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轉貼]牟宗三: 中国所以不出現逻辑数学科学之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3 23: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宗三

概念的心灵与智之直觉形態及知性形態:中国所以不出現逻辑数学科学之故

  西方的文化生命,其背后不自觉的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分解的尽理之精神,其透現在外面,根本就是一个概念的心灵(Conceptual mentality)。(其直接的切义是表現在成逻辑数学科学处。至於在宗教与政治方面,則是其借用义。)因为在智之观解中,智之机能特別彰著,故其使用概念的心灵亦特別显明。然而在中国﹐因为智未从仁中独立地彰著出﹐故其概念的心灵亦特別不显﹐而且不行。概念的心灵就是智之「知性形態」 (Understanding-form)。

  在中国,无论道家,儒家,智之知性形態始終未转出。我在這裡,可先畧述道家。在道家,无论老子的道德經或莊子(指书言),从知性到超知性這个转进的 关节处以及超知性界,都意识的很清楚。(道家虽有其修养工夫以及其說明此工夫的观念理路,然其表示此工夫与观念理路性是从知性转至超知性一面說,此則与儒家不同处。)老子道德經开头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与不可道,他意识的很清楚。如果用現在的話說出來,可道世界就是可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謂的世界,而此世界必为現象世界,而使用概念去论謂的主体就是知性主体,即表現为知性形態的主体。在主体方面,使用概念,必遵守使用概念的理路;在客观方面,用概念去论謂皆有效,即皆有確定而恰当的指謂。譬如方当方的,圆当圆的,上当上,下当下,皆不可乱。不可道世界就是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謂的世界,而此世界必为本体世界,即老子所說的「道」;而主体方面則必为超知性主体,此在道家即說为无思无慮,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心之因应,用今語說之,則名为「智的直觉」。(智的直觉,非感触直觉。Intellectual intuition, not sensible intuition)。道家于超知性方面,能正面而視,发揮的很尽致。道德經的作者很能知道「道」這个本体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謂。例如「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這就表示說:道,从上面說,亦不見得是皎亮,从下面說,亦不見得是幽昧。昧而不昧,皎而不皎。馴致亦无所謂皎,亦无所謂昧,亦无所謂上,亦无所謂下。同理,首而非道,尾而非尾,前而非前,后亦非后。馴致亦无所謂首与尾,亦无所謂前与后,是則上下皎昧,道尾前后,諸概念,皆不能有確定而恰当的指謂。用上一个概念,即須否定此概念而显道之性。這种用而不用以显道之性,按照西方哲学,我們可以叫它是「辯証的论謂」(Dialectical Predication)。這种超转,就叫做「恢詭譎怪,道通为一。」恢詭譎怪,简名为詭譎,亦即莊子所說的「弔詭」。恢詭譎怪有遮表兩面的意思。从遮方面說,按照一定标准而來的相对世界都是沒有准的,依此都可予以大顛倒。而此大顛倒,自知性范围观,即恢詭譎怪矣。但不經此一怪,則不能通为一而見本真。从表方面說,這种詭譎即显示道体之永恒如如。而詭譎或弔詭,在英語即为Paradox,而此弔詭即「辯証的弔詭」(Dialectical Paradox)也。

  由以上可知,道家致於超知性境界以及对「超知性境」之思維法,皆意识的很清楚。可是对于可道世界以及知性范內的事,則不能正面而視,不能道出其詳細的历程以及其確定的成果,而只模模糊糊地順常识中有這么一回事而囫圇地摸過去。這就表示:概念的心灵未彰著出,而智之知性形態亦始終未转出。是以知性中的成果,即逻辑数学科学,亦未出現。這一层領域完全成了一片荒涼地,意识所未曾貫注到的地方。要超過它,必須經過它。而且在經历中,必須把此中的成果能产生出來。如此,「超知性境」亦因而充實明朗而有意义。這叫做兩头双彰。否則,知性領域固荒涼,而「超知性境」亦暗淡。此中国文化生命裡高明中之憾事也。

