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77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丁慈矿:传递汉字魅力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1 00:3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04-22  作者(来源):《上海教育》2010年03B期                                                       
                                                       
“对课”——这一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方式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的改进和发展,重新回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他也因此引起了国内语文教学界的关注。如今,除了继续完善对课教材外,丁慈矿又开始着手搜集和研究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材,而他更大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代学生亲近汉字,了解并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丁慈矿:同学们,今天中午我们是不是吃了红烧肉?现在以“红烧肉”为上联,大家觉得下联是什么?
学生:是白斩鸡!
丁慈矿:真棒!同样是三个字的对子,如果上联是“水帘洞”呢?
学生:花果山。
丁慈矿:不错,还可以对什么?
学生:火焰山。
丁慈矿:这个比“花果山”更好。
学生:我对“石库门”。
丁慈矿:妙!太妙了!同学们,答案不是唯一的,你们对的都很好!
……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给二年级学生上的一堂普通“对课”的生动再现。在丁慈矿的“对课”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显得特别“来劲”,他们的眼睛炯炯有神,思维活跃,每一次的回答都会让他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最近数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对子”这一浅显、有趣、优雅的古老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出汉字情结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类似这样的对句,丁慈矿信手拈来可以讲出很多。“对联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对联本身就是格律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进入汉语教学的通道,同时研究对联也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而且越是深入研究,越是会被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丁慈矿说。
研究“对课”完全是由于兴趣使然。1998年,从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毕业后,丁慈矿进入上南二村小学任教。当时,他发觉用传统授课方法教规定的课文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是被动地听和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试着给学生们讲一些历史上比较经典的有关对联的趣闻。例如乾隆出了一上联“客上天然居”,纪晓岚不假思索巧对“居然天上客”;乾隆又出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以“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赢得了满堂彩。丁慈矿发现,在给学生们讲这些对联故事的时候特别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他就萌发了开设“对课”的想法。
在民国年间,私塾老师总是会在放学前给学生出几则上联对子,让学生对出下联,可能这就是历史上“对课”距离现在时间最近的形式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学校,“对课”教学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几乎没有人想到要系统地为中小学生编写一本学习对联的教材。
做了开设“对课”这个决定之后,丁慈矿便开始着手于对于对联书籍的收集工作。他从2000年开始收集资料、泡书店、逛书摊、实地抄录等,先后收集了150余种对联书籍、200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亲手摘抄的各种对联更是不计其数。花了两年的时间,将古代流传的对韵重新进行现代化的改写,做到顺口、押韵、浅显而有趣,经过他的精心设计,终于编写完成了《小学对课》这本针对小学生的对联教学用书。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编著《对联故事100则》,先后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对课”教学的文章,受到多家教育媒体的关注。
有了这些成绩,丁慈矿并没有止步不前。如今的他正潜心收集研究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材,并对其进行整理。与此同时,他对汉字本身蕴藏的无穷魅力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最近在课堂上,除了讲对联,他还给孩子们分享一些甲骨文相关的知识。他期望未来10年的时间里能再出两本书,一本是《当汉字年纪还小的时候》,另一本为《老语文读本》。他说现在他已经收集了甲骨文相关书籍30本,到了50本左右的量时,他就可以开始着手第一本书的编写。
情趣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当被问起目前做出这么多成绩,最大的满足和收获是什么时,丁慈矿仍旧把话题引到了孩子身上。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他的学生。
