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17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丁慈矿:传递汉字魅力的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05:05 | 只看该作者

ZT 丁慈矿兄编著之《小学对课》




作者:冉云飞提交日期:2006-1-117:43:00|分类:|访问量:2130

  关注教育有年,上各大教育网站发帖、读帖,与人交流,得以结识不少在当今有创造力和教书热情的教师,上海交大子弟小学的丁慈矿兄便是其中之一。老实说,我与丁兄并无太多的交流,因我闲余在搜集右派资料,慢慢辑一个《右派资料知见录》的东西,在我常去的网站发帖征求、购买。承朋友们关注和支持,得到不少回应,并赠给一些资料,十分铭感。丁兄前年曾答应送我一册右派资料,我早已搞忘,他翻箱倒箧,最近才重新找到此册右派资料,赓即寄赠予我。他重然诺若此,令我感荷甚深。丁兄在寄赠右派资料的同时,寄来两册《小学对课》,一为赠我,二为赠沙河先生,真是意外之喜。
  去岁1217日,我曾在第一线教育论坛里的家园论坛栏目,看到湛江网友关起捕鱼老师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写给丁慈矿兄的信,至为感动。心想如今还有这样的对课教材,真是教学和教材编纂实验之幸,真是学生之幸。未曾想半月后,即读到丁慈矿兄寄赠的《小学对课》。期末临近,明天即将考试,但小女昨日放学,看到此书,即拿去阅读,再做作业,可见其急迫之心情。尤其是课文之主体故事,以及每课后面对联小幽默,看得她哈哈大笑,非常喜欢。
  夜深时,我再细看《小学对课》,课文设计,内容介绍,晨读对韵(非常浅白的对句以及对的方式,便于诵读),对对乐园(作业),对联小幽默等,真是由浅入深,作为语文拓展型课程,有很好的趣味性、游戏性及实用性。粗看之下,觉得配图应稍改善(图片相应太少,美及活泼方面有待增强),对对乐园的个别小问题,似嫌略深。但是瑕不掩瑜,实在是极好的教材开拓及实验。不才搜罗1900—2000年左右之语文教材近千余种,尚未发现有对课教材,可谓有开创意义。
  对子,是汉语语言的特性铸造而成。对联虽被大家目为小道,然对学习汉语,却是非常有趣且简便实用的路子。对联不仅可以体味语感,锻词造句,富于巧思,从(正与反)的角度积累词汇——词汇之丰富博洽与否,对一个人阅读及作文深有影响——进而培养一个人对汉语入骨的热爱和趣味,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我准备闲余用丁兄的教材,慢慢课小女对子,以期他日丁兄到寒舍反动居的时候——丁兄曾于信中提及期待来寒舍一叙,我期待着——小女可向他请教,获得良多趣味。谨此,向丁兄这样为中国教育的改善做出自己努力的教师们,致以我深深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12:57 | 只看该作者

ZT 【丁慈矿“对课”专题】




有趣有情有益——小议对课

一、对课简说;

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从宋代开始,对课己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主要以属对方式开展,属对是由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

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曾学习过对课,这成了他在枯燥私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许多年后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老舍先生在对天津市文学青年的一次讲话也曾谈道: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我们对。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

民国年间,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钱剑夫先生就是在那时读的小学,他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

对课实际上是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同时也包含了修辞和逻辑等训练的因素,商友敬老师认为这种训练有趣有情有益。商老师曾经写到一件趣事。祖父给他出了一个上联黄沙地上吹黄沙,黄沙满地,他当时没有对出来。几年后,他上了大学,在大学物理考试前,莫名其妙地想到这个上联,忽然凑到了一个下联白云天下望白云,白云遮天,很是得意,以至于四十多年后,想来还感到很可笑。

对课对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大有裨益,因为我们的汉语是一种诗性的语言,是诸如对联这样的文学形式之所以生成的最肥沃的土壤;反过来说,又是对联等文学形式把汉语的特殊优越性发挥到极致(王尚文、叶柏青《对韵新编》)。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却忽视了汉语内在的文字之美、声律之美、意境之美,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语文教学走民族化的道路,在孩子心田里播种下亲近母语的种子,我们认为不妨从对课开始。