  儒家继承二帝三王历史文化之传統而立言,其用心別有所在。他們对於知性領域內的事,順俗而承认之,不抺杀,亦不顛倒,但亦不曾注意其詳細的經历以及其確定的成果。因为他們的用心是在道德政治,伦常教化,不在純綷的知识。故对於知识以及成知识的「知性」从未予以注意。(只有荀子稍不同。但荀子這一面在以往儒家的心思中亦不予以注意而凸出之。)他們之透至「超知性境」,亦不順「从知性到超知性」這一路走。此与道家不同处。他們之透至超知性境是順尽心尽性尽伦尽制這一路走,此是道德政治的进路,不是认识论的进路。他們由尽心尽性而透至超知性境,是以「仁」为主,惟在显「德性」。唯德性一显,本心呈露,則本心亦自有其灵光之觉照,即自此而言「智」。此「智」即在仁心中,而仁心即为道德之天心,而非认识的心。此亦与道家不同。道家順「从知性到超知性」一路走,故虽至超知性之「道心」,而其道心亦仍只是「认识的心」。即:只是一片乾冷晶光的圆鏡。道家始終未转至性情的仁心。此亦可說有智而无仁。此其所以为道家,以前斥之为异端处。儒家由尽心性透至「超知性境」所发露的「智」亦是「圆智」,但不是乾冷的,而是有「仁以潤之」的。

  可是我們在這裡就注意這仁心中的圆智亦是智之直觉形態。(知性形態的智是「方智」。)孔孟俱仁智並讲。仁且智圣也。孔孟俱不敢以仁且智自居。敢不敢是另一回事。我們這裡是注意此种智的意义。孔孟之智俱是圣贤人格中的神智妙用,即是仁心之智慧,总之則曰德慧。论語载:「樊遲問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謂智矣。」這只是孔子隨机应答。而其所显示之智之意义,亦只是通曉分际。這还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智。论語又载:「樊遲問仁,子曰:爱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达。子曰: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鄕也,吾見于夫子而問智。子曰: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眾,举皐陶,不仁者,远矣。湯有天下,选于眾,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這是就「知人论世」以言智。通曉分际之智,知人论世之智,俱是一种智慧之妙用,非逻辑数学之智也。

  对于仁智,吾嘗各以兩語說之。仁以感通为性,以潤物为用。智以觉照为性,以及物为用。仁是本。寡头的智是道家的智。有此本,則智不乾不冷,不虛幻,不遊离,故不成「光景」。(光景,宋明儒者雅言之。拆穿光景是圣贤工夫中一大关节。)隨仁之潤澤而无微不至,无幽不明:智之所至,即仁之所潤,故不乾不冷。貼体落賞,故不穿凿。不乾不冷,故不为賊。故摄智归仁,仁以养智。仁为本,故「仁者安仁」。智为用,故「智者利仁」。孔子又言「智及仁守」。此虽自功 夫或自有仁有智的人而言之,亦通于仁智之本性也。

  此种圣贤人格中或悱惻之仁心中的圆智神智,易經系辞传亦盛言之。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則易知,简則易从。」乾代表心灵,创造原理,故曰:「乾知大始」,而其知又以易知,是則乾知即具体而圆之神智之知也。又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几而作,不俟終日。…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又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爱。」順此而进,义蘊无边。我這裡只說,此种仁心中的神智圆智,其及物也,是一了百了,是一触即发而頓时即通于全,這裡沒有過程,沒有发展。复次,是具体的,且不是抽象的,故順几而转,无微不至。這裡沒有概念,亦沒有分解与綜和。故曰:「直觉形態」。

  此种直觉態的智,如用西方哲学术語言之,即是:其直觉是理智的,不是「感觉的」;其理智是直觉的,不是辨解的,即不是逻辑的。可是這种智,在西方哲学家言之,大都以为只属于神心,即惟上帝之心灵始有之。而人心之直觉必是感觉的,其理智必是辨解的。他們把圆智只属于神心,而於人心之智,則只言其知性形態。此固可以彰著「知性主体」,而特显「概念之心灵」,因而亦能产生逻辑数学与科学,然而人心之超知性一层,則彼不能通透,是固其文化生命中本源处之憾事也。反之,中国文化生命,无论道家,儒家,甚至后來加入之佛教,皆在此超知性一层上大显精采,其用心几全幅都在此。西方所认为只能属于神心者,而中国圣哲則认为在人心中即可转出之。此还是跟「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來。而人心之转出此一层,則即曰天心或道心。因之其所显之智,吾人亦得即以圆智或神智名之。

