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70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5 16:4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他们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通过4个孩子的故事,将不同孩子在同一个年龄段的认知状态和表现放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一个个成长的横剖面图。

缇缇(2岁半-5岁)

  女儿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细枝末梢,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成参天大树。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直错误地以为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炼。我居然一直在磨练她,好让她变得泼辣一些!
  女儿2岁半时,我们搬家了。大人当然高兴,但对女儿来说,看不见熟悉的物品,看不见熟悉的邻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着求我们把家搬回去,这当然不可能。我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渐渐忧郁起来的眼神。
  现在想来,女儿受的最致命的打击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那天,她带着最喜爱的画书《红宝盒》到了幼儿园,下午接她的时候,发现女儿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说画书被老师没收了,再也找不到了。我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师商量,明天就送女儿来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师说:“这样太惯着她了,我们都是当老师的,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第二天,当女儿用绝望的眼神哀求我别送她去幼儿园时,我不为之所动,自以为那是对她的锻炼,只要坚持送,就能改变她的敏感多虑。
  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出问题了:憋尿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即使面对妈妈。我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头,湿湿的!但她再也没有放声大哭过!
  她小小的心灵到底有过多大的创痛?现在想来,那段日子对女儿来说一定是暗无天日的。同样的经历不一定给别的孩子留下阴影,但女儿却从此陷入了恐惧中。而我却在无知中毫不留情地把她推得更远。假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带着女儿搬回旧家!一定第二天就带着女儿退出那所“双语艺术幼儿园”!?
 ?后来接触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才终于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细心的理解和呵护、更多的爱与自由。如果妈妈都不能成为她最后的安全港湾,她那脆弱如丝的心灵还能从哪儿得到抚慰?对一个孩子而言,当四面八方都无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闭起来?
  现在我知道,女儿因为敏感,比一般孩子千百倍地易受伤害;因为敏感,她也具有更细腻的品质。应该感谢上帝的安排,也许正因有如此敏感的孩子,才使我从心底生出更为敏锐、细致而深切的爱来献给她。

  孙瑞雪: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要锻炼、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有出息的人。我们有意对孩子严厉,有意给孩子艰苦的环境,有意让孩子吃苦,有意伤害孩子。当这些并不奏效时,我们会变本加厉。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给多少孩子带来了苦难,带来了创伤?多少孩子心理出了问题,甚至得了自闭症?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就开始追问,开始反省。一旦明白就痛心疾首地改正,并加倍给孩子补偿。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这些家长从此彻底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用他们常说的话:脱胎换骨了。

  缇缇的手??
  缇缇有一双非常漂亮可爱的手,手指又细又长。
  但在3岁时,她的手却出现了问题。她总爱将手指单调地放在眼前晃动着,同时自言自语。不断重复这种刻板的动作时,外界的一切好像与她没有关系。她很不开心,整个人经常象丢了魂一样。我们曾经看着她,忧心如焚,想不通心爱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来到蒙特梭利学校后,缇缇渐渐快乐起来,她的手也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在眼前晃动手指的行为不见了,自言自语也很少了。
  我从小摊上买了一个沙包,她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复触摸很长时间;我们把米、面、豆子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可能她的手在寻求着从未有过的满足。
  原来我极爱干净,可以说有洁癖,每天都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缇缇的手每天都是干干净净,她的手从没有自由运用过。蒙特梭利学校的马丽老师告诉我,让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缇缇的心扉也在慢慢敞开,她哭着说出了以前从未说过的事:在原来的幼儿园,她曾因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我无法想象那时的缇缇该多么恐惧、无助!她不正常的手势就反映了她过度紧张的内心。
  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无论它是多么高级的幼儿园,也完全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环境,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孙瑞雪:本文作者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有多动症?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乐?为什么很多孩子表情僵硬、木然?为什么有的孩子“自闭”了?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把“环境高档、设备先进、教学有特色”作为学校的广告语,唯独不提人文环境,好像里面活动的不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是一种学习机器。

