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天津清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7-30 15:40:45 | 只看该作者
惭愧,厮混了这么久才来开看牟宗三先生的著作。
外延与内容真理这个勉强把握得住。
另:空就是具体的普遍的那个普遍,假就是就是落到实际,各人各事中呈现出来的那个具体即:所以菩薩對於特殊的法有具體的知識,即于29楼所表述者是否?

关于“到了第三讲又看得很开心了。特别是圣人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个天理,于名物度数并不一定能全知。解惑了。”表述得不够充分,不过正是想要说明除此天理之外,纵算于此天理明白圆满,于实事处尚需具备一定知识,近几日看读经交流网一些争论,初时也有一定的疑惑,在这里也算解决了。
于此天理知一分,则能借此一分于事事物物处尽其一分天理之心。对30楼,我是作这样理解的。

愿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7-30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佛家重证量,所以后学以下见地均为一智测,或个人之理悟,实算不得数。但就君所问,略言之以相互切磋学习。

佛家特点在于性“空”,证到空性为第一步破初关,悟后起修乃开始正修。证空性之前皆为加行工夫。此在禅宗中尤为关键,名生死关。净土则把修行步骤推迟到极乐世界去实施。但证到空性仍要发菩萨大愿,慈航倒驾度众生。最终必需在假有中打磨成佛。悟后起修又曰借假修真,空性在这个层面才可说于具体中现普遍,于普遍中现具体。亦可说:佛说具体即非具体是名具体。佛说普遍是名普遍即非普遍。

儒家“仁”或程子之“天理”或阳明之“良知”也是先要悟道,先要识取,此也为儒门中初关。儒门亦有“识得良知方成人”一说。天理重体贴天心,与自然宇宙之冥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人类看天看地才有的体悟。而禽兽无之。天理只有透过人性之流行,才称之为天理,即在具体的事事物物显现它的普遍性。

所以天理并非知一分,尽一分。它不是个悬置的静态,等着我们去认知。天理之流行一定是理、事、情一体立体地呈现,稍微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天理呈现一分,于事事物物就实现一分。

于知识的学习,也是天理之命令。如父母爱孩子乃天理,此天理命令我们学习如何抚养孩子,如何教育等等。无人逼迫,自己自觉如此,此为天命。爱孩子之天理是心性之事,落下来如何抚养和教育乃是知识的事。如果顺此天命,即使孩子脑瘫亦不会放弃。不是有些家长因为孩子久病成良医吗?如果父母对孩子教育麻木无感触,那么此乃是顺人欲,而非顺天理,此父母不会主动学习什么,而是不断为自己寻找借口。

我亦愿勤学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7-31 11:14:5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疑惑就在于此,觉得以此具体的普遍来演说“空”或者“生死关”,好象有点概念化了,一时反而不知所措,觉得此处的“普遍”是否要在诗文里的一些“真实、普遍”,人生之悲欢离合那些真实性再向上转去。我此处所说的普遍尚然是在小乘的空这里说。
谢谢果行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7-31 12:42: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由“周文疲惫”开出儒道墨。则儒道墨之判了了分明。
“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
对于道家超于人文开出一个境界来的说法不了解,暂时模糊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7-31 12:46: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讲,仁是个心是个理是个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7-31 13: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 stffa 的帖子

牟先生在此文中乃作一哲学论证,没有具体阐述,您以后可以看看牟子的《佛性与般若》,不过惭愧得很,这本书我从来没看完过,概念太多故。

您的疑问虽叙述不太清晰,但我猜您不是理路理解问题,而是实修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牟先生书里可能找不到答案,反而会越看越迷糊。实修还是遵循具体选定的法门,按部就班做加行工夫较实在。有疑问可以请教师父和同修,相互增益。