二、对课课程的构想:

1、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的探究课程

由对对联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班级,整个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共需十节课左右的时间,每两周一节课。

第一阶段:以激发对课兴趣为主,共三节课,每节课从一字对开始,逐步加深到七字对,其间穿插讲述有趣的对联故事若干个,让学生去玩味对联的趣味与幽默。

一字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天对地,风对雨,红对绿等。

二字对,训练学生运用主谓、动宾、偏正、联合等几种基本的组词格式。如天高对风急,东海对西湖,凤尾对鸡冠等,并启发学生去积累对仗工整的成语,如心旷神怡、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走马观花、天长地久、山光水色等。

进一步作三字对四字对,训练学生运用造句的格式。到五字对、七字对时便和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第二阶段以欣赏古今优美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知识为主,也是三节课。每节课向学生出示若干副古今优美的对联,引导学生读、背、写,来感受对联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极其自然、活泼的状态中启发学生感悟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间、意义相关。如其中一节课专门介绍郑板桥的对联,在讲解了郑板桥的对联故事后,重点欣赏郑板桥的几副绝妙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修辞的神奇运用,涵咏其中的诗意与美好。

第三阶段约需要四节课,与大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天地间去学习对联,去学习语文。此阶段分为三个板块:一、结合春游、秋游活动,师生走出课堂,到所在学校附近的名胜去学习对联。要求每个学生都带好笔和摘抄本(有条件的还可带上相机),到目的地后,学生抄录所看到的对联,教师利用情境向学生介绍园林中优美的对联,如引导学生欣赏上海豫园得月楼的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为亭台楼阁撰写对联。二、走进学校图书馆,在唐诗宋词和对联书籍中去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对联,编一本自己的《我最喜爱的对联》。三、进入学校电脑房,登录互联网,在对联网站、楹联论坛上与人对对联,下载对联的资料,补充到《我最喜爱的对联》中去。

其中第一个板块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风景名胜,不仅要抄录对联、欣赏对联,还要引导学生背诵与名山胜水相关的优美古诗。第二和第三板块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上只是方法、操作的指导以及成果的交流展示,主要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家中的电脑等条件去完成。

2、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拓展课程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引进对课,通过每日一对每周一联活动把对课进行下去。

所谓每日一对,就是每天出一副对联让学生去对。具体做法是:在每个班级布置一块专门用于对课的墙报,每日早晨教师把上联写在黑板上。由学生去对,学生对出后把下联写在统一的小纸片上,随时都可以贴到墙报上去,鼓励学生自己针对墙报上的对联进行品评,教师可在放学的时候利用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点评。每日一对在内容上要力求简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从语文书(不局限语文书)中随机抽取词语,如学完《奇妙的植物世界》,我出了捕蝇草一联,学生对出了食人鱼牵牛花迎客松除虫菊等下联;学完《香雪海》,就以香雪海出了副上联,有学生对雨花台;学完《白鲸得救了》,以破冰船求对,有学生对吸尘器,真是趣味横生!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原志女士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功夫在诗外——我教女儿学中文》,其中提到对对子是我家学中文的另一项娱乐活动……对对子的好处是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景物都可以拿来对。走在街上我出大街,她对小巷,我出高楼,她对矮房前门后窗。上超市买菜,我出红花,她对绿叶鱼儿虫子大白菜小黄瓜。在医生诊所里看到门口车水马龙,我出来来往往,她对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我出门前两棵树,她对屋后三朵花春夏秋冬雨东西南北风由此可见,每日一对不拘何时、不拘何地都可开展,师生同乐,何乐不为?