对于语文教学,丁慈矿一直强调的是两个字——情趣,这是他的老师商友敬先生传递给他的。他主张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从骨子里热爱汉语,并且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学会生活,学会感动。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情趣”二字的内涵,丁慈矿的课堂总是显得丰富多彩。他可以成为“土豆大哥”亲自带学生们去学校小花园里种土豆、种葫芦,也会带学生们溜到室外踏青,获得写作灵感。一次丁慈矿把小鸡装在饭盒中带到了语文课上,让同学们通过最真实生动的观察,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很多学生非常喜欢丁老师的课,因为他这种注重学生情趣培养的教学方法始终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距离也就拉近了。有一回他在布置完一道作文题后,还发出邀请,自费请五位写得最好的同学去吃冰淇淋。结果当他欣喜地发现还有一名学生的作文也很不错,特别是结尾那一句“一只蜻蜓款款地飞来,停在了它久盼的夏天上……”更是让他眼前一亮。为了鼓励他,丁慈矿毫不犹豫地把名额增加到了六人。多年之后,这个名叫方凯成的“第六人”,获得了2009年上海市中学生演讲比赛11年来的第一个有评委给满分的一等奖。方凯成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丁慈矿,在他看来是丁老师把他领进了汉语言文学的殿堂,为他奠定了语言方面的基础。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外知识方面,丁慈矿在保证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是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很受欢迎。他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日常语言文字的积累,准备一本本子摘抄下诗词佳句,并且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地背诵古诗文。他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所以他说他的学生看起来总比人家多了份古人摇头晃脑文绉绉的韵味。一次他看到《文汇报》上选登的《中华世纪坛赋》,很快就被“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这样的优美词句所深深打动,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们跟他一起分享这份优美。第二天,他就满怀激情地跟学生们朗诵了起来,顿时每个人都陶醉在了洋洋洒洒、气韵悠扬的诗词歌赋中。令丁慈矿更激动的是,有一名学生把朗诵《中华世纪坛赋》作为他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
说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丁慈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现在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之所以让学生学得累,是因为和学生的距离太远,在教学上存在“深入深出,浅入浅出,只入不出”的问题。他说:“我觉得现在的教材读者文摘体的课文选得太多,对汉语的韵味的关注远远不够,对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缺乏继承……”他在编写《小学对课》的时候,把汉语文情趣和汉语言之美放在了第一位。比如说到平仄知识的时候,丁慈矿让学生们读读班上谁的名字最好听?平平仄仄搭配的名字是最好听的,谁的名字不好听?结果有同学甚至要改名,因为他的名字是“仄仄仄”的发音。在丁慈矿的“对课”上,他总是力求把“最好玩”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做个有梦想的追求者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甚至说是枯燥的,除了教好书,我觉得我还要有一点梦想。”说到“梦想”这两个字,丁慈矿的眼睛里面闪着光,或许就是这两个字让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每夜深人静,我独坐书斋,时而高声诵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敲击键盘……”这是多年来丁慈矿回到家后的真实写照。如今,他每周要上14节课,7节主课加7节副课,大部分创作和研究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为了能够收集到民国时期的教材,有半年的时间晚上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孔夫子旧书网。只要网上一有这方面旧书拍卖的信息出现,他就抓住时机拍下这些珍贵的资料。
在努力实现梦想的这个过程当中丁慈矿也碰过不少壁,吃了不少苦。他曾经22次向教育期刊投稿但都石沉大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终于在他第23次投稿的时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刊登了他的一篇《小论文:撩开你的“神秘面纱”》一文,让他信心大增。也有些周围的人不理解丁慈矿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痴迷,也不认可他的“对课”教学,对于这些纷纷扰扰的说法,丁慈矿用了“尽其在我”这四个字去面对。他觉得只要自己坚持是对的事情,不要太去在意外界说什么,他的观念是不为职业而做,为快乐而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让他觉得能够沉浸其中,并且有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想要把这份宝藏传承下去。他说现在的孩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太少了,他希望他能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影响一个孩子,培养有情趣、有胸襟、有文化的中国少年。
在学校,他的这种追求也在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作为校长,蒋群用了“专注”和“自觉”两个词来形容丁慈矿。在他看来,能具备这两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给“丁慈矿们”适合成长的土壤。蒋群认为,小学的中高年级是丁慈矿教学最能够如鱼得水的年龄段,学校充分考虑到他的特长,所以没有安排他班主任工作,而是让他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一起在校本语文拓展型阅读体系构建方面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样安排既有利于丁慈矿有自己做研究的时间,又能够使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感染到更多的人。
现在教师教学有很强的个体性,学校要能够容的下不同的人才,更要鼓励和培养更多像丁慈矿一样有自己特色和想法的创新型教师。当说到学校的文化理念,蒋校长用“思源致远”四个字做到了精确的概括。他说,在师德建设上,要做到“三不”:不弄虚作假,不斤斤计较,不心浮气躁。他也同样用古诗来描述丁慈矿在做人和做事方面的特征,分别是做人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气度,做事要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心态,还要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精神状态。
教师,不应只是个教书匠,不因为工作的繁琐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失去追求。丁慈矿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想“做一些事情”,并能努力坚持。丁慈矿常说,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在做一件孩子喜欢,自己也有兴趣的事情。
《上海教育》2010年03B期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shwyyan + 10 + 10 不错。我想引导孩子的事情,没引导成。 ...
zzfeihua + 2 + 2 我好喜欢。。。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35:47 | 只看该作者