  唤醒  (一)
  缇缇正在吃加餐。爸爸走进餐厅,坐在她身旁,温和地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了,亲亲爸爸,给爸爸说再见,好吗?”缇缇似乎没听见爸爸的话,面无表情地继续吃着。爸爸又说:“缇缇,爸爸走了,你想爸爸吗?爸爸亲亲你。”旁若无人的缇缇继续吃加餐。看看身旁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再看一看封闭、冷漠的女儿,爸爸难过地离开了餐厅。
  我明白他在极力克制内心的痛苦,不让泪流出来。当我看到他转过身,摘下眼镜、擦拭眼泪时,我的心一阵酸痛,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让缇缇再“沉思”了,我要唤醒她。
  我走到缇缇身边,把她抱在怀中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了,他来和你再见,你应该拥抱和亲吻一下爸爸,那样,爸爸会放心地离开你,可是,你的不理睬与冷漠让爸爸心痛、难过,难道你没发现爸爸在悄悄流泪吗?”我真的有点说不下去了。
  缇缇似乎没听见我的话。我又说:“缇缇,其实你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愿说出来,是吗?”缇缇出人意料地点点头。“那么,下次爸爸来看望你时,你一定要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好吗?”缇缇又点了点头 ,并看了看我。
  就在那一刻,从缇缇的眼神里,我知道她听懂了我的话。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缇缇3岁10个月了。进入蒙特梭利学校大约一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书架上的书、橱子上的玩具、衣柜里的衣服、鞋架上的鞋子、厨房里的碗碟,所有能摔的东西通通摔在地上,然后在满地狼藉中满足地走来走去。这种“行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后就停止了 。继之而来,她又开始喜欢抓、摸、捏、揉、切——抓米、抓沙、玩水、玩面、玩豆子、切菜等,这样又过了整整两个月。
  这期间,缇缇慢慢迷上了剪纸,但一直是都乱剪一气,每天早晨起床以及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拿剪刀,剪一大堆碎纸。那时,我隔几天买回一大卷纸。这样乱剪了一个多月,忽然有一天,缇缇开始喜欢按线剪了,她要求妈妈画各种线、各种图案,她顺着线剪出各种简单的图形,后来开始剪越来越复杂的图案。
  春节回老家,缇缇剪的蛇形曲线粘满了整整一面墙。这个学期,她剪纸的兴趣开始淡了,但喜欢上了涂色。刚开始她用一种彩笔随心所欲地涂,后来喜欢把所有的物体都涂成五颜六色,现在,她会很好地设计、搭配颜色了。
  最近,缇缇的词语似乎也丰富起来,经常“语出惊人”。她把姥姥称为“乡巴姥”,把姥爷称为“乡巴爷”;还摇晃着脑袋说:“我要做主宰万物的上帝!”
  楼下的小男孩想跟她要好吃的,她一本正经地说:“多可惜呀,我不愿给你拿。”我带缇缇下楼,小阿姨谎称要追上我们,缇缇大叫: “妈妈!大势不妙了!阿姨会抓住我们的,快跑!”——《白雪公主》里有一个词“大势不妙”,她学会用了。
  一天,我买了油桃,缇缇边吃边说: “一种桃,没有毛,它的名字叫油桃。”现场编起了顺口溜。
  如今的缇缇,每天都开心而满足,作为妈妈,我真是心花怒放。我那自我封闭的女儿,在蒙特梭利方法教育下,3岁前几乎空白的敏感期竟这样迅速地一个个接踵而来。

  孙瑞雪:这个孩子补敏感期像补功课一样,一项接着一项。
  动手,乱放东西,剪纸,乐于使用语词,尤其乐于语词的双解......这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敏感期,或称必要的敏感期,如果没有经历或者错过了,只要不超过6岁,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就能补上。

  开始的话
  刚步入后院,便看到缇缇在玩沙子,她妈妈守在身边。我上前打招呼,问候缇缇:“你好,缇缇。”缇缇却说:“你这个烂东西,别烦我。”蹲在旁边的妈妈和我悄悄对视了一下,偷偷笑了。
  又一天,缇缇正在荡秋千,我问她:“我推你好吗?”缇缇回答:“不行!你这个乡巴佬。”
  最近,每天回家前,她都会走到我身边说一声“再见!”?
  短短五六个月,她从一个不说话、不与人沟通的封闭的儿童变成一个敢和老师开玩笑、讲“粗话”的活泼女孩,真让人震惊、欣慰!

