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的终极解决方案 [zt]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12-29 10:0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金铭 于 2007-12-28 22:47 发表
不过是希望能引发你的思索,最好能够加入了。


我当您的拉拉队,帮您摇旗呐喊吧,加入就免了,后学的孩子要回来了,忙不过来。

因为您有复兴文化之心,这份心难能可贵,值得后学恭敬,至于其他认知上的差异,我们暂时放着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7-12-29 10:50:3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真我虽然都在,却是被执着妄见情感所蒙蔽无明,如果能够做到无执无欲无求无争本性才会显露出来。
如果只是说说当然不在境界。如果能够做到,那才是真修炼啊。
读经也是只能从理上认识,却不能从法上认识,没有按照法去做,就没有什么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用:。。。。。”忍、让、谦”只为是表象,后面要有仁德之心才不落入虚伪,这是义理阐述,我们在理解他人时,实不可只在“迹”上寻。“迹”上寻,世上无好人。。。。。

--------太好了。”忍、让、谦”可以说是一种表象,一种心迹,但他们何尚不就是仁德之心?他们不也可以是心之本性。我们也可以说:忍是心,忍气是心迹;让是心,退让是心迹;谦是心,谦和是心迹。“心”是因,“迹”是果。忍气不一定有忍心,退让不一定有让心,谦和不一定有谦心。但不忍气基本上不会有忍心,不退让基本上不会有让心,不谦和基本上不会有谦心。我们凡人很难致良知,直接知性。我们凡人差不多是见果求因,见“迹”求“心”。关键是看“心”,但“心迹”也很重要。孔子讲了”仁“,还要讲“礼”,大概也是这个道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为了我中华文化之复兴,为了我中华民族之复兴,同胞们,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相互摇旗呐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4:56:34 | 只看该作者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2007台湾“未来科学文化大会”论文选: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作者:育人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来,并打动人心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事例法。即通过典型事例特别是典型的历史事件讲明道理。表现为认真、严谨、准确,令人感到信服。有一个“作法自毙”的历史事件,说的是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商鞅,秦孝公死后被迫逃亡。欲住旅店,店主说,按照商君之法,旅店收留了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主人将受到惩罚。你没有住店的证明,我不能收留你。商鞅颁行的苛刑厉法最终害了自己。这个历史史实准确说明了害人者终害己,善恶必报的道理,启发学生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一切。

(二)故事法。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现传统美德。表现为具体、生动、耐人寻味。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个孝感天地的故事生动、感人、引人深思。

(三)艺术法。艺术是道德的通俗化表达。艺术法是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表现道德内涵的教学方法。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形象,引人入胜。例如,让学生看舞剧《精忠报国》,当学生们看到岳飞驰骋疆场的一幅幅画面时,脸上露出了找到老师上课说的“忠心报效国家的人”的表情:岳飞似乎又活过来了!

请学生看《采药图》,李时珍这位明代的神农,他脚穿草鞋,肩荷药锄,药锄上挑一药篓,药篓中放满了采来的中草药样本。他手持草药,他不是在观察,而是在分析、在比较、在研究、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神何等专注!李时珍那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科学家精神跃然纸上。

艺术法可以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把最美、最善、最正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四)人生感悟法。即借鉴他人的人生经历,体悟其中的人生道理。表现为印象深刻启发性强。阿桂,字广廷,清乾隆年间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他曾经奉命修筑青龙冈的大坝,他的副将李荣吉认为应缓慢施工以防止崩塌。而阿桂却斥责他是阻扰施工,扰乱军民。等到大坝合拢的那天,文武百官都来向阿桂道贺,只有李荣吉还在大坝上督促众人追加土料加固大坝。可两天后大坝最终还是崩塌了,阿桂半夜听说坝塌后,立即飞驰赶到坝上,只见李荣吉已经被冲到水里,阿桂急忙下令救他上来。阿桂哭着为其脱去湿衣服,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黑狐礼服给其披上取暖,过了很久,李荣吉才苏醒过来。阿桂诚恳地向他道歉,还向朝廷检举了自己的过失,并且推荐李荣吉替代他的职位。我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故事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品质?对后人有什么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体悟到主人公见错弥补,知错勇改的好品质。启发学生要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好素材,而神传道德是人们理解修炼、理解佛法真相的重要基础,也就是人们得救的基础。我们有责任重视它,珍惜它、善用它。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8-1-1 15: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2:50:19 | 只看该作者

