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 跳进战壕,和孩子并肩作战
国庆长假的第六天,邻家之女来上音乐课,问她这些天去哪里玩了,回答是一天也没玩,最麻烦的作文刚刚写完,才松了一口气,假期也只剩最后一天了。我问什么作文那么麻烦,她说是老师要求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实在写不出来。
一个月前,13岁的女孩刚从初一升到初二,写3000字的作文,我实在忍不住要骂上一句,这真是个混蛋老师!我敢保证,这种教学水平的老师,你让他自己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也只能是狗屁不通。这么小的孩子,正经的文章还没读过几篇,更谈不上什么生活阅历,正处在把日常生活语言书面化的基础阶段,刚学踩水就要他横渡长江,再高级的素质也不是这么训练出来的呀。就算是一切围绕应试教育,恐怕谁也没有见过中考、高考有过3000字的作文题目吧。
老师的目的何在?很简单,就是不能让孩子们玩得太多,说是怕把心玩散了。这个把戏我是深有体会。平常情况下,我儿子的学校作业一般得做3-4个小时,也就是说,孩子下午6点半到家,吃饭清洗一个小时后,11点左右做完作业,常常还要晚一些。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该可以轻松一点了吧?不行,作业布置得满满当当,不到那个钟点是做不完的。所以,黄金周也罢,白金周也罢,都跟孩子们无缘,他们永远都得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挖不完,挖不好,老师要批评,家长要指责,连自己都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
在前面的第五节中我提到的那本教育心理学的书里,正好有一段相关的话题,我想在这里引用一些与大家分享,看看人家老外的思路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借鉴。
那本书的作者说,在他和孩子的交往中,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共性的问题,就是他们容易把作业和考试看成是一个个令人畏惧的大山,常常觉得太庞大以至于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因此就会信心不足,因此就会采取拖延的办法,因此就会敷衍了事,因此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而成功的机会越少,孩子的自信就越低。
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Chunking”,就是把一个东西劈成若干小块,我把它翻译成“化整为零”。他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待他们的功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成功的机会。因为更小的部分容易完成,容易成功,孩子们对他们可以胜任的功课就会更有信心,同时还可以训练孩子更加有效地做学习计划,处理好学习时间。
他恰好也举了一个写作文的例子。他要求学生把一篇作文的写作分为从理解题意、搜集信息、拟定提纲、组织信息,一直到草稿、修饰和完稿等十一个步骤,使学生在作文提交老师之前和得到分数之前就能够体验到十一次成功的满足和快乐。
好了,对比是极其鲜明的。一个是搬来重重大山压在孩子头上,一点缝隙都不留,还生怕没有把你压住;一个是帮你把大山劈开变成小块,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口饭一口饭地吃,一个仗一个仗地打。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老师的要求要会判断,要有清醒的批判意识,要跳进战壕,和孩子并肩作战,迂回战术也好,软顶硬抗也罢,总之,不仅不能让孩子惟命是从,更不能帮着老师来压迫孩子。否则,孩子一生的前途就可能永远被压在教育弊端的大山之下了。
(十一) 倾听和讨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现代汉语里面有一个对最亲的亲人最缺少亲情味儿的称呼,就是“家长”。按照通俗的理解,家长的第一序列是父母,第二序列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第三序列是哥哥姐姐,如此等等,本是至亲的亲人,偏偏要加上个“长”字,以便在年轻人面前树立权威。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即使在文革中打倒和取消了那么多的“长”,家“长”始终稳坐江山,其顽固性不可小视。
在中国,父母和家长这两个角色的分工十分明确,父母是处理生活的角色,家长是处理学习的角色。所以,父母履行的职责是满足孩子生活的需要,家长履行的职责是“棍头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一边娇生惯养、吃老啃老,一边代沟深深、逆反重重,大约都跟这个“长”字不无关系,甚至“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传统抑或渊源于此也未可知。
外国人提倡父母与孩子应该成为朋友,这种关系在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一个能够“跨越式”发展的事,但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以父母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中去”,应当并不是一个难事。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对你孩子的学习有一个质的推动。看到这里,你多半会将信将疑,家长的称呼跟学习的好坏怎么搭得上界。好,先听我来给你讲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我的亲身经历。文革后期,我在家待业。不能读高中,我心有不死,就想法自学。文革期间的书极为匮乏,我所用的基本上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零散的旧教科书。本来初中就没上几天学,再加上借来的书不系统,不连贯,看不懂是经常发生的。父亲下放在外地的“牛棚”里改造,我惟一的诉求对象就是母亲。前面说过,母亲早年读过两年师范,但在我待业的时候,她已年近花甲,离开学校大门差不多四十年了,而这四十年又全都是围着锅台转的。因此,在解难答疑方面肯定帮不了我什么忙。但是她愿意听,所以我愿意说。每到我有疑问要诉求时,她一定是坐在桌旁静静地听我说,当然偶尔也要以她的理解方式插几句嘴,一直到我自以为解决了问题为止。其实我说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自我梳理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人用大脑思想的时候是跳跃的而非连贯的,只有通过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发现错误和漏洞,才能使这个逻辑思维完整、缜密和连贯。我是在母亲的倾听中走入我的自学道路的,她没教给我具体的解题方法,但使我懂得了怎样自学。
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外国人的亲身经历。他说在他的高中最后两年对历史课感到特别难以理解,因为那时的课本从描写和纪实的文本突然转到了分析的文本,他觉得很难适应,甚至到了读过一段话还不明白它们讲的是什么。随着课程的推进,他的问题堆积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往往是一个学生突然放弃,成绩大幅滑坡的关键时候。就在这个档口,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困难,并建议他们是否可以一起读上几页,看看是否可以解释得通。他的父亲是搞理工的,他不相信父亲会了解多少古代史,但也同意了就这样试试看。他们读一组句子,然后讨论这组句子,弄懂以后再读下面一组句子,再讨论。他们花了两个小时读了好几个段落,抓住关键词,一点一点地分析,从一个句子中的线索去帮助理解另一个句子。他最后说,就这两个小时,父亲帮助他破解了分析问题的密码,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一起读过历史课本,而历史成了他在中学时代最后阶段最好的一门功课。
