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dyl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为什么没有谈语文学习的?(在17楼有本人的语文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10:10:21 | 只看该作者

问:怎样学好语文?

答:


勤记忆。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壮丽"、"美丽"等一大堆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


深感悟。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善联想。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

四、多练笔。作文,一个让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实也不算什么,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字:阅读、积累、练笔。从中阅读好的课外书到积累好词、好句,最后勤动笔写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关键时刻,自然而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学习语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何况我们是华夏子孙,更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让我们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在语文的海洋中漫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10:13:58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学好语文
——语文其实很简单

坦诚地说,我不是专家,而是专门坐在家里琢磨语文的。更称不上讲座。讲座是人家专家的活儿,我只是在这挤大家一点时间和朋友们聊一聊语文。早就有这个想法跟大家说说心里话,原因是看那么多的家长、学生被语文苦着,这心里那是相当不好受。我想,我们聊完以后,你认为有一点点收获就行了,不用太多,太多了也没用。其实我想说的最主要一点就是:语文其实很简单。
有朋友就问了:你说语文简单那为什么孩子们咋学不好语文呢?这你就别问我了,这得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让孩子学语文了吗?您又不同意了。我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好语文呀,你这样说是冤了我了。我看咱们还是从语文说起吧。要想学好语文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语文对吧。就像要想吃桔子得先知道桔子是什么一样。
那么什么是语文呢?
语文呀,不像专家说的那么玄,其实很简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听别人说、自己说那叫语;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那叫文。别的还有什么?除了这些那就不是中小学的语文了,那是语法学、语音学、修辞学、文学史等。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用人家专家的话说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不管是工具也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好,不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这么回事么?专家的任务就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再回头看一看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也就是听老师同学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文章、写自己写的文章罢了。说的专业一点就是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问题,听别人说、看别人的文章那是信息输入;自己说、写自己写的那是信息的输出。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语文就是个工具。什么工具?交际的工具呗——为了交际。
说到这里就有朋友问了,是这么简单的吗?那为什么老是学不好呢?这就是一个专业一点的问题了。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有使用这个工具的问题,他需要经过四个时期:即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举例来说:筷子是吃饭的工具,不会使筷子的老外拿到这个家伙先要看一看,这是什么?织毛衣太短,剔牙太粗。人家告诉他这是吃饭的筷子——记住了。然后分析咋吃呢,一手一根挑还是插在嘴里当梯子使?——辨析期。当知道了怎样使以后又会笨拙出许多笑话来——使用期。直到他能熟练使用了,我们才会惊诧他使筷子居然这么熟练。学语文呢?也是如此,也要经过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鲁迅曾经说过:“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说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看人家说的就是准确。通俗一点儿说:口头语言的学习就是这样简单的:听别人说、自己说,而不是去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语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不应该也千万不能去研究它。例如我们能说上饭店、下饭店,同理可推出我们也能说上厕所、下厕所?;我们能说爸爸啃西瓜、啃猪蹄,我们似乎也能说爸爸啃韭菜?这下厕所、爸爸啃韭菜到目前还没人这么说,说也听不懂。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是中小学语文研究的内容。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是语言这个工具怎样用。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也就知道中小学的语文是个什么东西了。鲁迅刚才的话是口头语言的学习,而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学书面语言。