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47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5 20:5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性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7月15日,正在临近,捧读如题这本于五月份刚出版的纪念集,内心颇感欣慰。作为金先生的学生,与他交往几十年,又读他二十来本著作,在我内心感受最深切的,便是他始终不渝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怀和对墨香、书斋的眷恋。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未届而立之年,即以“文载道”的笔名,先后出版《星屋小文》、《风土小记》和《文钞》三书而成为驰名文坛的青年作家。“星屋”系其书斋室名(亦偶作笔名),“风土”也可读作乡土,“文抄”自然要引经据典、搬出很多古籍。这本纪念集的取名——“文以载道”,以及由金先生家乡——浙江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所征编、由金先生生前工作过几十年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都是非常合适的。岂止合适,简直是奇妙的天作之巧合。

读完这本纪念集,深以“一代文史大家”(引纪念集邓伟志《前言》语)的评价为恰当。确实,金先生这样的一代文史大家很值得学术界重视,其一生所编撰,可谓是一份厚重难得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读者对金先生著述的逐渐了解,爱好者日增,学界也日益重视。金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受到读者空前的喜爱,《唐诗》一书已印至近三百万册,创同类著作之最。其《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三国谈心录》等专题史论,《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诗话,以及其他的文史随笔集,皆风行海内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金先生是一位颇具个人独特风格的散文大家。其风格近似周作人,并从鲁迅汲取甚多。其散文成就比诸周作人,更有发展。读其为数不少的“怀人”之作,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庾信文章老更成”,晚年的金先生,挥笔如有神助,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每每化学术性极强的文史论述而为优美隽永之散文随笔,犹显其独有的高超功力,实为现代散文艺术极品之一。其一生著述以文史为中心,由杂家而专家,由专家而大家。“北季南金”的口碑已流行多年,尽管季羡林与金性尧,所长不同,难于真正比较,但金先生在文史上的很多见解独特而重要,所涉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惟其擅长短文,难得长篇大论,一些真知灼见,往往点到为止,又零散各处;或有学人愿意艰辛爬梳、集腋成裘,阐述发挥,当能一新耳目。因时代和政治的原因,在解放后的三十年间,金先生只能长期默默从事文史编辑,然而经其所选所编所注,或留诸史册,或启一代学人,可谓功德圆满,当属现代难得之杰出编辑。人生如仅有上述成就之一,已属难能可贵,而金先生却综其为一体,集作家、编辑、学人于一身,且达到极高的境界,实令后学景仰不已。

这本天作之合的纪念集,与坊间其他名人纪念集相比,更有一重要特色,即颇有史料性研究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鹏年先生以八十多岁高龄所撰长文《文以载道  秀出天南——悼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首次公开一批颇能说明历史真相的书信,使金先生在这段时期的历史沉冤得以澄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先生曾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和《古今》等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志。因参与汪伪背景的《古今》杂志,金先生长期背负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从沈先生长文可以看到,金先生实际上是以共产党“外围”朋友的身份介入其中。沈先生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在揭示有关史实真相时,所作分析评述也堪称公允。此文当为研究撰写上海抗战时期“孤岛”文学信史所必读,更是正确评价金先生在“孤岛”时期文学上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史料。衷心希望此纪念集的出版,将能推动对金先生文学活动和一生著述的学术研究。——谨以此文作为对先师的祭礼。


(2008-6-13初稿,6-19修改)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21 21: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22:39:36 | 只看该作者
《哈利回想录(4): 金性尧先生》

金性尧先生就是前文提到的金小弟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十分敬仰的一位读书人。 我自幼喜爱中国古籍,有问津学术的兴趣,恐怕是与他有直接的关系。

在未上学前,大哥就曾带我去过金家的旧宅。有一次我还赖着不走,住了几天。那是一所位于北京西路上的二层楼独家石库门——金家祖上的遗产。幼年的记忆已不完整,而在所存的片断中,金家的小花猫,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为了捉拿它、给它绑上漂亮的蝴蝶结,我与金小弟就在这所石库门里乱折腾,结果遭到金家高寿而备受尊敬的老祖母“阿娘”的呵斥才罢手。金家大小姐(我们叫她“大姐”)的闺房——一间小小的三层阁,给我的印象是幽雅,有一种淡淡的幽香。在她的闺房里,金小弟给我示范地放了一张唱片,然后仔细地放回原处,悄悄地出去,好像我们未曾进去过一样。但印象最深的则是金先生的底楼书房,除了客厅,这是最大的一间屋——满屋子的书和一张红木的写字桌。金先生个子不高、清瘦,外表朴实,不苟言笑,一开口便是浓重宁波口音的上海话。他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也即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一下班回到家,仍是读书看报,常伴着有一枝烟燃着的烟灰缸。只要金先生回到家,我和金小弟都会自觉地不再吵闹,走路也会轻声一些。因此,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金先生是令人敬畏的,他很有学问,当然不能打扰他。

