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发展与家长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家长在教育中应避免出现以下“心理效应”。
一、马太效应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有这样的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已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人们常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马太效应”就是“好孩子”好对待,“不好的孩子”不好对待,而所谓的好和坏只限在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上。结果,最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所谓“不好孩子”得不到肯定和关爱;而所谓的“好孩子”却又得到过剩表扬、迷失自我。
二、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调整不良情绪,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家长一味的说教、灌输只能引起“超限效应”。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强调,以此掩盖此人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了类似月亮晕轮的作用。因此,也叫光环效应。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就能一俊遮百丑,结果家长忽视孩子性格、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