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6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前文明对当今科学信仰的冲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1 23: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前文明对当今科学信仰的冲击

(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员)


综观人类历史,冲破旧观念的真理,在普遍为人接受之前都是障碍重重,历尽艰辛。本文的观点,可能又会招来种种非难。我只是想把它提出来,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给公众。至于给我的责难,也许是很好的礼物。新事物的诞生历来如此。

谩骂和大帽子能住挡真理的脚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今的科学,许多人引以为荣:人们庆幸地球这个得天独厚的星球,在宇宙中不多见的环境中孕育了生命,庆幸从低等生物成功地进化出了人类,尤其自矜从古代的愚昧到今天科学的巨大进步。但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事实,使得这种科学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进化论曾经作为十九世纪的重大发现,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也是近代生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以至社会意识的基石。但是,进化论的危机,使一些学者重新审视人类真正的历史,探寻人类真实的由来。另一方面,对化石重新的严格鉴定和系统总结使进化论的证据更加飘渺,而史前文明发现和深入研究无疑是对进化论的最后一击,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的科学。

一些史前文明遗迹展现的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今天的人类望尘莫及的,从中我们看到了今天科学的巨大局限性和误入歧途之处。


史前文明的发现

传统的理论认为现代的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起源于南非,从那里迁移到欧洲和亚洲南部,从亚洲继续迁移,于3万年前经白令海峡到达新大陆,于1.5万年前抵达南美。但是,大量事实否定了这种脱胎于进化论的假说。

大量具有高超智慧的文明遗迹,却有著远远超出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些不同时期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的框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300英尺的地下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石器工具,经鉴定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1968年,考古学家朱伊特(Y. Druet)和萨尔法蒂(H. Salfati)在法国的一块石灰岩层里发现了一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Corliss, 1978, 652 ~ 653 )。远可追溯到在南非克莱克山出土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距今28亿年。
在这些事实和进化论假说面前,我们选择什么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的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发现这是25 万年的武器。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传统的科学家无法接受。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名望的教授,因为坚持事实,被迫离开了自己的事业。

考古学家胡安.阿曼塔的遭遇同样发人深省。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他发现一个动物的颌骨化石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这是26万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随后,阿曼塔失去进入考古现场的权利,一些人带著枪去现场,逼迫工人签字,表明那是他们埋在那里的。60个人中,有3个人签字。阿曼塔的事业夭折了,失去了继续从事研究的权利。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一些人总在维护著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见识否定客观事实。随著时间的推移,在事实面前,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一击,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然而,事实毕竟是真理的土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史前文明展示了人类周期性发展的规律,与化石记录珠联璧合。大量史前文明遗迹的相继发现,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诸如进化论之类的假说。
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的《考古学禁区》(Forbidden Archeology) 一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事例,那是几万、几十万、百万、几万以至几十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这些都曾是进化论回避的对象。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具人的脚印化石,十几年前,卡尔.鲍就对此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以充分的论据排除了人为雕刻的可能。后来,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表明这个地区在远古时,曾经深埋在地下。锤头含有96.6 %的铁,0.74 %的硫,2.6 %的氯,这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展示了史前一个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在加蓬共和国发现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反应堆的结构也比今天的还要先进,可用的放射性元素全部被提炼光了。许多学者猜测那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玻利维亚2万年前的帝华纳科(Tiahuaracu)古城,其中的古代神庙等巨石建筑显然是地球人的遗迹,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一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14531459)刊登了一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很可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根据这些确凿无疑的事实,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不同时期地球的大灾难毁灭了当时的文明,甚至灭绝了当时绝大多数的生物。有幸残存下来的人,从原始状态开始,繁衍发展,又进入下一次文明,又在下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毁灭,周而复始。遵循著"出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循环往复。
这一理论,与地质历史记录可谓珠联璧合。当我们正视那些被进化论掩盖的历史时,冷静地认识到:化石不应该为进化论作证。进化论最基本的证据 --- 过渡类型的化石,实际一直没有找到,《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 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那么化石在见证什么呢?--- 灾变。

化石不是一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现代科学界公认: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但并不是说大绝灭周期之间,就没有灭顶之灾。