我是1965年即文革前一年上的小学。文革开始后,学校的教学逐渐不正常,以致后来又停课了。除了在外玩,在家里能做的事,便是翻阅家中的小书架。书架是大哥买的,上面放的书,自然是大哥的居多。其中就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一套《中华古典活页文选》,有散页的,也有成册的;先出的是散页,后又积集成册。成册的书上就留有送书题记,落款是“武桂芳”——金先生的太太,也就是我大哥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们都叫她“武老师”——在我心中是好母亲加好老师的形象。这套书是我文革初期常读的书,而且,时常会一边读一边自然地想起金先生,因为我当时已知道金先生就是这套书的主要编辑。这套书是我接触中国传统典籍的开始,后来读的一些国学方面的书籍,好几本也是金先生的藏书。就在我北京的藏书中,还应能找到由金先生签名的书藉。

金家在文革中是异常悲惨的。金先生因为议论江青在三十年代上海的真实情况,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全家被“扫地出门”;颇有才气而又漂亮的大姐,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服农药而亡,当时她已是一个大学的教师;二姐因为受刺激变成精神病人,迄今神志不清,她也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曾在一家企业当工程师;三姐四姐因属“老三届”,下乡去了江西。本来就不多话的金先生,变得更默默寡言了。我的难兄金小弟,在学校受了委屈,也不敢让家人知道,大热天穿的衬衫,也要把长袖子扣住以遮掩手臂上的伤痕。这种状况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出现转机。

金先生被平反后,三姐四姐回到了上海。北京西路的旧宅,部分地归还了金家,变成了与人合住。归还后,我还去过几次,但说实在的,幼时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已荡然无存。但金先生变得平和了,话仍不多,但每次见面都会同我聊上几句。

1979年,我去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硕士,偶与金先生有书扎往来。有次,去沪探亲,得知金先生要在出版社里给年轻编辑讲课,我也去听了。颇觉其学问功底的深厚,谈到古书中的一些典故,广征博引,信手拈来,言谈之中也不乏学术上的幽默。可惜,我叫“金先生”那么多年,却是第一次亲耳聆听他讲学问。后来,在他家中,他还专门为我讲课,他的日记中也曾记有其事。

也是在北大读研期间,收到金先生寄赠的大作《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此后该书不断再版,甚至还有其他出版社的再版,印数已逾二百万册。唐诗宋词,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注解本,实在太多。但说不客气的,都是抄来抄去,唐诗方面的注解,没有一本能出其右者。金性尧先生确实是这方面的一个专家,一个认真的读书人,一个认真的编书人,也是一个认真的写书人。


(2005-12-28)
——这是一篇发于网上的旧文,此次重发,文字上稍有订正。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15 23: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我希望在博客加您为好友,请接受,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23:39:19 | 只看该作者
已加为好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9:33:35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1)


文载道《星屋小文》(文学小丛刊第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1年)六月出版。此书的编辑者为现代大文豪巴金。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集子。六十余年后,金性尧曾撰文回忆此书的出版:

记得有一天,我向巴金先生随便说起,我想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一本书,除了杂文外,还有几篇散文。他点点头,说一声“好”。回到家里,便把剪贴下来的文字整理一下,大约五六万字,书名想来想去想不好,后来想起黄仲则的名句“一星如月看多时”,就提名为《星屋小文》。第二天,就送到出版社。

不想过了两天,巴金先生亲自来到我家里,拿出两篇说,:“这两篇不要收。”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是谈上海的周氏兄弟弑父案,还有一篇就记不起了,我嗯的一声收了下来。这本小书的出版经过就是这么简单。

……这样一位前辈作家,为了删去两篇文章,竟亲自来到一个年轻人家里,除了抽取这两篇外,其他就什么也不改动……(忆《星屋小文》,《闭关录》)

