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228|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5 06: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一

  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亦不同

  作为妈妈,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吗?

  孩子放学回家后,是静静地回到房间里去做作业,还是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是热情地招待,还是缩回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与别的孩子接触时,孩子是主动大方,还是忸忸捏捏地放不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性格的不同表现。

  是不是性格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应该不同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典例。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您说'有父兄在';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回答他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答案呢?"

  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子路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

  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诲人不倦外,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因人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母亲,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材。然而,总有妈妈抱怨"教育孩子怎么就这样难呢"、"教育孩子可真是件苦差事"……持有这类观点的妈妈应该反醒了,你真正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如果妈妈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妈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妈妈应了解孩子的性格。所谓"性格"是一种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优柔寡断、刚强、懦弱等,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和气质一样,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妈妈在判别孩子的性格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一时性的、偶然性的表现不能被认定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的、带有本质性的表现才能被认定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提到因人施教,很多妈妈都认为,因人施教就是个别教育。其实个别教育并不等于因人施教。道理很简单,每个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对一的个别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却并不一定适合孩子。所以因人施教在本质上讲,并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而在于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孩子。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二


  活泼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分溺爱

  川川生来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老师和邻居们都很喜欢他。但是,川川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活跃了,总是坐不住,妈妈经常怀疑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一天,川川妈妈的同事搬了新家,妈妈带川川一起前往祝贺。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到了朋友家,川川仍然像在自己家似的四处乱窜,一点也不知道收敛,不一会儿,便把同事家的新花瓶打碎了。同事碍于情面,并没有责备川川,但是川川妈妈总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川川属于典型的活泼型性格,这种孩子的特点是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即使面对很多陌生人,他们也敢大胆地说话和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自控能力极差,常常会出现闯祸的现象。

  对于活跃型的孩子,如果妈妈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因此,如果这种类型的孩子闯了祸,妈妈应该及时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让孩子及时纠正。如故事中的川川,妈妈就应该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只花瓶,亲自送到同事家,并真诚地向人家道歉,这样川川才能尝到闯祸的滋味,进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另外,这样做还能使他从小就具有责任感。

  腼腆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于心急

  龙龙上一年级了,但是让妈妈一直很着急的是,他总是很腼腆,不会主动和老师和同学们讲话、家里来了客人就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有时,他心里有事情,宁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去解决,也不和妈妈讲。

  腼腆型性格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妈妈不要为他们的不活跃而过分心急。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感到心里不踏实,有时还会因信心不足而徘徊不前。

  对于腼腆型性格的孩子,妈妈最好用表扬和鼓励法让他们去做事情。以故事中的龙龙为例,妈妈可以经常找机会表扬他,"今天楼下的王叔叔夸你了,说你主动跟他打招呼,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龙龙长大了,知道给客人拿水果了"……

  另外,妈妈一定要试着与这种类型的孩子沟通,因为把一切事情都装在心里,将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龙龙,今天班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什么看法呢?"……当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三


  乖巧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高要求

  小星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生活、学习从来没有让家长多费心。用小星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星也在静悄悄中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妈妈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前十名徘徊也不行,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妈妈给小星定了一个目标:向第一名挑战,并给他做出了相应的学习计划。

  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月考中,小星的成绩竟然一下子降到班里的第20位。妈妈很迷茫:为什么越订目标,孩子的成绩越下降呢?

  乖巧型的孩子不活泼,也不腼腆,但他们的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少大声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所以有时妈妈们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其实,妈妈们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种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觉得压力过大,往往会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而且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

  其实,小星的妈妈没有必要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的成绩可以说已经不错了,妈妈只需要让孩子明白:你的成绩是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凭你的能力还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成绩排在你前面的那位同学很棒,不过凭你的能力,妈妈相信你下次考试时一定能超过他的。"这样,孩子抱着轻松而又有压力的态度去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问题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多责难

  皮皮是个有名的"问题孩子",老师经常向皮皮的妈妈告状:"他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故意在女同学的衣服上画画、还经常把我的教鞭弄断后收藏起来……"妈妈每次回到家后,都会把他狠狠地打一顿,但是这顿"体罚"的有效期只有两天,两天之后,皮皮又恢复了原貌。

  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等孩子慢慢地长大,还会出现狂妄自大、厌学、打架、早恋、上网成瘾等现象。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多与孩子交流,从正面入手,用悄悄话教育孩子如何克服"问题",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则不可为之。