ZT 丁慈矿:小学对课与古诗教学

按:丁慈矿,全国优秀青年名师,对课、古诗文教学专家。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丁老师以他的博学和独创性的“对课”研究蜚声教坛,他的《小学对课》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最新的研究成果《情趣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每周一诗”教学探索》在小语界再掀波澜。《小学语文教师》多次对其古诗文教学进行报道,还将丁老师的课多次作为全国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样板课。丁老师先后应邀到山东、广州和上海等地上示范课和作专题报告,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许和一线教师的欢迎。
推薦丁老師的《小學對課》,他的小学对课和古诗教学对父母们在家教子也很有启发。

我的读诗经历
  文/丁慈矿
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诗教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温柔敦厚。
  很遗憾,我小时候却没有接受过诗教。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他不识字.每天在漆黑的矿井下辛苦劳作。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可我偏偏不争气,一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逃学,我们校园的围墙上有一个洞,墙洞的外面便是青翠的乡村。每天下午,我和几个顽皮的孩子从那里钻出去,掏鸟窝、钓青蛙、抓知了……现在想想,倒也充满了诗意。
  但是很不幸,因为语文考试不及格,我留级了。
  当我第二次渎一年级时,姐姐买了一本《少儿古诗一百首》送给我,一诗一画,画是工笔线描,美极了!作为留级生。
  十分不光彩,自然没有人跟我玩,我便拿出《少儿古诗一百首》自己翻看,照着上面的图画乱涂乱描,也读读上面的诗,我至今还记得一首王昌龄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大概是我生命中最初接触的诗歌,图画上有一大片的云,云影罩着高耸的山峰,一个穿着铠甲的人横刀立马,好不威武,他的面前飞沙走石。我描着画,并给这将军加了两撇胡子,诗也就记住了。虽然不明白诗意,但这首诗、这幅画却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许多年后,我去了青海,看到那岿然屹立的群山,那巨大的云团映在雪峰上的影子,我才知道了什么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真是神来之笔啊!由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每句诗歌都给孩子讲透,对诗歌的理解,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对古诗的理解是要由人生经历去印证的,先让诗沉淀在你的生命中,某一年.某一天,某一朵花的开放,某一阵风的吹过,唤醒你心头的诗意与诗情,你也就会恍然大悟,这才是人生的幸福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先生15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他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生命中有诗歌为伴,是多么好啊!
  我开始自觉读诗歌,是进入初中以后。那时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课文以外,书末还附有古诗文,这些诗选得太好了,初中第一篇古诗就打动了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上去好听,想一想很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更美了,在水一方啊!我们那里有一个大湖,烟波浩淼,每次来到湖边,我都会念起这苜诗。后来的几册还选了李后主的词、苏东坡的词、辛稼轩的词、李易安的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豪放派,什么是婉约派,但这些词我都喜欢,无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我都喜欢!课堂上,老师在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玩意,我就抄书后的古诗词,抄得是如痴如醉,这些诗词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的生命。
  进入了师范,教我们《阅读与写作》的是展望之老师,展老师是陆小曼的人室弟子,徐志摩的崇拜者,曾撰写了《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他上课一激动就大讲徐志摩,并为我们朗诵徐志摩的诗歌,听着他深情地朗诵,我也喜欢上了徐志摩,买来徐志摩的诗集抄读。
  后来,一位师兄介绍我去见了商友敬老师,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商老师并不教我们课,我每天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和他聊天,向他借书,并把自己读书时的困惑向他请教。坐在老师对面的椅子上听老师谈掌故,说诗词,娓娓道来,我感到如沐春风。
  最难忘的是毕业前一次的春游,在富春江上,老师给我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解,弥漫在山水的氤氲之中,我由此进入古人所描绘的意境,终生难忘!
  回首读诗的经历,我觉得最好的读诗方法是抄读,边抄边读,抄抄读读,当古人的诗句在你的笔尖流淌的时候,它也就悄悄地进入了你的心间。最好的教诗方法就是聊天,从自己对诗的感受聊起,聊着聊着,大家一起融人了诗境。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说:“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这个“化”字用得太好了!我觉得在抄读的过程中,可以“化经典为血肉,化经典为灵魂”,我们生命的质量便得到了提升。从此告别粗鄙和庸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38:09 |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教古诗文/丁慈矿
  
