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4:40:23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8) (2008-06-21 21:09:09)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初版,此后不断再版和加印。目前,最新的本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的图文版。迄今印数已近三百万册,创同类著作之最,可谓“洛阳纸贵”矣。



《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目前,最新的本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的图文版。



《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唐诗》《宋诗》《明诗》三书,是金先生一生学术成果的重头戏。其中因《唐诗》采用衡塘退士选编本,其余两本均需集选编、校注、释评等大量工作于一身。《宋诗》本有大家钱钟书较高学术质量的本子在先,但金著显然超越了钱著。《明诗》则更有开创性的意义。《唐诗》一书从其“洛阳纸贵”的出版量,就已证明了此书冠压群芳的至高地位。



金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可谓是当代第一通人。他曾设想,为继承“诗三百”的传统,选编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三百首”。然而,工作巨量,天不假年,金老只好徒唤无奈,至《明诗》而打住。这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遗憾。有些遗憾,也只能从他的大量文史著述中去略寻弥补了,尤其是他留下的三本诗话专著,更延伸了他的情思和笔意。



《炉边诗话》(《书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闲坐说诗经》(金性尧主编“诗词坊”),江书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1年12月出版。



《夜阑话韩柳》(古典诗词漫话),中华书局2004年1月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21:00:40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散文刍议 (2008-06-21 23:12:29) [编辑][删除]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1  早年的写作背景



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从传统诗文的继承、发展角度看,文是肯定胜过诗的。旧体诗格律太有拘束,不仅作者日渐稀少,且读者群也日益萎缩。白话新诗的尝试,尽管不乏热闹,但总体而言,又近乎失败。因此,鲁迅当时针对中国文坛所作“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的总结,即使置于今日,仍然适用。



金性尧(1916-2007)的散文,在其未届而立,即已驰誉三四十年代文坛。当年,他一部分散文曾编成三个集子《星屋小文》(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上海出版,巴金编辑)、《风土小记》(太平书局1944年上海出版)、《文抄》(北平新民书馆1944年出版,周作人为其作序文)。上述三集之前,他还曾与巴人(王壬叔)、风子(唐弢)、柯灵、辨微(周木斋)、吉力(周黎庵)和孔另境等当时著名作家编有合集《边鼓集》(1938年)和《横眉集》(1939年)。



长时期以来,谈论金性尧散文,几乎异口同声,论定他的文笔犹如周作人。据金性尧本人讲,于周氏兄弟,则受鲁迅影响更大。读完他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也深有此感。至少,金性尧握笔走入文坛,则完全是从心仪鲁迅先生起步,因此,他最早的一批文章便以杂文成就为最。1934年,金性尧18岁,主动与鲁迅通信请益,可见其内心“冲动”着对鲁迅先生的仰慕之情。1936年鲁迅逝世,金性尧夫妇亲临丧仪。此后,他参与义务校对《鲁迅全集》,提议创办著名的进步刊物《鲁迅风》,并在巴人的领导、支持下,主编该刊前十六期(共出19期)。金性尧夫妇与许广平保持了长期的亲密交往。金性尧一生文字,引用和论及鲁迅之多,便是最好的明证。此时期,金性尧以文载道为笔名,写“鲁迅风”杂文,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起步是辉煌的,也是令人瞩目的。但后来,因介入《古今》杂志撰稿及编辑事务,长期为人所诟骂。



然而,这却是一个非常曲折的历史冤案。沈鹏年先生所撰长文《文以载道  秀出天南——悼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首次公开说明了历史真相,使金性尧在这段时期的历史沉冤得以澄清。《古今》杂志出版于1942-1944年,创办人社长为朱朴,既有汪伪背景,又与重庆藕断丝连,任用的主编周藜庵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周、朱两人之间的协议是:“随汪不反蒋,反共不骂共。”而金性尧的介入,则更有共产党秘密情报系统地下斗争工作需要的背景,此事系由上海特殊战线地下共产党人袁殊一手安排。按照袁殊的明确说法,金性尧是作为“外围”成员使用的。这种难于说明的曲折历史沉冤,一直折磨了金性尧大半生,也曲折地反映于他的散文写作中。(关于此事,笔者将另外撰文。)



2  三大主题



金性尧早期或三四十年代散文的主题,除了针砭时弊的“鲁迅风”杂文,其散文主题相对集中,主要落笔于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风俗题材,其代表作是《风土小记》中的《关于风土人情》一文。此文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一书,体现了文学史家对其乡土风俗散文成就的肯定。



第二,范围广泛的文史随笔。《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一书除了也收《关于风土人情》,还收入其《夜读》、《读郁达夫〈闲书〉》、《重读〈论语〉》、《读〈浮生六记〉》等数篇文史随笔,体现了文学史家更看重他在文史随笔方面的散文成就。



第三,怀人忆旧题材,《风土小记》中已收《忆家槐》、《忆若英》、《忆望道先生》和《忆三家村》等文。



3  比较中看风格



如果说,《星屋小文》作为第一本个人文集,多少留有初出茅庐的稚拙,那么,《风土小记》和《文抄》,则已基本形成了作者后来所特有的散文风格,当时作者仅28岁,他在《风土小记*跋》中说,“算起来,我和文字的葛藤居然也有十年以上了”。 作者十多年的笔耕,对于自己散文风格或境界的追求,可从其字里行间看出。



