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嘉兴,真棒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34:12 | 只看该作者
2008-10-9

《成长》杂志海子、孟迁等一行四人来访,深受英语角小朋友的喜爱,尤其是海子的各种游戏、谜语,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下午,因与远道而来的朋友见面,征得老师同意,女儿未参加班里的数学测试,仅将卷子带回家来做。于是,下午的课就由Angella来上,她选了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诗来讲,后又上了英语课。不过今天的课上得平平,让远方来的朋友见笑了。晚上,她做数学卷子,仍有解不出的题。



2008-10-13

为了听下午的科学课,女儿今天坚持全天上课。今天回来后,从精神状态看还不错,可能是上周末休息得还充分的缘故吧。每周学校有两天下午安排科学课,这样,间或上上全天似乎也还行,这方面主要看女儿自己的感受,尽量避免体力透支的情况。



2008-10-14

下午,上完六岁以上孩子的数学讲座后,吴老师还针对女儿和Johnson的情况进行辅导。从宜昌过来的北大校友肖先生(拥有北大MBA学位),也从今晚起给Angella\Johnson讲科学。此外,还有钱老师将于周末来开科学讲座。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形成针对9-14岁班的教学、辅导团队。



2008-10-18

昨天及今天晚上,肖老师第二、三次来辅导科学。

今天下午,钱老师来讲科学。六岁以上周末未回家的孩子均要求听讲。



2008-10-20

今天东方卫视《真情实录》节目组在英语角拍片,估计至少还要持续两天。明天他们将去清河中学拍摄,恰好是清河中学开运动会。下午,女儿在睡醒后,上了两堂课,先是上文言《两小儿辩日》,接着,女儿又提议将英语课带到户外去上。在此之前,则由肖老师上了一堂科普知识课,讲人的大脑和记忆。



2008-10-21

东方卫视今天从学校到家里,跟着Angella又拍了一天,现在已是晚上八点半了,他们刚刚离开。



2008-10-23

拍片工作迄今全部结束。今天是东方卫视的第三个工作日。对我们而言,则是搬至嘉兴后,通过电视媒体的首次亮相。一批新来的小孩子,表现很出色。



2008-10-27

收到多位朋友的礼物,谨此感谢!我还收到了女儿和Ada的手工礼物,真感谢他们为了给我做礼物——手工贺卡,睡觉都延迟了。不过,我自己的生日也是在繁忙的上课中度过,次日又回海盐上了一天的课。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11-20 13:54:39 | 只看该作者
刚做全职妈妈,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6 09:22: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当代私塾女孩的成长史

