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初读(1)之一、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3 20: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语》初读(1)之一、二
书名:《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出版:中华书局
版次:1980年12月第2版  2005年9月第20次印刷
阅读时间:
第一遍:2007年10月中旬至11月8日
第二遍:11月8日至11月17日
第三遍:11月17日至21日

一、序
   我们这代人,没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现代教育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疏远了,不只是疏远,甚至还有部分是仇视的,以为那些都是“糟粕”与“酱缸”,没有可取之处。但成年之后,忙碌中,却深觉精神空虚,无以为靠。真正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籍,才恍然大悟,原来,困扰自己的,古人早已懂得如何泰然处之。于是《老子》读得如痴如狂,《论语》亦每日诵读不止,“乐以忘忧”。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读本,其重要自不待言,如今又掀起了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我捧起此书,恰逢其余波。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仅电视上未曾看过,便是她的书,虽然在形形色色的书店中见过多次,却也未曾读过。因而,我还是孤身一人涉足于此,如孔夫子所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
梁启超很强调读中国古书的好处。他是这样说的:

“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缠喜欢的。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地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汩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治国学杂志〉,《饮冰室专集》(五),台湾中华书局)
努力读出自己的一番趣味来,方是读书之法。
   我虽名曰初读,实属不符,一则中学之时在课本中学过《论语六则》;二则十五年前买过三秦出版社的《白话四书》,因无期在必读之意,匆匆翻阅,便束之高阁。如今天这般把全书通览再三,毕竟还是第一次,如此说来,说是初读倒也并非完全不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自孔子之后,吾国学子,三四岁即熟诵论语者比比皆是。然而我读《论语》却是在“而立”之年,不可谓不晚矣。何况此书并非读过便罢,必当烂熟于心方可。但我幼时并未接受如此专门教育,也因此失掉了第一时间掌握其要义的机会,而今大言不惭,未知其可也。康有为说:“凡书有精读,读之自有详略,自诸经外,读书之法,在通其大义,非诵其全文。但随其天资,分一二遍提要钩无,默而识之,便可有用,若能举其辞,犹能触悟。而天资不可强,不必泥也。《变法以致升平 康有为文选(桂学答问)》如此,我心稍安。
二、快乐为人生之本
《论语·学而》的开篇之句早已为人所熟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我真正把《论语》读完的时候,才明了《论语》与《老子》的不同。《论语》昂扬着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将以有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老子》则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通透,飘然物外。从人生的积极奋斗而言,孔子的人格更容易激励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 以今天而论,孔子绝对可以说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讲道:“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
不但温习功课是快乐的,远方的朋友来是快乐的,放之世间无不可乐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儒家就是这样的激励和鼓舞着世代中国人。
论语中表现孔子积极向上的言语,我整理了一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6·20
孔子告诉我们,真正会学习的人,是那些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7·16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而孔子自己则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亦有无穷的乐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7·19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更为鲜明的表现了孔子“乐天知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因此,我才体会到作为孔子的弟子,该是何等的快乐,也难怪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6·11)有这么达观的老师,怎能没有如此 这么出色的学生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4:45 , Processed in 0.07708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