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ishi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教女儿学〈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22:54:16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9]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 《论语》这书,很多时候要倒过来读……
○ 这话怎么讲?
● 比方讲,书里说什么什么是好的,就说明,发生了什么什么不好的事了。
○ 能不能说具体一点,比如曾子这句话……
● 曾子说:“慎重地为父母送终,虔诚地追思先祖遗风──这样,民间的道德风俗就会归于厚道。” 终:为父母举行丧礼。远:为祖先举行祭祀。
○ 倒过来读的话,就是当时的民风已经不厚道了?
● 是啊,我们中国人多聪明啊,什么事都看得穿,什么事都可以随随便便,满不在乎,都会说:何必这么认真呢!曾子觉得这样问题很大,所以他才说,至少在这两件事上,你还能体会什么是认真吧……
○ 哦,他是想通过“慎终追远”,让大家体会什么是认真。
● 而且他希望由此开始,培养一种崇尚厚道的风气。你知道,曾子是一位孝子,个性也很忠厚,这话由他来说,倒也恰如其分。因为忠厚的人,一般都比较心诚,比较没有功利的思想。
○ 慎终追远,就是要求心诚……
● 是的,亲人已故,祖先已远,他们和你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仍能怀着虔诚之心,就是排除了现实的功利想法,而有了忠厚的美德了。
○ 就象我们现在清明节总要去扫墓。
● 对,扫墓就是为了“慎终追远”──平时家族里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那种场合,大家都会追思亲人和祖先的恩德,有了一份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家族的精神也因此而有了凝聚力。
○ 可是,现在老师一说清明节去扫墓,我们都觉得是去春游,开心得不得了。
● 这不怪你们,要怪也怪大人。你看现在很多祭祀活动,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手段和大型游艺活动,大家吃吃喝喝,谈生意点钞票,已经很少有那份虔诚的心情了。
○ 哦,连“慎终追远”都不认真,那就没药救了……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4 22: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22:56:25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0]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
[同学录∙子贡] 姓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比孔子小31岁。商人出身。为人聪明,擅长辞令,后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很有建树。在《论语》中出场36次,名列同学第2。


○ 哦,子贡比子夏、曾子他们要大十多岁,资格老多了。
●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
○ 子禽是什么人?
● 子禽名叫陈亢,具体身份不不太清楚,反正,他很崇拜子贡,也喜欢打听有关孔子的一些情况。
○ 这一次他打听什么?
● 子禽问子贡:“先生他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是自己去打听到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
○ 这很重要吗?
● 你想,孔子这样一个有身份的知识分子,老是东打听西打听别国的政治,总不是什么体面的事吧;可是对有志于改革政治、实现人生抱负的孔子来说,又不得不去关心这些。
○ 这样看来,子禽这问题问得蛮尖锐──子贡他怎么说呢?
● 子贡说:“先生通过温和、善良、庄重、节制、谦让的方式得知的。先生他求得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式吧!”
○ 哦,子贡承认孔子是主动打听到的,可他没有正面回答……
● 对。子贡是从他老师的品德修养角度,回答了这个棘手问题──这“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体现了子贡对老师很深的了解,后人说,这五个字真正体现了孔子的“圣德光辉”……
○ 可是,这五个字与子禽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 怎么没关系。比如说,有的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会通过贿赂、买通、威胁、美人计、讨好献媚领导的家人等等手段,会更加有效呢。
○ 这种手段,孔子不擅长吧?
● 是啊,这也是他吃亏的地方。政治很复杂──比如说,你想要到鲁国或卫国当个官什么的,是“温、良、恭、俭、让”有效呢,还是贿赂之类有效?
