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847 junning7475 的帖子
1、何時才是解經時機?
日期: 2002/12/25 發言人: jefferson
主題: 請教教授,何時才是解經時機?
日期: 2002/12/26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教教授,何時才是解經時機?
內文:
隨時是讀經時機,不限於兒童.隨時是解經時機,不一定等到十三歲.
但讀經是無條件的;解經則須看他喜不喜歡,也要看有沒有人會解.
若他很喜歡,沒有人會解,也可以叫他自己看注解.
其實,一個滿腹經綸的孩子,他看山看水,聽風聽雨,看小說聽故事,可能都有領悟.不一定要看注解.等到長大了,一旦翻開注解,真有古人先得我心之感,才是所謂悅樂之情呀.
所以,最重要的事是:讓他多讀,多背.不要太煩惱解經的問題.
家長或老師一時能講多少算多少,不必很計較的.老實說,計較這些也沒有用.有用的趕快是多讀多讀,時間快來不及了呀!
誠如PIN所言,人師固難求,經師也不易得.因為我們喪失傳統已太久了.沒辦法呀.等到這些孩子長大了,下一代必有明師出現.
2、谈移注法
[轉貼]大膽投資自己-15項
可否與晴玲相約,不知看何書時,可以看兩種書:
第一,現在孩子們在讀的經典,而大人可以讀一百遍,也可以用「移注法」看,所謂移注法,即將自己不懂的生字生詞的注解寫在讀經本上。以後先不必說都能自由解義發明,至少拿著讀經本時,可以順利將文句之意翻譯出來。或許兩三週看一本,或許一個月看一本,也就了不起了。完成移注之後,時常可以用這本書來作誦讀,體味將更深入。以後興來時,再取一本新的本子,重作一次移注,那時,就發現要注的地方少了,就代表自己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進步了。注完再讀,每週讀它一兩本一兩次,則文化智慧自在其中矣。此法我以後會大力推廣,在此先告訴你了。
第二,請多看牟宗三先生的書。 不知你程度如何,但如看不太懂沒關係,當作經來讀,讀過就是,反覆再讀,學問長進之速,莫此為甚。此亦他日我要推動者,亦先告訴你。
何愁不知看什麼書?
3、請問王教授﹕論語註釋本之選擇
日期: 2005/01/23 發言人: 愛林
日期: 2005/01/25 發言人: 王財貴
一,學問有知識一面,有智慧一面。知識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靈活的。因為兒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議給他的閱讀,從簡易能懂的知識開始。
二,當然,若他要看他還不能了解的書,也可以,只不過不要強求他了解。這樣,也等於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於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實也有很大的效果,因為現在不懂,但可以給將來的懂留下種子。
三,像論語這樣智慧的書,本來就不必急著讓孩子了解,縱使講給他聽,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講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費力再講再看?至於本來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講了,看了,他的了解,還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義理之學,必須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來聽來的,都不著實。
四,進一步說,如把論語翻成白話,講得讓他好像了解的樣子,他也能應用幾句,其中或許有大毛病在。即:從「理解」而來的「智慧」,是不了當,不相應的。如果一個小孩,居然把現在的了解當作是聖賢的智慧,則將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為何胡適之從小飽讀經典,長大後卻侮聖蔑賢,這可能與他小時成長的歷程有一點關係。他小時候,因為父親早死,母親希望他早日出人頭地,所以特別加學費銀兩給老師,要老師提早給胡適開講(即講解所背誦的經典的文句)。後來,我們看胡適的表現,就可以知道胡適的學問,其知識才華累積固然不少,但其智慧(歷史的見識,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卻只停留在十歲左右。例如,他說,他十一歲看資治通鑑,看到「神滅論」,以為很有道理,很高興,就定了他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為一個永遠的「無神論者」了,到老還轉不過來,還殘害中國數十年呢。此外,他對孔孟老莊了解的深度,也和一個小學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著讓孩子解經。一般的兒童青少年讀物,藝術,文學,歷史,地理,傳記,科學,多看些。開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讓一個六七歲的小孩看論孟老莊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讓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臉孔,說這句話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這樣那樣。否則,愛之,恐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書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莊,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還不到解四書老莊的程度。
九,以此標準衡量,大概不會錯的。提供參考。
十,兒童以讀經背經為要。讀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將來,他在低頭舉手中,忽有領受,在散步斜臥間,即有會意,在河川邊,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遙,何等自在?您煩惱什麼?該緊張的,切勿輕易放過了,不必緊張的,安之可也。
4、若兒童讀經,當然最好不要有任何注解
日期: 2007/02/03 發言人: 讀經媽媽
主題: 請教王財貴先生: 有關論語白話文解釋本
日期: 2007/02/04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教王財貴先生: 有關論語白話文解釋本
內文:
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所謂「才兼乎趣始化」,易讀易入。以我所知,近年來有數十百萬的人經由此作,對論語有所認識,對儒家不再批鬥,維護文化,倡起人心,厥功甚偉也。
若兒童讀經,當然最好不要有任何注解,以免先入為主,障其智慧。若家長必欲理解,則任何注解,只要不是「批孔揚秦」「誣聖蔑賢」者,取自己手邊能得,有興緻者,參考參考,皆可也,皆差不多也。參考既多,見識提升,自能分辨其間之高下,而取精用宏也。
然,猶如民國初年易學家杭辛齋所言:
「或問讀易之方法如何?曰:『必先讀經。』或曰:『經文奧衍,初學者不能驟解,必先得明白解釋之注本,而後經始可讀。』曰:『不讀經而看注無益也,不熟讀經而看注,亦仍無益也。』」(學易筆談,卷一)
故吾人建議,縱使是成人,已屬「理解之年齡」,真正要有深切之了悟者,宜耐寂寞,不必汲汲於求解。重要的是:先將經文熟讀數十百遍!到時,或能自發善解,或讀人注而可以真有感悟,趙先生之論甚有遠識也。然此法只宜對濳心志道者說,若只為滿足於口耳議論者,或急於講解以障礙其子弟之前途者,另當別論也。
至於 DEILF 所引我對讀論語態度的若干說辭,了無深意與新意,僅供參考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