在这篇回忆文中,金先生还提到“文载道”笔名的首次使用,起于“《文汇报》上记录斯诺演讲时”。七十多年过去了,此书时下已很难寻觅。承蒙“三姐”(金文男)不久前赠我此书的复印件,又专门托我大哥捎来,使我有幸一睹。见复印件上有“沈鹏年”印章,那么,得之于沈先生的藏书——又添了一段文缘。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16 09: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5:23:0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2) (2008-06-16 15:06:32)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继《星屋小文》之后,金性尧又同时出版了《风土小记》和《文抄》。



文载道《风土小记》,辽宁教育出版社作为“新世纪万有文库”重印于1998年12月,重印根据的是太平书局1944年在上海出版的本子。《文抄》北平新民书馆1944年出版,周作人为其作序文,此后未见重版,现在非常难找,查网上,曾有人拍卖过,出价便在800元,真是物以稀为贵。作者在《风土小记》的《跋》中说:“收集在这册子里的,一共有二十一篇小文,约十三四万字,篇数凑巧跟《文抄》相同。……《文抄》是说理多于抒情,而本集则抒情多于说理……”



如果说,《星屋小文》多少留有初出茅庐的稚拙,那么,到了《风土小记》和《文抄》,则已基本形成了作者后来所特有的散文风格,当时作者只有28岁,他在《跋》文中说,“算起来,我和文字的葛藤居然也有十年以上了”。这十多年的笔耕,除了作者与他人(巴人、风子、柯灵、周黎庵、孔令境、周木斋)的合集如《横眉集》和《边鼓集》外,主要的收获便汇集在这三本集子中。作者的文体,尽管不能明确分类,但大概可分为抒情散文(如《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史随笔(如《文抄》)和杂文(如《横眉集》和《边鼓集》)。此时文载道之名已驰誉文坛,已为上海抗战时期“孤岛”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之一。

(2008-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7:13:52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3) (2008-06-17 14:17:22) [编辑][删除]
<script></script>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金性尧《三国谈心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之前,曾于2002年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并被评为当年台湾“国家图书馆”的代表性图书。原台湾远流出版社主编、著名文人傅月庵先生倾情推荐此书,并为之作序文《导读:一分明月一分书》。傅先生在文中说:“两岸开放以来,图籍互通,硕学大儒如陈寅恪、钱钟书的‘惊世’文章故不必论,真正让人折而又每每有‘惊艳’之感的文史随笔作家,数来数去,我的最后名单中,竟不外乎金性尧、黄裳、张中行、谷林、常风这几位老先生。”



此书为考评三国文史的随笔文集。近几年,三国历史又成为谈论的热点。可作者出版此书,并不是为赶热闹。细看金先生一生著述,对研究三国历史的兴趣则贯穿一身,《文抄》就已在谈论,而在他最后一本文集《闭关录》中,仍有两篇谈论三国史事。实际上,此书汇集了他散见于各本集子中关于三国文史的文章。此书的结集,充分体现了作者“由杂而专、由专而通”的特点——文史相通,而且天衣无缝。另一个特点,便是深入浅出,如老人聊家常、讲故事,因此定名“谈心录”,实在很恰当。



目前,此书正在网上被热读。喜欢此书的朋友,别忘了作者仍有一些谈论此时期的文章散见于其他集子而未收入此书。比对其他集子,作者在汇集此书时曾对原文有所增删和调整。



顺便说一趣事:小女爱读《三国演义》,最近读《三国谈心录》,金先生的文笔吸引她去读《三国志》及其他书,写出札记一篇,要与金先生“商榷”。金先生有灵,一定会笑纳这个徒孙。



附小女的文章:

《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2:45:54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4) (2008-06-18 11:11:33)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金性尧《清代笔祸录》,(百家文库*史论集),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7月出版。相隔十年,经扩充和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纳入“文苑春秋随笔书系”,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以《土中录》书名,于1999年3月出版。《清代笔祸录》书末,原附有一《简表》,于读者翻检,颇为方便,可惜《土中录》未收。如以后再版,或编全集,我还是建议将《简表》收入,并作相应调整。



这是一本清代文字狱的专题史,以金先生擅长的随笔形式写成,但却是一部功效上佳、奠定金先生作为文史大家的代表性力作之一。迄今,这也是文字狱专题方面最完备深入的著作。



《清代笔祸录》《前言》说:“本书写作于一九八八年秋天……四十年代时,就想写一部中国文字狱史。”查历史资料,金先生确曾以笔名“辛奥”撰写《民国的最大一部禁书》一文时,提到“笔者久有意于《中国笔祸史》(或作文网史)之编写,唯以学殖,资料,识见种种限制,终至曳白至今。”此文刊于1948年8月上海出版的一本《好文章》杂志(共出四期)。那么,写这部史,乃是他半个世纪的心愿和心血了。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评论(2)| 阅读 (7) | 收藏 (0) | 分享 | 举报
前一篇: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3)