所谓每周一联,就是每周利用一节展会课,师生一起欣赏一副对联。低年级的每周一联应侧重于趣味性,可以结合对联故事进行。高年级的每周一联,应以语言优美、意境深沉、格调高雅的风景楹联为主,如介绍金庸先生很欣赏的一副对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题浙江贡院)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副对联中所蕴涵的美和气势。

每周讲解的对联都要让学生自觉地抄下来,背出来。背诵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背诵的要求是:清晰、响亮、有感情、有节奏感。另外在介绍了风景名胜的对联后,还要提醒学生在随父母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到实地去看一看,想一想,品一品。

在进行每日一对、每周一联的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对联竞赛(看谁对得最好)、对联书法比赛(为学校题写对联)、寻找对联(古诗文中、风景名胜)的语文兴趣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对联的奥秘与美感,增强学生对汉语、汉字的爱,从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

三、对课的功能

对课颠覆了标准答案。一个对子,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如水帘洞一联,学生就对出了花果山火焰山石库门天台山等多个下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甚至没有答案,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近义词、反义词僵化训练的一种解放。

对课可以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导孩子对所识的汉字进行归类。对课也可以结合成语积累来开展,因为成语的结构大多数是天然对仗的,认识了这一特点,对成语的记忆大有帮助。

对课和古诗词教学结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对偶句,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在反复的诵读后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对偶感,这是进入古诗词审美的一把金钥匙。

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在《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写道:形式上,对联是中文特有的艺术体裁;运用上,对联可做实际应酬,也可以作文学写作;内容上,对联可以关涉所有生活层面,表现文化精神。对联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以对课的形式进入课堂后,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进入汉语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我一直在进行小学对课的实践与研究,现贴出部分课例,请诸位同道批评赐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15:1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案例

案例
1

  为汉字找朋友(一年级)

  师:咱们的汉字很好玩,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最好的伙伴和它相对应,只要认真思考,你就会找到。我们接着对,我的上联是:红。

  生:绿。

  师:好,绿树红花。

  生:白:

  师:好,有一个词叫:红颜白发。

  生:旗。

  师:这个不行,红是一种颜色,只能拿颜色来对,不能拿
旗”来组词。

  生:老师,我对
黑”行吗?

  师:好啊!有一部有名的书就叫《红与黑》,你长大后可以找来看看。还有其他对法吗?

  生:青。

  生:紫。

  生:蓝。

  生:黄。

  
……

  师:你们知道的颜色可真多啊!那么你觉着哪一个字是
红”字最好的伙伴儿呢?

  生:黑。

  生:不,是绿。

  生:是黄。

  师:别争了,你自己感觉哪一个最好,哪一个就是最好。

  
……

  师:下面我们要对两个字的了,这可有一点难度,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我上次在上海动物园看到了河马,请为
河马”对一副下联。

  生:海豹。

  师:好,也是在动物园看到的吧?

  生:海狮。

  师:可以。

  生:海马。

  师:哎,这个可不行,对联有一个要求就是上下联之间字不能重复。

  生:海龟。

  师:别光盯着海里的动物啊,山上、天上、水中多着呢。

  生:水牛。

  师:好。

  生:山羊。

  师:好。

  生:犀牛。

  师:你也是在动物园看到的吧?虽然犀牛和河马体形一样庞大,但是
犀”和“河”对不上。

  生:天鹅。

  师:你们对得都很好,对联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只要对得上都行。再来对一副:西湖。西湖是在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是一个很美丽、很清澈、很迷人的湖,小朋友们去过吗?你准备拿什么来和它相对?

  生:我去过南湖,我对:南湖。

  师:想想对
南湖”可以吗?

  生:不行,因为你讲过上下联之间字不能重复,我对
南山”。

  师:
南山”在哪儿?你去过吗?

  生:不知道,没去过,但我觉得
山”可以对“湖”。

  师:你真棒
!对对联有感觉了!有位大诗人在诗中曾写到过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就在这位诗人的梦中。

  
……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3-21 01: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1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3

  奇妙的无情对”(三年级)

  师:今天先从两个字开始对,对什么呢?对了,你们窗台上种的是什么呀?

  生:文竹。

  师:好,就以文竹”作为上联,大家来对下联吧!

  生:我对:牡丹。

  师:为什么对牡丹”?

  生:因为文竹和牡丹都是植物。

  师:但是文”和“牡”、“竹”和“丹”对不上,你对得不是很工整。

  生:对铁树”可以吗?

  师:要比牡丹”好一些,但是“铁”对“文”还是有些勉强。

  生:腊梅。

  师:可以,以腊梅”对“铁树”更好。再想想还可以对些什么?

  生:对武松”好不好?

  师:有意思,大家说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文竹”是一种植物,“武松”是人的名字,两个词没有关系,怎么能对在一起呢?

