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轉貼]沈 立: 對當前兒童讀經運動的反思以及季谦先生的回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9 20:4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2月初,和小樓清羽在北京見面,同時見到了北師大的沈立博士。其時他就當前讀經教育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後來上網找到了他200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基本上就是他當天的談話。沈博士本人是支持贊同讀經教育的,他質疑的本意也是希望促進讀經教育(雖然他本人好像很不喜歡讀經這個提法,呵呵)的發展,所以雖然其中一些疑問王老師和很多讀經老師都曾經在不同場合給予過答復,這裏還是把沈博士的這篇原文轉貼出來,供各位讀經界老師和朋友評鑒。]

對當前兒童讀經運動的反思               沈 立     
中國教育學刊     第5期2O06年5月  No.5 May.2006

[摘要]兒童讀經運動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一個經典教育運動。從中國傳統教育來看,讀經僅僅是眾多學習方法之一, 四書五經也僅僅是傳統基礎教育內容之一,在不同教育階段教學應該採用不同的講解方式。在教育哲學中。兒童讀經的理念最接近於要素主義教育和永恆主義教育。相對於當前強調知識技能的應試教育.兒童讀經就其在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方面的價值而言。的確有其積極作用。

[關鍵字]兒童讀經;讀經運動;反思


兒童讀經原來是民間的一種“草根式”的教育活動,後來贏得了社會各界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推動,逐漸發展壯大,最終演化成為一種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全國有上千萬兒童與家長投身其中,由此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與社會各界人士的討論,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兒童讀經運動。我們不能把兒童讀經運動簡化為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價值爭論,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教育研究課題,進行系統而全面的研究,對其價值與成就加以肯定,同時對兒童讀經的不足與問題加以剖析與闡明,使這種教育運動能夠走上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一從名稱看兒童讀經
兒童讀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中兒童讀經具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西漢董仲舒(前179一前104)于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舉賢良對策》中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被漢武帝所採納,由此開了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的中國傳統教育之先河。兒童讀經在傳統教育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並完善,成為傳統基礎教育的主要方法。到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8月15日,清政府主管全國教育的管學大臣張百熙制訂的《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正式公佈,標誌著以科舉選才為中心、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傳統學制終結。但是在其後的小學課程中,並沒有廢除兒童讀經,還保留了“修身、讀經講經與中國文學” 等傳統科目。直到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通令學堂改稱學校,同時規定各小學廢除讀經科,讀經才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中走完了兩千年的旅程,在中國現代教育學制中銷聲匿跡了。民國11年(1922),政府明令實行新學制。小學階段各年級全部廢止修身科,把修身科改為西方課程設置中的公民課,增設自然與衛生兩科(初小衛生與歷史、地理、公民合稱社會科),並改國文為國語,課文由文言文改語體文。到此為止, 以中國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幾乎被全部廢除。

兒童讀經在基礎教育中消失了大約8O年後——1995年左右,又再次回歸到基礎教育中來,其再次振興與發展的道路可以概括為“從台港到內地”與“從老到少”。

兒童讀經運動再次興盛的始作俑者是臺灣台中師範大學王財貴教授,針對臺灣當時重知識輕文化的兒童教育觀,針對兒童記憶強理解弱的特點,他首先於1994年開始重新宣導兒童讀經,把中國的文化經典納入到基礎教育中來。王財貴教授把兒童讀經的方法概括為6個字“小朋友,跟我讀!”臺灣兒童讀經運動因其正確的理念、簡單的方法與良好的效果,彌補了臺灣基礎教育重知識輕文化的不足,在臺灣獲得了社會與教育各界的認同與支持,吸引了數百萬臺灣兒童參與到讀經運動中。隨著臺灣兒童讀經運動的發展,香港與大陸也開始有很多家庭與機構投身到兒童讀經活動中去。1995年以趙朴初、巴金與冰心等9位文化名人為首的全國政協常委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名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的提案,指出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中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是目前卻存在中斷的危險,為了使這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能夠傳承下去,弦歌不絕,一定要建立以文化經典為主要課程的古典學校。這個提案可以說從政府文化與教育的最高層揭開了大陸兒童讀經運動的序幕。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孔子學會、ICI國際文教基金會(香港)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動下,大陸的兒童讀經運動逐漸形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宣導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 ,首先在北京與湖北等地選擇了1500名兒童進行試點,在試點獲得成功之後,在1998年把這項活動推向全國,號召全國青少年“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這一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兒童讀經運動的開展在社會上引發了很多爭議,其核心問題就是讀經的價值判斷:經典本身的價值、讀經在當代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與讀經的效果。除了來自于外界對兒童讀經的反對和質疑外,從讀經運動的內部來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讀經畢竟比較枯燥, 如何讓兒童保持興趣, 將讀經堅持下去;讀經如何與兒童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發展有機結合;等等。