  ?缇缇的巨变
  凡知道女儿以前状况的人,现在再见到她,都会惊讶于她的巨变。现在的缇缇,不再是以前那个不说话、表情木然、对别人的问候充耳不闻、忧郁恐惧、胆怯退缩、注意力不集中、从不表现自己意志的小姑娘了!她的表情一天天自然起来,兴趣一天天广泛起来,话多了,注意力也开始集中了。
  缇缇也知道自己的现在和以前很不一样,她说:“我以前一点都不幸福,现在,我最幸福了!”
  她在电话里对爸爸说:“爸爸,你快来吧,你那里不好玩,我这里才好呢。”她自豪地对我说:“老师最爱我呀,因为我最棒!”
  她喜欢老师,喜欢小朋友,喜欢学校,甚至格外喜欢吃学校的饭。如今,她经常跟马老师、杨老师开玩笑。就在前几天,当我看到她跟贝贝快乐、自如地交往时,我高兴地流下了眼泪。我梦寐以求的情景竟然实现了

[ 本帖最后由 叶罗 于 2006-11-27 10:5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5-18 11:30: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5-17 22:48:27 | 只看该作者
真长啊,挑了点看,最后一些才认真看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5-16 17:13:5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好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5-16 10:14: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所提供的宝贵资料!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8 16:11: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所提供的宝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11-27 23:35: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所提供的宝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11-27 11:34:37 | 只看该作者
tks a lo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1:05:43 | 只看该作者

模仿
丁丁3岁了。刚来幼儿院时,他对院内的各种玩具很感兴趣,一会儿玩脚踏车,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滑滑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也爱玩教室里摆放的各种教具,一会儿倒豆子,一会儿弄圆柱体插座,一会儿玩水。
他好像整天很忙。
这两天,丁丁又开始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简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进校门,看见张敏行坐在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张敏行在秋千上旋转,丁丁也照着样子旋转;一会儿张敏行抱着篮球跑过来告诉老师:“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边马上说:“是小天使班的球。”但他的双手是空的。
午饭时,张敏行端着盘子过来说:“老师,我还要。”丁丁也端着盘子跑过来,边跑边往嘴里送喂米饭:“老师,我还要。”他的餐盘里还有米饭和菜。我被这滑稽的场景弄得哭笑不得。
午休时,戴昊言在床上跳,丁丁也在床上跳;张松彦要小便,丁丁也要小便。就连有个小朋友感冒咳嗽,丁丁也要跟着咳嗽。总之,他只要发现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做什么。
孙瑞雪:从理论上来说,模仿的敏感期应该在1岁半——2岁出现,但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是在2岁半出现的,丁丁的敏感期滞后了,但显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弥补。

主题课
女儿范嘉欣2岁9个月了。每天下班回家忙乎完晚饭,我都精疲力尽得直想上床睡觉,但女儿会在这时精神抖擞地跑过来:“妈妈,上主题课!”看着女儿天真的小脸,我迅速调整状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给她上课。
  从阅读开始,我认真进行每一个内容。孩子静坐的时间从最初的两三分钟增至五分钟,我常常暗自吃惊:2岁9个月的她有如此好的定力,正襟危坐,仿佛真正进入了境界。
  每天的主题课内容都不一样:开门,关门,怎样翻书,怎样咳嗽,怎样擦屁股,怎样轻拿轻放……我示范完毕,她一丝不苟地模仿进行,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我越来越认真,生怕哪一个不完美的动作影响她。杜威说过:“生活就是教育。”
  该走线了,她的小屋里没有录音机,但她用她的玩具代替录音机,煞有介事地按一下,然后让我跟随着她的动作和节奏走线,走线完毕还会再去按一下玩具,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严谨与秩序。
  如此这般我们每晚进行。我不知道她在学校是怎么上主题课的,是她特别喜欢主题课?还是我跟她一对一上感觉更好?或是她在学校的主题课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样的主题课对她有帮助,如果她需要,我会打起精神,不厌其烦地进行下去。
  孙瑞雪:这就是母亲,无论怎样忙,怎样累,只要孩子需要……
  这就是孩子,他们从不偷懒,只要自身发展……
  在家里上主题课并不是必需的,但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进行。学校的主题课,每次都有新的主题,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让孩子学会文明的生活用语和雅致的举止。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没上过主题课,满大街的马路广告牌都在召唤着精神文明。如果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几年时间里天天上生活主题课,我们还用担心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吗?

