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1 08:5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
转自【于寿成的BLOG】

一、这几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词,即“人文精神”,变得越来越热门了
  
  1.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传承是怎样的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无不靠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以及崇高与卑俗,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乃至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都要靠着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赋予。正因为如此,人文精神才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
  
  2.人文精神与素质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受重视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使社会有了“重塑人格”“重塑精神”“重塑理念”的强烈呼吁。
  今天谁都在感叹诚信太成问题,“假冒伪劣”几乎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几乎人人都受其害,都为此伤透脑筋。
  “道德滑坡”人人在感叹,其实,这几年来伴随道德滑坡而出现的更为严重的现象,应该是“道德标准”的滑坡。据报载,某县要在生猪屠宰个体户中评选先进模范,经审核,发现有一个个体户很不错,多年来从没有卖过病、死猪肉,也从没有给猪肉注水,口碑很好。于是,自然被评为模范,还上了报纸和电视……应该说,在人人注水的时候他不注水,人人以病、死猪套利的时候,他不那样做,没有道德、没有定力是做不到的。凭这一点,这位个体户的人格是令人敬佩的!可是,细想一下,这位“模范”个体户其实只是守住了职业道德的底线而已。宰猪的人本来就不应该往猪肉里注水,更不应该卖病、死猪肉,这是生猪屠宰个体户应有的职业道德,是道德的底线!他被评为模范,这叫作“矮子里面选高个”,说明我们的“道德标准”滑坡了。这种现象岂止出现在“生猪屠宰个体户评先”中呢?
  标准的降低会导致连锁反应,即道德水平因为道德标准的降低而有所降低,道德标准又会因为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而越来越低,从而加速道德的滑坡。
  
  二、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
  
  1.中国传统的竞争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篇文章《姑妄听之——狐曰畏狐》。
  有一个叫季沧洲的人家里的藏书楼一直住着一只狐狸,几十年了。狐狸替主人整理书籍卷轴、驱虫灭鼠,还能和主人说说话,不过始终不见其形。有时候,主人请客举办家宴,还会特意留个位置给它,它出来应酬,言谈恬淡娴雅,词语委婉却能抓住要害,很受客人欢迎。有一天,他们喝酒行酒令,要求各自说出自己害怕的事物,说得没有道理,或不是自己所独怕的,要罚酒。于是,有的说怕道学家,有的说怕名士,有的说怕富人,有的说怕贵官,有的说怕善于阿谀奉承的,有的说怕过于谦虚的,有的说怕礼法烦琐的,有的说怕沉默小心欲言不言的。最后问狐狸,它说:“我怕狐狸。”大家喧笑,说:“人怕狐狸还差不多,你是同类,怕它干啥?说得没有道理。请罚一大杯。”狐狸嘲讽地说:“天下同类才最可怕……凡是争财产的,肯定是同父的儿子;凡争宠的,肯定是同夫的妻子;凡争权的,肯定是同一官员的手下;凡争利的,肯定是同一市场的商人。他们所处的地位相近,则相互妨碍;相互妨碍则相互倾轧……由此看来,狐狸怎么会不怕狐狸呢?”座中有经历坎坷的人,大多说它分析得有理,就要免了它的罚酒。但有一个客人倒了酒放到狐狸面前,说:“你说得的确不错,不过同类是世上人都害怕的,并非只有你害怕,按规定,还得罚一杯啊!”于是,大家一笑而散……
  纪晓岚到此意犹未尽,他接着说:我认为罚狐狸的酒应该减半。因为相互妨碍而相互倾轧,天下人都知道;但还有潜在你身前身后,假托心腹、知己,却包藏着钩距般的阴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总之,按此观点,同类是可怕的。换一句话说,竞争对象是可怕的。这几乎就是我们传统的竞争观念了。中国人一说竞争,就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一下原因,可能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嫉妒。
  我们可以容忍“远”处的人比自己强,而不愿意相信“近”处有人也会比自己强;可以在周围某个人走出去以后“发达”了而去推崇他,而不能容忍当时他还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去与他合作,而促其成功。此类“外来和尚会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比比皆是。
  