  对待这样的孩子,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给他过多的责难,如皮皮妈妈听到老师的告状后就"体罚"皮皮,这就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当然,妈妈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自责型孩子的应对策略--多夸少责

  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自己会先把自己责备得体无完肤。这种孩子的自尊心极强,如果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心理。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四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妈妈要格外小心,也许不经意间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当这类孩子犯错或遇到失败时,如考试没考好,妈妈千万不可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的话,如"我早知你是难成大器"、"这次测验你又不及格"、"妈妈对你实在很失望"。

  其实,妈妈可以用夸奖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拿出信心去努力,如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次考试你竟然前进了两名,妈妈真为你高兴。虽然这次你还是没有及格,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妈妈敢保证你下次一定能及格。宝贝,你有信心吗?"这样,孩子听后不但不会过分地责备自己,还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

  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懂礼貌,见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总会热情地打招呼,而有的孩子总是不懂事,一会儿破坏公共设施,一会儿欺负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们见到他总会摇着头说:"太调皮了!";有的孩子很积极,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地预习,而有的孩子做事总是很拖拉,迟到、完不成作业……

  同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除去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相当的,孩子之间因智力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差距。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所以,妈妈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犯哪些错误。

  其实,只要妈妈们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

  错误一: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

  "我要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我要吃肯德基"8岁的小贝经常任性地向妈妈这样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她就会生气地大哭大闹,再不行就以不吃饭、不上学来威胁妈妈,大有不满足要求誓不罢休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况,妈妈通常是无奈地向她妥协。

  为什么孩子总是任性地向妈妈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并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把妈妈的心思摸透了。

  他们明白,很多时候,妈妈口中的"不行"并不是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且这种"可能不行"可以迅速地转换成"行",只要他们拼命吵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逐渐掌握了拼命哭闹这个控制父母屡试不爽的绝招。由此,孩子也将养成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贪婪、虚荣等等。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9)


  一位妈妈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为了改掉孩子任性、耍赖的坏习惯,每次我带他去买东西前,都要先列一个清单,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妈妈和你都只能买清单上列出的东西,你监督妈妈,妈妈也监督你,好不好?"

  "好呀。"孩子满口答应了。

  然而,到了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诱人商品,孩子早已忘掉我们的清单,他向我提出了一大堆要求,从糖果到图画书,我都一一拒绝了。但是,就在准备付款的时候,孩子的目光被一个很可爱的小瓶子吸引了,里面装的是口香糖,他用可怜的眼光看着我:"妈妈,我要那个糖。"

  我故意不理他。

  "妈妈,我真的想要。"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引来了很多目光。

  我有点尴尬,但还是没有理他。
他看到我的态度很坚决,知道是没有希望了,只好默默地跟在我的后面。

  回到家后,我批评他,并且拿出清单跟他一一对照,确实,我们一件东西都没有多买。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在买东西方面向我提出过无理要求。

  很多时候,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由妈妈的态度决定的。这位妈妈的日记,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育子真理:一旦已经给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妈妈总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就妥协,这就是在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并坚定了孩子耍赖的信心。

  错误二:用物质来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

  帅帅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不缺的就是钱。由于她平时经常忙于应酬,所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过,只要一到周末她就会带孩子出去玩,无论孩子提出何种要求,都会给予满足。

  生活中,像帅帅妈妈这样的妈妈很多,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心里感到惭愧,于是她们会给孩子买很多各式各样的衣物、学习用品、零食等,一是慰藉自己,另一方面是想千方百计博得孩子一笑。

  其实,这种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如果经常让孩子从物质中得到补偿,他们会认为妈妈觉得钱很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把物质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而且,他们还会养成不把向妈妈要东西或提条件当回事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所以,在孩子13岁之前,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妈妈真有工作要忙,或者像帅帅的妈妈一样有自己的事业,那妈妈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讲给孩子听:"妈妈真的好想陪你,可妈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后再补偿你。"但是,尽量不要用物质来补偿。每天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在干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10)


  错误三:孩子没有必要做家务

  雯雯已经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爱劳动,每当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她都找借口请假,或是找一个很轻松的活慢慢地干。当老师把她叫到一边,很真诚地劝她要热爱劳动时,她却很不耐烦地对老师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家劳动的事情从来都是妈妈来做。"

  老师把雯雯的话转告给了雯雯的妈妈,雯雯妈也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懒,没有办法。"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家务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怕孩子累着,常会以"孩子太小不会做家务"为理由;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又认为干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所以不要求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即使孩子有干家务活的愿望,也会在妈妈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泯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它会诱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妈妈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见,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

  因此,妈妈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包大揽,适当地给孩子布置一点家务劳动,给孩子一次施展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有权利参与家庭的各项活动,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把孩子隔离于家庭之外。相信,智慧的妈妈们永远不会这样做!

