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健康宝宝标准
年龄 体重(kg) 身高(cm) 大肌肉活动 协调活动 语言 交流技巧 乳齿生长 喂养原则 预防接种
初生 3.0\~3.6\(男婴)2.9\~3.5(女婴) 49\~51.9(男婴)48.5\~51(女婴) 俯卧时可抬头1~2秒 可短暂注视物体 声音刺激可引起呼吸改变,能哭叫 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未长出 母乳或乳粉 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第一次)
1个月 4.55\~5.6\(男婴)4.3\~5.3(女婴) 55\~58.8(男婴)54.1\~58(女婴) 直立时双下肢稍可负重,俯仰:仰起颈部 仰卧:凝视光源,视线跟随圆环90~180度 目光接触 未长出 母乳或乳粉,开始添加浓鱼肝油 乙型肝炎疫苗(第二次)
3个月 6.3\~7.65(男婴)5.8\~7.0(女婴) 61.1\~65(男婴)60\~63.3(女婴) 可以控制头部,俯卧时抬头较稳 仰卧:手握摇铃并摇动它坐着:转眼去跟随移动的物件,企图抓握 发出“鸪鸪”的声音,可以微笑回应别人的说话 喜看自己的手,把玩双手,社交微笑 未长出 母乳或乳粉 小儿麻痹糖丸\(第二次\);白百破\(第一次)
6个月 7.8\~9.45(男婴)7.24\~8.74(女婴) 67\~71.3(男婴)65.5\~69.6(女婴) 会翻身,能独坐,扶立时可负重 目光可随移动物体转动 能立刻转眼向看他的人,因喜悦而发出尖脆的叫声 辨别人声,望镜中人笑\;分辨陌生和熟悉的面孔\;较有意识地哭和笑 4~10个月开始长牙 母乳或乳粉,也可以进食米糊或果汁;添加食物:零碎的肉茸、鱼茸;继续食用蛋黄; 乙型肝炎疫苗(第三次);流行性乙型脑炎
12个月 9.25\~11.01(男婴)8.7\~10.34(女婴) 75\~79.5(男婴)73.5\~78.1(女婴) 自行站立,由别人牵着单手走路 有兴趣研究手摇铃,用食指和拇指来捏起东西,找寻餐巾下的玩具 说出一个可联想的字“妈妈”或“爸爸”,发出:“BA-BA,DA-DA”的声音,模仿听见的声音,有意识地叫人 被问时能及时交出物体,指出所需物件\;在辅助下可用小杯饮水,抱奶瓶自食\;挥手拜拜\;穿衣能合作 大约6颗牙 从7~9个月开始添加固体食物,开始添加碎菜碎肉等,仍需补充乳类食品 8个月时注射麻疹疫苗
18个月 10.2\~12.23(男婴)9.75\~11.5(女婴) 80.1\~85.3(男婴)79.1\~84(女婴) 上落楼梯,两步一级,爬上椅子,能从蹲位站起,跑步不稳 可翻书页, 搭积木 13~16个月可寻找不同高度的声源,听懂自己的名字,除“妈妈”“爸爸”外, 可说出数个单字,可发双音节词, 能说出身体的某些部位,能以大件的玩具进行有意义的游戏 自行用匙羹进食;表示同意、不同意;显示如厕的需要;懂命令 大约10-12颗牙 吃软性普通食物, 仍需补充乳类食品 15个月时注射水痘,麻风腮, 小儿麻痹糖丸并继续加强免疫
四、怎样保护3岁孩子的嗓音
有的孩子声音甜美、悦耳;有的孩子声音干涩、嘶哑,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成人是否注意保护好了孩子的嗓音。
3岁孩子嗓音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他们爱哭、爱嚷,尤其当自己非份的愿望没得到满足或者遇到挫折时,比如第一天上托儿所带来的无保护感,而促使他会不顾一切地拼命嘶叫。这对孩子的嗓子危害很大,应引导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改掉爱哭、爱喊的毛病。
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发声器官有炎症,处于充血状态,极易毁坏嗓音,此时不要让他大声说话或唱歌。
另外,允许孩子唱歌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顶着风唱歌。潮湿、寒冷的天气在户外唱歌对保护嗓音也不利。不要让孩子学唱大人歌曲,因为成人歌曲的领域宽,而孩子的领域窄,他们唱大人歌,低音唱不下来,高音唱不上去,直着嗓子喊,这很容易毁坏嗓音。而且,成人歌曲孩子也不懂,如孩子唱《故乡的云》后问母亲:“为什么要叫鬼来呢?”这是他对歌词中的“归来吧,归来哟”的误解。
五、其它事项
1、奶粉的正确冲调方法