一个当代私塾女孩的成长史

  时间:2008-11-26 5:57:41 来源:东方今报   

    袁小逸,一名9岁女孩,一上学就和十三四岁的孩子坐在八年级的教室里读书。但是3个月后,她不上学了,要和以前一样读私塾。袁鸿林,袁小逸的父亲,拥有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位,几年前辞掉工作创办私塾,教女儿学习,并吸引了许多父母将孩子送至其门下。袁小逸为什么能够直接读八年级?又为什么只待了3个月就放弃学校教育?袁鸿林的私塾隐藏着什么样的教育秘诀?
9岁女孩上学3个月又回到私塾
    11月20日晚上8点,嘉兴市翰林府第50幢1503室,9岁的袁小逸打开手提电脑,为自己的第三篇论文《论后出师表的真伪》搜索资料。
    袁小逸没有家庭作业,她也不用去学校上学,但是她会去学校参加期末考试。三个月前,从四岁开始就一直在家读私塾的袁小逸直接进入清河中学初二(8)班,和十三四岁的孩子成为同班同学。一个星期前,她刚刚完成期中考试,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类型的试卷,这次她英语考了80多分,语文考了40多分。
    有意思的是,她在家里经常直接用英语和爸爸袁鸿林交流,而几个月前,她花费两个月时间写成的小论文《〈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发表在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教学杂志《语文新圃》上。在这篇文章里,袁小逸认为原建平主编的人教版《(新课标)文言文全解》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翻译成“雄兔两只前脚不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是错误的。
    她在文章中论述:这句话使用了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互文”,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而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照在汉时的关上。因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白话译文应是:“雄兔雌兔时而前脚爬搔,时而眯着眼睛。”
    袁小逸在考完试后,决定终止为期三个月的校园生活,继续回家求学,她觉得“天天有很多重复的作业要做,没意思”。
“博士私塾”有许多袁小逸
    袁小逸的家是一个四室两厅的大房子,也是爸爸袁鸿林每月花1000多元租来的私塾。现在,这个私塾除了小逸,还有来自贵州的姜晨、来自深圳的Lucy和Jean、来自上海的何好等人。
    2008年8月之前,袁小逸一直在嘉兴海盐县读私塾,她唯一的老师就是她的爸爸,拥有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位的袁鸿林。在袁小逸不到三岁时,就被送到海盐一家幼儿园,但是在幼儿园她疾病不断,一年时间有半年病休在家。在家里的时候,袁鸿林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在这段时间,袁鸿林阅读了大量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女儿四岁的时候,袁鸿林决定辞去工作,做女儿的专职老师。袁鸿林给女儿开设的课程包括古文、英语、数学、美术、音乐,教材有《新概念英语》《论语》《古文观止》等。
    袁鸿林不断通过博客记录自己办私塾的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士私塾”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开始有来自深圳、上海、成都等地的学龄儿童加入到私塾中来。
    今年8月,袁鸿林把私塾搬到了嘉兴市。一个来自体制内的教师——嘉兴一中数学教师吴燕君成为袁鸿林新的“同盟军”。
    袁鸿林为自己的私塾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十年搞定基础教育,培养学者型少年”,也就是说在孩子14岁之前完成小学、中学教育,顺利参加高考。袁鸿林认为袁小逸目前的英语和古文能力已不在高中生之下。
    袁鸿林的私塾不是免费的,如果吃住全在这里,每个月要付2500元。
    袁鸿林说,他并不刻意追求商业化,这里的孩子都是家长主动找上门送来的。
“袁小逸老师”和“百草园”
    11月20日上午10点半,袁小逸带着14岁的姜晨、7岁半的安琪、9岁的Lucy和6岁的Jean一起朗读《新概念英语Ⅱ》第四课“AnExcitingTrip”,来这儿之前,Jean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现在能完整地读下来了。
    Jean他们来到私塾的时间都不超过3个月,安琪到这儿只有三个星期。在英语课程上,袁小逸完全可以当他们的老师,对此袁小逸的解释是“不是我多么聪明,如果最早那批小伙伴一直和我一样在私塾上,肯定比我还要出色”。
    Jean的妈妈和Lucy的妈妈是好朋友,这两位妈妈在“私塾”的楼上租了一套房子,照顾这俩孩子。
    11点10分左右,袁小逸等孩子穿上溜冰鞋下楼去玩,老练的姜晨一边滑行一边端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听音乐。在小区内的一条水泥路上,袁小逸发现了一条暴晒在太阳下的蚯蚓,她惊讶地招呼小伙伴们一起围观,“小蚯蚓快要死了,怎么救活它?”袁小逸说。汤子煜说:“它需要水,我们可以尿尿。”“不行,那会烫着它,这样吧,把它放到旁边的草地上好了。”袁小逸说。
    中午12点,玩得十分尽兴的几个孩子回家吃饭。吃饭的时候,袁鸿林告诉袁小逸:“以后你再写自传系列文章不要在你博客上挂了,湖北教育出版社那边打来电话了。”
    袁鸿林这番话的背景是,几个月前,袁小逸和湖北教育出版社签了约,要在明年9月份出一本记录小逸成长史的书《私塾女孩》。袁小逸点头说:“那我以后直接存进我的文档好了。这样吧,以后把电脑文件设置个密码,你用你的文档,我用我的文档。”袁鸿林问:“为什么?”袁小逸说:“免得你侵犯我的隐私权。”袁鸿林问:“哪些文章是你的隐私呢?”袁小逸说:“我现在不知道,但是,我必须先把这个权利争取过来。”
■对话袁小逸
除了学习,还要完成自传
    记者:你在学校上了近三个月,感觉学校好不好?
    袁小逸(下称袁):也好也不好。好的方面在于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不好的地方是天天要做作业,写不完的作业,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记者:我问过你的同学,是不是愿意像你一样在家上学,他们说还是在学校好一点。
    袁:我也不是不喜欢学校,只是如果作业和考试能少一点就好了,再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对考试好像很反感?
    袁:我反对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测量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本身不是目的。但是现在考试都标准化了,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下次考试考得更好,这不是为考试而考试吗?
    记者:你还有一篇关于“诸葛亮斩马谡”的小论文,能简要谈谈文章观点吗?
    袁:我的观点就是诸葛亮斩马谡目的在于自保,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位给李严,要么杀了马谡。
    记者:你下一步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袁:除了学习,我还要完成自传,等我再大一点还要把自传翻译成英文,还要写一本论文集,工作量蛮大的。不过这个和写作业不同,这个有意思,好玩。
    记者:按照你爸爸的教学计划,到14岁的时候你就可以参加高考了,到时候你有什么打算?
    袁:5年后的事,谁知道呢,不过我不一定会选择理科,可能选择文科,有可能的话,我会去美国。