这几年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叫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我想这个口号的真正含义不是要我们做父母对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千里迢迢扛行李送子上学代子应聘代子征婚,而是应当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一起动脑筋。
(十二) 马太效应是可以营造出来的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要外出游历,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两千,第三个得了一千。过了很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们算账。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很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两千银子,主人说:“很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并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评价的:“For to every person who has something, even more will be given, and he will have more than enough;but the person who has nothing, even the little that he has will be taken away from him.” ——对于拥有的人,还要更多地给他,叫他有余;而对那些没有的人,连他仅有的那一点点也要夺过来。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普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大约就是这个道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默顿将科学界中的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学生中的马太效应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下的老师们不是把教书育人当做第一要务,而是把与分数、升学率直接挂钩的工资、奖金、教师末位淘汰制作为重中之重的恶劣环境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孩子一旦戴上了差生的帽子,就注定了没有翻身之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往往能够激发他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功。这当然是另一个层面的马太效应,只不过是这种效应不是体现在对立双方而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罢了。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用“第一桶金”的概念来形容某人的创业的道路上的首次成功,有了第一桶金,往往就会有第二桶、第三桶,因为这第一桶金坚定了创业者的信心,使他知道自己能够成功。如果没有他亲手挖掘出来的这第一桶金,就算他家老爷子给他千桶金万桶金,说不定也都一晚上败光了呢。
从负面来诠释马太效应,中国人也有相应的机智,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俗语。学习越好就越有信心,也就更能学好;学习有障碍,越怕就越有障碍,也就越学不好。可我们的老师不管这个,一棍子打死,是差生就得入另册,进差校,在你还没有成年时就给你算好了一辈子跨不进大学门的命。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自暴自弃,那就是前世修了福,老天爷特别给了照应。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些或某个方面有突出之处,因为都是人,都有智力,他的智力对哪个方面感兴趣,他就会关注、模仿、研究那个方面,除非大脑不健全,否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个兴趣,就潜伏着他超过他人的能力。我们做家长的,不仅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和过人之处,还要善于引导孩子对某事发生兴趣、培养他的过人之处,最重要的更要善于把这些过人之处挖掘出来,放在放大镜下,放在麦克风前,摇唇鼓舌,突而出之,广而告之,鼓足孩子的信心,促使他向更高处迈进。我把这称之为主动营造马太效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对应试教育病毒的抗体,让孩子的心智得至少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小环境。
(十三) 竞技:中国教育的万恶之源
不久前,退役的北京马拉松赛等多项冠军得主艾冬梅,状告教练私吞她和队友的工资奖金,央视“特别关注”节目做了专题报道。案情的是非曲直自会有个结果,咱们这里不必评价,但是,荧光屏上赫然一双双退役运动员的变得面目全非的脚,实在令人触目惊心!由于长期从事超负荷训练,她们的脚趾严重错位,十年前跑42公里的马拉松运动员,现在连站立都很困难,商店里营业员的工作都没法做,而且面临只能坐轮椅的境地。
冠军结出来的果实是伤残。这不是运动中意外的事故所造成,也不是体育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的体育运动已经走到了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伟大目标的反面,罪魁祸首就是两个字:竞技。
应试教育说到底也就是竞技教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它的一个分支而已。体育的竞技毁掉的主要是肉体,教育的竞技则把精神连同肉体一起毁掉。马拉松的超负荷的训练能使一双扭曲变形的脚跑完一个又一个42公里的第一名,这种对痛苦的忍耐恐怕也是对人类的极限一种巨大的挑战。我不知道长期在超负荷的考试机器训练中可怜的中国孩子们是否也具备同样的耐受力。如果不具备,他们的精神就已然坍塌,破罐子破摔;如果具备,他们的精神就会像艾冬梅和她队友的脚一样极度扭曲,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坍塌。
有人会说,现代社会是普遍竞争的社会,竞技和应试就是训练竞争的本领。应试教育的圈套和陷阱就在这里。竞争靠的是什么?是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人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总和。老虎教儿还知道训练它各种各样的追逐、扑捉、撕咬、御敌的动作,要是光教小老虎怎样剔除肉中的骨头,那倒是专业了,可也早就得饿死了。现在 25岁的艾冬梅和她的队友窘境是,惟一的专业干不成了,连小学体育老师也没资格当,用她们的话说:“我们没有文化,只能干些体力活,但是你看我们现在的脚,连长时间站立都不行,还怎么干体力活?”