咬人的故事
晨晨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是大家心目中的小天使。但在满2岁8个月的那段时间,她突然开始咬人了。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晨晨的妈妈恼怒地大喝一声:“怎么这么不象话!”就在妈妈扬手要打的那一刻,晨晨的表姐也惊叫了一声。她们俩先后被晨晨咬了一口!我赶紧挡住了妈妈的巴掌:“孩子可能到了咬人的敏感期。”说时迟那时快,我也被咬了一口!疼得我真想发火,但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把晨晨轻轻抱在一边。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做了充分的防备,晨晨不再能轻易地咬到谁了,她只好趁着和你亲近的时候咬你一口,有时咬不着手和脸,她就咬衣服,但她从来不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
  一个多星期过去后,澄澄不再咬人了。我手臂上被她咬的那片淤血还在,跟孙老师沟通后我知道了:咬人的敏感期在2岁半到3岁出现,孩子咬时并无恶意,把他抱在一边就可以了。
  孙瑞雪:我们观察了部分2岁的孩子后发现,他们在咀嚼一些食物(如馒头、面包、硬一些的水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显然,两岁以前他们吃的食物几乎都是稀软的。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但从不咽下,有时会被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
  口的敏感期在0——1岁出现,孩子尝试着用口(也包括牙齿)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展他的认知能力。有的孩子敏感期度过得很好,1岁之后不再有这一特征,但很多孩子却在2岁左右开始“咬”人。这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如大象的鼻子等,但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孩子会明确告诉你,咬橡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走楼梯
2岁7个月的樊真刚来我们班,大概是刚到一个新环境吧,她显得很胆小。
  吃完早餐,我见她站在楼梯边,一直不动地盯着楼梯看。我走到她身边,伸出手,她把手放在我的手心,我们一步步地走下楼去。下楼过程中我告诉她下楼梯的正确方法:手抓住旁边的扶杆,眼看着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走。
  来到院子里,她松开我的手走向一个有台阶的地方,然后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动作很缓慢,从9:30到10:30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在这样走。走累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然后接着走。我发现她此后的每天都重复这一活动。很快,她就能独立在大厅及院子里四处活动了。
  孙瑞雪: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1岁左右出现。这时儿童开始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因为成人总担心这样危险,并觉得孩子用手摸地不卫生,常常阻止、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敏感期往往滞后到2岁多甚至3岁才出现。