1998年登上讲台,我开始教学生读古诗。
  为什么教古诗,原因有二:一、阅读经历告诉我,古典诗词是好东西,可以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二、当时团中央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在开展,我很想参与进去,获得个人的成长。
  从那时起,我先后换了两所学校,但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下来。起初,我还带有一点功利心,想申报一个“诗文诵读”的区级科研课题,但是我申报了两次都失败了。我的功利心也就消失了,全凭兴趣教诗,越教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教得好一些,于是收罗了一大堆的诗词书籍资料,这些年一直在读,怎么也读不完。
  我每一届学生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班,然后教到五年级毕业。孩子们有三年的时间是和我一起度过的。这三年中,我平均每周教他们读一首诗,到五年级时还增加一些宋词和古文阅读。刚开始是我教,后来便组织孩子们自学,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教大家。起初是每周一首,后来是每周两首甚至三首。三年下来,一般孩子背诵量都在二百首左右。
  我具体的做法是:
  一、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从浅的诗开始我教诗没有固定教材,起初是从有趣的、浅显的诗开始教的,如数字诗:
  一去三五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朝学者邵雍的一首小诗。
  郑板桥的咏雪诗:
  一片一片叉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曾被选人民国年问的小学教材,汪曾祺先生小学时读到这首诗,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他说自己的写作方法是从“飞入芦花总不见”悟出的。
  再如纪晓岚的《秋江晚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被台湾的小学国语教材选人了,我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它。
  中国文字富有游戏精神,有一种诗叫“神智诗”,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画出来的,如下面这首:
    日圆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
  扁舟横渡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
  太好玩了,小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诗我是不作讲解的,只是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了让孩子描述诗中的画面,然后说:“这诗好玩吗?哪里好玩?好玩就应该记住,后面还有更好玩的呢!”
  为什么要从最简单、有趣的诗人手呢?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从什么读起不成问题,最初但从有兴味的着手就可以。其实,除了有兴味的着手也没有别的办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由此可见,要使所学的诗歌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起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点后学生觉得可爱,因此“每周一诗”最初的选择不可不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39:06 | 只看该作者
二、沿中国地图教起
  我常常想: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从来就不曾离去,当我们涉足他们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不再孤单、不再胆怯,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
  我在教室里贴了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大阴山下的《敕勒川》,再教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
  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孩子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得意洋洋告诉我,有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时空坐标,可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
  我从小爱收集火花、邮票、门票、明信片,这些小纸片也在教学中派上了用场,山水风光展现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借此和孩子们一起走近诗人。我要求他们把旅游时的门票收集起来,贴在本子上,我还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因此没有名句流传,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这个地方杜甫去过,他写下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40:22 | 只看该作者
三、风吹哪页读哪页
  春光明媚时,我教黄四娘家花满蹊…‘人间四月芳菲尽,春雨淅沥时我教天阶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
  夏天来了,我教毕竟西湖六月中;秋雨潇潇时,我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0041230日,上海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雪,我马上抓住机会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我觉得学诗一定得切合具体情境,这样才能把握诗的意象,一年四季,风花雪月,总有与诗、与诗人邂逅的机会,我们可要紧紧抓住!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感受诗歌的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