這些由兒童讀經引發的問題已經超越了兒童讀經的內涵與範圍,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思考這些問題及其未來發展。我的建議是,首先將兒童讀經改為經典文化教育。

從名稱上來看,讀經僅僅是文化經典裏眾多學習方法中的一種,除了讀經,還有吟誦、影寫、抄寫、默寫、講解、作文、表演等。就內容而言,兒童讀經實質上是一種經典文化教育,如果僅僅將這個經典文化教育運動理解為一種方法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應該還兒童讀經以本來面目: 即經典文化教育。

從教育內容來說,經典教育與國外的博雅教育相類似,不僅強調經典文化的學習,還強調各種經典藝術的學習,例如西方博雅教育中重視古典音樂、騎馬、擊劍等,而我國的經典教育除了學習四書五經與經史子集之外,還有禮儀、古琴、書法、國畫等經典藝術類課程,可以為兒童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經典教育還可以解決價值判斷的爭論。與現代教育相對應的是傳統教育,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教育的確存在著過時的糟粕與有用的精華兩個組成部分,我們常常把那種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與時代改變而失去作用的、具有永恆價值的部分稱為經典。這種以具有永恆價值的教育內容作為學習重點的教育就是經典教育,即使在當代歐美各個階段的教育中,也都包含經典教育的成分,例如英國最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仍然把英國文化經典與經典藝術作為核心教育內容;現在很多美國頂級的商學院,都把莎士比亞的戲劇列為核心課程。因此,從教育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經典教育除了東方文化與藝術經典以外,還可以包括西方文化與藝術經典,是一種可以面向21世紀的中國博雅教育。

二從中國傳統教育看兒童讀經
中國傳統教育有3個階段:蒙學、小學與大學。蒙學是一種文化啟蒙階段與人格初步養成階段的基礎教育,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識字讀寫等基本技能、文化常識、自然常識和基本生活規範。小學的主要內容是以六書為主的文字常識、音韻常識與訓詁常識,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以及以人倫德育為核心的道德行為規範。大學則以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文化經典為學習內容,以明理為學習目的。蒙學、小學和大學構成了傳統教育一個有序的教學和學習系統,不同的階段都有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與教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典教育原則,例如: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兒養志,成人養德。這是我們中國教育今天還應該充分重視的基於中國本土文化的教育原則。從中國傳統教育看當前兒童讀經運動中的很多問題,能夠迅速地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

1 教材問題
當前,不論兒童年齡大小與學習程度差異,兒童讀經的教材一開始都是四書五經,這種做法不符合中國傳統教育的教育規律與教學程式。對兒童來說必須首先進行蒙學與小學的教育,從教材而言,至少應該學習完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與《千家詩》(簡稱三百千千)為代表的蒙學教材,再學習以朱熹的《小學》為代表的小學教材之後,才能開始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直接學習四書五經不僅會增加兒童的學習難度,還會挫傷兒童的學習興趣,還可能導致學而不化與難以為續的不良教學後果。蒙學解決了基本識字問題,小學初步解決了文字理解問題,這樣,兒童在基礎文化內容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後再學習四書五經,才能水到渠成。

2 方法問題
在兒童讀經運動中所宣導的主要教學方法是6個字: “小朋友,跟我讀!”相對應的學習方法是讀經,而這僅僅是豐富多彩的經典學習法中的一個。

中國科學院陳長林先生從小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他指出,原來私塾教學不是僅僅用“跟我讀”的方式,而是吟誦——有一定節奏與腔調、歌唱似地背誦詩詞文章。陳先生說,每一種經典都有一種相對寬泛統一的節奏與腔調,但是每一個兒童都可以個別發揮,吟誦出自己的調子與節奏,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文字本身的節奏與音律。① 因此,在私塾學堂中,這種吟誦是一種充滿了趣味的自得其樂的學習方式,如果加上接龍②等教學遊戲,經典的學習更是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帶有遊戲的性質。