《关于风土人情》(是他第一篇发在《古今》上的文章)说:“古人说诗是穷而后工的。我以为一切记载风土、节后、景物的著述,也以出诸遗民的笔下者最有声色。无论写景,记物,道故实,谈胜迹,虽娓娓道来,却无不含着至性至情,成为‘笔下常带情感’之作。”文中以明遗民张岱《陶庵梦忆》为例,赞美“其中所记虽为旧日留恋之胜,或当时生活中的一枝一节,而琐琐写来,涉笔成趣,可称文情并茂转折多姿。”作者还全文引了张岱《湖心亭看雪》这篇有名的小品。表面看,怀着类似明遗民的情致,写着乡土风俗文,时引一些典雅的诗文,抒发自己“沉痛悱恻”“低回反复而不能自已”的情绪。类似这样情思的散文,颇有“知堂风”痕迹,事实上,周作人也大为赞赏。金性尧请周做人为《文抄》作序,周序除提到为该书刊行而“参与拉牵之工作”外,并不谈有关该书本身的话,却用了很多笔墨谈他感兴趣的“习俗风物”,并将北人纪果庵的《两都集》与南人文载道的《风土小记》作比,认为均属“文情俱胜”的“佳作”,不禁为之“高兴,更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矣。”这便是文坛盛传、最早出诸知堂老人之口的“北纪南金”之比。周序其实放在《风土小记》中,也许更得其所。



然而,细观金性尧散文,其行文笔调,毕竟与知堂不同,尤其在抒情风格上差异明显。这一点当初在《鲁迅风》内部就有争论。当唐弢一再指责文载道写的杂文是“知堂风”、不是“鲁迅风”,在《鲁迅风》第四期上,卢豫东写道:“文载道的文章,虽然有人说他近似周作人,其实他清丽热情的杂文,特别是富有清丽的散文风味的杂感,却显然是有他底独自的风格的。”时隔半个多世纪,美国学者耿德华也认为他们两者是不同的,“周作人克制、甚至害怕表露自己的感伤情绪。文载道不像周作人,他充分抒发多愁善感之情”。(《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散文风格的特质差异便集中于抒情的方式和程度等技法上。在我看来,金性尧与周作人,形似而神异。



而且,从两者文风源流讲,也有所不同。周作人文风显然受到中外各方的影响,但金性尧因为不懂外语,仅仅纯真地来源于文言诗文。这一点美国学者耿德华也在同上书中说道:金的“散文牢固扎根于传统之中”,并指出“他的散文的技巧是不间断的联想和比较”。金性尧去世,文汇报发表了他的遗作——《散文的境界》,此文非常明确地道出了他自己散文的一个重要风格特色,即深深扎根于传统的诗文之中。该文谈到:



    散文的天地原可无所不容,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万象毕来,皆可于无意中得之,但总得有点儿书卷气,即使是小品,也自有一种“叔度汪汪,如千顷之陂”的丰采,前辈如周氏兄弟、胡适、郁达夫、林语堂、朱自清、俞平伯诸位的作品,就是现成的例子。我最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只有十六七岁,以为他的旧学根底并不深厚,后来读了他的其他著作,才知道他连经典都精通。

    对于书卷气的含义,本来用不着解释,也很难说得具体,我的意思是说,散文作家还得和旧学结点缘,使人感到空灵中自有一种酽然之味,而不流于空疏;“与公瑾交,若饮醇醪”,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文境。只是不要生吞活剥,没头没脑地抄上几句。

    因为自己爱好的研究是古典文学,现在这样说,未免有卖瓜之嫌,那也是没奈何的事,又因编者要我写几句对散文的看法,只好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算是完成“赋得”了。





就拿他这篇短文而论,其文笔像知堂,还是像鲁迅?要我判断,则更像鲁迅。



4         晚年的著作



解放后,因为上述的沉重历史包袱,金性尧与外界很少交往,散文写作也中止了近三十年。他转而埋首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文史书籍的编辑。文革浩劫,金性尧更是雪上加霜,“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搞得家破人亡。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平反,政策落实……等等,使老人精神获得极大解放,犹如“重新投胎”。他终于再度提起笔来,著书立说。



从八十年代初起,他先后出版了学术专著《唐诗三百首新注》(1980年)《宋诗三百首》(1986年)《明诗三百首》(1995年)。同时还出版了一大批文史随笔文集: 《炉边诗话》(1988年)、《清代笔祸录》(1989年)、《闲坐说诗经》(1991年)、《清代宫廷政变录》(1992年)、《伸脚录》(1995年)、《饮河录》(1997年)、《不殇录》(1997年)《一盏录》(1998年)、《六宫幽灵》(1998年)、《亡国之君》(1998年)、《土中录》(1999年)、《奸佞春秋》(2000年)、《清宫掌故》(2000年)、《三国谈心录》(2002年)、《夜阑话韩柳》(2004年)、《闭关录》(2004年)。晚年的金性尧,厚积薄发,文思如涌,如有神助,文章一篇一篇不停地写,著作一本一本不断地出。看了上面他出版的书目,你一定会感叹,他简直就是一台电脑操控的印刷机,一刻不停地高速飞转着。然而,他不仅数量惊世,而且文质更胜,可谓是“庾信文章老更成”。金性尧的著作已广受欢迎,风靡海内外,更将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传诸后世。