  生:我认为他对得好,因为,武”对“文”,“松”对“竹”都对上去了,如果“武松”也是一种植物就更好了!

  师:你们俩讲得都很精彩,用武松”对“文竹”很好,这叫“无情对”。

  生:什么叫无情对”?

  师:许多年前一家酒厂举办了一次征联比赛,出的上联是自己酒厂生产的酒名:三星白兰地。三星”是品牌名,“白兰地”是酒的名字。你们想知道下联对得最好的是什么吗?

  生:想呀。

  师:先请你们自己对对看。

  生:对不出。

  生:对四川剑南春”可以吗?

  师:真厉害,你是怎么对出的?

  生:我家有剑南春”酒,大概是四川生产的,爸爸常拿这酒来招待他的好朋友,老师一说,我就想到了这种酒。

  师:对得不错,只是剑南春”对“白兰地”不工整。这副上联一出,有人就开始琢磨下联了,他想“三”可以对“五”,都是数字;“星”可以对“月”,日月星辰吗?“白”可以对“黄”,都是颜色;“兰”可以对“梅”,都是植物;“地”不用说,可以对“天”。于是他对的下联就成了……

  生:五月黄梅天。哈哈!

  师:这就是无情对”,上下联之间从每个字上讲,都巧妙地对上去了,连起来读也非常通顺,但是从意思上讲毫不相关。你瞧,咱们的汉语是多么巧妙,碰上这种“无情对”,外国人是怎么也想不通的!

  ……

  师:接着来,我的上联是:千山。

  生:万水。

  师:七嘴。

  生:八舌。

  师:理直。  

  生:气壮。

  ……

  师:你们都不用怎么想,一下子怎么就对上去了呢?

  生:因为你出的都是成语。

  师:我们的汉语是神奇的语言,人看这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一副两字的对联,有意思吧?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能成为对联,我们来对几副。我的上联是:望梅止渴。

  生:我对见肉忘饿”。

  师:你大概讨厌吃肉吧?这是你自己生造出来的词语,不是成语。

  生:画饼充饥。

  ……

  师:接着来:山明水秀。

  生:天昏地暗。

  师:天昏地暗”好像与“山明水秀”不大相配。

  生;海阔天空。

  师:好,有气魄。

  生:鸟语花香。

  师:好,我喜欢这副下联,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我在山明水秀前加两个字:冬去山明水秀,请你再来对一下!

  生:春来鸟语花香。

  [点评]“无情对”是汉语中最有情趣的东西,让学生玩味“无情对”的特点可以极其自然地激发出学生对汉语的兴趣。许多成语也是天然对伏的,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积累是学习语言的捷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18:52 | 只看该作者
  师:我们接着对三个字的。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00多年前,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小学生,在三味书屋读书,他的老师姓寿,一天,寿老师出了一副对联:独角兽,让学生对下联。许多学生都对出来了,但寿老师都不满意,只有鲁迅对得让寿老师点头称赞。他对的下联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来对对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

  生:我们刚看过电影《哈利?波特》,里面有一头凶猛的三头犬,我对:三头犬。

  师:有水平,活学活用。

  生:八脚蟹。

  生:两头蛇。

  师:哪里有这种蛇?

  生:电视里看到过。

  生:九头怪。

  师:这是什么?

  生;我想像中的怪兽。

  师:这些对的都行,可还不是最好,想知道鲁迅先生对的是什么吗?

  生:想,老师,快讲呀!

  师:先来听听鲁迅的同学是怎么对的。一位学生对:四眼狗,被寿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有学生对:九头鸟、八脚虫、六耳猴……寿老师都不满意。这时鲁迅站起来说:“老师,我对‘比目鱼’。”寿老师听了非常高兴,翘起大拇指对他说:“好!对得好!你真是个才子!”“比目鱼”对“独角兽”好在哪里呢?

  生:不知道。

  师:没关系,你们才上一年级,以后书读多了自然会体会出来的。我来告诉大家: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字,但是有“单独”的意思。比目鱼的“比”字也不是数字,但是有“成双”的意思。“比”对“独”,比用“两”、“三”、“九”来对“独”要巧妙!