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波士南斯基对帝华纳科古城研究了50年,发现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毁灭那个文明的灾难,是一场空前的大洪水。在西伯利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遗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干绞在一起。检测它们胃里的食物,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温带的草。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极短时间内,发生这场不可思议的毁灭性的灾难,温和地区的生物,全部冻僵在今天的位置。

迄今可见的大型的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古玛雅人的金字塔、玻利维亚的帝华纳科古城遗址、秘鲁萨克塞华曼城堡也许是杰出的代表了。这些巨石建筑体现了一个天文、建筑、冶金等技术超过现代人的文明。
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展现了另外的科学发展路线

一个重要的线索告诉我们,有关这些地方的最初史料记载:古埃及人声称基沙金字塔与他们无关。过去人们不能理解,就把这丰功伟绩给了古埃及人。现在学者认识到:仅埃及基沙三座金字塔的石料重量,已经超过了伦敦所有建筑重量的总和,古埃及十万工人在二十年内搬运它们根本不可能,何况还要切削得不差分毫、更要精确的建造 ---没有一丝失误的痕迹?!


这些建筑用的巨石切削极为平滑整齐,重量都在几吨、十几吨,甚至上百吨、几百吨。如埃及大金字塔中的王殿石棺,是一整块花岗岩雕凿成的,当时所使用的钻具比今天钻石头的电钻要快500倍。巨石之间堆砌得极为紧密,连最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帝华纳科遗址的新发现揭示了这些建造技法的高超之处:他们把相邻的巨石之间凿出凹槽,倒入熔化的金属,金属凝固后,就把相邻的巨石牢牢地连在一起了。这需要一个移动自如的冶金车间,一次能熔化好几加仑的金属,随著巨石向高处堆砌,冶金车间自如上升,下边的石块上没有留下任何压划的痕迹,可见冶金车间多么轻便!这些技术是今天都无法做到。

埃及基沙三个金字塔正对著猎户星座带纹的三星,帝华纳科的神庙的正门和墙角,精确地定位了春天、夏天、冬天第一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所有建筑和方位和天体保持高度一致,表明他们掌握了精密的天文学技术。如何把那样重的巨石摆放得那么整齐、方向极为精确,是今天的建筑师无法想象的。

它们充分展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曾经在地球存在过,在地球许多地方留下了他们风格的巨石建筑。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非要建造难度如此之大、耗费如此之大的建筑?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人类文明比我们推测的还要发达得多,建造这些并不困难。


当今科学误入歧途之处
今天的科学在许多方面与上述一期史前文明精神相反,背道而驰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实证科学忽视总体、整体,重视细枝末节。它的指导思想认为把握整体的关键是分化,要研究一个事物,就把它细分、再细分,研究清楚每一个细节,再还原到整体,称为还原论。而实际上,由于领域、学科分得太细、太专,根本就无法还原到整体,甚至各学科之间都不能完全了解,还原论成了泡影。实际上实证科学发展的结果,已经无法把握整体,那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是:实证科学无法全面认识事物。这条发展科学的路线的局限性一目了然。

抱著进化论,斥宗教道德善恶为迷信,蔑视古人的一切。当我们发现这是误入歧途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他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潜在危害,这也正是今天科学的不足之处的一个表现。

进化论误导了整个生物学,同时误导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各种手段发展自己;它强调个性的发展,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一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

科学使人们相信人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进行贪婪的掠夺和破坏,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惨列的战争、为所欲为、只为自己、不计后果。

人们强调著个性,一面放纵地发展、进化自己,一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人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失去道德的约束,人们失控发展私欲,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著无可挽回的一切,人类对此严谨无能为力。与那期巨石建筑代表的史前文明相比,今天科学的不足取、今天文明发展的误入歧途显而易见。

今天忘记了过去,历史却在警告我们

周期轮回的史前文明告诉我们:历史是重演的,就象星球的运转有规律一样。

昔日我们凭借进化论自豪地甘当动物的后裔,自诩科学蔑视古人的愚昧。许多从事进化研究的科学家奋斗几十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飘渺,有人象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最终醒悟,去宗教中寻找答案。有一些陷入不可知论,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的新进展所知甚少,还在维护著进化论----这个今天看来已经毫无科学性可言的信仰。

当人们开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的时候,一些考古学家,认识到古老传说的真正价值,特别是对自己祖先的故事,在后续的考古分析中,许多相继得到了证实。

留存至今的远古文明的后裔,他们信仰神灵,相信因果,也就有著道德的约束。他们早已知道了文明轮回的规律,在世界各地的传说,比圣经还要古老,在上一次文明毁灭的灾难形式上惊人地一致---大洪水?!在文明被毁灭的原因上惊人的一致---人类道德的败坏?