评论立刻加入动感音乐加油团,奥运门票轻松拿! 发表评论

黄波但却是一部功效上佳、奠定金先生作为文史大家的代表性力作之一。迄今,这也是文字狱专题方面最完备深入的著作。
_此论似稍过.金先生这本书,我倒觉得太拘谨了一些.
(2008-06-18 12:26:58)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
()
博主呵呵,很高兴有朋友来一起品评。
(2008-06-18 12:39:27) [删除]
博主回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5) (2008-06-19 02:13:51)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金性尧《清代宫廷政变录》(百家文库),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后改书名为《清代宫廷政变纪要》,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4月再版。我手头只有《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两种版本,有何不同,难于对比。鉴于后者仍用92年初版时的《前言》,而并无后记之类的补记说明,故判断只是易名而重版了,书中内容当无不同。另外,台湾知本家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的《清,无情最是帝王家》,当也是此书的易名重印。

金先生在上述《前言》中说,“本书与拙著《清代笔祸录》是姊妹篇。《笔祸录》写的是皇帝对付士人,本书写的是皇帝对付家人,都是皇权下的产物”。此书同样也是金先生的一部史学力作。

金先生对于历史,上至先秦,下至近现代,几乎无所不谈。但我感觉,他对于清史可谓“情有独钟”。尤其对宫廷秘史、各类掌故,兴趣犹深。兴致浓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仍属旧派史家风尚。《政变录》经常会引邓志诚、孟森、陈寅恪,也提商鸿逵。吾生也晚,前三位大家是无缘得见了。但在北大读研究生,倒是聆听过商先生的清史专题,尤其对他津津乐道孝庄后留下深刻印象,时隔二十多年,仍记得商先生称她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赞扬她甚至不惜“以下嫁来作为高明的政治手段”。同样,读金先生《政变录》也有此感。历史的隐秘沉重,在他笔下便成了生动活泼,能让你感受如同观看电影,历历在目,鲜活难忘。这可能就是此书一版再版、风行海内外的原因吧。

将尘封的历史写活,需要深厚的功底。读金先生怀其先师忻江明先生的《絮叨》(《一盏录》),知其十多岁时就已在探究孝庄后有无下嫁之事,并为此向前清进士忻老先生请益。由此观之,金先生厚积薄发,其功力自然非同一般。当然,可能是因为题材不同,《笔祸录》就像有的读者所说,要写得凝重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5:37:34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6) (2008-06-19 13:54:15)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金性尧《六宫幽灵》(1998年9月)、《亡国之君》(1998年9月)、《奸佞春秋》(2000年4月)、《清宫掌故》(2000年4月)。此四本书为小开本的小册子,字数介于三四万字。编入“茗边老话”丛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四本书均由可单独成篇的随笔组成,除个别新作外,基本都从旧作中选出,如《清宫掌故》便选自《清代宫廷政变录》。仔细翻看玩味这四本书,我觉得,须注意老人晚年写作,并非东一枪西一棒。初看,似乎尽是一些关系不密而篇幅又不大的随笔,但结集在一起,却浑然成为一些很好的专题。显然,老人心内,自有若干选题,分解而作,便为单篇随笔,集而合一,自成主题。此外,这四本小集,颇能体现他晚年历史随笔的一种隽永之味,文笔优美,情趣优雅,风格独特,实为金先生所特有的学术性散文代表作。在我看来,也是现代汉语典雅散文极品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1:36:0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7) (2008-06-21 20:19:38) [编辑][删除]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伸脚录》(书趣文从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1996年6月重印

《饮河录》(学术随笔文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不殇录》(倪墨炎主编“书由丛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一盏录》(当代学者文史丛谈)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闭关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以上这些均属金先生晚年文史随笔的结集,其中也有若干篇感人至深的怀人忆旧的散文,从出版社的档次和所录丛书的影响,皆能看出学界和读者对金先生的文史随笔已有高度的重视。这些文集中有一些彼此相重的篇什,有些后来又抽出来编成前述的一些专集,如《三国谈心录》等。可惜,正如老人所预感的那样,《闭关录》成了他的关门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2 , Processed in 0.15935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