5          晚年的散文特色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文坛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学者型散文大行其道,学者写散文,散文学者化,迄今已汇成当代典雅散文涌现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很值得文学研究者注意和研究。而在此潮流中,金性尧的文史随笔格外引人注目,除学术性或知识性外,更有一种特色,每每化学术性颇强的文史论述而为优美隽永之散文随笔,尤显其独有的高超功力。我以为,他的一大批文史随笔显然是学者型散文中的靓丽极品,金性尧实为当代杰出散文大家。



晚年的金性尧,散文风格一仍其旧,“笔底常带情感”。明月清风,似无意中得之,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引诗征书,娓娓而道,款款而叙,依然平和洒脱。然而,毕竟饱尝风霜,阅世深究,落笔越发凝炼持重,给人以炉火纯青、达识通人之感。即便轻描淡写,三言两语,点到而止,却令人深感其力透纸背。完全称得上出语常有警辟,行文多见珠玑,更有至性至情,诚为已臻化境。



他晚年所撰,大量文史随笔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怀人忆旧”之作,多为短文,甚至极短,读来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感动之余,还耐人寻味。这样的美文,非高手实难以为之。如写其大女儿的《她才二十八岁》、《找寻》,写妻子的《一个声音消失了》,写母亲的《此时有子不如无》,写亡友的《忆苏青》、《古人坟树立秋风》,写旧事的《〈鲁迅风〉掇忆》、《关于鲁迅的四封信》等等。这些怀人忆旧的文章,若能选编成一本合集,当能流芳千古。



细说起来,自然还有很多话,但我感觉金先生散文的主要特色,还是他对文字的独特驾驭,在抒情方法和火候上的独特而恰当的把握。这如他在《风土小记》的《重印后记》(1997年11月)中所说“抒情要抒到恰如其分是要有功力的,并非有情就可抒。”他正是当代一位具有独特风格而又富有文采、功力高超的抒情散文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15:39 | 只看该作者
人文大讲堂:
题目:文以载道--纪念一代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
    主讲人:1、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袁鸿林  (金性尧学生)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金文男  (金性尧女儿)
      时间: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  领票地点:舟山剧院和图书馆门岗。联系电话:
或者:
金性尧先生1916年出生在定海,故居现在人民北路181弄2号。他幼年就读于阮氏家塾,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因缘际会与鲁迅、周作人、巴金、阿英、柯灵等文化名人有来往。出版有以反映舟山风土人情的《风土小记》一书等。建国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文革”结束后,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上百家注唐诗三百首的著作中为一流之作,至今被列为北大、清华必读书。晚年创作了《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灵》、《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等文史随笔,因为他“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与季羡林齐名的“北季南金”。
2007年7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今年是金先生逝世一周年,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文史方面的杰出成就,特邀请金性尧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袁鸿林先生主讲《金性尧一生及其著作中的若干问题》和金性尧女儿金文男女士主讲《我的父亲金性尧》。时间为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地点在舟山剧院,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往舟山剧院和舟山图书馆门岗免费领取票。联系电话:    。  
http://dhzj.sfbbs.net/?w-view-tid-671882-topage-0.html






人文大讲堂:7月13日金先生纪念会
金性尧先生1916年出生在定海,故居现在人民北路181弄2号。 他幼年就读于阮氏家塾,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因缘际会与鲁迅、周作人、巴金、阿英、柯灵等文化名人有来往。出版有以反映舟山风土人情的《风土小记》一书等。建国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文革”结束后,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上百家注唐诗三百首的著作中为一流之作,至今被列为北大、清华必读书。晚年创作了《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灵》、《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等文史随笔,因为他“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与季羡林齐名的“北季南金”。
2007年7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今年是金先生逝世一周年,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文史方面的杰出成就,特邀请金性尧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袁鸿林先生主讲《金性尧一生及其著作中的若干问题》和金性尧女儿金文男女士主讲《我的父亲金性尧》。时间为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地点在舟山图书馆,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往舟山剧院和舟山图书馆门岗免费领取票。

http://bbs.zhoushan.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闲闲书话』 2008年7月13日浙江舟山召开金性尧先生纪念会,欢迎大家参加.


天涯百宝箱:[只看楼主] [关注此帖]  
作者:fangjiaoliang 提交日期:2008-7-4 14:10:00  

??今年7月15日,是金性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定于2008年7月13日,在金老故乡,浙江舟山市定海召开金性尧纪念会。邀请金老学生北大历史学硕士、南开历史学博士袁鸿林、金老女儿金文男作主题演讲。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到时,还有《金先生纪念集》新书发布。
    参观金老故居。有兴趣的还可以去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有兴趣的联系电话:0580-2067208
                  方先生。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0863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9 , Processed in 0.17418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