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很多家长都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孩子终于长大了,上学了。但更多的是忧虑,担心孩子刚跨入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摆在家长面前的新问题。如果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厌学”的印记,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甚至于终生的学业。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所有家长的重视。
如果我们说,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走向集体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迈出的第一步,那么孩子进入小学走向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则是孩子迈向社会又一重要的一步。孩子入学后,从“以玩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无论从孩子的心理上、体力上、生活习惯上、活动范围上、交往方式上都会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孩子入学后,常常可能遇到这几种不适应。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进行的,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一定的常规要求,因而孩子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整天轻松自在。而一年级的新生一下子要学习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英语、体育多门课程。教学中,既有知识点的学习又有能力的培养,因而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孩子还得天天按时完成作业,与幼儿相比,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孩子入学一个月左右,随着对学校环境、对老师、对同学的熟悉和学习新鲜感的逐步消失,慢慢地感到学习的辛苦和体力的疲倦,于是开始厌倦学校生活,表现为:贪睡、贪玩、情绪烦躁不安、作业潦草、不守纪律、甚至不写作业、顶撞家长、对批评极为反感等。有些孩子还会体力消退,身体渐渐消瘦,因此,孩子学习和体力会明显感到不适应。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需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比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要按时到校,上课不准讲废话,作业必须按时上交,盛饭盛菜要按秩序排队,不许带零食、玩具进学校等等,总之什么都得规规矩矩的,在幼儿园已经自由惯了的新生来说,做起来的确十分困难,我们从以前几届一年级学生的情况来看,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坐不住,不到十分钟有的钻在桌底下,有的爬到桌子上,身子就像毛毛虫一样扭来扭去,缺乏静心。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在许多老师来他们班听课时,开始他还蛮给听课老师留点面子没有乱动。后来他熬不住了,不举手就自管自地站起来大声喊道:“老师,我实在坐不牢了。”还有的学生课上到一半举手就喊:“老师,我要小便了。”“我要喝水了。”还有许多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外面一有什么动静就东张西望。他们实在不愿意受纪律的约束,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孩子们就会对学校的各项制度感到无所适从。
孩子进入学校,在新的群体中,他所接触的老师和同学大多是以前不熟悉的,对于如何同他们交往,把自己归属于新的班集体中,又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而,难免会出现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在学生与老师交往中,虽然我们的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心竭力去爱每一个学生,但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在布置任务,执行纪律,检查作业等活动中又必须要严格地、认真地要求学生,因此,有的孩子总觉得爸爸妈妈好,什么都依着我,老师不如爸爸妈妈亲切、体贴、宽容,这样在同老师交往中难免会感到拘谨、紧张。不像与家长一起时那么坦然、放松。在学生与学生交往中,虽然孩子们喜欢结交认识新同学,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合心意,就会发脾气,互不相让,发生争吵,缺乏忍耐。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合作和交往,这样孩子便会感到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
鉴于以上的一些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有责任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做。 (一)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在这个学期,家长就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学习环境。排除干扰,也就是家长要为孩子的学习作出必须的牺牲,比如孩子画画看书时,家长不看电视、不大声聊天等等同时家长应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学习,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能及时的用语言提醒,要持之以恒,一旦孩子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才可以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家长还要经常为孩子营造全家一起学习的氛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上进心是非常有益的。
新生上学体力常常跟不上,因此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膳食,及时给孩子补充营养。特别是早餐要让孩子吃饱、吃好、给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吃。放学后,可先给孩子补充少量的食物,作短暂的休息后再让孩子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切莫让孩子养成边吃东西边看书,边做作业的习惯,晚上尽可能让孩子早点休息,保证每天有9到10小时的睡眠时间,还要节制看电视时间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多与孩子聊天、谈心,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聊天,谈心,也应该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平时与孩子说话要尽可能的说普通话。多从正面去了解询问班级情况、学习情况、同学情况、老师情况,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特别在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解决、引导,让孩子学着愉快地去做每一件事,愉快地去和每一个人相处,相信久而久之,定能培养出孩子活泼开朗健康的性格。
(四)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养成劳动习惯不仅能使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而且还可使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到为他人利益劳动的愉快,学会关心人,同情人还可以培养责任心,同时也只有通过劳动,孩子才会懂得爱惜劳动果实,尊重他人劳动。因此,家长不要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小朋友,什么事都包着做,也不要以为孩子上学了,只要他管好学习,其它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应该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能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抹桌、分饭、拿牛奶报纸、洗手帕、整理书包等等。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不大有在家学习的习惯,新的知识难以巩固。因为孩子常常学得快,望得快,回到家就把上课的知识遗忘了。因此,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今天学了哪一课?教了哪些内容?能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家长尽可能做到帮助孩子一起回顾复习,巩固当天学得的知识,解决好孩子的疑难问题,然后让孩子在复习的基础上再做作业。这时,孩子的学习就不会觉得困难,学习作业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低年级口头作业较多,家长也要引起十分的重视,不要认为口头作业就不是作业,一定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如果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最好每天让孩子自己学习一段时间,那怕看看画报、图册,做做智力游戏,听听故事磁带也是很有好处的。星期天,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公园,到展览馆等地方去走走、看看、说说,让孩子平时多注意观察,多注意积累,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家长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不要在学习上过分严格要求,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家庭竞赛的形式帮助孩子掌握知识,不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苦事,要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因此家长要记住: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六)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激发孩子热爱学校、班级的感情。
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每天的值日工作等等。还要教育孩子要努力遵守集体的纪律。平时来接送孩子时,可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说:“你们的学校真漂亮。有宽敞的教室、有漂亮的花坛、还有这么大让你活动的操场。”从而激发孩子热爱学校的情感。教育孩子与同学友好相处。平时与同学交往,要教会孩子谦让互助。发生纠纷时,要启发孩子分清是非,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对孩子的助人为乐行为要及时表扬,当着孩子的面,真诚地赞扬孩子身边关心集体的人和事。对于个别存在骂人、打人、爱哭、任性等缺点的孩子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如实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意志品质教育。再次,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从而损害老师的威信,让孩子在集体中受教育,在集体中学会与教师、同学交往,有助于孩子尽快地适当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