儿童智能发育的九大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敏感期是幼儿的学习关键期,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生仅有一欠的特别生命力。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年人的职责。
  何谓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引起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掌握九大敏感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您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1:04:5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我很棒
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3岁半的肖肖在探索二项式。摸索了半天,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就开始四处张望。
我走到他旁边,坐下来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 他脸上是一副无从下手的表情,点点头表示同意了。我对他说:“请观察。”然后将二项式的操作过程,以分解、缓慢的动作全部演示了一遍。肖肖的表情依然不自信,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工作二项式。”我说:“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他拿起二项式开始尝试,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操作完毕,依然用一种很不自信的眼神看我。我说:“肖肖,非常棒,你还想工作吗?”他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操作完成后,肖肖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他指着完整的二项式,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非常棒。”就这样,肖肖重复工作了很多遍,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我很棒吧!”
孙瑞雪:二项式教具就是把中学里的二项式(a+b)2做成直觉的形态。这个教具在儿童阶段可以当作积木,而且是很好的、很高级的积木。到了中学时期,这个积木的数学意义表现出来,那时,工作过这个积木的孩子就会轻松地理解这个公式。
二项式教具是这样的:a和b相加得到一个长度,以这个长度为边长求面积,就等于一块以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一块以b为边长的正方面积,再加上两块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有了这个思路,孩子们接下去就能容易理解三项式:27块小立方体的总和。接着就理解多项式。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具的魔力。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3岁半的刘一楠入院3个月就出现了绘画的敏感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来院后不接触任何教具,只用随身带的画笔画画。她没有什么绘画基础,常常要求老师帮她画。午睡时,她总是趴在床上,伸出右手食指反复描摹地面瓷砖上的花纹。2个月之内,每天中午她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大约40分钟。
刘一楠的画大部分都画在小纸片上,图案也画得很小。渐渐地,她的绘画内容也固定下来:反复画小鸟。刚开始画面凌乱模糊,看不出什么。后来的几个月,她自己画出了一些以圆形组成的小鸟,非常可爱,画画时也很少找老师帮助了。除了固定的作息时间外,她在幼儿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
在这之前,刘一楠刚刚度过执拗的敏感期。自从喜欢上画画以后,她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非常安静,象变了一个人。家长说她在家也这样画个不停。有一天,我帮她整理书包,看到一本童话书,扉页空白处有一群排成队列、飞向空中的小鸟,形态由大到小,颜色由深绿到浅绿,个个憨态可掬,与扉页搭配得非常和谐,我以为是印上去的。当我发现这是刘一楠的作品时真是惊喜万分,不由得夸赞起来。刘一楠以前很喜欢别人夸奖,但那天她表现得很平静。我想,她一定是在绘画中发展了自我,满足了自我。
还有一个叫吕楠的小朋友,她各方面能力很强,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当她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一天到晚带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教室里,走廊里,有时就干脆趴在地上画,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创作状态。她的床紧挨着墙,午睡时我稍不注意,她就“嗖”地跳起来站在床上,捏着一根短短的铅笔头飞快在墙上画出一幅画。这一切仿佛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的行为,还有她的作品:墙面上出现了一个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的小女孩,两条辫子向上飞舞着,狂喜的笑容,精灵的眼睛,非常生动!这种造型成人根本无法想象!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天才!午睡时也就不管这个天才,让她去教室画画。
在吕楠的影响下,其他好些小朋友也一天到晚带着纸笔,随时跟她趴在地上画画。当时国际学校大组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时都特别投入,我觉得与吕楠的影响有关。