在古老文明的发源地的古老传说中,我们也能知道人类如何败坏,如何走向毁灭。留下的人在警醒后人,而今天的人类,却把古人的警告看作神话。

无数辉煌的文明消失了,能看到的只是零星的残迹,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记得柏拉图时代留下的传说:发达的亚特兰帝斯文明葬身海底。当我们勇敢地正视人类真正历史的时候,也许能体会到那一期睿智的人类为什么要建造那些坚不可摧的纪念碑。复活节岛上,那些默默望著东方的巨石人像,那些刻著眼泪的面孔,也许是祖先留今天最珍贵的警醒。

突然面对这些一反过去的思维框框的事实,也许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尽管面对的是事实。笔者也曾面对繁乱的事实和矛盾,陷在进化论中茫然无措。谁能找出这些杂乱、对立的疑团背后的和谐统一的答案呢?我们期待著。



[ 本帖最后由 蓝弟弟 于 2008-8-12 01: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精品文章!
hq1966 + 10 + 10
君涵妈妈 + 2 + 2 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8-12 08:48:48 | 只看该作者
人类失去信仰,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将会再次灭亡,拯救人类只有人类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8-12 10:36:48 | 只看该作者
是啊,希望那些有钱人都来环保,都来保护地球.

有时候跟同事聊天的时候,都会说希望回到男耕女织的时候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晃晃叮 + 2 + 2 如果是男耕男织女闲着,我就同意,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8-12 11:25:3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文明毁灭必然有它毁灭的必然性。
自然灾难也好、认为灾难也好,总之是人类无法控制的。
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也已经预示了毁灭的必然性,人类能控制吗?
据说再过7年,好多物种就要灭绝了。(也是坛里看的)

人类能不开汽车吗?能不用塑料袋吗?........

人类各种行为本身都蕴涵了毁灭人类文明的多种因素。

反正是周期性的,就再来一个周期吧。

科学家也没办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8-13 12:02:48 | 只看该作者
神奇 也许真的有吧 人类知道的在整个宇宙的进程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又怎么能否认未知的部分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8-13 15:25:29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就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现在还没有定论啊,人类了解自己,了解地球如此不易,走向太空只能是更不易了。
只是纳闷那些曾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怎么没有留下文字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8-13 16:43: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卓玛我爱 于 2008-8-13 15:25 发表
小时候,就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现在还没有定论啊,人类了解自己,了解地球如此不易,走向太空只能是更不易了。
只是纳闷那些曾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怎么没有留下文字资料