  2.人格教育一般被传统地混同于“教化”
  一讲到“进德”,即道德修养,我们想到的就是“教化”,就是说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人格教育一般被混同于“教化”。
  我们常说“性格即是命运”“求人不如求己”,这在国外信徒那儿似乎体现得好一些,他们在“主”“上帝”面前忏悔,把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行为反思一下,请求“上帝给我力量,让我做得更好”。他们的宗教意识里当然也有“善恶相报”的内容,但这种“求己式”的“忏悔”“反思”“精神家园的回归”“人格的完善”,无疑更有助于人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我们的人格塑造中,功利性、说教式教育多了些,而反思式、自省式的教育却少了,人的自觉意识也就较难形成。现在,有人提出要多进行“自省教育”,甚至是“忏悔教育”,或许正是“理性启蒙”的好形式。
  
  3.“伪崇高教育”导致“两面人格”的产生
  要说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乎“教与导”,也就是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吧。用一位著名教育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学生以见识,给学生以人生理想、人生激励”。那么,怎样才能长见识呢?除了接触社会,联系实际来读书,别无他途。不要指望关起门来,远离社会,与社会脱节,终日说一些“漂亮话”“崇高话”就能培养出学生的理想与见识!就“激励”而言,也不例外。真正能对人起到“激励”作用的,是那些实在而可信的现实,以及对现实具有概括意义、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而不是别的。不是脱离现实的假话、空话、大话、漂亮话。
  但是,我们的老师要说真话很难。有人会指责你庸俗,会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哪能整日淹没于庸俗的现实中”,哪能说一些“低俗”的话?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让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再说,现行的体制也在促使老师做一些与其教育者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如一面教育学生理想高尚、诚实守信用,一面又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发动学生集体弄虚作假;或为拍电视出镜头而导演虚假采访,鼓捣虚假新闻,背诵虚假台词。
  我们的家长要说真话也难!因为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哪怕自己心中常有一些“低俗”的想法,也常有一些“低俗”的行为,他们也会尽量在孩子面前说些高尚的话、表现得高尚些,孩子越小,他们越是灌输那些貌似漂亮、崇高的东西。现有教育督导检查体制,也时常要家长配合,鼓捣出一些“崇高”而虚假的东西。
  这就是有些专家所指出的“伪崇高教育”。“伪崇高教育”就是要孩子都说“崇高的话”,都做“崇高的事”,结果是面对孩子,家长要讲假话,老师要讲假话,学校要讲假话,甚至学生也要讲假话,表现出一副高尚的样子。也许我们的动机是好的,可是教育者自身的虚假和不真诚,导致了受教育者出现“两面人格”的倾向。结果是孩子渐渐长大了,辨别能力在不断增强,见到了老师、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相悖,教育信用也就渐渐瓦解,“高尚的理想”又能维持多久呢?
  上述行为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使孩子与社会产生隔膜。“大人们”老说“崇高”“漂亮”的话,导致孩子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现实,把现实美化、崇高化、诗意化了。渐渐长大后,他们会听到或直接接触到一些并不美好、并不崇高、并不诗意,甚至可能是残酷的、低俗的、肮脏的社会现实,他们便会迷惘,孩子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也就隔膜了,防备别人、保护自己的心态遽然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隔膜就进一步加深了。
迈向社会的那一步真的很令人恐惧吗?未必。这需要我们警惕那种“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倾向,我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消除孩子与社会的隔膜,或许也多少可以避免“理想递减”的尴尬吧!
  