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书面语言的学习也要经过上面的四个时期。说到这朋友们可能明白了,学语文呀就是象使筷子一样,让他先认识、再自己分析、然后使用、最后熟练。这您就说对了。如他认识了“笑”这个字、“纳”这个字,又多次听到或看到“笑纳”这个词出现在赠送场合,他就开始用了,可能会出现“请不要笑纳”的笑话,但多看、多听以后他就知道正确的用法了。语文这个工具要想用好就是从认识开始、到自己辨析、到使用、到熟练的一个过程。一句话熟能生巧。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也没少让孩子听呀、说呀、读呀、写呀,那咋就不进步呢?这个问题您又问着了。您想想呀,您让孩子听的、说的、读的、写的那都是什么呀?听的是文明的书面语言吗?说的是连贯的书面语言吗?读的是名著好书吗?写的那就可想而知了。你没给孩子进“好货”,孩子能出“精品”吗?要让孩子语文有进步那就要让孩子能说、能写。要想让孩子能说、能写那得先让孩子肚子里有啊!一个故事很有意思:秀才作文,三日难成。妻问:“如此难成?难道比生孩子还难?”秀才叹口气说:“夫人有所不知,你能生孩子是因为肚子里有哇”。而学生不能写、不能说多数是因为“肚子里没有哇!”更何况有些家长在家说的是土话、脏话。信息是输入了,但学生能把这些土话、脏话输出在作文上吗?所以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书香氛围,这样才能说好、读好、写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其次,孩子是不是爱学语文呀?不爱!(不爱学语文那光是听说读写是不行的)。不爱咋办——我们得想法让他对语文感兴趣,如果他每天只是给你“打工”—完成语文作业,那是不会学好语文的。怎么让他感兴趣呢?其实兴趣分为三个阶段:有趣、兴趣、志趣。你先找一些有趣的书让他读、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听、鼓励他讲一讲自己身边有趣的事(不要以为给买了书花了钱就算教育了,那和母鸡没啥区别)。而有些家长还不听孩子说话,就更别提鼓励孩子说话了。这样让他从有趣开始慢慢走向兴趣。这时就需要给他以正确的激励。激励的方式主要是让他有成就感——让他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强,一次比一次说的好、写的好。(这时候物质奖励是不行的,你今天给他十元,明天好了就要二十,等以后不给了就不干了。即使给钱也是孩子对钱的兴趣而不是对语文的兴趣,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当他在兴趣的激励下取得更多的人的认可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志趣,那可是你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一种对语文的向往呀。那时不让他学语文都控制不住。
这时会有朋友产生疑问:您说那些都没用,听得准确无误、说得天花乱缀、读的也多、写的也多,考试考吗?分数不高你说啥都没用。您这又说到点儿上了。咱先不说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多大好处。咱先谈一谈这个得分的问题。要想在多读、多说、多听、多写、有兴趣的基础上得高分那容易呀。您就从这几方面入手吧:
一、该会认的字得会认吧,该会写的字得会写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些你不夯实那可就难学啦。认字写字其实很容易,就两三千常用字。您不会没法吧。
二、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我想您通过上面的谈话也有一定的办法了吧。
三、这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语感。
我们看一看现在的教科书、中考试题、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只考三点:1、基础知识(字、词、背诵);2、阅读;3、写作。
基础知识一般不会超出课本,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可得分,什么习惯?把不会的字、易错的词写在一个本上常看常常看,不要遇到不会的就丢下。常看常常看就是最好的复习方法,因为一个生字、生词要想记住不是分析、讲解就记住了,而是要在不同场合重复再现38次才能记住。如同我们认人,你今天记住了王五——大眼、平头、有点黑。你看他38眼,记住了。半年以后再见到他,你知道他是王五吗?如果你一天看他一眼,说这是王五。和他生活38天,你可能这一生也忘不了,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常看的习惯。
阅读题是考试的重头戏,也是许多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出题人一般他不考课本上的!咋办?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个重心——培养语感(这里专门指读的语感)。
啥叫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领悟和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敏锐性、整体性、联想性。说白了,就是凭一种直觉。举例来说吧:如果你会骑摩托车那就体会一下,什么情况用什么档位行驶是死记硬背的吗?什么路况、风向、油档位、离合位、瞬时速度等等都是依据一个表,背得相当熟,参考着才上路吗?这就是靠车感。如果你会打乒乓球,那你说这个快速弧圈球应该怎样回球,是等我们先把球停到那,然后分析一下再回球的吗?这就是球感。做阅读题最主要的是靠这种直接的、敏锐的语感。
那么语感怎样培养呢?
1、在正确流利的读文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管孩子在几年级,所学的课文都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您想一想,当孩子把记叙文读的如见其人、如在其中了。甚至于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那里面的人怎么想的,为什么那么做都如在眼前,他还怕出题吗?当孩子把说明文读的如见其物了,他是不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个物体的清晰形象了,这个事物他都像见到了一样,还怕他出题吗?当孩子把议论文读的自己就是演讲者了,话如已说了,还不知道文中那些人的深层的思考吗?换句话说,当孩子把这篇课文读的如同自己写的,还怕别人来问作者吗?您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
2、多进行语感的熏陶。有些孩子咋读也读不出感情来咋办?那就是平时的熏陶不够,让孩子多听听《人与自然》的解说,多听听鞠萍讲的故事,多听听名家的朗读带(书店都有)……。由不会读到会读是要经过一个模仿的过程的,我们应该记住:模仿是学习的前提。