也许留下的不是文字资料,因为曾经人类的高科技不是目前人类所想象或能达到的,他们或许以另种方式将信息储存在哪里,而现在的人类并未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2:04:33 | 只看该作者
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视角正确认识人与病毒的关系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2003年6月26日
世纪初的这场与非典的遭遇战已经取得了胜利。胜利是付出了代价的。这些代价使我们不得不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反思。一般医生反思的结果可能是:必须加强对非典特效药和幼苗的研究,有了这两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战胜非典。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同,我这里向大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我们能否在不消灭病毒的情况下维持自己身体的健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想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视角谈一谈如何正确认识人与病毒的关系。
一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1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于原始物质的大爆炸。原始宇宙物质处于无限高密度的状态,发生大爆炸后,原始宇宙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并形成不均匀的宇宙星云。这些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形成宇宙的不同结果,如: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在星云物质收缩的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和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压力和密度的不同位置,星云物质可表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不同形态。如太阳这个恒星是气体的,地球这个行星是固体的(外面有气体、液体,里面有液体)。
2 生命起源的自然条件
生命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致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起源也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首先,生命起源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存在的。这个唯物主义的结论的内涵是说生命起源问题其实是自然而简单的,没有什么神秘,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生命产生的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小生命也就产生了。其次是生命产生的具体条件。这个条件应该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高密度,另一个是流动性。这两个条件都是保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物质形态就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液态层圈中。说到液体,人们就会想到水,但是,这里要明确的是,在宇宙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这个液体层圈不是水而是“星云物质”,即形成星球的那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种类很多,并处在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状态,正是这个状态才使各种物质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并最终产生生命。
现在人们有一个认识已经比较确定,即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即产生于水中。这可能是不对的。我们也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但是,这个海洋不是由水组成的,而是由液态的宇宙物质组成的。有的科学家形容这个原始海洋很可能就像现在看到的“鸡旦清”一样。天文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的海水是固体地球形成后开始的火山爆发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也就是说生命的产生比水产生得早。再有,由于产生生命的液体圈的高密度,阳光是照不进来的,所以,生命是产生于无光的情况下。天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氧气是产氧生物产生的,所以,生命产生时地球上还没有氧气。这样,我们就知道生命产生的基本状态是三高三无,即:高温、高压、高密度,无光、无水、无氧。这些可能与我们关于生命起源的条件的一般想法相差很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没有找到研究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3 生命产生的时间
科学家在研究岩石中的细菌化石的时候推断,这些细菌产生于35亿年前,再以此为根据推断,最早期生命产生的时间可能是38-40亿年前。现在科学界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所以,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地球诞生的早期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在硬质地壳形成之前生命就已经产生了。从那时到现在地球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地质结构还是地球表面的气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着现在的条件去研究生命的起源肯定是不行的,而我们许多研究者却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设想在宁静的海湾中会产生生命,在暴风雨的雷电中会产生生命,等等。其实在什么产生的时候,地球是既没有海也没有雷电,甚至可能连硬质的地壳都没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我们不仅会看到生命的复杂神秘,还会体会的生命的顽强并使人敬畏。可以说生命确实是在地球诞生的烈火中诞生的。
4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前面说了生命产生的条件和时间,现在要说生命产生时的最早形态。最新的研究提示,生命的最早期形态可能就是核酸。这是研究者的一般推论,本文现在不做具体论证,只是想补充一点:在生命产生的那个时候,核酸周围有足够的物质和足够的能量保证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说,核酸就产生并生存在能产生核酸的那些物质原料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复和复制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结构就可以与原料之间直接进行。现在我们知道,核酸是在细胞核里面,核酸复制的原料要由细胞质来提供。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在生命产生的时候,整个自然界就是核酸的细胞质。
后来,硬质地壳形成,地心的热量与地表的气态物质之间不能进行交流,地表的气态物质热量不断向宇宙空间散失,地表温度下降。这时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水降到地面,形成海洋。这时早期生命物质也随着雨水落到海洋中。这样,核酸生命不仅存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周围的物质密度变得稀薄了。为了保持核酸周围的物质密度,生命进化出一层膜,把原料物质仍旧积聚在核酸周围,这样就形成了细胞结构的生命形态。这是生命的一个进步。这时,一部分核酸生命进化成细胞生命,但是也有一部分核酸生命没有进化成细胞生命,而是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的核酸形态。当然,由于环境的恶化,它还是弄了一个蛋白质膜把自己包了起来。因为没有原料的供应,这样的核酸生命已经不可能进行复制。为了复制,它不得不进入新形成的细胞生命中利用细胞生命的原料。这样一个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诞生了,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病毒。从以上叙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说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后裔,也是比细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态。
二 “共生”是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式