我常常想,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是鼓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做起事情来偏偏要走极端,把人不当人;而最先提出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法则的外国佬反倒知道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人的自由、人的权利看作是最为宝贵的。到底是谁的脑子有问题,谁的文化有漏洞,值得深刻地反省。
把学生训练得过了英语六级听不懂日常对话,拿了钢琴十级证书说不清大调小调,本科毕业卖猪肉,武术冠军擦皮鞋,都是我们这个竞技的祸根酿成的苦酒。我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卖猪肉和擦皮鞋有什么不好,靠劳动吃饭,总是人的本分,但是就我们的教育培养人的素质而言,无庸置疑这都是失败的例证。我们做父母的在帮助孩子谋划未来的时候,千万不要上了把竞争偷换成竞技的陷阱和圈套,至少我们自己得留上一手作为孩子将来谋生的底线,以防将来考了十几年的试,到头来混不到饭吃。比这更重要一万倍的是孩子的精神健康,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患忧郁症的人大约有一亿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压力是忧郁症的元凶和大敌,而竞技是制造压力的祸根,这是我们一点儿都大意不得的。
(十四) 帮孩子创建成功的机会
成功历来是中国人的稀缺资源,总是少数人垄断了成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的宝塔尖往往是千千万万失牺牲者的尸体相互枕藉垫起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那都水中花镜中月,因为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极其有限的,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生产出来的状元也是论个数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只能是范进或比范进更糟糕的命运。
科举制度废止一百年了,成功被垄断的局面却一点儿也没消退,在当今反倒愈演愈烈,高考有高考的榜,中考有中考的榜,班分快慢,人分N等,一切权力归考试,一考定终身,考试决定人的一切,从教辅经济发展到考试经济甚而发展到了状元经济。状元等于成功,尖子生等于成功,火箭班等于成功,成功这个概念已经被曲解到足以泯灭绝大多数孩子思维跃动的地步。
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强势的压迫下,绝大多数孩子完全失去了成功感,即使是在所谓火箭班,排名相对在后的孩子仍然有一种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甚至经常处于紧张、自责、焦虑、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的状态中。
成功感的缺乏导致自信的缺乏,自信的缺乏导致对一切事物采用悲观的理解方式,以致于哪怕是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也会认为那不过是偶然侥幸。一个孩子缺乏自信若到了这个地步,学习上的障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其实何止是学习的障碍,恐怕一生一世都摆脱不掉这样的阴影。
国外的教育者们非常重视孩子成功感的培养,他们认为成功是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必不可少的过程。他们教导孩子成功的含义包括:达到你自己的最佳状态而不要和别人比,因为每个人情况各有不同;比你自己以前有所提高,有所改善;发现或掌握了新的学习技巧;学到了新的东西;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解决了一个难题;比以前学习更努力了,等等。
成功如果这样定义,那就真成了我佛如来普渡众生了,相信每一个人马上就都会有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了,而且,当成功变得马上可以完成的时候,人们也就会变得非常有主动性地去努力到达它。这一招真是聪明得很。常常听说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长于考试而拙于创新,根本原因也许就是骨子里缺乏自信所致。
现在不少人都能接受孩子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这样的说法,据说这样更能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具体怎么鼓励和表扬,大家就有些犯难,因为这些鼓励和表扬好像都是些假话,假话讲多了自己都觉得没劲。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试双百,自己的孩子才95,气已不打一处来,哪里还顾得上编出花来鼓励和表扬呢!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天天逐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们逐渐忘却鼓励和表扬而代之以责难和批评的过程。当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背一首“白日依山尽”,人人都会夸他聪明,做父母的更是得意;到了家长常常被叫到学校去吃“熏鱼面”的时候,等着孩子的恐怕就剩下了“竹竿烧肉”了。
然而,在我们和孩子都明确了成功的真正的含义之后,我们对孩子的鼓励、表扬以及他们自己对自己成功的肯定,就都不再仿佛虚伪和自欺欺人,这种激发和鼓励是孩子进步的真正的推动力,而且够他们受益一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