3、多进行生活的、读书的体验。人的认知水平是和行为半径成正比的。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他才能有生活的体验,也才能读懂写生活的文章。如让城里的孩子读《捞鱼》类的文章,他的感受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另外多读书多少也能弥补这个缺憾,他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亲。最好多体验生活。
当然多读书也是提升学生语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在小学阶段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默读200小时、朗读200小时,按正常速度大约合400万字。而1—5年级的教材共记14万6千字。可见只读书本只能达到三十分之一呀,同志们是三十分之一呀!你给孩子读足够的好书了吗?有了足够的好书可读,孩子就间接的获得了情感体验,也就提升了语感。
4、及时进行朗读的指导。这就是教师的事了,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及时指导,这样就避免学生走弯路了。如果家长读的好、或有好朋友读的好可以让其指导,但指导的时候切记不要告诉这块应该重读、应该拉长音。因为这是指导朗读的大忌。切记!切记!只是让他听,人家是怎样读才把我们带进文中(语境中)去的。那具体怎样指导呢?因为这是师资培训的事,在此不做细谈,以后有机会可交流。
对于阅读题,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文学中的再现论与本位论。
写作题现在的分值越来越大,要想写好作文靠的是——语感(这里指的是写感)。写感同样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欧阳修也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所以让学生写,放胆去写,关注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只要多写就是学习就是实践,不是吗,你学骑车不也是多骑也骑好了吗。所以呀,我们要想法让孩子多写,自己写,写自己想写的。
再就是呀,千万不要拿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你是老师、你是家长、你是专家,你比孩子高明,其实你想一想你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呢,而我们一拿起孩子的作文就是一通批,美其名曰“批作文”。其实,学生写的好作文并不是你批出来的,有哪位教师、家长敢说是?就连叶圣陶先生对孩子的作文都是先说好好好,然后说你这一块还能再多写几个字吗?一位老教育家对这样一句话都不批改“进来一位阿姨,她是个女的。”如果是你批,你准高兴:“哈哈!阿姨不是女的,还是男的?”,可在孩子的心里,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说明的问题。所以对孩子的作文我们多褒奖少批评。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作文写的好的同学之所以写的好的原因是:一、我的作文曾在班上当范文读过。二、我的作文曾被贴在板报上。三、我的作文曾获过奖。就没有一个学生说我的作文次次被老师批的体无完肤。所以写好作文的关键是你得有一双“识文”的慧眼多鼓励。而不是一双三角的“晦眼”多批评。
另外,要写好作文得有例文可仿,没有哪一个人没看过一篇作文就会写作文。就如我们要做饺子,得先看过饺子是什么样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也是仿写的吗!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凭空的创作是不可能的。再说创作的初步就是模仿。要想模仿就得多读,读完让他说一说。读就读吧,还让他说干什么呢?你体会一下,读一篇文章几天后是不是忘了,你读完说一说,是不是记的真切啦。你要把读过的文章常常说一遍是不是就成了博学家啦,等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拿起来一些词语就能用啦。可见读完说一说也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有条件就应该让孩子多背一些名篇佳作。巴金曾说:“要想写一篇好文章,肚子里得有200篇优秀的文章”所以多背一些好文章有百利而无一害。
说了半天,我们该总结一下了:
我们谈了什么是语文,那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就这么简单。
我们谈了怎样学好语文,那就是激发兴趣,关注进步,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就这么简单。
我们谈了怎样得高分,那就是养成常看的习惯,培养语感(读感、写感)
有朋友会问,那还要老师干嘛?您问对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干嘛非得指望老师呢?其实老师面对那么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他完成课本教学就不错了,而课本教学才是阅读量的三十分之一呀!语文的学习最实用的一句话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从我们以上的谈话中体会体会是不是这个道理。你仔细体会体会。再者,哪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好是老师教出来的,都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学生要不学,你让北大教授来教他也是那样。您说是吗?
学生要学好语文只要我们家长好好做就成功一大半了,就这么简单。
咱们就不多谈了,才疏学浅,不成章法,望行家斧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10:16:44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学好语文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926/n240455733.shtml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根据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语文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用心和努力,要抓住"听、说、读、写、悟"这五个根本环节。学法得当、记悟并重、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学习语文就不是很难的了。