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病毒这种生命形式,就是在 DNA或RNA外面包一层蛋白质膜。而细胞生命则是较晚期的生命形式。细胞中的细胞核很可能是核酸进入细胞寄生的表现。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书中所说,细胞,乃至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是基因住的房子。如果我们仍把细胞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那幺,这个生命其实是两种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细胞”与“核酸”共生。生物学还指出,在现代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核酸是外来户外,还有许多细胞器也是外来户。最典型并为大家公认的如线粒体、鞭毛等。这样看来,我们现在所说的单细胞生命,就已经是一个几种原始生命的共生体了。对于多细胞高等有机体来讲,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干细胞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白细胞是比干细胞高级的变形虫一类的单细胞生物。像红细胞等专职细胞、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等,则属于最新时期的“最高级”的细胞了。正是所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生命体有机的共生在一起,才形成了复杂的高等有机体。除了这种共生外,还有另外一种共生。在复杂高等有机体中寄生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在人的肠道中细菌的总数就超过人体机体细胞的总数。这些寄生的细菌,大部分通过自己的代谢与寄主在某种生理功能上有协作关系。这些细菌被称作有益细菌。另一部分细菌是无明显有益作用的,但也无明显有害作用的细菌。它们是单纯的住客。真正有害的细菌只是少数,或者是一些无害细菌在特殊条件下转变成有害细菌。现代医学将外来细菌视为至病菌,治疗的目的就是消灭外来菌。认为“无菌”便是健康的概念是片面的。后现代医学认为共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疾病是因为不同生命形式之间关系发生了改变造成的。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应放在改变关系,而不是消灭对方。这是两种医学在思维方法方面的重要差别。共生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机体内部不同组织、细胞之间的共生。第二个是机体与寄生的其它微生物的共生。第三个是机体于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共生。如何协调这些关系都是后现代医学的内容。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古利斯是共生理论的研究者。她提出的连续内共生理论在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现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组分在历史上曾经是营自由生活的细菌,比细菌大的生物都是通过细菌菌体合并而共生起源产生的超级生物体。具体地说,所有具核细胞都是由至少四种不同细菌合并构成的复合体。第一种细菌是接纳其他细菌的宿主细胞,它可能与热源体菌——一种耐热、耐酸、无细胞壁的古细菌有亲缘关系。第二种细菌演化为作为生物的能量工厂的线粒体,这种细菌可能是原细菌,一种在各种水环境中非常常见的进行有氧呼吸的有壁细胞。另一种细菌变为叶绿体,这种细菌可能是一类生活在微生物席垫、泥沼、池塘、河流和海洋表层中的身体发出蓝绿光的光合细菌。第四种细菌变为中心粒-毛基体,这种细菌可能是螺旋体,一种经常与其他生物共生生活的、动作敏捷的蛇形细菌。(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
三 共生概念的最高表现——盖娅
当我国科学界对共生概念还没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候,国外又提出一个更新的概念是“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70年代初英国大气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接受了他的一个艺术家朋友的建议,用“盖娅”来命名他所提出的关于地球的一个新观点:即地球类似于一个生命有机体,其表面的沉积物和大气层的温度、反应气体化学、氧化还原状态以及PH值等,是由生命有机体的代谢、行为、生长和繁殖保持动态平衡的。(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这样,共生的概念被无限地扩大了。从一个生命体扩大到整个地球;从生命范围扩大到无生命的范围。如果说共生概念还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盖娅的概念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不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和攻击。争论正在进行,还不能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判断的思路。争论的关键其实是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在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范围内是无法得到一致的答案的。系统论的研究提示,生命是复杂物质、是系统现象,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的网络,你所要研究的物质的范围是你自己主观决定的。复杂物质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生命是什么”,完全由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决定。如,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整体水平时,我们说一个动物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细胞水平时,我们说细胞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分子水平时,我们说DNA是生命。那么如果我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当我们发现我们离开自然界就不能生存的时候,我们把个体生命与整个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大生命,就这就是可以理解的。
四 用共生的理论重新认识免疫
免疫是不同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和产物。最初的生命在没有其他生命相干扰时是不需要免疫的。所以,免疫的目的和效果不应是免疫对象的死亡。免疫是共存、共生的游戏规则。把免疫看作是识别自我和非我,并排除非我,保持自我,这一定义,这一认识是片面的。即只看到了免疫的最初的,最表面的表现。在免疫的这些表面之后,还应有更深入的东西。这里之所以会有复杂现象出现,是因为事实上,非我是不可能被排除、被消灭的。非我最终要实现与自我的共生、共处。从这个角度我们忽然对免疫偏差,免疫失败所造成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免疫失败所出现的疾病,正是“免疫”这个游戏的结果。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免疫双方共生、共存。免疫主体的疾病状态,正是为不同物种生命共生所付出的代价。试想,如果在生命诞生之初,免疫就真的是绝对有效的,那么非我都会死亡。然而,如果想到非我和自我只不过是一个相对概念的话,那么当非我死亡的时候自我怎么可能存在呢?现在之所以生命有这么多物种生存发展,根本的一条就是,大家不能彼此消灭。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生物界中人类与其他物种是平等的。你不可能只让人活着,而让其他物种都死亡。
种系免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扩大思考免疫问题的例子。“种系免疫”给我们的启示:动物或人体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天然不感受或感受性甚低。这是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明显而且作用较强的一种因素。它取决于不同种系或个体的体质不同而对某些感染原的易感性有所差异。例如,人对鸟型结核杆菌,狗对破伤风毒素或鸡对碳疽杆菌均无感受性。这种免疫力为先天所故有的而且是相当稳定的。这称为“种系免疫”。我们传统的免疫概念是识别非己,并杀灭、排除非己。总之,要对非己有所反应才可称为免疫。而种系免疫的实质是对非己的不反应。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对免疫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要承认不反应也是一种免疫功能,那么就得修改免疫概念的定义。即不论是使用反应,或不反应的方法,只要能保证机体的生存,就属免疫功能。因为免疫研究的重点是在如何反应方面,因此,至今,我们对种系免疫的了解还很少。但是,种系免疫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免疫的方式:即,不反应。联系到我们现在的观点,如果已经认识到疾病是由机体反应过度造成的,那么我们更应当坚信,降低或停止反应,对保存机体生命是有治疗作用的。也就是说,种系免疫为混沌边缘疗法提供了一个旁证材料。原来,“不反应”是机体早就应用的有效的免疫方法。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用药物的、人工的方法,使患病机体主动地进入“不反应”状态。