将40-50℃的温开水倒入消毒后的奶杯中2/3,加入适量奶粉搅拌均匀即可。冲泡奶粉之所以用温水是因为奶粉中不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更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如果沸水冲调,奶粉中的蛋白质遇热会迅速抱成团,使奶粉结块,难以溶化;并且奶粉中的营养成份也会在高温中遭到破坏,失去原有效果。
2、换奶粉过程中引起的不适,您将建议她怎样渡过这一阶段
(1)、当宝宝进入转奶期时,您除了要细心选择适合宝宝的较大婴儿奶粉,适当的转奶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影响转奶效果。*转奶要循序渐进,不可过于急速,整个过程可历时一至两个星期*转奶应在宝宝健康情况正常时进行*逐步把新的较大婴儿奶粉加入宝宝的正餐:通常说来,开始时,避免在早上第一餐或晚上睡觉前转奶。而加入第一餐较大婴儿奶粉后,要让小宝宝慢慢适应,然后方可加入第二餐。 (2)、建议与将要替换的奶粉掺和饮用,逐步加大替换奶粉的量,让婴儿慢慢适应。因为婴儿的胃肠机能较弱,对初次接触的奶制品有依赖性,更改奶粉品牌或品种要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
3、奶粉配方中营养元素含量越多,人体就越健康吗?
营养与健康之间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关键是看人体的需求与摄取之间的平衡,以及配方的科学、合理性。
4、有些奶粉不含蔗糖,为什么还有甜味?
我们的奶粉不含蔗糖,但喝起来仍有甜味,原因是牛奶本身含有乳糖、纤维素等,它们具有甜味。对糖尿病人、高血脂病人无副作用,可放心饮用。
5、奶粉贮藏时应注意什么?
首先应注意防潮,吸潮后的奶粉其口感和冲调性等品质下降;其次,应防止杂物落到奶粉中,影响奶粉的饮用。奶粉最好不要同其它食物混合储藏,以防串味。
6、如何感观鉴定奶粉质量
① 查包装:正规奶粉加工企业的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明品牌、生产厂家、 配料、产品标准号、产品标鉴确认号、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 份表等必须标明的内容。 ② 看色泽:优质奶粉应色泽全部均匀一色,呈浅黄色。若呈现特殊的 黄色,浅白色或带焦粒则表明品质低下。 ③ 观状态:优质奶粉的组织状态应是颗料较大、干燥无凝块。用手指按奶粉,有较大的"沙沙"声,若颗料细小似面粉,有少量硬料、凝块则品质较次,有大量硬板块或肉眼可见杂质、异物则品质很差。 ④ 试冲调:优质的奶粉应具备良好的冲调性,在250克45℃水中冲调 40克奶粉应完全无块、杯底无沉淀物。若出现团块,则团块越多品 质越差。 ⑤ 品滋味:优质奶粉还原成牛奶后应具备牛奶特有的微甜味、酸味、咸味和苦味四种滋味融合而成的浑然一体的鲜美滋味和淡淡地焙烤香味。若呈现过度的消毒味、焦糊味、脂肪氧化 味及其它异味或滋味平淡缺乏乳香味,均为品质低下。
7、婴儿打嗝是怎么回事?
打嗝多见于新生儿,这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植物神经活力功能受到影响,不算是病。打嗝时可以给新生儿喝些温开水,或者抱起轻轻拍其背部,打嗝便可止住。
8、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主要有两种情况: A.不能耐受牛奶中的乳糖B.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以致于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烦燥不安、甚至不食用乳制品的情况。
9、喝牛奶"上火"吗?
牛奶味甘、性平,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燥、止渴之功效。牛奶中的蛋白和脂肪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牛奶含有多种免疫蛋白,如含沙门氏菌抗体等,因而喝牛奶有强壮体质的抗病能力,说喝牛奶"上火"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明有的消费者对牛奶的营养价值和作用了解的不全面,需要我们正确引导。
10、为什么一定要让新生儿吃到初乳?