  三、我们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理性启蒙
  
  1.基础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人格意识
  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格意识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一般地说,人人都会本能地体现和维护自身的尊严,这就是最起码的人格意识了。但是,自觉的人格意识不仅体现在尊严的维护中,还体现为一种修养、一种对个性人格的自觉完善,甚至还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有一个概念叫“赤子”,就是说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干干净净的,这就叫“赤子”。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说,要成为“大人”,成为“君子”,就要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反过来说,只有拥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你才能成为“君子”,受人尊敬,具有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所以,这就得有道德修养,就得不断“修炼”自己,抵御住人生的种种诱惑,才会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其实我们历代许多具有“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的人物,大多都是有着一颗拳拳赤子心的人。
  人格教育既是德育,也是智育。人格培育决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智高而无德的人,肯定没有什么人格可言;可要是德高而无智无能,也不可能造成任何人格影响。用知识的力量去打造人格,用智慧去点燃人格,这才是人格培养的根本所在。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是科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人文精神求善求美,科学精神求实求真,看上去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求新求变和求善。不实不真,就是虚,就是假。虚了,假了,还有什么“善”可言呢?所以说,创新是一种科学的人文精神。
  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起码思维品格。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发展。反过来说,创新正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来就没有为创新而创新的,只有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而去创新的。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2)要不断批判“盲从”
  创新谈何容易?有时我们真的不应束缚自己的发展。眼前所看到的不一定是长久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不要墨守成规,要认清自己的真正实力并充分发挥出来。创新,其最大的思想障碍是“盲从”。我们常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要突破已有的观念,跟上已经发展的实际。
  创新必须有三个层面:一是可表达的认识(真理)的新,二是可操作的技术(实践)的新,三是尚未完整表达、尚未能操作的想法、灵感(思想)的新。我们也许看到了第一第二层,但我们恰恰缺乏第三层——思想的新。
  (3)要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许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学生长于考试,而短于“创造”。据说,这是应试教育之过。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美国的“人才金字塔”中,华人在较重要的层数上占了相当的比例,但“大师级”的创新型人才却很少,多是执行型的人才。
  我们不说体制,只说文化,确实也有让人深思的地方。不少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不管中国人走到哪里,哪怕成了美籍华人或欧籍华人,我们都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小学时,总是叮嘱孩子:“要乖,听老师的话。”接孩子回来时,总要问:“今天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欧洲人、美洲人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小学时却多数这么交代孩子:“多向老师提问题。”接孩子回来时,总要问:“今天表现出色吗?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呀?”
  这样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教育方法,自然会养成孩子不同的思维习惯。我们太需要突破文化心理的制约,要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1)“良好合作”在未来竞争中有优势
  庄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匠石与郢人》,说是匠石与郢人一个是木工,一个是泥瓦工,经常一起配合着给人盖瓦房、宫殿。匠石的斧子挥得出神入化,能用那么大的斧子一挥而刮去郢人鼻子上粘着的白灰,而鼻子丝毫无损。有一天,郢人在给人家的房屋涂白灰时,又有一滴白灰落在他的鼻子上,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郢人对匠石说:来吧!用你的斧子把我鼻子上这白灰砍掉吧。匠石就操起了斧子,挥舞得呼呼作响,郢人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只听“呼”地一声,鼻子上的灰被“砍”得干干净净,而鼻子却安然无恙……宋国国君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很是好奇,下令把那个匠石给找来。他在大殿上对匠石说:我也把白灰涂在鼻子上,让你给砍砍,好吗?匠石说:不行不行!我确实曾经这样砍过,但你又不是我那朋友郢人。
  历代以来,我们更多地把这寓言解读成:争斗需要对手!庄子在讲这个寓言时,确实主要也是这层意思:他以此为比喻,说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话语”对手了,就没有说话的对象了。所以嘛,对手的存在是敌对、相争,然而没有对手是寂寞的、悲哀的……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解读一下庄子这寓言的寓意呢?即:合作是双方的事,合作需要双方的默契!由于对面郢人的默契配合,匠石才能削下鼻子上的白灰,而对方鼻子一点也没有受伤。要是对方配合不默契,不可估摸的惨剧就发生了。
  当代社会,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了,社会分工更明确了,专业化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一种趋势,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个人而包打天下,更需要合作,更需要默契的配合了。而我们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太缺少合作机会,许多人比较自私,缺少的恰恰就是“合作精神”。
  