除了吟誦以外,其他學習方式至少還有5種,書空、影寫、描紅、摹寫和默寫。因此每本教材,無論是《三字經》、《千字文》,還是《大學》與《論語》,只要經過吟誦、書空、影寫、描紅、摹寫與默寫,兒童都能夠爛熟於心。當然,書法在此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當前兒童讀經中所強調的“唯讀經不講解”的教學原則也不符合中國傳統教育規律。如果說,因為蒙學階段兒童主要以識字與基本生活規範養成為主,所以不需要講解的話,那麼到了小學階段一定要開始講解。小學階段的講解主要有兩個重點—— 以字意與故事為主。以字意為主是結合六書與訓詁,給兒童講解所學文章中文字的含義; 以故事為主,是指結合人倫與道德的基本規範,通過圖文並茂的故事,使兒童把握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到了大學的學習階段,才過渡到以說理為主的講解階段。因此,兒童經典教育不是不要講解的問題,而是需要什麼樣講解的問題:兒童不僅需要而且也喜歡聽包含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理的故事,但是不需要也不喜歡聽純粹闡述道德文化之理的講解。

3 內容問題
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是豐富而多元的,並且隨著朝代、區域、學校、家庭、教師甚至學生的變化而創新,但是總結起來主要有3大類:經籍、修身與技藝——經籍以文本為主,修身以行為為主,技藝以器物為主。四書五經僅僅是以文本為主的經籍中的一部分, 的確不能等同于傳統教育的全部內容。清末民初的學堂課程設置中,除了讀經科還有修身科。因此,完整的經典教育內容至少應該囊括經籍、修身與技藝3方面。孔子當初的教育內容就包括了五倫六藝,其中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就是孔子所強調的教育中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因此在我們當前的經典教育中,一定要盡可能地協調經籍、修身與技藝3類教育內容的平衡,避免把豐富廣博而均衡的經典教育縮減為四書五經的教學。

三 從教育哲學看兒童讀經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兒童讀經應該接近于新傳統教育流派的範疇。新傳統教育流派主要分成要素主義教育與永恆主義教育,而經典的學習是要素主義教育與永恆主義教育共同的特點。

要素主義教育流派認為,文化的價值具有永恆性,在人類文化中有不變的共同要素,包含了文化要素的教材應該居於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學生吸收教材,教學要沿用傳統的學習方法。

永恆主義教育流派把經典稱為傑作(Great Books),認為傑作代表了人類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永恆性。兒童在學習傑作之前,不應該學習專門適應當代的課程。“對於處理一個人可能遇到的問題來說,熟悉具有永久重要性的事物比側重有意識地關心任何特定時刻的社會的教育是一種更好的準備。”[l] 教育本來就應該通過文學、哲學、歷史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經典,把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傳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經典並非要回到那個時代,而是因為每個時代的經典名著就是知識與智慧的寶庫,是開創新時代的文化傳統。

因此,學習經典是開創新時代的基礎。正像要素主義教育與永恆主義教育所具有的特定的歷史意義與內在價值一樣,兒童讀經也有其特定的意義與價值。

四 從中國基礎教育現狀看兒童讀經
忘卻了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自己。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是離不開歷史的,鑒古察今、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已經成為顛撲不破的文化發展原理。兒童讀經在
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了兩千餘年,有其獨特價值。當我們面臨現實教育難以解決的困境時, 自然會到傳統教育中去尋找答案,兒童讀經就成為擺脫當前教育困境的一種自然選擇。

以西方教育模式為主導的中國現實教育,無論港臺還是大陸,其主要問題,概括說來就是兩大問題:以變為常,以本為末。

1 以變為常
以變為常就是以時效性的、短期效益的內容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習內容,小學學習的內容到了初中高中,就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其價值與意義,同樣高中所學到了大學也大大貶值。大學畢業後,學校裏學習的很多內容亦都失去了效用與價值。我們的教育內容特別是基礎教育通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不足以“育人”,大部分學生畢業後, “知識”都還給了老師,走出校門發現所獲甚少。相反,中國文化經典則具有永恆的價值與長期效用,很多受過傳統經典教育的成功人士表示一生都十分得益于兒童時代學習的文化經典。的確,文化經典是永不過時的教材與課本。