○ 这要看国君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正人君子,就是“温良恭俭让”有效,他如果是个昏君,就是贿赂有效……
● 这“温良恭俭让”后来就成了一句成语,泛指态度谦和,举止文雅。
———————————————————————————————————————

[造句]
○ 温良恭俭让──看姚明在NBA打球,总觉得他太温良恭俭让了,有时候难免吃亏。

———————————————————————————————————————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4 22: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2-25 07:52:3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学了又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2-25 09: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2-25 09:25:1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不错,期待再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23:58:42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1)]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这是在评价一个儿子?
● 是的。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看这个儿子的志向;父亲故世后,要看这个儿子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先父生前所行之道,就可称得上孝了。”
○ 哦,关键看父亲去世后这儿子的表现。
● 因为当时的贵族家庭,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儿子要到父亲去世后才能掌权,也才能从行为上看出他对父亲的真正态度。
○ 总觉得这话说得太绝对了……
● 孔子对孝的要求,就是这样的。可能在那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太混乱了,为了权力财富,贵族家庭里父子明争暗斗、自相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他才这样说的。
○ 可不管怎样,是非总是要分的。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7 00: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00:01:10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2)]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 又是有子──那个长得很象孔子的有子。
● 这个你倒记住了。
○ 他说的先王之道是什么?
● 就是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呀……
○ 这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吧?
● 你又来了──治国处事之道,和待人接物之道差不多,有子在这里讲的,重点是“礼”的作用。
○ 就是“和为贵”嘛,看到有人吵架,出来劝架的都说这个……
● 是啊,国与国、人与人都一样,都有矛盾,怎么解决呢?有子说“礼的作用,可贵之处在于调和。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这一点最令人赞美;大事小事都照这个原则去做……
○ 和,就是和谐……
●  嗯,和谐之美。因为有“礼”的调节,社会才呈现了安定和谐的景象。有子接着说:“但是,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调和而调和,不用礼来节制,也很难行得通啊。”
○ 这是说,虽然“和为贵”,但还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 是的。如果没有“礼”,光是“和”也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讲,你们同学闹矛盾了,怎么解决呀?
○ 有时候糊里糊涂就过去了,有时候会吵架,先讲道理,讲不清楚,劝了也没人听,男同学火气大了,就会打架……
● 这就是“有所不行”,你叫他们“和为贵和为贵”,一味的求和,谁听你啊,最后……
○ 最后老师出面,大家都没声音了。
● 老师也不会光讲“算了算了,能和就和”吧……
○ 那不是和稀泥么。我们丁老师有时候还挺凶的,她会讲道理,比如说──林震宇,你是男同学,要让让女同学;泰森,不管你有没有理,先动手总是不对的,去向陈清怡道歉……
● 这就是“以礼节之”,用一些规矩来调节──男同学让女同学、大不欺小、尊重长辈等等,都是“礼”,所以,虽然“和”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也要用“礼”来调节。一味求和,会乱套的哦。
○ 哦,礼就是规矩……
———————————————————————————————————————
[造句]
○ 和为贵──武侠书中常有这样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在江湖上混,犯不着你死我活的,还是和为贵罢。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7 00: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00:08:23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3)]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 当你托人家办事或者签订协议时,要注意什么?
○ 守信用,这应该最重要了。
● 有子大概在这方面吃过几次亏,所以他很有感触地说:“相互的信用如果接近于‘义’,承诺的话才会兑现;恭敬的态度如果接近于‘礼’,才能避免被人羞辱;有所委托,如果选择亲近的人,才是可靠的。”复:实践诺言之意。因:依靠,凭藉。宗:指可靠。
○ 什么是“义”?
● 义,就是正当合理。有子在这里总结了三条教训:第一,你和人家签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如果正当合理,实现的可能就大一些。
○ 就是说,如果协议内容不符合“义”,即使双方口口声声决不反悔,也不容易实现?
● 是的。第二,尊敬人是不错的品德,但脱离了“礼”──就是不看对象、不分场合,见人就点头哈腰,称兄道弟,虽然也是表示恭敬……
○ 这样很容易被人瞧不起,是吗?
