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3 22: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每位父母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尤其是当孩子作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在父母看来是肯定要失败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就受不了,急于上来阻止孩子走错路。   留学博士黄全愈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主要是告诉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读来颇有启示。
  矿矿( 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孩子搞一个关于中国长城的课题研究,老师就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个长城的模型;孩子搞一个关于美国国内战争的课题研究,老师又会要求孩子做一顶当时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矿矿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决定做那个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听说孩子要自己动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切实际。用什么材料?石头?木头?小小年纪能雕得动吗?做雕像,有那么容易吗?当然,我心里是这样想,嘴上没说。妻子的艺术细胞显然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
  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母子俩干得有滋有味。可是到了雕塑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经有个粗模样,往下细雕,粗手粗脚的矿矿尽出错。卷入太深的妈妈,似乎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
  矿矿当然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气地对妈妈嚷道:"这是您的课题研究,还是我的课题研究?"
  妈妈着急了,想说服矿矿:"就因为是你的课题研究,我才这么费心帮你。如果做坏了,你拿什么去学校交作业呢?"争多了,我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我对妻子说:"儿子这么想是对的,就让他自己去干吧,好坏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单干了一阵,终于赶在交"获"期前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看看儿子的作品,还真像那么回事。用不着任何说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当然不能仔细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最让人担心的是,斯芬克司的两条前腿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做的。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这个故事的同时,我受到很多启发。多数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军奋战,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某样事情干不好而挨老师批评,于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看起来这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但在爱的旗帜下,孩子们感受失败的权利被剥夺了。
  失败对一个人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常常说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让孩子在快乐的成功体验中成长,那么失败是否还被需要呢?其实,失败和成功就像生活中的调味盒一样,有糖也要有盐。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谁能保证不失败呢?谁能保证不遇到挫折呢?既然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事业中都会遇到失败,那么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失败呢?所以,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败,要知道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怎样容忍孩子的失败,交给孩子探索与体验的机会,提出下列建议:
  1.鼓励孩子大胆做事。
  不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但不要过多干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尝一尝滋味。
  2.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他人,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滋味。
  3.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
  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收获得失.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rossini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24 09:00:20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收获得失.
对这句话非常有感触,可是孩子往往辨别不清这二者的区别,就要做爸爸妈妈的把握一下了。楼主,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25 09:58:41 | 只看该作者
凡事太顺的孩子抗"击打"能力就差.很多聪明的孩子最后毁在自己手里.
经历过失败的成功能锻炼孩子的意志.
中国家长的问题之一就是:替孩子做的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25 20:49:1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同意,孩子的生活就是孩子的,大人只能够引导,不能事事替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2:26 , Processed in 0.07353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