人非常的开心真的非常老师。
最近他每天都很高兴地在拼四片拼图,而且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真的是令我非常的惊讶(孩子只有1岁11个月)。托您的福,他的运动能力也非常的发达。现在我每天都非常高兴地育儿。
不要把婴儿老是关在家里
家庭制度已经从以前的大家庭转变成现在的小家庭。丈夫出去上班之后,就只剩下年轻的妻子和婴儿在家,这种状况一点也不足为奇。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年轻的母新不懂得带孩子到外面走走。而只把他关在家里养,那就很伤脑筋了。这样的小孩会不懂得如何到外面和朋友游玩,即使进了幼儿园也是如此,变成不恐怖行动得如何开口的“沉默儿”。沉默儿的出现机率,在1000人当中约有2人。
造成沉默儿的原因是,父母从小不把孩子关在家里养育,没有让他到外面游玩的缘故。为了预防这种情形发生,母亲应该从小就要培育出孩子社会性的意识。
一定要常带4个月大的婴儿外出
不要只将婴儿关在家里面养。婴儿4个月左右时,就应该常常抱出户外,到附近和邻居说说话,也让邻居抱抱小孩,否则孩子会不习惯让别人抱,一看见陌生人就害怕,变得很胆小。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形。如果小孩直到1至3岁还都只是待在家里,没有让他外出,以后他就会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变得缺乏独立性。独立性不足的小孩,会拒绝上幼儿园、不敢离开母亲,或变成沉默儿。
想要培育出坚忍不拔的小孩,就要让他到外面去玩
婴儿到了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之后,就会自己想到外面去。而不想到外面去的小孩,就是在4个月左右的时候,母亲没有经常带他到外面去,因此没有看见他在外游玩时快乐的样子,而小孩也不常听陌生人的声音如果1至3岁的时候,没有让他有充分出外游玩的体验,那么他就会变成不会和朋友一起玩的孩子。且会拒绝上幼儿园。如果你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给予丰富的外在体验,那么他除了会变得胆小之外,并且会对于“外在”适应不足。
等他长大之后,就会变得沉默、拒绝上学、过度胆小且适应力低。应该在每天的生活当中,给自己的小孩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累积自信心,并且有适应性的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婴儿脑部的发育,否则他就会变得胆小,直到长大成人也仍然如此。
让小孩到外面活泼的游玩
为了要使小孩的身心健全发育,培养出高大健康的小孩,就要尽量让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让他玩水、传达到脑部,使身体的结构转变成以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的状态。这样一来,他就可长成肾上腺发达、以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的小孩。
大约2岁的时候,孩子会很本能的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玩,努力,忍耐,干劲。敏捷等等,身为一个大人所必须具备的活动性、自主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3岁的小孩和哥哥一起游玩时,有时候会发生纷争或被人家欺负而有哭泣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他来讲,都是很宝贵的。有很多家长会很讨厌小孩在幼儿园里玩游戏或做活动时排名次顺序,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小孩会因为自己输了而有悔恨的心情,这样一来,可以养成他在下一次活动时,更努力更加油的奋斗心,对于未来的学习欲望会有很大的帮助。一点竞争也没有的环境,就好象温室里的花朵一般,对小孩是很不好的。
