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字经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 11:2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教子
亦若是
六岁前
最关键
苟有失
悔无及
为人母
盍不思

正如把人生比做一条长河,那么它清澈奔流的源头活水又在哪里呢?
六岁以前习得,子女无意之中从父母、家庭和周围环境中习得的行为范式,便如隐匿于大海中的冰川,远远望去,只能看到露出的那一部分巍乎高哉,却很少察觉海平面下暗流汹涌,潮涨潮落。正如月球对海水引力产生潮汐一样,六岁以前习得也以巨大能量牵制人生命展开的每一阶段。
终其一生,人都在这种六岁以前习得的裹挟中。若其正,便推动人的一生直挂云帆济沧海;若其不正,也会陷人于黑云压城城欲摧。在不良儿童内心深处,未尝不想下决心改正,但最后往往以徒劳无功告终。
而六岁以前习得,若父母持无为而为态度,幼婴便贪婪的模仿父母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从中察觉隐藏在言行和举动背后的人生态度、情感和反应程序,据为己有,并借以构造自己人生大厦的框架结构,以后通过正规教育学习的东西只能是添砖加瓦,只能是枝枝叶叶,而其根部和主干早已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了。
因此父母应该有为而为。预先心中有一个明确期望,并按照这种期望循序渐进,诱而导之,牵而引之,使其走上能做百里和千里之行的康庄大道。否则待其人生范式已经定型,再去不切实际的期冀学校教育能亡羊补牢,斯时后悔,悔必无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谢谢你 同一主题请不要分成几个主题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1:24:41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之三

六岁童

对稚子
如对神
神虽渺
敬可信
昔曾父
诺必践
福克斯
亦亭建

生命之初,经过怀胎十月或甜蜜或痛苦的种种体验,当爱情结晶终于张开稚嫩的翅膀,在某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或晨曦初透的清晨,翩翩滑落你眼前时;当它睁着蒙昧的双眼,带着惊奇的表情,混沌而不安的打量周围世界时,你怎样看待这个小动物一般的生命,便从根本上注定了你今后将要展开的育儿模式及其长远效果。
大家都知道神渺茫不可期。神在哪里呢?神在云雾飘渺的深山,或在白云几万重的天上宫阙。那么怎样信奉神,神才能感知我们的诸般苦心呢?
汉文帝的例子可提供一些线索。唐李商隐有两句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本意是讥讽汉文帝面对贾谊这样的一代人杰,不去咨询天下大治的学问,反而询问神鬼虚妄之事。那么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道明君,文帝为何独薄贾生呢?
书生有才,但书生不一定能治国。文帝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对此当洞若观火,所以对贾生的才调绝伦,他一直不为所动。
更重要的原因,古人大多信奉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天都会感知,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因此“敬天”正所谓“敬己”,务要虔心相敬,才能行虔国昌。文帝之子景帝后来终于削平七国之乱,在风雨飘摇的危急关头拯救了大汉王朝的国运,未始不同文帝的这种虔敬态度有关。
每一个子女都是我们内心的神灵。心动则神知,心异则神觉。惟敬才能让这个神灵体悟到我们的良苦用心,惟敬才能将我们的殷殷期望化为子女的具体力行。
夫子曾参听说夫人答应逛街回来杀猪给儿子吃后,为不失信于混沌初开的幼子,果断决定杀猪;老福克斯因为答应儿子拆废亭时让他观看,后来发现并没兑现承诺后,当即安排人照原样重建,建好后拆给儿子看。
这些贤哲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的承诺,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已牢固树立了“对稚子,如对神”的教育理念,因而不愿在子女的人生长河之初,有些许亵渎,从而影响子女的沧海之行。

六岁童
正发蒙
龙与凤
岂自能

如行舟
风当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1:25:20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之四

六岁童
正发蒙
龙与凤
岂自能

如行舟
风当劲
春雨过
百花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春日的原野,定格
在桃红柳绿,定格在莺歌燕舞,我们不禁惊叹一场春风,一夜春雨,给春天带来了多少生机和蓬勃。而那座远在瀚海荒原的玉门关,就是因为春风不度,这才失去了柳笛声声的春之趣。
正如春风能使春天格外绚丽一样,六岁以前的早教春风,也能使子女一片晴空,一江绿水,从而推动其人生之舟劈波斩浪,万里行船。
这里需要矫正一个已流传千年、似是而非的早教箴言。那就是《三字经》宣扬的“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生来就具善良的本性,那么教育之必要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当然《三字经》也做出了解释,“苟不教,性乃迁”,似乎早期教育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在幼儿最关键的时候雪中送炭。但事实却是:早期教育是雪中送炭,而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
六岁以前婴幼儿,从当代脑科学研究的结论看,可以说既不知善,也不知恶。是一片混沌未开的蒙昧世界,还没有形成具自主选择能力的成熟大脑。给它嫁接“善”的环境,它的心灵土壤就会生长善之果,而善本身就是巨大、积极、前行的能量;给它嫁接“恶”的环境,它的心灵土壤也会开放恶之花,而这个自小习得的“恶”便如影随形伴随孩子一生。
因此成龙成蛇,成凤成雀,绝非六岁以前子女能自己抉择。她们是一片巨大的虚空,急需智慧和道德之阳光射进心房;她们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原生地,播种作物还是任野草滋长,一切都决定于推动摇篮的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49 , Processed in 0.084665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