  师:认识的字越多,对联就会对得越好。希望小朋友们利用拼音,多多认识汉字。还有一件小礼物送给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生:啊!这些纸片真漂亮。老师,你是要教我们折纸吗?

   师:不是,我是希望你们能为自己认识的汉字找朋友,请把你自己认识的表示颜色的字写在白色的纸上,表示动物的字写在红色的纸上,表示植物的字写在绿色的 纸上,表示动作和心情的字写在橘黄色的纸上,表示地点和方位的字写在黄色的纸上。记住了吗?我们要比一比,谁写得多,谁写得漂亮。

  [点评]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对课。教师从小朋友最常见的字“红”、“鸡”、“东”入手,引导他们去寻找与之相对的汉字,强调对对联不是组词,是给汉字找朋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两字对“河马”、“西湖”,强调上下联之间所用的字不能重复。最后讲了鲁迅先生的一则对课故事,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对课在低年级进行可以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课可以使学生对所识的汉字进行简单的归类。

案例2

水帘洞”装个“石库门”(二年级)

  师:来对一副三个字的:水帘洞。

  生:花果山。

  师:我们来到孙悟空的老家了。还可以对什么?

  生:火焰山。

  师:好,比花果山”对得还要好!

  生:我对:石库门。

  师:妙!太妙了!你是怎么想到对石库门”的?

  生:我爷爷家就住在石库门”的房里里。你一说“水帘洞”我就想到了“石库门”。

  ……

  师:接着来对五个字的,我的上联是:远看山有色。

  生:近听水无声。

  师:远看。

  生:近听。

  师:山有色。

  水无声。

  师:春去花还在。

  生:人来鸟不惊。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学过的这首古诗里面竟然有两副对联!

  ……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白日。

  生:黄河。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生:老师,这两句诗中的目”和“楼”好像对不上。

  师:这叫流水对”,下一句诗是紧接着上一句诗的意思去写的。再来一句流水对:野火烧不尽。

  生:春风吹又生。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古诗也有许多对联!今天就学到这儿吧,交给你们一个小任务,回家去找一本唐诗,然后大声地去读,把你发现的对联全部抄在一个小本子上,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得多,谁抄写得漂亮!

  [点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能以“石库门”对“水帘洞”,让人欣喜异常。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如一缕灵光在不经意中闪现。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对句,这些对句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这些对句,是学好古诗的一把金钥匙。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3-21 01: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1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4

  清华试题真有趣(四年级)

  师:同学们,70多年前,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那么大学生要不要对对联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想大学生应该学习高深的知识。

  师:说得很好,但是那时的大学入学考试却是要考对联的,怎么样,有点出乎意料吧?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当时的考官陈寅恪先生就出了一副对联,只有三个字,可是许多学生对不出,结果名落孙山,有兴趣来对对吗?

  生:有兴趣。老师,快说是哪三个字吧?

  师:孙行者,知道是谁吗?

  生: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师:好,来对下联吧。

  生:猪八戒。

  生:沙和尚。

  师:他们对的是孙悟空的两个师弟,还有其他下联吗?

  生:我对唐僧,不,是唐三藏。

  师:你把孙悟空的师傅请来了。

  生:牛魔王。

  师:孙悟空的朋友。

  生:二郎神。

  师:这是孙悟空的对头,同学们对《西游记》很熟悉啊,找来了孙悟空的师傅、师弟、朋友、对头,就差妖怪没请了,可惜你们都没有对上,下联到底是什么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是如来佛!

  师:为什么对如来佛”?

  生:因为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师:很抱歉,你也没对上。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要从孙行者”这三个字上面去思考,而且下联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什么?

  生:知道了,是华罗庚。

  生:不对,华罗庚是现代的数学家。

  生:会不会是祖冲之?

  师:对,就是祖冲之,将来去报考清华大学肯定会录取你!你怎么想对祖冲之”的?

  生:猜的。

  师:哎呀,原来是猜的。那你们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对祖冲之呢?

  生:我知道了,祖”可以对“孙”,祖孙;“冲”可以对“行”,都是动词;“之”可以对“者”,原因是……

  师:之”可以对“者”,原因是它们都是汉语特有的虚词:之乎者也。你说得很好,我想清华大学也会给你发一张录取通知书的!

