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一些家长的接触中, 发现有很多家长对孩子间的哄闹不赞成 这有两个方面: 一是安全, 怕在哄闹中受伤.
这多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
家里只有一个宝贝,
关注度太高,
往往限制也就多了。
延伸至一些学校和公共场所,
就是对安全问题的不正常重视。
之所以说是不正常重视,
是因为这种重视已经到了因噎废食的地步:
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很多对孩子极为有益的活动,
学校对学生的课间活动诸多限制。
这样做的结果是安全了,
麻烦少了,
看起来问题解决了
但其背后可能是更大,更长远的问题。
二是习惯思维, 认为打打闹闹属调皮捣乱, 还有欺负人之嫌, 看到孩子哄闹总是持制止态度. 最理想的是安静地看书学习.
我不这样认为. 反而是充分鼓励孩子间的打闹,
哄闹是孩子间最原始的接触和容纳, 也是最初级的运动训炼. 而现在所有体育竞赛项目,包括拓展, 都是把哄闹提炼至系列化,规则化.
关于安全, 这个问题应该由大人来预见和预防. 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只要不伤筋动骨. 至于有时鼻青脸肿, 胳膊腿跌破, 都属正常.
007小时候曾经吃过不少苦. 她娘可心疼了, 都是我在打马虎眼.和稀泥.
在哄闹中, 孩子们学会了勇敢和拼搏, 学会了自我保护, 增强了身体抗击打能力, 也在伙伴们的各种性格中学会适应和对付. 自然也学会了和小朋友宽容友好相处. 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雉形. 在哄闹中学会平衡周边的社会关系, 确立自已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角色. 而最好的挫折教育, 就是在打打闹闹中品尝胜利的喜悦 和失败后的重新再来.
而这种挫折教育, 凭家长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实现的, 也不是参加几次魔鬼训练而觉悟, 必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得到煅炼并增强承受心理, 才是正道.
孩子们相见, 最好的熟识过程就是一起哄闹. 最开心的欢笑是在哄闹中迸发. 应该说哄闹对孩子心智健康非常有益.
因为不擅哄闹, 限制了孩子的运动拓展能力, 滋长娇气和胆怯. 且把同伴间正常摩擦当做吃亏了, 生气,告状,赔礼道歉, 把简单搞复杂了. 这对双方孩子都不好.
007从进幼儿园开始.
老师都说: 夕夕不告状,也不和同学生气. 因为她有了独立处理同伴间矛盾的能力, 且把哄闹看成是一种开心的游戏, 就是哪撞疼了跌破了也认为这是正常的结果. 如此一来,心态好了,朋友多了, 快乐也就多了. 得到的表扬和喜欢也就更多了.
由此延伸, 一个喜爱运动的孩子, 大多是外向的,乐观和积极的. 他在思考问题时, 是动态的, 具有前瞻性和广泛性. 在处理过程中应变能力强, 自然结果大多满意.
而不爱好运动的, 大多内向,缺乏生活激情, 和外界相处总有隔阂, 他在遇到问题时, 思维方式是静态的, 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狭隘性和滞后性. 对待不顺总是抱怨社会,怪责他人. 容易钻牛角尖, 偏见多 处理问题时顶真.不善变. 很多悲剧由此而产生.
看到过一些孩子, 多把自己排斥在小伙伴哄闹圈以外, 只是站在旁边观看, 这些大多都是家庭教育模式造就的,
再说到成人的相处, 在单位或公司, 同事间以工作关系平淡相处, 往往是某次郊游中肆无忌惮的哄闹,
或共同喜欢一项运动, 而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一个人遇到郁闷的事, 在运动中发泄一下,
找知己倾述一下,
有好友劝慰一下,
心中肯定舒坦多了.
听过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心理问题, 归纳到最后, 极大部分的孩子属于内向,不善运动,
缺少朋友.沟通困难...
再谈到网瘾, 有网瘾的孩子, 大多是缺乏家庭氛围,缺少朋友沟通, 社会接触面窄,兴趣爱好贫乏. 在现实中得不到对自我的肯定, 只有在虚幻网络中自我陶醉.
如果让孩子更多地参加一些活动, 各种有趣的生活来充填单调的时光. 对当前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分散他对虚幻网络的依赖, 网瘾自然就会有所改观. 现在很多机构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除戒网瘾.
让孩子学会哄闹的好处多多. 胡乱写了一通. 欢迎批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