还有一个例子。3岁9个月的彭怡慧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绘画敏感期。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小狐狸’,她画的内容也全都是狐狸。有一次,彭怡慧在走廊墙面上画了一只很大的狐狸,狐狸斜倪着眼睛,竖着大尾巴,憨态中有机警。在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也和吕楠一样不接触任何教具,来幼儿园整天就是画画,家长说,她们在家里除了看电视也是画画。
家长还反映,那段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原本有些急躁的性格逐渐变得安静了,顺从了。家长甚至担心这个孩子变得过于安静了。
孙瑞雪: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吗?只是简单地写生、描摹对象吗?成人可能是,但正常状态下的儿童不是。这是儿童根据他内心的引导进行的自发活动,他在表达他看见的,想到的,想象的,向往的。表达他的注意对象,他的内心活动,他的喜爱,他的情感。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 个月到1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型、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儿童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小学。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 ;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改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得好,就可能奠定了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怎么回家
今天刚出校门车就坏了,车上的孩子纷纷谈论起来。3岁多的肖肖问司机:“康爷爷,车能修好吗?王老师,我们怎么回家呀!”?
快4岁的妞妞听了,劝慰道:“不要着急,康爷爷一定能把车修好送我们回家的,是不是王老师?”我回答说是的,并为妞妞高兴。
刘嘉庚问我:“要不,咱们打‘的’回家吧。”?
我还没回答,晶晶接嘴了:“可我们没带钱呀!”
赵津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好,我们打车回家,我带钱了。”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来。
孙瑞雪: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刻意完美
一天早晨,3岁半的文茜上楼吃早点。我递给她一份早餐,她坐下来,看着眼前的这份早餐,看了好半天,始终不吃。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摇摇头。我说:“文茜,你说出来,老师会帮助你。”她伸出小手,指着盘子里的苹果:“嗯——”我一看,那块苹果上有一小点疤痕。“你自己去换一块完整的吧。”我告诉她。她没换大块的,只选了一块没有疤痕的,回到座位上,很快吃完了她那份早餐。
还有一天,晶晶端着一杯水正在观看,突然,明明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水洒出来了,晶晶满脸沮丧地跺着脚哭喊:“请你给我赔,请你重新给我倒水。”明明连忙给他道歉,接了大半杯水递给晶晶,晶晶痛苦地看着水杯:“不是这样的!”明明又去接了满满的一大杯,晶晶才点了点头,满意地接受了这杯水。
孙瑞雪: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触摸肌肤的敏感期
我穿着一套短裙,刚走进大厅,3岁半的一凡和龙龙迎面扑了过来,一人抱住我一条腿。我不知所措地停下来,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凡抱着我的腿,手轻轻抚摸着,脸亲昵地挨着腿,笑呵呵地说:“亲爱的!”亲了好几下我的腿,我也回答他:“亲爱的,请你松手,老师要工作。”他根本不听,我只好拖着他走,另外一位老师过来帮我解围:“宝贝,你喜欢王老师,但不能打扰老师工作。”这才把他们俩抱开。
第二天早上我穿了条裤子。走进大厅又碰到一凡,他没有任何反应地看看我,我还挺“多情”的,上前问了句:“早晨好”。他理都没理我,继续玩自己的。下午我换回那套短裙,正上楼梯,一凡从后面冲了过来,抱着我的腿又开始说:“亲爱的”,亲了一下腿。我蹲下来说:“宝贝,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也喜欢你,但是老师必须去工作。”我亲吻了他的脸,他满意地离开了。
孙瑞雪:安东尼•华尔士在他的《爱的科学》中说:“只有既为人所爱而又能投之以爱,我们才能体会到作为人的完整性。”而且“我们一旦拥有了它,幸福感、完美感和勃勃生机感便会油然而生。”
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老师们说:“新来的孩子都这样,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放松的孩子不会这样。”
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若即若离
小牛牛3岁半了,很喜欢站在门口看别人。每天早上我都热情洋溢地问候他、冲他笑,可他看都不看我一眼,不仅不理睬,有时还会骂我一句,更不让我接近他。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每天不屈不挠地跟他打招呼。他那倔强的神情总让我偷偷忍俊不禁。
今天下午,小牛牛居然主动走到我身边,神秘地说:“我给你指照片。”说完拉着我的手跑到展板前:“我知道那是你。”我抱起他,不顾他的反抗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起初他有些反抗,但马上又得意地笑了起来,看着他的表情,我也抑制不住地哈哈笑了起来,我问牛牛:“我是谁?”“你是王灵雪。” 他笑着回答。说完挣脱了我的怀抱,一溜烟跑了。他知道我是谁,却从不和我沟通。真有意思。
从那天起,小牛牛不再排斥我,我靠近他,跟他打招呼,他往往看我一眼作为回应,但不让我抱他。有时我正在走路,会听到他在后边叫我的名字,当我回头对他笑时,他却一溜烟跑远了。
孙瑞雪:在我们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人性化。大家在这里自由、平等地交流,充满了博爱的精神。
成人之间我们常会见到这种互相喜欢、若即若离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它是人类千丝万缕的情感的组合。诗人们为它写出朦胧诗;音乐家为它作出不朽的曲目...儿童感情世界的丰富常常超出大人的想象。