  生:谢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23:25 | 只看该作者
          师:咱们已经对了许多副对联了,你们也对对联有了一些感觉,谁来谈谈对联的特点?
          生;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要相等。
          师:是的,还有吗?
          生:上下联之间所用的字不能重复。
          生:上下联之间要对相同类别的词,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
          师:说得好,但是要注意上下联之间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要对词性相同的词。谁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还有一点很重要,上下联之间相应的位置上平仄声的字要相反,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必须是仄声字;上联是仄声字,下联就必须是平声字!
          生:老师,什么叫平仄声?
          师: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我们把声调属于阴平、阳平的字称为“平声字”,声调属于上声、去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比如“花”是什么声字?
          生:平声。
          师:那“华”呢?
          生:也是平声。
          师:“画”呢?
          生:仄声。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但是为什么上下联之间平仄声的字要相反呢?
          师:问得好!这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也是由于咱们汉语所特有的音乐美所形成的规范,而且一句当中要平仄相间,平平后面是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不能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懂了吗?
          生:我还是不大明白。
           师: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出左脚要甩出右手,迈出右脚要甩出左手,这是很自然的。如果迈出左脚甩出了左手,迈出右脚甩出了右手,就会特别别 扭。对联也一样,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必须是仄声字,上联是仄声字,下联就必须是平声字。对联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上联结尾的字最好是仄声字,下联结尾的 字最好是平声字,这样才能压得住,给人平稳的感觉。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今后对对联、写对联,我们都要尽量向这些要求靠拢。不仅书本中有对联,诗歌中有对联,而且名山胜水、园林水榭、亭台楼阁等到处都有对联,互联网上也 出现了许多对联网站。我没事的时候常上网找人对对联,网上对联高手可真不少,今天就把这些网址送给你们,空闲时咱们一起上网对对联。我给你们推荐几个网 址:
          中国对联网
          http://zgdlw.xiloo.com
          唐诗宋词网
          http://shiandei.363.net/
          文语虚林
          http://duilian.533.net/
  [点评]1932年,白话文已逐渐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中出了对对子一项,曾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纷纷认为这是“复古”、“开历史倒车”,对此陈先生不以为然,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撰文《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进行了反驳,文中指出了对对子有四大好处:①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运用;②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陈先生反复强调了对对子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特性的国语言测试的最佳方法。

  70多年后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再来回顾陈先生这番话,真是感慨万千!由此想到季羡林先生去韩国回来后对人说,韩国人也很喜欢写对联,好像吃饭时以写对联来唱和,作为一种游戏。比之邻国,我们的语文教育太脱离汉民族语言的特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打心底里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2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5

  游山玩水赏对联(五年级)

  师:古人曾讲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山川之美,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上节课我曾让大家出去旅游时把自己看到的优美对联抄下来,不知你们抄了没有?

  生;我在老城隍庙和豫园抄了许多对联。

  师:拿出来看看。

  生:上海老城隍庙工艺品对联是:念今思古琴棋书画伴和风,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

  师:你们注意到没有,这副对联中哪一句是上联呢?

  生:不清楚。

  师:还记得吗,我曾讲过对联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上联结尾的字最好是仄声字,下联结尾的字最好是平声字。自己读一读,想想哪一句是上联?

  生:我知道了,上联应该是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因为“性”是第四声,属于仄声字。

  师:真聪明!请记住:楹联要从右往左看,挂在右边的是上联,挂在左边的是下联。你在豫园抄来了哪些对联?

  生:豫园万花楼的对联是: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豫园得月楼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

  豫园玉华堂的对联是:清妙含天机,水色山光相上下;玲珑开胜境,支轩月榭互参差。

  就抄了这五副,还有一些对联由于有的字我不认识没有抄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来,我们一起分享她从豫园给大家带来的对联美餐”,大声地把这些对联读一读,喜欢哪一副就“吃”哪一副。

  生:哈哈,怎么吃啊?

  师:用嘴巴吃呀!要高声读,低声吟,品出味道,熟记在胸!

  ……

  师:谁来谈谈自己品出来的味道?

  生:我最喜欢万花楼的那副对联,因为这副对联把春风”和“夜雨”当成人来写,写活了!