  依西方哲学,人心之知性,其了解外物,而成知识,一方必須有「感觉的直觉」供給材料,即依感觉的直觉而与外物接,一方知性本身之活动亦必須是辨解的,即遵守逻辑的理路的,因亦必使用概念。這是总持的說法。进一步,知性之成知识,在其使用概念以辨解的過程中,必依据一些基本的形式条件,此亦曰范疇,此如时间﹑空间﹑质﹑量﹑因果﹑等。即知性之了解外物必通過這些形式条件始可能。但是神心之了解万物,既不是感觉的,亦不是辨解的,因而亦不須使用概念,亦不必通過时空质量因果等形式条件。這与上帝之統馭世界之不需有国家政治法律的形式同。(关于此层,下节论之。)而中国之圣贤人格中之圆智妙用亦同样不是感觉的,辨解的。我們也可进而說,亦同样不須通過时空质量因果形式条件。(在佛家,如转出勝义現量或般若智时,亦不須通過這些形式条件,故佛家名這些形式条件皆为分位假法。)故在中国文化生命裡,惟在显德性之仁学,固一方从未單提出智而考论之,而一方亦无這些形式条件諸概念。同时一方既未出現逻辑数学与科学,一方亦无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此一環之缺少,實是中国文化生命发展中一大憾事。我們即由此,說它的发展之程度及限度。

  智,在中国,是无事的。因为圆智神智是无事的。知性形態之智是有事的。惟转出知性形態,始可說智之独立发展,独具成果,(即逻辑数学科学),自成領域。圆智神智,在儒家隨德走,以德为主,不以智为主。它本身无事,而儒者亦不在此显精采。智只是在仁义之綱維中通曉事理之分际。而在道家,无仁义为綱維,則显为察事变之机智,转而为政治上之权术而流入賊。依是,人究竟是人,不是神,人间究竟是人间,不是天国,而无事之圆智神智亦只好在道德政治范围內而用事。

  一个文化生命裡,如果转不出智之知性形態,則逻辑数学科学无由出現,分解的尽理之精神无由出現,而除德性之学之道統外,各种学問之独立的多头的发展无由可能,而学統亦无由成。此中国之所以只有道統而无学統也。是以中国文化生命,在其发展中,只彰著了本源一形態。在其向上一机中,彻底透露了天人貫通之道。在本源上大开大合,一了百了。人生到透至此境,亦實可以一了百了。而即在此一了百了上,此大开大合所成之本源形態停住了,因而亦封閉了。然而人不是神,不能一了百了。人间是需要有发展的。它封住了,它下面未再撐开﹐因而貧乏而不充實。中国的文化生命在其发展中﹐只在向上方面撐开﹐即:只在向上方面大开大合而彰著了本源一形態,而未在向下方面撐开,即未在下方再转出一个大开大合而彰著出属于末的「知性形態」与国家政治法律方面的「客观實践形態」。(此亦属于末,此层下节再說。)中国文化生命迤邐下來,一切毛病与苦难,都从這裡得其了解。了解了就好辦。

  我在本节說明了中国所以不出現逻辑数学科学之故。我們現在讲科学必通著逻辑数学讲,而且必通著「知性」讲。疏通西方文生命如此,疏通中国文化生命亦如此。惟通著「知性」讲,方可以知出現不出現完全是发展中的事,不是先天命定的事。如是,則其出現之理路,即可得而言。

《歷史哲學》﹐第三部﹐第二章﹐第三節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4503&page=1&extra=page%3D1#pid12181953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14 13:50:0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融合,同过去相对独立的文化有本质区别。过去并不能说明将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32 , Processed in 0.32426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