  错误四: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

  然而,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

  可如果妈妈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

  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而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和妈妈说过一句话,最后妈妈无奈,只好向她的老师求救。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11)


  一个12岁的男孩子,因为妈妈未经他的允许动了他的东西而和妈妈大吵一通,然后离家出走。

  ……

  很多事实都证明,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妈妈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破坏了。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妈妈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妈妈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妈妈就不要偷看。

  其实,当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妈妈,从而把妈妈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妈妈谈起。

  另外,当妈妈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妈妈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妈妈可以说:"孩子,在写什么呢?妈妈可以看看吗?"

  当妈妈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妈妈应该说:"让妈妈帮你收拾,你看好吗?"

  错误五:滥用表扬

  现在很多妈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们常常把表扬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这样做,对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太多的表扬则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一个9岁的小男孩,能言善辩,见多识广,他的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孩子聪明,所以他在别的同学面前总是很骄傲。

  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由于他没有注意听课而没有回答上来,因此老师很自然地说了他两句。就因为这件事,他难过得要命,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学校上学了。后来,经过老师耐心反复的劝导,他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妈妈的表扬,切记不能滥用。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如准时完成作业等)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另外,妈妈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地、明确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

  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幅她刚完成的画作让妈妈看,妈妈认真地看了一会儿对她说:"你的小鸟画得真细致,花的颜色也很鲜艳,整幅画看起来非常协调!"

  说完,妈妈还在认真地欣赏,一会儿又对孩子说:"天空中还有一块空白,如果你在那儿添点什么,这幅画就更完整啦!"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又高兴地画了起来。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五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明确说明孩子什么地方值得表扬,并且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这样,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受到鼓舞,同时妈妈指出的不足也让孩子确立了新的目标,并使她逐步明白: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错误六: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

  "孩子,自从有了你,妈妈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次电影。"

  "要不是因为你,妈妈现在可能早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了。"

  "因为你,妈妈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

  ……

  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些妈妈经常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想以此来打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可怜,从而让孩子听话。

  有时,妈妈的这种办法确实能使孩子听话。但是,如果妈妈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却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来度过一生。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小菲的妈妈一说起女儿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她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们同事的孩子,比她还小一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别人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行呢?"

  每当小菲听到妈妈这样说时,她就一肚子委屈,她经常偷偷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从记事起,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看到别的孩子画画画得好,她就说我没出息,让我也学画画;看到别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她又让我学小提琴……一年之内,我学了将近五种特长,结果什么也没学会。为什么妈妈总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就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妈妈们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很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待世。

  错误八: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小雪今年读四年级,今天中午,妈妈还没吃完午饭,就见小雪哭着跑回家,并告诉妈妈:"我不去上学了。"妈妈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也不理妈妈,只顾伤心地哭泣。后来,妈妈劝了半天,她才说出了原因:今天有同学说她丑。

  小雪在班里担任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从小乖巧懂事,接受的都是掌声和鲜花,别人的赞扬声络绎不绝,家人对她更是宠爱有佳。显然,同学说她丑,这个事实让她无法接受。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安宁的成长环境,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因此,他们除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已经为孩子把这些烦恼的事情摆平。如此,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就被完全剥夺。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fangdong9999 + 1 + 1 学习一下。
peach68 + 1 + 1 说得太好了,
老等 + 2 + 2 值得好好研究,对照孩子思考思考
flycloudjhy + 2 + 2 值得一读
clinda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25 12:13: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不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clinda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25 15:43:16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帖子,已经收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风之翼 + 5 + 5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9-26 11:53:2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收藏,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9-27 14:10: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收藏并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9-28 12:00:0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当个好妈妈,还真不容易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9-28 13:30:07 | 只看该作者
是很想了想一下儿童心理学,了解的能推荐几本相关的书吗?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风之翼 + 5 + 5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9-28 13:34: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不错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9-28 13:53:2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偏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3 17:53:3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收藏,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2:26 , Processed in 0.10804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