佛门最让我尊敬的是实修实证,不到某个境界不说那个境界的话。“空”实乃“性”空,这在哲学兴趣上可以作一讨论,如果落到实修,这都是闲言语,属戏论。某实不敢乱指点。

不过,如果就理路来探讨,您的疑惑是否这样表述:人生悲欢离合真实之具体性如何演说“空”此普遍性?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没悟到性空,没到那个境界,怎么说怎么错。空性不可思,连议都不可,所以说不可思议。其实我的理解是在没悟到空性前,我们可以用“去执著”强为之言。悲欢离合乃真实具体,凡夫实不能体会此为幻化,凡夫看来是实有的存在,无论怎么用工在意识层面翻转否定,它还是真实存在。我们不能把“空”作为工夫手段,而是把“破执著”作为手段,力求达到真如境界。

如悲欢离合此实有,我们肯定此情乃真实无疑,该悲即悲,该喜即喜,只是我们可以了知此因缘聚会之无常,缘起缘灭,那么我们可以不那么粘滞不休,牵扯不断,不太过于执著,当即放下,即会由沉迷于悲喜转为开阔轻安。当然这些说来容易,实修起来难,小境界可能还扛得住,稍大境界则迷于其中不得自拔矣。所以牟先生说:当业力冲着你时,我欲仁斯仁也许不致。

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面香”,学佛乃大勇大智之人干的事,要有一番大气魄敌对习气,杀内贼,方日趋正道。否则,只是不咸不淡种点善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7-31 15:14:49 | 只看该作者

培雯答得很有实感

我在乐学堂之《人心惟危》帖已经说明,很多东西,是不能被“概念化”地理解的。
概念化理解在很多时候都是抽象而静态的。
比如“黄毛狗”的概念,注意一下,你头脑里也许会出现一个图案。
这是指向实物的,以科学方法测度。

但另外一些东西,比如“真诚”,这是人生一真实体验,
但其相状万千,程度各异,无法真实地“静态概念化”。
你必须曾经“真诚”过,才知道他大概的意思。

“真诚”如何可能,则是工夫论范畴。
“真诚”为何是人类之美德,是人区分于动物之界限,则是义理。
此理,由人类来体现他,彰显他。
没人类时,这理还在不在?
在,只是无人体现、彰显罢了。故曰义理长存。

因此,牟宗三先生将真理区分为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
内容真理也就是你上面提到的“具体的普遍真理”。
这“具体的普遍真理”指向生命实证诸境界(故曰生命之强度的)。
你证悟过,你就很明白,很体贴
没证悟过,你可以顺着这指向,
去认识自己的内在,去实践这义理,去实现这内在之光明

你现在的问题,应该是未明牟宗三先生之概念系统
为了 了明 这最艰难而又易生曲折的人生学问,他创造了很多词汇
所以我建议先看看他的自述与《生命学问》
再精读《理则学》,逐步可有进展

佛家曰“空”,亦是如此
龙树大师有一个著名偈子,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假名”意味着这是一个“内容真理”
无论你怎么用语言去“描述它”,都是不确切的,
那是一“生命之实证境”语,龙树实证此,故说此
首先你得先实证“自空”,方能由此而进入“现空双运”之般若中道
去体认龙树大师偈子之圣意

否则,皆是戏论

证“自空”,首先得去执
这方面法门很多,你应该知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8-1 09:58:4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悲欢离合真实之具体性如何演说“空”此普遍性?这个说法就体贴到了,我这里是事理俱不清晰,并不只是一方面的问题,后面的说法恰到好处。再鸟兄重新把强度抓出来送到眼前,不看都难,呵呵,以前都叫过先生了,就不言谢了。鸟兄记得回俺邮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8-1 10:33:24 | 只看该作者
已回复,请查收。
我很高兴智慧得以流传,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8-14 17:4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stffa 的帖子

应该是第四讲。

另,大前天晚上梦见书来了,是青色的封面,果然隔天书就来了,不过梦里所见不实,呵呵。
分批发的书,想看的还没到,先试试看心体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5 , Processed in 0.11465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