如果因为不了解这个年龄小孩的特征,而无法育儿、无法给予孩子这个年龄该有的经验,并且对他过于保护,那么小孩的身心状况就会因此而混乱。
父亲也有重要任务
从婴儿出生两三个月的时候开始,如果父亲不曾抱抱他、亲亲他、逗他笑、陪他游玩的话,就容易会培育出不爱说话、自闭的孩子,因此不要只将育儿的工作交给母亲,父亲也要积极地加入育儿的行列。
母子、父子之间快乐的游戏、与大人之间的交流,是培育婴儿健康身心的营养剂。出生之后2个月到6个月这段期间,父亲也一定要加入育儿的行列,逗逗婴儿、陪他游玩或抱抱他。
尽量让婴儿多笑,只有多笑,才会培育出健康、开朗、性格好的孩子。多笑的孩子绝对不会不说话、自团,相反的会是健康的小孩。如果能够让不爱说话、自团的小孩笑的话,他的异常就会消失,变成健康、正常的小孩。
笑对婴儿的意义
当婴儿非常开心地笑的时候,肌肉活动会变得强烈,血管的紧张度也会升高,体内的新陈代谢会进行得非常旺盛,此外也会供给脑部非常充足的氧分(脑障碍儿的产生,就是由于脑中氧的供给不够充分)。
笑可以引起婴儿积极的感情,培育出朝气蓬勃、魁梧健壮的小孩,所以要尽量让婴儿多笑,以维持他积极的情绪状态。
在幼儿时期没有和父亲一起游玩、没有经常笑的孩子,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由于父亲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培育出来的小孩正常度也会不同。
如果父亲从婴儿两三个月左右开始,就和婴儿之间有交流,会逗他、陪他笑、和他玩,这样就绝对不会培育出不爱说话的孩子。而且在这段期间,和父亲有良好交流的小孩,在1至3岁这段时间,会和父亲一起玩得非常高兴。
如果到了2~3岁,孩子还和父亲不太亲密,那就是从出生两三个月直到六七个月这段期间,彼此交流不够的缘故。
此外,如果在出生5个月左右,父亲经常和婴儿一起玩,那就不会造成婴儿的睫毛反应迟缓,小虫或是异物容易进入眼睛的情况,小孩的睫毛反应会非常的敏捷。当外物一接近眼睛的时候,睫毛的反射神经就会立刻作用,这都是在和大人游玩当中培养的敏捷性。如果与大人间交流不足,睫毛就不会常常眨动,异物就容易进入眼睛里了。
不要让2岁之前的婴幼儿看电视
请绝对不要让2岁以前的婴幼儿看电视。婴儿出生1个半月到2个月左右,对电视的反应会非常热乎,一旦让他坐在电视前面,他会非常安静地一直盯着电视看,如果你让他一整天都如此,那就糟糕了,婴儿的头部会对机械的声音产生反应,对于母亲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了。出生之后对于光、音的经验,会成为长大后行动的基础,这就是罗伦兹学说的法则。
出生6个月当中的刻印法则
被称为现代比较行为学之你的肯拉特 Z
罗伦兹博士,认为所有的动物在出生之后,所见所闻的学习经验(光、声音的学习经验)会成为成长之后行动的基础。这种法则是非常牢固、没有办法违背有,会深深地刻在内心深处。。。。这种刻印法则,广泛地存在于一般动物身上,包括昆虫、鸟类或是包含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小动物诞生之后的一定期间内,会受到刻印法则的作用,关于这种动物的基本感情表现方法、行动方法会刻印入头脑里,如果在这段期间之内,没有刻印进去,一旦这段期间过去了,就没有办法再重新刻印进去了。
这种刻印法则的期间依动物而不同。像鸟类,是在出生后的数天内,人则是在出生之后的6个月内。
和婴儿讲话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些母亲会认为,那就让孩子听电视的声音不是一样吗?但是,电视是机械的声音,人则是肉体的声音,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让婴儿的头脑适应机械的声音,就会导致他对于母亲肉体的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这是造成自闭症的一大原因。
不要让婴儿太早接受过强的光及声音的刺激,因为这会让婴儿头脑里的脑神经基本回路产生异常。
小孩的大脑里有四条回路:
脑细胞的配线回路发生异常的混乱。