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fcda/20081126502.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11-27 09:59:47 | 只看该作者
Sally也说,如果学校里没有那么多作业和考试,她就很喜欢。
考试实在是太多了,大考小考似乎经常在考,每张试卷都要求家长签字。作业也是天天要做两小时有时候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1:33:31 | 只看该作者
和袁鸿林博士探讨教育问题

--------------------------------------------------------------------------------

作者(来源):白沙海    发布时间:2009-01-08




2009年元月5日中午,我和学校文学社小干部李佳和吴铭彦,登门拜访了因辞职办私塾教女儿而闻名全国的袁鸿林博士。袁博士现在的家就在我校对面的翰林府第50幢15层。电梯里的护壁纸被撕去了一大片,破烂着,细心眼尖的李佳看到了两行小字:“袁小逸到此一游”,说:“小姑娘蛮顽皮的啊!”我们都笑。走出电梯,正在找袁博士家的门铃时,袁博士从楼上吃饭间下来,我们相见甚欢,立即走进了袁博士“私塾”或者叫课堂,或者叫家——客厅。客厅约30平米,中间摆着一副乒乓桌,两张桌子之间张着乒乓网,看来,袁博士是重视孩子们的体育活动的,随时可以将这个课堂转换为乒乓室。乒乓桌上有各种课本和词典。客厅东壁的写字桌上有一台电视机。客厅北壁脚是两排书架,上面排满了图书。左边的墙上还有一张袁小逸肖像的对开大图片,图片上的袁小逸红光满面地微笑着。右边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画。客厅西南角的写字台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写字台左上面墙上有一块“白黑板”,上面还写着一行行英文。袁博士给李佳和吴铭彦倒了两杯白开水“暖手”,给我泡了一杯绿茶。我们在乒乓桌的东南旁边坐下,袁博士则坐在乒乓桌的西北旁边——面对面。

到了袁博士家里,得知她女儿袁小逸这几天又到清河中学上学了,我们还是按照计划和袁博士探讨教育的问题。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问,袁博士回答。

问:袁博士,您为什么会有办私塾、自己教女儿这个想法?

答:起先,我也是出于无奈。一开始,女儿不肯上幼儿园。我们偷偷观察孩子,又考虑了三五个月,这当中研究了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觉到了我国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觉得自己可以实践,于是决定自己来教育孩子

有的孩子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排斥性比较强,特别敏感。我们的小逸就是这样。在幼儿园里,她不跟一般的孩子玩,对欺侮她的孩子就害怕。老师凶其他孩子,对她的刺激也很大。当时,小逸4岁还不到,我们等了一年,才正式停学自己教。

一个孩子,3-6岁的是确定基本性格的阶段。我在教育与生活中慢慢地调节她,现在,她的性格活泼、开朗。

问:您有没有想过和其他老师一起教?

答:想过,如音乐,就专门请外边的老师来教。小提琴,就是请专业的老师教的。小逸7岁时喜欢钢琴,那也请专业的老师教。

我自己搞教育,只是提出一个框架,一边摸索。教母语,上手就是古汉语,现代白话文是不教的,白话文一听一看就懂,用不着教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后来再教日语、法语。教的时候没有严格的计划,完全是天马行空。我这样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其他老师很难插手。

当然,有些特别的内容,我也有意识让她接触其他老师,比如教奥数,就请其他老师。还有“科学”,我原先请海盐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教。小逸和其他初中生听了那位老师一个暑假的课,感觉很好。暑假后,她又主动要求跟着这位老师学习,又学了几个月。

问:后来又为什么送到学校去了?

答:为了打开眼界,接触更多的教育资源。也为了让孩子对学校有认识,可以对比私塾和学校。

问:她走过的道路跟普通学生很不一样,以后能否适应社会?

答:她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强,而且,很有个性化。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你们习以为常的,她要审视,提出疑问。她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她从来不接触教材,知识点上有很大差异。你们一路学下来,接受了很多模式和观念,她是另外的模式观念。整体上有很大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共同性。这学期送到学校里,与同学们的沟通无障碍,很外向。她一路打车到学校,与的士司机的关系不错,15元的车钱,就只收她10元。她在公车上跟阿姨搭上话,也能聊半天。

问:小逸受到那么多的关注,您是否担心她的思想性格会发生变化?

答:我们一开始就不拒绝媒体。广泛地接触媒体,积极面多于消极面。当然,我们对她的情商的引导很注意。

问:她的心智是否比同龄人更成熟一点?

答:对。5岁时,她就在做小老师,给小朋友上课,旁边有家长看和听。

问:她受您的影响特别大,受他人的影响较小,她会有优越感吧?