2 以本為末
即以知識與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而忽略了基礎教育兩個最本質的功能——養成人格與傳承文化。就整個民族與國家而言,教育的首要職能就是傳承文化,“建國軍民,教育為先”,就是這種理念與精神的體現。也是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中國文化才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絕,流傳到今天的文明形態。作為個體來說,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養成一個基本的“人格”。知識與技能通過中期或短期的教學與培訓可以獲得,但人格的養成卻必須從小開始。被西方人稱為“教育學之父”的誇美紐斯說: “實際上,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2]

知識本身不應該成為基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這個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重要的是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儲存濃縮的知識精華與常識、學會分析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是為了幾場考試學習與掌握時效性知識與一般性知識,是不明智的選擇,不僅缺乏價值與意義,還造成了一個國家最大的浪費—— 人力資源的浪費。

因此,作為一種自覺而理性選擇的兒童讀經運動是有助於革除當前以知識技能為本、以應試為主要目的中國基礎教育現存弊端的,雖然還有待完善與提高,但卻不失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總之,兒童讀經運動發展到今天, 已經到達一個十字路口,經過適當的調整與改善,就可能會進入一個健康持續的發展階段——經典教育階段。經典教育以中國文化經典與西方博雅教育為基礎,在強調人格養成與傳承文化的同時,兼顧知識與技藝的培養。這種教育應該成為中國未來的一種主流教育運動。

注 釋
① 來源於與陳長林先生的訪談。
② 接龍:私塾常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對一篇文章或書籍,每個學生背誦一句或一段,一個接一個,就像句句或段段相連的長龍。

參考文獻
[1]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31.
[2][捷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
育科學出版社,1988.24.
(責任編輯張爽)

                                                                  
                                         以下是先生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的回帖)




一,大文之所有對讀經之疑,皆因耿耿於「理解」與「應用」。以我所知,古人經典的教學順序,雖自誦讀蒙書開始,但亦不講,背誦至於四書于經,亦不求了解。往往待到有數十萬字的背誦量之後,當時年齡也稍長大了,方才「開講」。今日吾人讀經,背誦時即專門背誦,與講解時機分開,亦大同於古人也。蓋因古人此法合乎人性,即合乎所謂「兒童發展心理學」也,故吾人不礙與之略同也。

二,大文以為讀經之內容,必效古來自「三百千千」等蒙學開始,又需加入一「文字聲韻訓詁」之小學,方才讀四書五經等。吾以為兒童既以背誦為主,則應背最高明之典籍,因為對兒童來說,蒙書與經典兩樣教材,客觀上雖有深淺,但在兒童主觀上,卻同樣都是不懂。則其學習用力相同,但背蒙書與背經典,所得效應卻極不相同。故吾人讀經不依古人之法,蓋因古人慮事未周,不合人性,即以成人之心理視兒童,不明兒童真正之心理也,故吾人不礙與之相異也。

三,大文提出「經典文化教育」之名,甚偉甚佳,吾亦以為凡談教育者皆當有此志氣。然吾人所謂「讀經,讀經」者,是就其主要教育思理而言,標舉兒童學習之主軸。以為以此簡易之法,專養內核功力,中心既守,而外圍雜學,皆易得也,故並不排除其他學習,唯有本有末耳。若用「經典文化教育」,總覺範圍太廣,意義太泛,未能直指當前教育之急務。且我自忖,以我本人之能力,若能為此民族文化紥下一點根苖,作為他日受教之根基,即已足矣,我未暇及於廣大高明也,故有待賢者如沉先生者焉。唯望根苖之既育,隨後有廣大高明者繼以任養之,切勿以廣大高明之期盼而誚根苖之何以未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0:43:39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09:24:50 | 只看该作者
真理不重复,谬误就在重复,来此网很长时间了;看到一些家长至今犹有三字经情结,真是至堪浩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7 , Processed in 0.11402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