● 是的。第三,你所委托的人,如果比较亲近一点,了解一点,那事情多半可以办成──也许发生过几次所托非人的事,所以他才这样说。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7 00: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23:10:48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4)]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 孔子讲解什么叫“好学”……
○ 好学,就是热爱学习嘛。
● 对孔子来说,那更是一种追求。他对同学们讲:“作为君子,吃饭不追求太饱,居住不追求太安逸,做事敏捷,但讲话要谨慎,经常接近有道之人,求得他们的帮助指正,这就称得上好学了。”就:靠近。
○ 有道之人是什么样的?
● 有道之人,就是高人,品德才学都很高的人。
○ 古人很重视向高人请教的,我看武侠小说,学武者就常常四处寻访高人。上次在博物馆,看到很多书法上面,也写着“某某雅正”、“某某指正”,就是孔子说的这个“正”吧?
● 是啊,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提高嘛。
○ 一定是当时有几个同学在热烈讨论,某某人买了一幢别墅,漂亮得不得了,某某人的鞋子上镶了钻石,某某人昨天上高级饭店吃了一顿鲍鱼什么的……
● 这就是一种不同的追求了。

———————————————————————————————————————
[相关词语]
● 就正──源出“就有道而正焉”。后一般用作谦辞,请求指正之意。如:我把这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以就正于老师同学。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9 23: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23:13:36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5)]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 子贡大概发了一笔财……
○ 你说过子贡很聪明,也很会做生意。
● 可是,他也记得老师经常说,君子要安贫乐道……所以,看着那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心里就有点疑虑……
○ 他是怕孔子看不起生意人?
● 是啊,所以他想到孔子这里来求证一下,你看他的口气,小心翼翼的,问道:“贫穷却不献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
○ 我觉得很不错呀。想必那子贡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 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承认子贡说的不错,但还是发现了一点问题。
○ 什么问题?
● 你看子贡说的两句话,用了两个否定词,孔子就从这里看出问题的:当他受穷时,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谄媚、不要谄媚……”当他富有了,又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骄横、不要骄横……”他越是否定,说明他谄媚和骄横的念头越是强烈……
○ 那孔子觉得应该怎样?
● 孔子说:“你说的不错,但不如贫穷却乐于追求道,富有还喜欢讲究礼。”
○ 孔子没用否定词,从正面说了。
● 你用否定词,说明你还是执著于贫富的差异,当然,孔子也没有用“致富光荣”之类的正面话来打消子贡的疑虑,而是提出了一个新境界。
○ 这要求是否有点高了?
● 也不算高,相信你们课本里就有这样的故事,比如很多穷孩子,虽然穷,但还是发愤读书,有所追求……
○ 有的有的,什么“凿壁借光”,“映雪读书”,都算吧;只是“富而好礼”的例子好象没有。
● 唉,是啊,我们的课本写给穷人看的,不说了这个了,回到正题吧……
○ 听了孔子的引申,子贡该满意了吧?
● 不仅仅是满意,子贡是何等聪明的人,从这场师生对话中,他又体会出了新的意思,你听他对孔子说:“《诗经》里讲:‘不断的切磋,不断的琢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
● 原来是指玉石骨角的加工工艺,和精雕细刻的意思差不多。经子贡这么一引用,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常用语,表示道德学问的相互探讨和勉励。
○ 哦,子贡的意思是:我与老师探讨学问,就象雕刻玉石一样,切磋啊,琢磨啊,道理就这样一点点明白了……
● 是啊,所以孔子听了大加赞赏,说,赐啊……
○ 赐啊?
● 就是子贡啊,他不是叫端木赐么!忘啦?──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告诉你过去,你可以知道未来。”
○ 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吧?
● 是的,所以我说子贡聪明吧──他有点跳跃性思维的特点,本来讨论的题目是贫与富的问题,子贡由此获得启发,发现了做学问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9 23: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07 , Processed in 0.08154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