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界一般认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出自孔子之孙子思之手。
子思自小就很有志向。据说有一次,孔子在庭园里仰天长叹,子思路过撞见就问为什么?孔子说:你是孩子,讲了你不懂。子思说:我常听你说,做老爸劈好的柴,做儿子的不能挑起来走,就叫不肖。我害怕自己成为不肖子孙,所以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孔子听后高兴地说:祖业不废,后继有人,我不再忧虑了!
子思成人之后,孔子早已过世,他就拜孔子的弟子曾子为师,深入学习儒家学说。学有所成后,也著书立说。可惜子思所著之书,绝大多数都遗失而未流传下来。
子思可能性格严肃,爱沉思冥想,他写的《中庸》内容抽象,深奥难懂,所以他被后人称为“理学家”,按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学术风格有点类似西方的康德、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的意思。
子思的《中庸》主要谈修身处世、治国安邦的最高理想——“中庸”。按中庸的标准去做,即为“中庸之道”。
在现实的社会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常被人与世俗的“折衷主义”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读者看完下面我虚构的故事,就能将两者区分开来:
大陆某城市的某药店销售一种新药,该药成本一千,市场价为一千五,老板定价二千,生意不错,财源滚滚。某一顾客来买该药,还价一千,老板咬定二千,于是双方你让一点,我加一点,最后以折中价一千五成交。又一女孩,为其病父买该药,老板见其模样贫困,大发慈悲,以一千三价格卖给女孩,同时索要了女孩的家庭地址,每次义务送药上门。女孩父亲病愈后,为表达感激之情,送给该药店一面绣有“为民服务,全心全意”的锦旗。但该锦旗日后时常被人扯下,因为时常有以二千高价买下该药的顾客发现可以用一千五买到该药,愤愤不平上门要求退款;与药店争执不下,顾客便有过激行为,认为“为民服务,全心全意”纯属欺诈。此类纠纷激化之后常由警察出面解决。
通过以上故事中的事例可以看出,老板谋取暴利,宰客太过,违反了中庸之道,是一切纠纷的根源;与顾客讨价还价,折中成交,纯系商业行为,归属“折衷主义”;同情女孩,卖药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合乎“中庸之道”。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应该是一种以善为核心的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和谐之道。一般来说,哪儿有善心,哪儿就有中庸,就有和谐;哪儿缺乏善心,哪儿就无中庸,就无和谐。人是最自私的,如果人人学点中庸之道,人人作事能为他人考虑,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所以子思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是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生命的根本,“和”是天下万事万物相处的原则,人若能将中和(即中庸)的道理推而广之,那么,天地一切各得其所,万物也就各遂其生了。
从子思的《中庸》中,可以发现中庸之道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庸之道合乎人的本性。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意思是按照人的善良本性做人处事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符合上天的意思;帮助人恢复本性,让人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就是教化。
第二个特点是中庸之道自低至高,自近至远,一直到不可知的境界。《中庸》中说:“君子之道弗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大意是君子遵行的中庸之道,作用广大,但却通向无穷。中庸的道理可以被没有知识的普通男女知道,但它的精致之处,连圣人都一无所知;对于浅近的中庸道理,普通男女都可以实行,但要达到这些道理的最高标准,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做到。
子思在《中庸》中,归纳了几种被宋代理学家称为“孔门心法”的“率性”“修道”的方法,如: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慎独、孝、礼、正已而不求于人、诚,等等。其中“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中庸之道从低做起最方便最易行的法门,如药店老板自己不愿被人宰,也要将心比心,不要去宰他人。
子思在《中庸》中记载了一些孔子生前对中庸的赞美。首先,中庸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孔子说自己按中庸的标准做得不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其次,中庸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事之道,孔子说它“无过无不及”;最后,中庸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天人和一的境界,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
现代社会唯利是图,道德贬值,人几乎已成为经济动物,离古人中庸之道的航线偏差角度越来越大,背“道”而驰的距离越来越远……
若要实现和谐社会,首先要校正人心的罗盘,不能走一切向钱看的极端,要朝“利”的反方向“义”偏一点。
私塾张老师写于2006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