让婴儿吃到初乳,不仅因为营养高度密集,而且初乳中含有多种预防、抵抗疾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对保护婴儿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杀伤侵入婴儿机体的细菌和病毒,保护婴儿免受肠胃内细菌的侵害;巨噬细胞可以吞掉病菌;乳酸可防止细菌在婴儿大肠内繁殖,且初乳中含有高质量蛋白、矿物质、适量的脂肪和帮助消化的酸。所以无论母乳分泌多少,都要让新生儿吃到初乳。
11、婴幼儿为什么容易吐奶怎样预防?
宝宝吃奶后出现吐奶,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常见的呕吐原因很多,主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原因:(1)、通常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置,胃容量小,而且食道下端收缩力弱,胃出口收缩力强,如吸入的奶量过多、速度过快、哭闹较久、空吸奶头或吮吸手指时吞入气体较多或过多翻动孩子(如换尿布)等,都会容易引起宝宝吐奶,但吐奶量不多,此属生理现象,随着宝宝长大,这种现象会消失。奶粉本身是不会引起宝宝呕吐的。(2)、婴幼儿适当吐奶是正常现象,婴幼儿对食物有一定"适口性",婴幼儿如果没有喝过奶粉,或一段时间没有喝奶,或者换个品种的奶粉,就可能会出现"吐奶"。 * 预防方法:抱起喂奶,喂后抱起轻拍背,令其打嗝儿,空气排出,就不会吐奶了;人工喂养者,注意奶孔大小,喂奶速度都要合适。 病理性原因: 原因很多,如呼吸道感染,肠炎等,这些呕吐一般较剧烈,量多,有时呈喷射状,这时候应找医生诊治。
11、母乳不足时需添加奶粉但宝宝不吃怎么办?
当母乳不足时,要给宝宝添加另一种食物,宝宝不太肯吃,这时妈妈是很担心的。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宝宝吃惯母乳并习惯了母亲的乳头,要改变他的习惯,改用橡皮奶嘴和配方奶粉,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表现为不愿吸吮奶瓶的奶头或不吃奶粉,以致造成喂养上的困难。如遇这种情况,千万别心急,可用汤匙慢慢喂。每天定时在宝宝饥饿以及选择婴儿健康时进行,开始量应少,适应后再慢慢增加奶量和次数,只要有耐心,坚持喂养,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u:5255db6a40]
14、宝宝不肯喝奶怎么办?是不是奶粉品质有问题?
宝宝突然不肯喝奶,详细询问各方面情况: 1) 宝宝三---四个月会有厌奶期,通常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处理方法:可以降低奶粉的浓度或暂停食,让消化系统舒缓休息一下就会度过。 2) 打预防针、感冒,有可能令食欲减退。 3) 添加辅食时,奶量也有可能减少。 4) 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好,或伴有发热、腹泻、烦燥、哭闹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 5) 如果奶粉品质变坏,如裂罐时,打开奶粉会有油臭味,奶粉结块不散。如果奶粉色、香、味都正常就不会是奶粉的问题了。
15、冲调时气泡多或少,冲调后颜色不一样是不是奶粉坏掉了?
1) 牛奶本身是混悬液,不会溶于水,牛奶在制作成配方奶粉中,有一种物质叫做卵磷脂(详见益智因子),奶粉经冲泡时,也就是借此物质与水作为界面物,所以有气泡、无气泡是属于一种物理现象,不会对孩子健康有任何的影响,如果奶粉坏掉,你会闻到油臭味,奶粉粉末也会结硬块。 2) 颜色不同是因为奶粉本身不加入人工色素,加上季节性牧草的关系,所以有时比较白,有时比较黄,都没有关系。国家标准规定,色泽均匀的浅黄色或浅白色。奶粉颜色通常是由溶解在脂肪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决定的,冬天牛主要吃干草,牛奶颜色比较浅,夏天牛吃的青草比较多,牛奶颜色就比较黄。如果颜色过深,就有添加染色剂的嫌疑,并非好事。 [u:5255db6a40]
16、核苷酸在婴儿奶粉中添加量的多少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1)核苷酸是婴儿的条件必需营养素,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祥见免疫因子)。 2)人体对核苷酸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核苷酸摄入量过多,尤其在 婴儿时期肾脏功能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核苷酸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将影响机体心脏、关节等器官组织的功能。 3)爱可丁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完全母乳水平的核苷酸,是符合婴儿需求的安全量
17、包装袋内为何有氮气,原理和作用是什么?
