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6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解“格物致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5 22: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解“格物致知”?

作者 吴金铭


      学习儒学,想要学习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功夫就是“格物”。《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适从。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果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没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笑谈了。所以这个格物如何“格”法,还真的是学习儒学第一个要清楚的。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把儒学当作自然科学了。研究自然科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吗?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及国、家管理是两回事,词典是张冠李戴了。

北宋朱熹说“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们看到里面有个逻辑错误:格物就是为了致知,如果已经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了,还要格物吗?我们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穷其理?可见,朱子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说文》说:格,木长貌。格的本意就是长长的树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栅栏、尺子、容器、箭靶等,后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这都是名词用法。做动词主要含义是:阻止、搁置、纠正、衡量等。这些含义还不是格的古意。《字汇·木部》:“格,感通也。” 《尚书·说命下》:“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如果把格理解为感,格物致知就比较好解释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这个理解,也和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相符的。古代智慧的中国人认识,道生成了宇宙万物,那么,宇宙万物也具备了不同的道德属性。人要学道,要认识宇宙中这个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万物,从中得道。

怎么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呢?我们举几个例子。

古人认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见长,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在逆境当中,也不要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知道了这个道理,学习梅花的不畏艰苦的特性,是不是就心正了?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艰苦,这就是修身。对家庭来说,如果家境不好,比较贫穷,就好像严冬一样,君子学习梅花的坚忍,保持自己的德性,这样家庭也同样会感到温馨。坚忍对与治国和管理企业也同样重要,提醒着管理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一定不要泄气,要保持自己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认识这些道理,并把这好的道理阐发出来,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古代科学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了物质世界。现在人受西方科学的误导而不明白了,金木水火土都不是什么单纯的物质啊,都可以继续分类成为几百种不同的物质,怎么能是基本元素呢?其实,我们看法不同,中国人对任何物质都是用心感觉物质中的道理。古人怎么格这个金木水火土呢?《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认识了这个道理,用在修身上就是君子要爱护下属,尊重上级,明断是非,强健身体,喜好劳作。用在治国或管理组织上,君主为水,群臣为火,制度为木,刑军为金,民众为土。再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一个完美合乎天道的社会治理方案就很明白了。

树木、山河、飞禽走兽诸般万物都可以这样格思致知,认识其中的道理,引导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实践。这些物质还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好参悟。还有一类物质无形无相就更难格思了,比如我们最广泛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亲师”,我们结婚的时候要拜“天地”。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意了。古人如何格天地的呢?《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做人要学天的刚健,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周而复始的履行自己的天命;学习大地,可以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天地还有其他格法: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天动地静,天尊地卑。每个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终的道理。为何呢?现代科学的研究大大开放人类的视野,过去讲的对天地的认识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宇宙空间,只是太阳系范围的理。在更大的空间,对宇宙还有更高的认识。我们怎么格思整个宇宙呢?宇宙最终的理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16 21:18: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想知道“致知在格物”的意思,另“知”是什么意思?“知”些什么?为什么“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17 17:12:0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想知道“致知在格物”的意思,另“知”是什么意思?“知”些什么?为什么“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什么样的“知”可以“诚其意”,“诚其意”是什么意思?诚的是什么意?诚其意了以后又如何就正其心了呢?什么样算是正心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7 17: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0:08:56 | 只看该作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古时候要想在人类社会中弘扬光明的道德,首先要先让国家繁荣;要让国家繁荣,就要先让家庭和睦;想要家庭和睦,首先要自己做好;想要自己做好,就要先建立正确的思想;要建立正确的思想,就要先有获得真心的诚意;要获得真心的诚意,就要明白什么是道德,要明白道德,就在于感悟事物的道理。

在文中我举个梅和五行的例子,你可以深入体会一下这个思想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18 09:10:46 | 只看该作者
说看到梅可以感悟出“以清逸见长,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在逆境当中,也不要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好象非常对似的。但如果让一个本身没有什么经历的人,让他看到梅感悟出以上这些,那可能吗?硬要他格,结果会如同谁谁看竹子格出精神病一样。

以梅抒情抒感而已,而不是从梅身上感悟出道理。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8 10: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7:19:20 | 只看该作者
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只要人能够放下各种执着和观念,用心感悟身边的事物,一定能够悟道的。
而且对事物感悟的深浅也会随对道的理解的加深而深化。
当人能够悟到最终的理了,这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19 08:4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susan_1201 的帖子

文字内涵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展示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是历史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小说故事文学作品的不断沉积让我们慢慢到领悟文字文化的内涵。

比如一个“情”字,“情”到底为何物啊,“情”到底有哪些啊,人与“情”是什么关系啊等等一系列的内涵我们通过《红楼梦》就有了很深的领悟。纵然没有亲身经历,我们也能大概感悟到什么是“情”。

再比如一个“义”,什么是“义”啊?一部《三国演义》给我们演绎展示了“义”的文化内涵。

所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等这里都包涵着文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在给孩子的经典讲解中,我们也可以放弃原文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解释,利用故事给孩子们讲解和教育。故事是活的,孩子们是喜欢听故事的。古时还没有文字和书籍之前,一代一代就是靠口传故事来教育和传播文化的。

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儿童教育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19 08:54:46 | 只看该作者
我很赞成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儿童教育方式。

我自己也一直奇怪,我没有经历过什么事,但我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和感受呢?

因为故事,因为小说,因为电影电视剧等,因为与人交流,因为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20 14:31:1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格物致知”

吴先生对“格物致知”一词分析讲解的非常透彻,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的文字越体悟越会觉得神奇奥秘。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等等特点。灵活多变的文字,灵活多变的民族孕育了我中华博大精深灵活多变的文化。我古人诗词歌赋名句佳作不计其数,文人墨客棋琴书画潇洒自如,梅兰竹菊风花雪月皆成文。古人为何能做到如此洒脱呢?也就是如何能做到“致知”呢?

《大学》的答案是“格物”。

首先,格物有用心体悟万物之性之意。对此吴先生已有精彩论述,此处略。
另外,格者,隔也,割也;物者,心头之物也。格物也有放弃清除心中的物欲之意。如何才能体悟到万物之性呢?通过修身放弃清除心中的杂念私欲,放下执著,清心寡欲,返本归真,慢慢心静似玉,心净如镜,心平如水,这样我们的心与万物就有了自然的沟通交流,达到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
还有一解:格,正也。格物,正物也。

经典的内涵是很深的,也是多层次的。唯有我们读经后用经,学经后习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不断加深对经典的领悟。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24 19: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7 , Processed in 0.0871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