答:一般家里有十来个小朋友一块儿学习,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问题,这是客观事实。这种“众星捧月”是双刃剑,一方面,她要争气,不要落后;另一方面,她也会利用优势,产生优越感。关键是引导。实际上,我们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比如,外头来一个孩子,某样东西她就可能第二个得到,这对她也是锻炼。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她的心情比较好。这次出去(上学),人们(特别是心理学家)提出与人相处问题,(要看看)她的心理怎样。实际上她的情商很高,与人相处很有优势。从某种角度看,人们对她的要求更高。

问:她有时有伤心、难过的时候会跟父母正常沟通吗?

答:她对我,不单是面对爸爸,还是老师。我国在教育上长期忽视父亲形象。一个女孩的阳光性格难以形成,就往往是缺乏父爱。一个人自信这一点,更多得益于父爱。教育上强调母爱,忽略父爱,是片面的。

问:您小时候父母是怎样教育的?

答:完全是放羊式的。兄弟姐妹5个,我最小。那是文革时期,1965年入小学,(很快文革爆发,先是听课闹革命,后来复课搞运动,)随后是学工、学农、学军,根本不读书的,文化学习基本靠自学。不过也有好处,造就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问:这些人生经历造成了您这样的性格?

答:这是当然的。基础教育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基本定型。

问:您这样教育女儿,会对她造成不利影响吗?

答:她一直在私塾里的话,早恋、初恋,是否会比较完满地产生?她的交友之路怎么走?这些问题现在很难讲。我希望她有更广泛的接触面。

(以前的少年大学生)宁铂出家,是早恋那一块没有得到处理,他找不到女孩,产生自卑。专业选择,又是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的悟性好,进入了那个境界,也说不定成为一个(佛教)大师,修成正果。一个人成长发展,要通过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心灵那一块,不可强扭,应自然,要顺应人生的不同阶段。

问:您是怎么处理女儿的情感问题的?

答:我也担心这个问题。我设想以后让她去游学,广泛接触一些孩子,通过方方面面去弥补。

问:您是在做一个实验啊!

答:是的。不像理化实验一样可以重复,所以要慎重。

问:女儿的成长,一路都是您规划的?

答:也在不断调整。最初考虑博士毕业后做同声翻译,但后来她认为同声翻译只是原原本本翻译,没有创造力,又不想做了。她自己也想过考哈佛大学,学经济,将来做个跨国公司大老板,可以有很多很多钱。她4岁时还想开个老虎灶,天天早上收钱数钱,她看到开老虎灶的人很羡慕。她的想法还会不断变化。

问:您觉得女儿以后是否会压力过大?

答:主要看心智的发育。毛泽东连原子弹也不怕。有的人挨一记耳光就变神经病。压力是因人而异的,跟认知能力相一致。

问:她接触面窄,受挫能力弱了怎么办?

答:5岁时,上海来了一个姐姐,逐渐分成了两派。她与那位姐姐分庭抗礼,各领一派。因为她发现那位姐姐护着她的弟弟,她就不平,认为这不对。她当小老师时就不怕家长听课。她也单独接受媒体采访。这次去清河中学,(期中考试)考试最差的40分上下,她说:“还好,我没有交白卷。”有的学生98分、99分,也为了丢失1分2分哇哇大哭,她说:“哭什么啊?就丢了那么几分么!”

问:在学校里,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对待?

答:目前她的心态也是可以的。有问题回来调整一下。上次期中考试她累病了,回来休息一个月后,她就又要去(上学),现在又去了,要参加期末考试。

适应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前一阵子回来了就是不适应。我曾经跟校长谈,她要适应学校,学校是否也可以适应她?说起我们为什么进清河中学,首先是嘉兴日报记者蔡琦公开呼吁,清河中学校长表示欢迎,就去了。



附记:

谈话间,我们看到六七个孩子陆续进来,去了一个个房间。袁博士的夫人和一位保姆(家长)也先后进屋。看袁夫人的神情,她事先并不知道我们今天的访问。后来几次走过客厅,可能觉得我们很友好,就也坐到乒乓桌东端旁边,参加我们的座谈。

我们谈得很投缘。李佳一个劲地问,吴铭彦一边记录,一边也问几个问题,袁博士一一耐心作答。他后来掏出一支香烟,好久没有点燃。时间过得很快,我转身看了看客厅南边墙上的钟,已是下午1点24分了,赶紧让两位学生先回学校上课,她们要一路急走才不致迟到。然后,我和袁博士又聊了几个大的话题,才与他们夫妇俩告别。

第二天中午,李佳又找到我,说想要去听听袁博士讲课。我说好啊,袁博士也想把女儿送到我们文学社来参加活动,锻炼。你们期终考试后几位小干部可以先去试听。最近,袁博士每星期六晚上7-9点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到时我们一块儿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46 , Processed in 0.08119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