包装袋内的氮气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也不能使脂肪发生氧化,对奶粉具有保鲜和防止腐败变质的作用。
18、缺铁
如何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虽然对儿童危害不浅,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正常胎儿从母体获得铁约为225毫克,这大约可供出生后4--5个月生长之用。如果是不足月婴儿,则从母体获得的铁大大减少。因此足月儿在出生后4个月,不足月儿在出生后2个月就应该注意补充铁剂。
婴儿每天需要铁约为0.5--1.5毫克,一般人乳含铁约为1.5毫克/升,牛奶为0.5毫克/升;而人乳中的铁有50%可被吸收。显然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铁剂,小儿就必然缺铁导致贫血。主要是在主吃人乳或牛奶外,加喂?含铁丰富而易于吸收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猪肝、木耳、海带、发菜、紫菜、冬菇等。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或豆浆,稍大一点的婴儿,可逐渐加肉汤或肉粥等食物。另外强化奶粉、强化饼干、强化食盐、强化代乳品等。此外,维生素养C能加强铁的吸收,因此食用维生素C丰富的果汁、或每天给小量的维生素C,对预防缺铁能起辅助作用。
如发现小儿贫血,应去医院做贫血原因检查,而不应擅自盲目用补血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成其是婴儿,因器官功能不成熟,盲目用铁剂补铁的危害大于年长儿童,应更加注意。?
19、缺锌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缺锌的问题越来越重视。锌是人体内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中较重要的一种,它对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锌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以下几种:
·参与多种酶的合成,有80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
·锌能协助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运转;·锌对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能影响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
·锌能增强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锌能保持味觉及食欲;
·锌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缺乏之,可引起免疫缺陷,导致感染的易感性;
·锌对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2)缺锌的临床症状大体分急性、慢性两类:
Ⅰ急性缺乏时多以皮肤症状为主,即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形成糜烂、水泡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
Ⅱ慢性缺乏时,往往出现生长障碍和性腺发育不全,皮肤多为干燥、粗糙、食欲不振、味觉异常,创伤愈合延迟,容易感染。
3)病因
造成儿童缺锌的原因是:摄入食物中锌合量不足和吸收不全。锌在胎儿28—32周以后开始大量贮存,出生后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锌从乳汁中摄取。对新生儿来说,母乳中的锌是唯一的补给来源,但现在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给婴儿喂母乳,大多喂牛奶或代乳品。虽然牛乳中含锌量不低于人乳,但其中的锌常与代乳品中的谷物蛋白质相结合,从而影响锌的吸收。有的儿童因患各种肠道疾病,使锌排泄过多,造成锌缺乏,慢性失血也可使红细胞内所含锌大量丢失。
据调查,我国婴儿缺锌率高达60%。目前临床上以测定血浆中的锌浓度或侧定头发中含锌量来判断是否缺锌,如果合锌量在每100毫升为60微克以下时,或头发中含锌量低150PPm(百万分之一)。时,大体上可定为缺锌。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锌的药剂有硫酸锌片、甘草锌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这些药剂对消化道有一定刺激性,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或呕吐,但停药后或减少剂量可使上述症状消失。补锌药不宜空腹服用,而且忌与四环素、多价酸碱盐、青霉胺等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妨碍锌的吸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补锌药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随意滥用,更不要当作营养药来长期服用。过量服用锌可造成贫血和粒细胞减少。有的可引起低血压肺水肿、腹泻等。
20、感冒
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风等。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那么,该怎样给患儿合理用药呢?以下几点,供使用时参考:
1)不要急于退热的原因:
①体温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热,39度以上为高热。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②不到高热不用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③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APC),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退热药,都离不开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来合成。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2)合理用药:
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菌素,应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儿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有:
①病毒灵(吗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③金刚烷胺,每片0.1克,小儿用量按年龄折算,允许连续服药时间为3~5日,最长不可超过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抗感解毒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时。
②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生性细菌感染。
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④经常患扁桃体炎者。
⑤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象者。
4)应用抗病毒药、退热药、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太久。
②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
③3岁以下小儿肝肾尚未发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扑热息痛。
④小儿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热类药过敏史者,勿用退热药。
5)小儿慎用的常见感冒药
一些常见的抗感冒药成人使用是安全的,但儿童即使按规定剂量服用也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有时甚至发生较严重的药物反应。这是由于儿童身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各器官的功能也不完善,抵抗能力较低,对药物敏感的缘故。所以,临床医生告诫:儿童(特别是1O岁以下者)患感冒时,以下几种常见的感冒药应当慎用或不宜使用。
①.阿司匹林。②感冒通。 ③消炎痛。 ④保泰松。 ⑤速效感冒胶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