新六艺教材目录--征求意见

新六艺教材目录(修A)

启蒙期(3-6岁)教材目录:

蒙之道:
第一册:《我爱<弟子规>》
第二册:《我爱<三字经>》
第三册:《我爱<千字文>》

蒙之书:
第一册:《我爱汉字》
第二册:《我爱诗词》
第三册:《我爱成语》

蒙之乐:
第一册:《我爱唱歌》
第二册:《我爱跳舞》
第三册:《我爱音乐》

蒙之工:
第一册:《我爱大家》
第二册:《我爱手工》
第三册:《我爱画画》

蒙之商:
第一册:《我爱数学》
第二册:《我爱加减》
第三册:《我爱算术》

蒙之医:
第一册:《我爱生活》
第二册:《我爱环境》
第三册:《我爱卫生》

蒙之外:
第一册:《I love my home》
第二册:《I love being》
第三册:《I love English》


童生阶段(7-9岁)课程和教材:

童之道:
第一册:《论语与孔子》                                   
第二册:《大学与中庸》
第三册:《孟子与仁义》                                 

童之书:
第一册:《汉字与书法》
第二册:《小学与训诂》
第三册:《对韵与对联》

童之乐:
第一册:《视唱与乐理》
第二册:《戏曲与鉴赏》
第三册:《国乐与鉴赏》

童之工:
第一册:《代数与几何》
第二册:《自然与农业》
第三册:《天文与地理》

童之商:
第一册:《计算与数学》
第二册:《钱币与商品》
第三册:《市场与贸易》

童之医:
第一册:《饮食与营养》
第二册:《绿色与健康》
第三册:《人体与心灵》

童之外:
第一册:《At school》
第二册:《Feeling happy》
第三册:《Action!》

小学阶段(10-12岁)课程和教材:

小之道:
第一册:《老子与庄子》                                
第二册:《黄帝与四经》
第三册:《易经与太极》

小之书
第一册:《诗词与曲府》
第二册:《礼仪与习俗》
第三册:《国画与艺术》

小之乐
第一册:《民歌与民乐》
第二册:《西乐与鉴赏》
第三册:《古琴与钢琴》

小之工

第一册:《科学与探索》
第二册:《电子与电器》
第三册:《电脑与网络》

小之商
第一册:《经济与社会》
第二册:《法律与政府》
第三册:《统计与会计》

小之医
第一册:《锻炼与健身》
第二册:《体育与运动》
第三册:《生物与医药》

小之外
第一册:《My country》
第二册:《My story》
第三册:《English essay》

中学阶段(13-15岁)课程和教材:

中之道
第一册:《史记与通鉴》
第二册:《思维与逻辑》
第三册:《文化与宗教》

中之书
第一册:《尚书与历史》
第二册:《阅读与鉴赏》
第三册:《作文与创作》

中之乐
第一册:《二胡与提琴》
第二册:《舞蹈与鉴赏》
第三册:《天音与神韵》

中之工
第一册:《建筑与结构》
第二册:《机械与物理》
第三册:《化学与化工》

中之商
第一册:《经营与管理》
第二册:《金融与银行》
第三册:《工商与创业》

中之医
第一册:《生命与中医》
第二册:《疾病与养生》
第三册:《生态与环保》

中之外
第一册:《The speech》
第二册:《ISO 9000》
第三册:《Little Wri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8-1-3 15:27: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5:4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zhsh47 的帖子

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不明白“范进老爷转世”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3-29 18:28:1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新意的想法啊  我也想学  期待有更多新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3-29 23:55:25 | 只看该作者
有借鉴的价值啊,能想出这么一个程序很不错。至于能不能大规模推行,是另一个问题。
但只恐有闭门造车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4-5 17:19:1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

我还有个三岁前的教育的理想方案:),还没成文。正好可以跟吴先生的教育衔接。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一直在心里,有的形成了文字,有的成了事实。

吴先生是第二者,我是前者。

理想能否实现,不光取决于当事人。当你的理想变成了更多人的理想,变成了更多人的实际行动,理想就差不多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25 , Processed in 0.16240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