传统上,我们把免疫看作是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屏障,而作为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加强这个屏障。现在当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简单生命以共生方式进化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免疫功能一定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这方面的作用使不同生命的共生成为可能。这些功能也许就在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免疫功能不足的内容里。这次抗非典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我们向大家宣传要加强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抗非典,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免疫反应过度是患者死亡的原因。免疫过度概念的提出和强化,将促进我们对免疫功能另一方面的研究。

五 病毒与人体共存是一个事实
病毒进入人体的目的是要在人体内生存,为此病毒并不希望人体死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病毒是如何既保证自己不死,又尽量让人类不死的:
病毒进入人体后遇到的第一个人体免疫防线是体液免疫。即人体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消灭病毒。如果这是一个新的病毒,或是一个病毒的新的变种,那么人体就没有相应的抗体,病毒就可以躲过这个防线。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机体会产生抗体。但是,这些抗体只能消灭血循环中的病毒,却不能消灭已经进入细胞中的病毒。肝炎患者都知道,肝炎病毒相关抗体的存在不是说明没有疾病,而恰恰相反,正是说明机体内有病毒在活动。疫苗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但是,不是唯一的绝对有效的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早就不会为这么多传染病发愁了。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会将病毒的一部分蛋白运送的细胞膜上作为一个标记,引来CD8淋巴细胞将受染细胞消灭。这就是机体的细胞免疫机制。但是,面对这个情况病毒也有方法对付,病毒在受染细胞内切断细胞标记自己的途径,使CD8淋巴细胞无法识别和消灭受染细胞。就是这样,许多人成为病毒的长期携带者。我们并不认为长期携带病毒是一个好事,但是与因病毒感染死亡相比,与病毒共生可能是一个选择。如果我们能够尽量延长生命存在的时间和尽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我想,患者是能够接受这个治疗思想的。
不感染病毒,或在感染病毒后能够迅速将病毒消灭当然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事实上我们现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在这个事实面前,即在不能消灭病毒的事实面前,通过治疗保持生命的存在。达到与病毒共生,是一个有可行性的选择。
六 非特异性的内科治疗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内容
总结以上论述可知,在没有抗病毒特异性治疗的情况下,保持生命存在的一般性内科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治疗基本上可以将大部分患者治愈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更是我们这次抗非典的实际表现。关键是要弄清病毒给机体造成什么损害,并针对这些损害进行有效的治疗。在这次抗非典过程中,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成为主要角色,临床研究显得有些被动。我这里的论述表明,在抗病毒的斗争中一般内科治疗也是大有可为的。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1病毒并不希望我们死亡。
2是我们自己的过度免疫造成自己的死亡。
3纠正过度免疫我们就可以不死亡。
4正过度免疫是普通内科学的工作,我们每个内科医生都可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36 , Processed in 0.177008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