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孩子在碰撞中学会交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4 13: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家长培养孩子时,没有“社会化”的意识,为让孩子好好学习,或怕出去闯祸,喜欢将孩子关在家中;或只希望孩子和成绩好、家境好的同学玩,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围。

南京心理咨询师金利波告诉我们,心理学认为: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他律道德);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则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自律道德)。

如果在他律时期,父母内定了一个不科学的交友方式或标准,10岁之后,他很可能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自律道德,而产生交友障碍。

小学生交友,肯定会发生磨擦、打斗等碰撞,若引导得好,“碰撞”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机会。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折期。

个案:小学三年级的小晖,家境好,成绩好,但朋友少,有个原因是妈妈要求他只和家境、成绩好的同学交往。

小学一年级时,小晖过生日,同座送给他一个生日礼物,他一看,只是一张自制的贺卡,不屑一顾地说:“我不要,妈妈说便宜没好货!我妈妈从日本给我带礼物了,可贵呢!”

妈妈要求他只和家境好,成绩好的同学来往,他的同座就是这样的同学,但是同座却不喜欢和他玩,有时还故意冷落他。如,有一次同座的妈妈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些热带水果,让他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同座给很多同学都分了,但就是不给小晖,还对他说:“你说的非‘必胜客’不吃,这水果很便宜,你不会要吃的。”其实小晖非常想尝尝那热带水果。

有位成绩很差的同学,一次唱歌比赛得了一等奖,他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同学们却视他为明星;而他吹自己的衣服怎么名牌,同学却不爱听。

点评:父母若以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为理由限制孩子的交友面,肯定会让他产生交往障碍。若到了中学,自我意识已经形成的同学,肯定会有意地排斥他,嘲笑他、捉弄他、孤立他,一个人没有了朋友圈,将倍感孤独,以致非常痛苦。带着童年产生的交往障碍步入成年,步入社会,会导致职业空间里人际关系的紧张;在择偶时,他们也会用过分挑剔的眼光选择伴侣,从而给婚姻生活蒙上阴影。 总惹小朋友哭

个案:小学二年级的小强,现在一放学就会被妈妈关在屋里做作业,不许下楼去玩。
一开始妈妈还是让他下楼的,但他一下楼,就会把其他小朋友惹哭,于是邻居上门告状,感到很丢人的父亲,就会狠狠地把小强打一顿。妈妈心疼儿子,所以就不许他再下楼去玩了。但他嘴啃铅笔,百无聊赖,根本做不进去作业。

咨询师问小强:“你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小强总是一脸茫然地说:“我根本就没有打人啊!”原来一下楼,看见小朋友,小强非常高兴,总会很亲热地不是拍一下对方的头,就是拍拍人家的脸,表示亲热,想和人家一起玩,但因为他的手很重,会把人家打得很痛,而大哭起来。 点评:小强的“友好”,被视作打人,如果父母因为担心邻居来告状就把他关在屋里,他们生命中攻击的本能部分,就没有机会与社会进行磨合、碰撞,那他永远无法学会怎样和人交往。如果母亲告诉他可行的交往方式,如,对小朋友表示亲热、友好时,不要动手,因为你的力气太大,人家会感到你是在打他,你只要热情地说:“让我们一起玩好吗?”就可以了。这样,小强就会通过具体的事例,学会和人交往,而成长起来。

被小胖墩欺负

个案:小学三年级的小伟,以前因长得瘦小,经常受同学欺负,妈妈教他要“先礼后兵”,现在他已能保护自己了。

小伟上一年级时,妈妈听另一位家长说,她看见好几个同学将小伟推倒在地上,还踢他。妈妈并没有到老师那去告状,而是问小伟:“你被人家欺负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小伟说:“我在想,要是妈妈和爸爸出现就好了!”妈妈说:“在这种时候,我们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你得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对男孩子来说,一定要表示强大,人家才不会再欺负你,但,一定要先礼后兵。”

有一天课间休息,班上一位身高体胖的同学把在门口,不管是谁出去,他都会踢人一脚,很多同学想上厕所,却不敢出去。小伟走上前去说:“你要是再不让开,我就狠狠地踢你!小胖墩蛮横地将身体张成个大字说:“你敢!”小伟说时迟,那时快,立刻狠狠地踢了他一脚,并问:“你让不让?”小胖墩愣了一下说,说:“那你出去!”但小伟并不走,而是对里边的同学讲:“他若不让,我们一起踢他!”

现在小胖墩再不恃强欺弱了,还和小伟成了好朋友。

点评:孩子被欺负,也可以成为成长的契机。看到孩子被欺负时,父母应该面带微笑,这样可淡化孩子被欺负后的不舒服的内心感觉;否则会让孩子更加紧张无助、焦虑不安,,如果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而将他关在家中,那么孩子永远也无法学会如何平等交往、自我保护。父母若上前去替孩子打抱不平,也不可取:、人际交往,需要孩子在真实生活的碰撞中,揣摩拿捏、模仿学习、掌握提高。这些过程,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必然过程,是孩子自己成长的过程。

约同学捉蟋蟀

个案:小平妈妈认为小平已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以单独外出活动了,但对他有个要求,就是不管到哪,都要告诉家里。

有一天小平问妈妈:“有位同学过生日,请我参加,我参不参加呢?”妈妈说:“既然受到邀请,就去吧,但怎样回来呢?”“晚上8点,他妈妈送我们回来。”小平妈妈立刻给同学的妈妈打电话,表示“谢谢”。后来小平被送回来时,也学妈妈的样子,下车就表示谢谢。

上个星期天小平和一个同学约好到离家很远的清凉山去捉蟋蟀,但那位同学的爸爸却不放他出来。妈妈就给那位同学的爸爸打电话,问其原因,同学爸爸说:“孩子太小,我不放心,等我有时间带他们上山去玩。”小平妈妈说:“你老不让他单独出去玩,他就老也长不大。”

小平出门前,妈妈说:“你们若说是6点钟回家,就要把握好时间。如果你们从家到清凉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那5点30分之前一定要往回赶了,否则,回家太迟,我们会很着急的。小平为不让妈妈着急,在5点20分就往回赶了,怕万一在路上遇到什么事,耽误了时间。

点评:放手让孩子在碰撞中学会交往,不等于放任不管,而应像小平妈妈那样随时引导,如,要学会“谢谢”等:放手时,一定要掌握“知情权”,要知道孩子和谁交往、到什么地方去等,让孩子在父母的宏观掌握中,学习人际交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4-25 18:47:57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有道理,但还是不敢放手,就怕出现意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36 , Processed in 0.08033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