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之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或“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平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鲜活的张力。所以本课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批注体会,精读悟情,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螺旋式上升提高。
三、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是这样具体设计教学过程的: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批注,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课后延伸,仿写练笔
课堂伊始,播放三峡风光的影片,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再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看到三峡的感受,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随后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在此基础上,进入到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这个环节,我会从“找出美句,批注见解;朗读美句,评议点拨;感情朗读,体悟特点;美读想象,情景再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读、批、悟、想来体会三峡不同时间的景物特点。
第一步,找出美句,批注见解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理由。
第二步,朗读美句,评议点拨
学生有阅读的体验和感悟,就会有交流的意愿。让学生先读喜欢的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结合重点的词和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分析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以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再引导学生把句回归到段,进入到第三步,感情朗读,体悟特点。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到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青色而透明,夜晚宁静而神秘。
有学生可能会读不出感情。如三峡描写中午的段落读得语气平淡,我会抓住重点词语“跳跃”“翻滚”“呼啸”“荡漾”,让学生想想中午的三峡就像是一个精神高昂、热情似火的小伙子,他会如何说话的?并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热烈的场面,从而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方法,让学生用轻快的语调体现三峡早晨的明丽,以轻缓的语调体现三峡夜的宁静。
读到情深处,便陶醉其中,这是引导学生美读想象,情景再现。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完一段闭着回味想象,在头脑中有了一幅怎样绚丽的画面。
在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中,通过批注和逐渐递进的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在学生眼前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让三峡的美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教学也进入赏读升华,感悟运用的环节。
配乐、配画,展现长江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图片,先用课文的原话赞美长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再用自己的话赞美长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根据板书再次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随后出示课外仿写要求,观察家乡的一处秋景,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通过仿写,学生再次感受课文,将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美”,在读中“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