四、教诗时间哪里来
  俗话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归还是有的。
  我主要利用三块时间,一是晨读课,二是午会课,三是晚管理。甚至是春游秋游的车上.逮到机会我就大讲古诗。有老师生病,有老师请假.只要我去代课,就去讲古诗故事。我讲古诗故事,一般会跑题,讲《大风歌》,又扯到《垓下歌》,从项羽、刘邦一直讲到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小孩子爱听我讲,一讲和古诗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见面了还会提起我讲的古诗故事。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3-21 00: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41:13 | 只看该作者
五、教诗的方法是简单的
  1.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背。所有教过的诗,我基本上都能背,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结果。和学生一起读诗是我教学生活的一大快乐。早晨,我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手指窗外高远的天空,大声喊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齐声回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然后,我们师生一唱一和地背下去,当背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我们都用手做杯子状,然后相互碰!
  每教一首诗,我都要先带孩子们读,然后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连接着读,最后我们一起背,背的时候,我很兴奋,手舞足蹈。孩子们自然大受感染,也开始手舞足蹈,我们都沉到诗里面去了。
  2.单刀直入,抄读积累。我上课没有精巧的构思,我的导入很简单: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先请把它抄在你的诗歌本上抄完了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好,跟我读!”三年级伊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本子,然后。让孩子把所学的诗,全部抄在这个本子上。我不推荐他们去买古诗词书籍,当然后来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方面的书,那完全是出于自愿。我们抄一首学一首,三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我相信这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我国著名史学家胡道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古诗本上除了我教的诗,他们也抄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诗。养成了一个自觉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1
  3.长诗分句教。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教过几首长诗,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效果非常好。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很长,能背下来是个挑战,愿意接受挑战吗?如五年级上学期我说要用一首长诗挑战他们,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教,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孩子兴趣高涨。然后每天教几句,一首《蜀道难》足足教了四个礼拜,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我相信他们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4.适当地讲解古诗知识(对仗、押韵、平仄)。汉语的形式美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清代的一本小册子《声律启蒙》,作为私塾教材曾经风靡全国,300年来,私塾学童几乎人手一册,、我把《声律启蒙》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对仗和押韵,进而学习作诗、作对联。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种需要,但是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形式美,仍然有必要,为此,我在教诗的同时花r五年左右的时间,收集了150余种诗词、对联书籍,编写J一本小册子《小学对课》(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垓于们一起读读背背,感悟汉语的对仗和押韵:
  干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点水蜻蜓争款款;浮波莲叶自田田。
  这是其中的一则对韵,总共32则,孩子们喜欢背,没用多久,就都记住了。这时我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我说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平平仄,有谁是平平仄?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
  看来平平仄还不少啊!接着问仄仄平有没有?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励页奇和葛胜陶走到了我跟前,我们相视而笑。
  一个来自日本的孩子也走了过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平平仄仄’?…‘你叫滨田林奈,不是平平仄仄,是平平平仄孩子们都笑了。
  我告诉他们平仄相间读起来才好听,并且名字也能凑成诗句,我用四个孩子的名字凑了一句:邱深——全白露,陆远——张一遥。诗虽不通,但孩子们对平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统计了自己全家人的姓名平仄,评选出了最好听的名字。由姓名的平仄生发出去,再讲一点诗句的平仄知识,孩子们便不觉得枯燥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九年来,每周一诗的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王老师对语文情趣的定义,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并从这一语文情趣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45:45 | 只看该作者
对课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作对联。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发现对联所描述的事物种种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时候对课是私塾读书的必修课,今天我们从古典名著中可以经常看到古代文人雅士对对斗句的场面。鲁迅、冰心、老舍等文学大家,在年幼时都接受过对课的训练。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所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三种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启发儿童运用文字、组合文字积极思维的兴趣;二是打下辨析字音、字义、词性和活用典故的基础;三是逐步学会组词造句的技能。
丁慈矿先生编著的《小学对课》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根本出发点,用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对课的基本知识和基础训练。他认为对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汉字的趣味、汉语的美感和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从2000年起,就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泡书店、跑书摊,广泛收集各种对联、对句资料,并在自己任课的班级给学生讲起对课来。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丁慈矿先生依托教学实践编著的《小学对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专文报道,对课也开始流行于小学语文拓展性教学课堂。在此基础上,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隆重推出《小学对课》修订版,您如果有9-11岁的孩子,不妨和孩子一起读读看。

目录

1单元对联的起源和种类

1课对联的起源

2课春联

3课对联的种类

4课对联的张贴

2单元对联的特点

5课字数相等

6课词性相对

7课平仄和谐

8课内容相关

9课工对和宽对

10课无情对

3单元对联的技巧

11课析字

12课叠字

13课复字

14课嵌字

15课音韵

16课比喻

17课拟人

18课夸张

19课双关

20课顶真

21课回文

4单元对联与生活

22课诗词中的对联

23课广告中的对联

24课书房的名与联

25课游山玩水赏对联

附录青灯有味似儿时——著名学者说对课

对对乐园栏目的答题提示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再版后记




后分章编入二年级上册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改叫晨读对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47:22 | 只看该作者
晨读对韵

