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儿童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远离孤独的“插电”游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2 01: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儿童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远离孤独的“插电”游戏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贺文捷,厦门文化系统干部。儿子13岁。
  让孩子玩什么,让孩子怎么玩?大人的角色,至多只充当机会的提供者。
  有一件事对我很有启发。那一次,在厦门大学门前的书店里,我遇到一位当老师的外国朋友。和他一起来的两个小孩,一个7岁,一个8岁,小的是他儿子,大的是他儿子的小伙伴。我和他站到书店外闲聊叙旧时,两个孩子自己在翻书看书。我看到两个孩子走出来在门口嘀咕半天,然后进去,不一会儿买了自己选中的书。而那位爸爸完全不参与。我问朋友的儿子(他会讲流利的中文),你们在商量什么?他说,他叫哥哥出来商量,在他看中的几本书里买哪本书更适合。他说,哥哥给他提了建议,也和他商量自己看中的书,他们商量的范围还包括每个人手中的钱有多少,还应该留下来多少做别的事。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些年我经常看到舅舅为孩子设计、操心。我认为大人们应该自我检讨:孩子需要什么,包括想玩什么,怎么玩,让他们自己决定。
  多年过去了,我的孩子已经长大。我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孩子的事他自己定,做家长的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又有能力,就想法设法,协助儿子实现愿望。

  宁可不足 不该过剩
  谭凯,大学刚毕业,在北京一家展览公司上班,家住东单。
  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80后,都是玩游戏机长大的,只要我们喜欢,爸爸妈妈都尽量满足。从小到大,我的游戏机不断更新换代,游戏光盘都塞满了好几个柜子。我周围的不少人都有相同经历。
  但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有了变化。
  今年春节我去了一趟香港,旅游加探亲,住在我叔叔家。叔叔家有两个男孩,小的7岁,大的11岁。有一次两个堂弟来邀请我一起玩游戏,我欣然答应。他们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木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三四个游戏光碟,我好奇地凑过来,一看是《萨尔达传说》,这是早已被我淘汰的游戏机N64上的老游戏;还有一张是《马里奥64》,还有两张包装比较旧的,一个是赛车的,一个是足球游戏,也都是我几年前的“旧爱”。两个堂弟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专注极了。
  我想不明白了:香港啊,市场上各种游戏肯定比北京更全更快,叔叔家还算比较富有,怎么孩子还玩过时的游戏机……我忍不住跟叔叔说出心里的不解,叔叔哈哈一笑,说这是教育理念的不同,爱孩子都是一样的,但在这里更注重对孩子良好的引导。“你就说这台游戏机吧,是3年前买的,当时香港的机子种类也很多,两个孩子一致通过就买了这个N64,这是他们兄弟俩的决定。至于游戏呢,我每年差不多买两次,每次只买一张,这样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就非常慎重,有时候要经过很多分析调查,才来告诉我确定要哪一款,每次只选一样。这样能教会他们优选的重要,要精不要多。另外买回来的游戏,他们俩玩的很仔细,其实游戏里往往有很多内涵。
  我听了很受触动。“过剩”还不如“不足”,我就是这点体会。

  玩的调查
  八成独生子女有攻击性
  “六一”儿童节之际,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礼物。玩具车、MP4、掌上游戏机……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玩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致,但却潜伏着“教育陷阱”。专家认为,这些高科技“插电”玩具使得现在孩子独立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以前,而集体活动的匮乏,会使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此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独生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举止很容易伤害别人,比如在公共场合很大声地议论某人,说“某某真傻”或者“某某长得真难看”,他们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孙云晓认为,这与独生子女缺乏集体生活有很大关系,“如果能有更多的同伴交往,他们就会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集体游戏,多过群体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童年游戏趋向个体化、虚拟化
  出生于50年代的李女士,现在还对课间的集体舞津津乐道,她甚至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跳舞时唱的歌曲。“那时候一下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跳舞,我从三年级一直跳到六年级。当年的游戏都很简单,但都是很多人一起玩的,比如男孩玩的弹球、撞拐,女孩玩的跳皮筋、抓石子儿。”这样的记忆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还有所延续,跳绳、跳房子、扔沙包、滚铁环是他们共有的童年印象。但80后则开始了更加“自我”的童年。“我们小时候的娱乐以玩游戏机和看电视为主。被称为"红白机"的小霸王游戏机是我们这一代孩子最亲密的伙伴。超级玛丽、魂斗罗相信所有的80后都不陌生。”生于1984年的小辉说起游戏机眉飞色舞。90后更是缺乏集体活动的空间。各种补习班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课余时间,而网络游戏的发展让这一代孩子在游戏的“个体化”趋势上又增加了“虚拟化”特征。
  建议进行“家庭互助”
  孙云晓介绍说,长期缺乏集体活动,会使孩子产生交流障碍。可能导致孩子未来无亲和力,不易被人接纳,很难与人合作。孙云晓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互助”给孩子制造更多与小伙伴交流的机会。比如,可以在双休日,由一个家庭带几个孩子一起过周末等。
  (李莉)
  会玩的家长提意见
  本报记者 张然 实习生 苗苗
  中国孩子该用有中国式的玩偶
  茆先生:IT工程师,家住北京东城区,女儿11岁。
  我女儿喜欢芭比娃娃,家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娃娃有好多个。几天前,我就问我女儿:“儿童节你最想要什么?”她说还是想要芭比娃娃
  我觉得芭比娃娃的设计开发相当成功,我们中国的玩具厂家应该好好向外国人学学,设法让中国孩子喜欢上中国人设计生产的、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国玩偶。如果玩具里能融进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这样潜移默化,孩子长大后从根里更认同、更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更能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我希望中国的玩具开发商不能总是照搬西方的东西,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玩具。
  据我观察,最近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了,质量也不比进口的差。这是大好事。只是动画相关产品后续开发跟不上,很少有国产动画片中的形象玩具像“奥特曼”那么火。市场上的玩具差不多都是外来角色,奥特曼这种商机为什么我们自己就抓不住?
  让玩具有地方修
  王奶奶:家住北京朝阳区,退休教师,正带着一位刚满5岁的孙子。
  我孙子刚一生下来,朋友亲戚就为他买了好多玩具,加上家人不断的添置,到现在都攒下几大箱子了。孙子就喜欢上玩具车,家里各式各样的玩具车有好多,每一款都不便宜。可是孩子玩起来没个节制,好多玩具到他手上没过几天就坏了。坏了的玩具往角落里一扔就成了垃圾,大人们又继续给买新的。家里玩坏的玩具车越堆越多,扔了特别可惜。你们当记者的帮我问问,哪儿有修玩具的。我是没碰着过,每次到那些卖玩具的店铺,我都会顺便问问人家能不能拿旧的来修,他们反问“玩具哪还有修的呀?”
  现在的玩具都是电子的,不少还有高科技,坏了后自家大人很难维修。家长们聚在一起也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15 , Processed in 0.08892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