虽然脑细胞的配线回路没有产生异常的混乱,但仍是混乱的局同。
健康的回路打开。
非常整齐优秀的配线。
电视会给大脑细胞过度强烈的刺激,这对于大脑已经发育完成的大人会产生恐怖的作用,而对于头脑还在发育中的小孩,尤其是0岁、1岁、2岁的小孩,甚至会产生破坏的作用。
澳大利亚国内教授专利对于电视的恐怖叙述如下:
他们发表声明警告,最好不要让小孩看太多的电视。
“当看电视的时候,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等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注意力随画面的移动而呈散乱状态。另一方面,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看得见的学力、看不见的学力》。
换句话说,如果让婴儿看看电视,他头脑里的配线就会开始混乱,因而妨碍他了解语言的配线发育,并且会剥夺他的思考力。
希望各位能够了解,电视所产生的光和声的刺激,会使婴儿刚开始动作的脑神经配线混乱,这种刺激太强了,而且没有办法重复,所以无法培育出次序。相反的,母亲肉体的声音,具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所以会使得婴儿头脑的配线整齐、有秩序。头脑的配线会因为反复的次数越多,使得品质优秀的通路打开越多。因此,如果想让婴儿有优秀的头脑,母亲就要多多和婴儿说话,而且要一直不断地说相同的话。
如果母亲不关心1~3个月的婴儿所发出的声音和动作,他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和母亲沟通。
母亲如果不当3个月大婴儿的说话对象,那么他的民声运动就会减退,发声技术就无法发育完成。
要充分的和婴儿讲话,他才有办法对语言的刺激和有意义的行动连结在一起,对于语言的了解方面才不会有困难,也才不会丧失想了解语言的欲望,而变成自闭儿。
如果母亲没有办法藉由自己的声音给予孩子刺激,让他模仿,他就无法学会发音的技巧,因而养育出不爱说话的小孩。
当婴儿发出声音透露出想要有某种诉求时,却无人可能理解或进一步给予回应,那他就不会将语言当成表达的工具来使用。
电视无法成为这方面的积极对象,所以也就无法教婴儿语言。
一定要让婴儿经常动手
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眼、手、脚经常无法协调,只能做零散的活动。当他们懂得如何联系之后,就会作右手与左手、右脚与左脚、手与脚、眼与手、眼与脚之间的联络,并且能够做协调性的动作,慢慢地连复杂的反应也能够完成。
婴儿出生之后大约50天,会一直盯着自己的手看。到了60天左右,他就会觉得自己手指的活动非常有趣,白天大约有35%的时间,他都在看着自己手指的活动,有时,他也会用手指敲敲离自己比较近的东西。大约在80天的时候,他已经会稍微抬起1只手,隔了几天之后,他就会同时举起2只手。到了90天,当有物品放在他面前时,他会用双手握住。大约120天,婴儿才会自己伸手过去拿物品。
婴儿握物品的方式,是从活动小指头开始,依照手掌、小指头、无名指、中指的顺序来握,虽然他可以握住物品,但会立即掉落。
大约130天的时候,婴儿眼睛的作用和握物品的作用会达到一致,能够正确的握住。这个时候,他握物品的方式,仍是从小指一直到中指,所以如果要让他握东西,应该先将物品放在他小指头的地主让他握住。
当婴儿握住玩具之后,就会住嘴巴里送,因为他会吸吮玩具,所以就不会吸吮自己的手指头。因此,如果不希望婴儿吸吮手指头,就要让他的手中握着玩具。当母亲抱着婴儿的时候,请让他的手中握着玩具。
如果婴儿出生6个月之后,还有吸手指的习惯,那多半是母亲陪婴儿游玩的时间太少了,婴儿觉得很无聊所致,所以要多抱抱他、多逗逗他、让他笑、让他玩玩具,这样他就不会去吸手指了。
婴儿在10个月左右,才会作用食指和大拇指来握东西。在这之前,他都没有办法很灵活的使用大拇指和食指,例如,在7个月左右的婴儿前面放一颗药丸,这时他会将手弄成像熊掌一样的形状来取这颗药丸。即使到了9个月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的使用能力仍然不是很好,这时,他会用像剪刀的开关来拾起药丸。直到第10个月左右,他才会用正常的方式来拿起药丸。