(一)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晨读对韵

(二)

优对劣,丑对美,肃静对喧哗。光明对黑暗,谨慎对浮夸。瓜子脸,葡萄牙。异卉对奇葩。知己存海内,朋友遍天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晨读对韵

(三)

繁对简,少对多,淅沥对滂沱。珊瑚对玛瑙,河蚌对田螺。星妩媚,月婆娑。曲径对斜坡。黄鹂歌婉转,绿柳舞婀娜。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0:51:20 | 只看该作者

ZT 读丁慈矿老师《小学对课》心得

声明:转帖内有错别字,一眼看见的我都改过了,但未必没有疏忽的地方。
建议看了介绍后买书捧读,和孩子一起享受中文的美感。

2010-01-2009:46:01|分类:读书随笔|字号订阅



中华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对联又是中华经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本学期我选择了丁慈矿老师的《小学对课》一书进行研读。

丁慈矿以他的博学和独创性的对课研究蜚声教坛,他所编著的语文拓展型课程教材《小学对课》,倡导在儿童机械记忆的黄金期,用诗书浸润他们童年生活,使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对课就是学习对对联。在古代它是私塾的必修课,对子,是汉语语言的特性铸造而成。对联虽被大家视为小道,但对学习汉语,却是非常有趣且简便实用的路子。对联不仅可以体味语感,锻词造句,富于巧思,从(正与反)的角度积累词汇——词汇的丰富,对一个人阅读及作文深有影响——进而培养一个人对汉语入骨的热爱和趣味,都有很大的好处。书中叙述了许多神童妙对的故事;还收集了从众多对联中精选出的佳联;晨读对韵中的优美对子歌(非常浅白的对句以及对的方式),可供晨起读读背背,成为一个对联高手;而对对乐园里有许多好玩的对联(作业),等着你来对出上、下联,真是由浅入深,有很好的趣味性、游戏性及实用性。由此,会让你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对子,从而更能感悟汉语的魅力、亲近汉语!

在《小学对课》一书中,有许多精彩有趣的对联,令我倍加喜爱。如: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优对劣,丑对佳,肃静对喧哗。光明对黑暗,谨慎对浮夸。苹果脸,葡萄牙,异卉对奇葩。知音存海内,朋友遍天涯。黄梅时节家家雨,情操池塘处处蛙。

庭对院,井对池,落絮对游丝。飞禽对走兽,骏马对雄狮。三国志,七步诗,错落对参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行对止,善对慈,本性对天资。粗心对大胆,益友对良师。孙行者,祖冲之,鲁迅对徐迟。笔扫龙蛇字,胸藏锦绣词。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真情不悔痴。

宽对窄,显对微,闪电对鸣雷。天南对海北,红瘦对绿肥。潮涨落,月盈亏,暮色对朝晖。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偏对左,眼对眉,欣喜对伤悲。青山对绿水,草舍对柴扉。山突兀,水潆洄,雨打对风吹。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

深对浅,重对轻,淡月对疏星。雷鸣对电闪,久雨对新晴。鸭嘴兽,猫头鹰,紫燕对黄莺。潮平两岸阔,江上数峰青。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

昏对旦,晦对明,久别对重逢。批评对赞许,模范对典型。杏花雨,杨柳风,有影对无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云对雨,夏对冬,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文竹对武松。天浩浩,日融融,碧野对苍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浓对淡,异对同,卓越对平庸。高歌对痛饮,慷慨对从容。三尺剑,六钧弓,湖北对山东。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

通过读这本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对课》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语言的潜能,丰富学生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亲近母语,是一种值得发扬光大的教学方式。本书采用专题栏目式的结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介绍了对联的对仗、压韵、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等基本常识,每课都设置了针对性很强的佳联欣赏和对对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读、背、写,来感受对联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适用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课外学习。

小学语文课,除了学习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注重学生持久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读书浓厚的兴趣,让书籍这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学生身上传承。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综合性学习体现了大语文观的理念,对联教学又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项内容。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发扬广大。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3-21 0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01:17 | 只看该作者
PPT要上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9:13 , Processed in 0.08810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