  四、对人文精神发展的展望
  
  1.用“思想”串起知识,使人心有灵犀
  创新不等于“全新”,不是什么都从头做起。原先,我们对这一点是有误解的,总觉得既然是创新,就应该是“全新”的,是推倒重来,如果做不到“全新”,那不如就干脆照搬照套好了。所以,我们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照搬”。有一个名为《一本书主义》的故事是这么说的:
  戴维是美国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带着三位博士生,一个中国留学生、一个日本留学生、一个美国学生。
  戴维出版了《现代管理科学》巨著,郑重地签名赠送给三位学生。
  中国留学生如获至宝,圈圈点点,刻苦研读,甚至背诵了书中不少精彩段落与名句,学成归国,四处讲学。看来,一本书已经足够他忙乎一辈子了。
  日本留学生也如获至宝,精心研读,没过多久,他也出版了一本书,题为《现代管理在日本》,郑重地回赠老师一本。戴维教授仔细翻阅,约5%为学生的新观点,15%为周围同学的见解,80%为戴维教授《现代管理科学》一书中的内容。抄抄摘摘,一本书也够他忙乎的。
  美国学生礼貌地接过老师的赠书,看上去没有像两位留学生那么兴奋,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什么研读、圈点的迹象。只在几年之后,他的巨著也出版了,题目为《超现代管理科学》。
  我们有时就是这样,“全新”做不到,“一点点新”不一定看得起,不一定去做,干脆就照搬“权威”吧,注释“权威”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似乎不是这样,所以,他们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似乎就有道理了,有迹可循了。美国人那样的思维,自然就更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了。
  总之,要用“思想”串起知识,使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就点滴皆新。这就是朱熹《观书有感》的那一层意思:“昨日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这诗不是说行船,而是说读书。书读到这份上,你就日日精进了,你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泛若不系之舟了,你还不“心有灵犀一点通,点滴皆新感”吗?
  
  2.合作中的两种关键性意识
  合作中要培养两种关键性意识:“双赢”意识和“规则”意识。竞争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不一定要“落井下石”,竞争可以是合作的一种形式,是“双赢”,这一点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了,我们开始有这种“双赢”意识了。
  但是,“规则”意识,我们还很缺乏。要尊重人,你得先尊重规则。而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说的是给不给面子,为了面子,我们可以“灵活灵活”;为面子,我们常以暗箱操作,甚至是无规则运行。
  说是“面子”,其实最终是“利”在作怪!给面子,不就是给办成事吗?不就是给实惠和利益吗?我们是用“面子”换取利益,而不是在“规则”下获取实惠的利益。中西方对比,我们不能不忧虑——我们的“灵活变通”所遮蔽的正是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薄弱、规则意识的淡薄。
  应该说,这忧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说到底是在塑造未来,教育培养的是“未来人”,社会总在进步,太阳出来,每一天都是新的,明天会更好!所以,今天规则意识的不足,不等于未来也永远如此。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就是每一天、每一天地一点点儿地变化积累的结果。通过教育、行动会推动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培养出一种“规则”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人文精神是人和人之间的伦理精神,它要求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使得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守规则,并趋向于某种价值观、审美观,以保证社会或某种团体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具有调控功能的原因之所在。原始社会靠巫术,靠图腾,靠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观念等来调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有了国家,一方面靠法律规则,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另一方面则要靠人文精神,靠道德法规来调控。
  在我们的新时代、新社会则要有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发挥在整个社会和团体中的调控作用。只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同心协力,奋发图强,那么,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变成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3 , Processed in 0.0763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