很奇妙的是,这种掌握物品的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没有办法说话的障碍儿,他们用手握物品的能力发育也比较迟缓。
用食指和大拇指握物品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即使是人类非常接近的黑猩猩,也无法做这样的动作。尽量常让婴儿做做这种手部的运动,让他握物品、敲物品、撕纸、使用铅笔或使用剪刀等等,这样可以促进语言的发育。
语言发育有障碍的小孩,也可以使用这种手部的训练。从双手打开开始,让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去夹小的东西,经由这种训练,一直到他手部的灵活和普通的小孩一样的时候,他就能够说话了。
不要忽略了爬行
爬行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部分。忽略爬行也是造成小孩不说话的原因。问一问不说话、自闭小孩的母亲“这个小孩是不是小时候很少爬呢?”结果答案是肯定的。忽略爬行的孩子,后果非常让人担忧。
最近忽略爬行的婴儿增加了,因为现在的住宅范围狭小,没有充裕的空间,不管爬到哪里都会遇到物品,碰到物品后,小孩就会攀着物品站起来,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现在的婴儿越来越少爬行了。有一些母亲为了要让小孩早一点学会走路,因此就让他勉强地站起来,而且在出生5个月左右开始,就把他放在学步车上面开始让他学走路,这也是婴儿缺少爬行的缘故。
在这种方式教导之下,孩子会没有办法学习正确的步行方式,而且当他跌倒时,他也不会用手来支撑身体,脸会直接地撞击地面。此外,如果没有正确的步行方式,就会无法说话,这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爬行和脑部的发育有微妙的关系,如果省略爬行,会因为脑部和语言有关的部位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就不会说话了。
婴儿在爬行的同时,他也会学习到下一阶段如何用脚来走路。一般而言,0岁儿童脚的大拇趾是往上翻的,这是因为爬行时,是用脚的大拇趾贴在地上的缘故。所以,爬行时间越多,脚趾的使用就越多,也就越强韧。此外,在爬行的运动当中,大腿是呈外旋的,这样可以帮助他学习到往后步行时的正确姿态。
在缺少爬行的状况之下,直接就学习走路的孩子,他的步行方式会非常的奇怪。脚会有点偏内,这是因为他脚的拇趾力量比较弱的缘故,而且也不懂得用脚跟先着地,因此就会晃来晃去,好象缺乏力量。
假使让这样的小孩爬行,他从膝盖到脚部会垂直上扬,不会贴在地板上,大拇趾也不会做翻转贴地板的动作,这是造成他的脚跟柔软、缺乏力量的原因。不说话的小孩一定都是这种类型。
对于不说话、自闭症的小孩,应该先让他爬行他运动,以促进大脑专司语言部位的发达。
当小孩学会正确的爬行方式之后,他就开始会说一些片语了。
不会爬行的小孩,手指的力量会非常弱,脊椎的发育也比较迟缓。这时,可以让他提重的东西、在泥土里玩耍或捏捏黏土这些使用手部的动作。于是,他的脚拇趾就会习惯于贴在地板上,也能够学习到良好的爬行运动。
在婴儿开始学走路之后,也要藉由爬行的游戏,让他学会步行的基本方法。在此建议母亲和小孩一起爬行、一起玩追逐的游戏。
放心让开始学走路的小孩尽量走
要让开始学走路的孩子每天走一段长的距离,这非常重要。现在每个家庭都有汽车,不管到哪里去都会开着车,因此导致小孩都不太使用双脚,这样对小孩的发育会有很大的负面效果。
步行是很好的全身运动。步行的时候,全身的随意肌有2/3都在作用。这种肌肉的作用可以刺激脑部,使脑部更加的灵活。
脚可以称为第二心脏。脚的静脉有一个压缩的地方,可以辅助心脏作用。步行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入脑内。
步行可以供给脑部氧气,而且边步行边思考可以增加智慧。
刚开始学走路的幼儿,头脑发育非常的旺盛,因此需要大量的氧,让他多走路,不但有助于脑部氧的获得,也可以让头脑更灵活。我告诉0岁教育之友会的会员们,一定要把每天带孩子散步当成例行功课。2岁左右的孩子,每天一定要让他走2~3公里。