  师: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生:不知道!

  师:这可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写的。一个瞒人”,一个“放胆”,真是妙不可言!我也很喜欢这副对联,可惜一直没有亲眼看到过,下次一定要到豫园万花楼去一睹它的神采。

  生:我喜欢大戏台的对联,因为这副下联用了李白诗。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李白写给杨贵妃的《清平调》,这种集古人诗句写对联的方法叫作“集句”。

  ……

  师:在她抄录的这五副对联中我最喜欢豫园得月楼的。有没有和我意见一致的同学?

  生:我也喜欢这副对联。

  师:为什么?

  生:读起来上口,而且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池”写活了。

  师:这副对联境界优美,把静的楼”和“池”同动的“云”和“月”结合在一起。如果在一个清幽的夜晚,你站在得月楼下、小池塘边,看云飞月来,读李太白诗,该是多么美的事情啊!

  生:老师,挺诗情画意的。

  师:人活着不能没有诗情画意。天地之无穷,山河之锦乡,对联之优美都需要我们把心贴上去,去呼吸,去吟咏,去享受!

  [点评]明清以来,对联这一文学样式逐渐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在数量上蔚为大观,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书房卧室……到处都可以看见对联。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势必将语文教学引向历史的深处,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本地的风景名胜。用生活之水浇灌的对课校本课程一定会显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2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6



  在精神家园里徜徉(六年级)



  本节课是对课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让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拟一副对联。在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师:先来欣赏别人的书房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书房名字很怪,叫书巢



  生:不是鸟住的地方吗,他的书房叫书巢,是不是说自己的书房像鸟窝一样小呢?



  师:不是。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勤读不倦,他对书房的眷恋,就像鸟儿眷恋鸟巢一样,所以叫书巢书巢里面还挂了一副他亲手写就的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对联又写的是什么?



  生:这副对联写出了陆游的读书生活。上联写自己的书很多,可以借此消磨时日,下联写一个个黄昏和早晨就在读书中过去了。



  师:陆游喜欢读书不假,但是他更有着报国救民的豪情,他在诗中就曾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可惜!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这位本可成为一代名将的陆游先生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呆滞在小小的书巢中,借着书本消永日、送流年。再来参观一个人的书房,徐渭这个人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徐文长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我在最近放的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过他。



  师:徐渭就是徐文长,古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是分开的,徐渭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在下姓徐,名渭,字文长。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徐渭的书房叫什么名字?



  师:青藤书屋。有谁去过吗?



  生:我去过,好像是在浙江绍兴,书屋前种了一棵青藤。



  师:这棵青藤就是青藤书屋得名的由来,他的书房的对联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生:哈哈!哈哈!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副对联很好玩,几间东倒西歪的屋子里住着一个南腔北调的人。



  师:这副对联我觉得并不可笑,而是写尽了徐渭一生的辛酸。在中国的历史上像徐渭这样诗歌、书法、国画、戏剧全部都精通的天才是不多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却一生穷困潦倒,只能靠给大官当幕僚,换得生活所需的银两。长期在外漂泊使他的语言变得南腔北调,多年以后回到家中,只看到那几间破旧的房子,于是怀着满腔郁闷,在墙上挥毫写下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生:老师,我听说他最后疯了。



  师:他是疯了,最后还死在了狱中,可是他的画、他的诗、他的书法,还有关于他的许多对联故事,却长存天地之间。双休日你们可以到上海博物馆去看看,那里藏有他画的墨葡萄,笔墨畅快淋漓。



  ……



  师:许多读书人的书房名字、书房对联都很有意思,我就不一一讲了。下面这些字:斋、轩、榭、堂、楼、室、居,你们起名的时候可能会用上,请查字典,说说它们的意思。



  ……



  师:知道了这些字,就可以联系自己居住的环境给书房起名字了。一个好的书房名字,应该有趣、巧妙、明志(可以看出你的志向),还要有诗意,当然满足其中一两点也就不错了,大家来试试吧。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你的书房叫什么名字?



