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小小鲸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让孩子自主学习。。。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9-22 11:31:56 | 只看该作者
背论语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本帖最后由 qdylz 于 2009-9-22 13: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呵呵。说说背的心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9-22 11:40:17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这一贴有没有参照价值?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72909&extra=page%3D1


(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二)、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
(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五)、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欢迎超版赏帖,哈哈。。。
woodhead + 10 + 10 谢谢推荐好材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9-9-22 11:4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qdylz 的帖子

背论语是没用的,子的意思,并不是学是快乐的,而是习是快乐的.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的时候才是快乐的.

所以,虽然大家都背得这句,但学的时候快乐的人很少.因为学而不能时习之.要孩子主动学,必须解决孩子如何习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pp的英语就目前只能是“学而不习”,奈何
woodhead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9-22 11:48:43 | 只看该作者
就事论事,扩展一点,小鲸鱼每天游泳这么长时间,可以做到主动练习,那就是因为"学而时习之",经常参加比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2:24: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dylz 于 2009-9-22 11:40 发表
看看这一贴有没有参照价值?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72909&extra=page%3D1


(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二)、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
(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四)、指导 ...

学习一下,这一句不错:古代学者提出读书有“四别”,即“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看而且要背),心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手治之书(不仅要看、背而且要摘其要点写下来)”。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9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gugulian + 1 + 1 我很赞同。
Lppbb + 8 + 8 这个倒真还不知道,学习了^_^
woodhead + 10 + 10 也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2:26: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9-22 11:48 发表
就事论事,扩展一点,小鲸鱼每天游泳这么长时间,可以做到主动练习,那就是因为"学而时习之",经常参加比赛.

自主学习,同样也正在扩展到游泳方面,目前只是一种习惯,还没到自主提高的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9-9-22 12: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 jiangying 的帖子

31楼纯粹开玩笑,“学而时习之”我是知道意思的,毕竟和儿子一起背了一年多论语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9-22 12:58:55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的一段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学而又学之,时时有新意。
woodhead + 10 + 10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4:32:05 | 只看该作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与我心有戚戚焉。
第四步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 2 爱思考的孩子,我们希望看到的
Lppbb + 8 + 8 与汝心有戚戚焉。
woodhead + 10 + 10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9-9-22 16:57:01 | 只看该作者
这座楼初具规模了。。
鲸鱼希望看到的自主学习的孩子,是一个是成熟的孩子,用老易的话说,就是开窍的孩子。
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是孩子的发自内心的自我觉悟,内心的觉醒。这既需要孩子生理心理的长大,又和孩子的自我体验密切相关。

我在想,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我们的这种早熟愿望,是不是一种拔苗助长?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gugulian + 1 + 1 有道理!
viviantong + 1 + 1 精辟!每个孩子心智成熟有早晚,我们要 ...
风中白杨 + 1 我觉得家长引导,然后等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18 07:58 , Processed in 0.07793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