  首先是掌握学法。这主要要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进行严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同学们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逐步提高悟性。即对字词句章的理解能力,能够学会"据言会意"、 "因言悟道"、"依言入情",而不是死记一些死知识。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技能型。主要是会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会圈划批注、摘录重点,会朗读默读、精读浏览、速读跳读等;二是思维型。主要会边读书边思考,善于发疑析疑,归纳演绎等。通过对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同学们能对不同的体有不同把握。如在阅读记叙文时,能抓住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详略的安排、记叙的方法等;在分析说明文时,能讲清楚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顺序的安排、语言的特点方式及文章的结构等。

  其次是要扩大阅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认读能力。读什么?一是读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包括同一主题或题材、同一作家、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使阅读构成相对完整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体系。如学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也可去阅读茅盾的《林家铺子》,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二是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去读书,虽无目的性,但却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和提高文学修养。就像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的"不求甚解法";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读书方法。

  第三是注意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最佳渠道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我们还要进行背诵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每天或者每两三天背这么一首古诗或一段古文,那么对于你个人来讲,将会终生受益。许多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科学家,他们无一不是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彭德怀在上书万言书前诵读《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鲁迅是抱着"五将上下而求孛"的态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诺贝尔奖获奖者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从小通读《孟子》和诸子百家,使他在西方文化中如鱼得水。许多影视片、小说都引用古诗文作为题目,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燕归来》、《金瓯缺》等,积累了古诗文,就可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在自己写文章时利用一些古诗文,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腹有诗书气自雄",在《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也反复强调

  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积累可以通过新闻记者背诵获奖,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促进:古诗词朗诵比赛----看谁的古诗词背得多;成语接龙----看谁成语积累得多;剪报----看谁搜集的资料多;

  读书会----看谁读书的体会深;辩论会----看谁学以所用好等等。

  第四是读写结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极为充分地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只有书读多了,胸中的积累丰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一般。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和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我们可以进行摹仿。即仿形、仿意、仿神(这在我的《培育"慧眼",练就"妙手"》一文中已作过介绍),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自拟题目,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在阅读的基础上摹仿的基础上创新,这就是读写结合的精妙之处。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人,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母语,广泛吸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弘扬光大,才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只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语文是一定能够学好的。

  所以说:学习语文并不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10:18:06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学好语文

http://jinpu.bokee.com/409969.html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语文,有人认为语文最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似乎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起色似乎不大,总的感觉就像是有力无处使,也就是物理中的"不受力","做功为0",事实上,这是由语文自身的转点决定的,语文知识面宽,什么学、词、句、段的分析,什么名言警名等等都包括在里面,而语文考试时不可能什么都考到,因此一些同学在往语文上下功夫时,由于坚持时间不长,过于急躁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不起色,对此,我有深刻认识,曾记得高中时,我语文最差,每次考试都是100多一点,在高三第二期第一次模拟中我语文竞然才96分(班上倒数第8),后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每天坚持阅读一定的优秀短文以增强语感,同时每隔一天做一篇作文,当时我是怎么阅读作文的呢?很简单,每天晨读时,我都会抓出一些自以为good的文章的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还有写作文,开始时,我模仿人家的写,甚至干脆"抄袭",其实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通过抄,你就可以体会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样组织结构的,怎样构思的,怎样谴词造句的。就这样,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当然开始时,没多大用(表面上),但是,在最后的模拟一、二、三中,我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26、127、以至在高考中我的语文得了131分,从而保证了语文的不失败,为进入清华奠定了最好的一步,所以在最后我总结――学语文有二个字的秘诀――"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10:57: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IANA 学习语文的几点技巧

http://www.tesoon.com/ask/htm/4668.htm

2007-05-08 23:38:39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作文。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

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不过如果你问考试技巧,首先要总结字词,当然是随堂总结。还有古文的一系列的总结,也要近早的提前做好。我那时是从高一开始总结的,作文的素材推荐书“鞋里的沙”那种有短而有意义的文章的书来看,并最好记住,考试时才能用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2-5 13: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qdylz 的帖子

文很长,没耐心细看了。
粗粗的感觉还是在文字上打转转。
为什么不到思维的层次去想点办法?

这一系列文章里有没点到这方面的?偷个懒,谁看见了给俺引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2-5 13:31:20 | 只看该作者
没看完,不过这两段觉得有点意思.


1. "首先,我唱个高调,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你要跟我抬杠,我也不理你。反正我告诉你,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考试大都不好。少数考试好了,以后也没出息。因为在只为了考试的千百次训练中,他已经把人格训练坏了,他专门投其所好,没有独立思考。他的一生都可能只是个投机取巧的坏人,他对社会只有破坏,没有创造。而不为了考试,也不一定就能考好。就好像专门想当叛徒的人,人家不一定稀罕要你;立志不当叛徒的人,人家也不一定非得抓你。所以,这是一个人格的选择,不是方法的选择。"

2"第四,其实,学好语文很容易。随手教你几招,不怕你扩散,就怕你做不到。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好朋友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假装深沉是蠢驴……明白了吗"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wangtutu + 2 + 2 有道理
qdylz + 2 + 2 还是要读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2-5 14:2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jiangying 的帖子

月亮下有一好汉
星光里乃千美人

这是虫子的对子.
很有图像感的文字, 我喜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2 + 2 不错的对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12-16 00: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 qdylz 的帖子

谢谢你的转帖,我发现孔庆东的文字比口才好,他在电视里的节目,我看两下就换台,但这家伙的文字真是----语文学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12-16 08:49:3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和写作成正比,和应试作文不是一回事.读书多了,不见得语文成绩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3:44 , Processed in 0.1411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