  师:我的书房叫不悔斋



  生:为什么叫不悔斋



  师:因为我喜欢大学者王国维的一句诗: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但我觉得王先生太悲观了些,人生短暂而美好,不能有后悔之意存于胸中,因此,我起了不悔斋的斋名。



  生:那你的书房有对联吗?



  师:有啊!是我自己写的,不过写得不好,有几个字不合平仄规律,说出怕你们笑话。



  生:我们想了解,说出来听听吧。



  师:月白风清,一卷在手,莫道人生过处唯存悔;山高水远,几多崎岖,方觉知识增时只益疑。写得不好,见笑了。



  生:这对联写的是什么意思?



  师:以后你就会明白了,先给你的书房起名字吧。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老师,我家住在24层楼上,每天作业完成了,我都喜欢站在窗前眺望远处的风景,叫望远斋好不好?



  师:大家说好不好?



  生:我觉得望远楼更好一些。



  师:正合我意。



  生:小雨淅淅沥沥,大雨噼噼啪啪,我喜欢在阳台上听雨,我的书房叫听雨杆,你们看好吗?



  师:听雨轩有诗意。不过这个名字已经被很多人用过,有些俗,北京中山公园有一个来今雨轩,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旧雨不来今雨来,很有味道。你能不能在听雨轩前再加一个字?



  生:我帮她加一个字:爱听雨轩好吗?



  生:梦听雨轩怎么样?



  师:也不太好。



  生:静听雨轩。



  师:我觉着这个好。你愿意用吗?



  生:好吧,我的书房就叫静听雨轩了。



  生: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里,比刘禹锡还惨,他叫陋室,我就叫简室吧。



  师:记住孔子说的话:何陋之有?你将来会大有出息的。我们都等着拜读你的简室铭



  生:我做事缺乏恒心,遇到挫折就退缩,我的书房就叫有恒斋,这样可以不断提醒自己。



  师:难得你有自知之明,好,我就为你的有恒斋送上对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生:老师,这是你写的吗?



  师:不是,是那个专写鬼狐故事的蒲松龄在考试落第后写来自勉的。知道蒲松龄的书房叫什么吗?



  生:是聊斋吗?



  师:对。蒲松龄科举考试屡次落榜后,在聊斋的墙上贴出了这副对联,以项羽的破釜沉舟和勾践的卧薪尝胆来勉励自己,埋头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名著《聊斋志异》。



  生:那你能送给我们每人一副对联吗?



  师:还是你们自己去写比较好,如果今天想不出,那就回家去写吧。如果觉得自己写的不好,就从对联书籍中选取一副。当然还要练练书法,否则写出来不好看,暑假有空我会来参观你们的书房,拜读你们的书斋名号和你们的对联大作,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我们要说再见了,愿对联使你的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愿对联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生:再见!



  [评点]对课能使学生发现对联所描述的事物种种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周策纵教授对此曾有精彩论述:“……对子可以测验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但更重要的,应该着重对子是一种纯美的文学作品,除了智识测验的作用之外,更可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适度更可从这里流露出来。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是修辞教育的初步和起码工作。



  我常常想,语言智能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通过对课校本课程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这个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情趣、有文化、有胸襟的中国少年!



感悟



  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享受人生的幸福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对联作为汉语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声调和谐之美,它具有无穷的魅力。



  如在一堂对课中,教师出了一个四字对绿风红雨,不做任何解释,让学生读了几遍后,学生仍无法体会其中的美好,纷纷问老师:风为什么是绿的?雨为什么是红的?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又让他们读了两遍,这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懂了,绿风红雨就是在写春天的景色。春风吹指杨柳,杨柳随风而动,这就是绿风;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就是红雨啊!此时教师拍拍他的肩膀说:很好,你有了感觉,有了感觉就能学好语文!你来对下联吧!他想了想,大声说:碧海蓝天,孩子们此时群情振奋,有的对碧水青山,有的对蓝天白云,还有的对紫燕黄莺”……



  王尚文教授对语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可以把言语比成河水,那么语感就是河床,这条河的源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对课这一校本课程使我们上溯汉语的源头活水,掬得这灵性的水,来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觉,这是多么好啊!



上海 丁慈矿



载自《人民教育》2003年第15-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1:33:16 | 只看该作者
一:


五: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3-21 01: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0:16 , Processed in 0.12913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