相反的,人如果不走路,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例如,中风躺在床上无法走路的人,他没办法藉由脚的运动将氧带往头部。因此,头脑就无法灵活的运用,身体的功能就会减弱,生命力也会跟着衰退。中风躺在床上大约7年的时间,因为氧没有运送到脑部,以致脑的重量减半,可能导致死亡。
人的站立、用双脚步行以及手的动作,都与大脑的作用有关系,可以促进语言能力。
不让婴幼儿充分地走路,就无法形成脚心
现在的小孩不管到哪里去都坐汽车,由于很少走路,因此脚心的形成都歪曲了。有37%的小学生脚心都没有形成。
脚心的形成与婴儿时期是否有正确的爬行、是否经常到外走路、爬坡道或充分地运用脚踝有很大的关系。在步行的时候,如果正确的使用脚拇趾,脚心就会形成。
要使脚心正确的形成,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让婴儿在学习走路以前充分爬行。
每天带婴儿到外面充分走路(大约走1万步,脚心就可以形成)
尽量让小孩爬坡、爬山或走楼梯等等(爬坡、爬山会充分运用脚拇趾的力量,可以学习足部与地面接触的动作,且在下坡时,从脚跟到脚趾都会与地面接触)。
在室内不要让小孩穿拖鞋,要让赤脚走路,这样可促进脚心的形心,使步行正常,并且可以给大脑丰富的刺激。
脚心没有形成,会产生以下的障碍:
脚容易疲倦,没有办法长距离走路。
当双脚并拢站立的时候,脚跟的位置会不安定。
很难立定跳远。
让他蹲下走路时,他的脚跟不会抬起来,脚掌会平平地走,如果勉强要他的脚跟抬起来,他会往前倾倒。
不会跳跃。
即使过了6岁之后,交互蹲跳也只能做四五次。
人类很多活动以及运动、姿势形态都是以脚心的作用为基本,倘若脚心发育得不好,活动就会迟钝。脚心没有形成,也代表脚的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全。
因此,在2~6岁的脚心形成期,让小孩充分地赤脚游玩,每天都做长距离步行,是非常重要的。
发育有问题的小孩子,多半是不太使用肌肉,而且长期被关在家里看电视。不使用肌肉的孩子,不管到哪里去都坐车,很少走路,不会提重物,不会使用全身来游玩,像这样子,肌肉活动得少,就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事实上,记忆的作用不只是发生在脑而已,看和听的作用一样也受肌肉所支撑,因此,如果肌肉活动得少,要这些作用进行得好,是很困难的。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经由脑神经和肌肉的相关作用而来,所以,经常骨折的孩子,也许是钙质摄取不足,吃得过快、磷或砂糖摄取过度所致,但也有可能是保护骨头的肌肉太衰弱的原因。
大脑与骨骼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连说话也是一种肌肉运动,所以要经常使用手脚。
一定要培养小孩的咀嚼能力
有些母亲在小孩过了1岁,甚至2岁之后,还常让他用奶瓶喝奶,或让他含着人工奶嘴,如此一来,孩子就无法学会口腔各部位的发声技巧,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就比较迟缓。
婴儿出生8个月之后,大概就会长出牙齿,开始学习各种发声,在发声当中,他会学习出气,建议在这个时候断奶,否则他口腔各器官的动作就无法发育得很好。
建议在出生6个月或更早就开始吃断奶食品,断奶食品绝对不要选择砂糖含量过高或是市面上所销售的饼干、果汁等等。
过了9个月之后,不只要给他柔软的食物,并且也要给他吃固体的食物,这样可以训练婴儿的咀嚼能力。咀嚼能力强,发音也会跟着有力,不久之后他就开始会说话了。
婴儿说话,必须要唇、舌、下颚互相配合动作,这种作用可以藉由咀嚼、吸吮的动作等等来提高。在说话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学会如何咽口水和使呼吸顺畅。吸力弱的孩子容易流口水,而容易流口水的孩子咀嚼力也弱,所以只要加强咀嚼力,就不容易流口水了。
口腔的各器官当中,舌头的作用一定要特别敏捷。舌头会随着声音快速的动作,对于声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