  松松的计谋
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在4岁到来。但是,松松的“小计谋”让我对这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有了新的想法。
3岁2个月的松松,长着一张胖嘟嘟的小脸,很惹人疼爱。前几天他妈妈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听了感慨半天。
松松是全幼儿院有名的爱车迷,最近他又有了一辆别致的救护车,这辆车也很受缇缇的喜欢。两天后,缇缇带着辆一模一样的救护车来约松松玩儿,一看到新车,松松立刻拿来研究了半天,研究的结果是,缇缇的车上多了一面小小的标志旗。松松开始想办法了。想和缇缇交换,但缇缇不肯,松松最后诚恳地提议:“缇缇,你现在拿车不方便,我帮你保管好吗?”缇缇正在忙其他的事,便信任地把车给了这个保管员。第二天,缇缇的妈妈和松松的妈妈同时发现这辆车被“调包”了,缇缇却一无所知,而松松的表情很自然。这使两个妈妈哭笑不得,在老师的引导下,松松不情愿地把车还给了缇缇。
这两天,缇缇又有了一辆漂亮的火车,松松看到了,很是喜欢,想让缇缇与他分享。但缇缇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松松又开始不急不忙地想办法了。
“缇缇,咱俩来玩拔萝卜的游戏吧!”松松认真地说。
缇缇想了想:“好吧!”
松松提议把火车当作萝卜,两个人各握一半,一起开始唱:“拔萝卜,拔萝卜…”使劲一拔,火车拔到了松松的手里,缇缇还站在那儿唱着拔萝卜,看着松松。此刻的松松已经拿着火车跑到一边玩去了。
这几天,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辆精致的老式连体公共车,无人认领。经多方打听,确定是扬飞杨的。没想到,车的主人还没来,松松先来了。看着这辆独特的车,他眼睛一亮,问我:“老师,这是谁的车呀?”
“扬飞杨的。”
“那我可不可以看看?”
“可以。”
他看着车问这问那,最后开口了:“老师,我来帮他保管吧!”看着他那智慧的小眼睛,我心里想笑:“不行,因为车在我这里,我要等杨杨来取。”松松看了看车,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幼儿院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去上社会实践课,看火车去了。而松松走进我办公室,转了一圈,依偎在我身边,看着那辆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去看火车呀!”
“我有工作,不能去。”
“是保管车的工作吗?”
我笑了笑没回答。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去看火车吧,我帮你来保管它”。我实在太理解他了:“你可以在这里玩几分钟,但不能拿走,知道吗?”他马上点头承诺。
第二天早晨,他又准时到我办公室报到。我为了减少麻烦,早已把那辆招眼的车藏在了纸袋子里。在办公室转了几圈,没看到车,松松终于开口了:“老师那辆车呢?”我笑着说:“我不知道呀!”
他的小眼睛开始搜寻整个办公室,最终,眼睛直盯着我的纸袋子,车的尾部悄悄露出了纸袋。我假装糊涂:“原来在这儿。”“我想玩玩可以吗!”他笑着问我,我没办法,只好说:“你去问问扬飞杨好吗?”
不一会儿,扬飞杨、松松、丁丁都来了。进了办公室,扬飞杨站在沙发上向外张望着,显然对他的车不感兴趣。丁丁和松松却一涌而上,都想拿到车。我开口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先问问杨杨。”丁丁马上问:“杨杨让我玩玩你的车吧!”杨杨没回答。松松伸手拿车的同时对杨杨说:“杨杨我帮你保管好不好呀!我给你管好它。”杨杨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最终,这辆车还是被松松保管了两天后才到了杨杨手里。
孙瑞雪: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但广州的孩子却让老师感到吃惊。很多孩子是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到了松松这个年龄,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这同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集体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广州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温不火、不焦不躁、足智多谋,实在是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孩子。

 细小的灰尘
这是我来幼儿院上班的第二个星期。这星期,我发现3岁2个月的照照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到了。?
早晨上主题课,一束阳光照进来,阳光里小小的灰尘在飞舞,照照先是全神贯注地看着这束阳光,然后用嘴去吹,试图把灰尘吹走。微小的灰尘在阳光里上下翻跳着,照照绕有兴趣地一直在吹。每天他都在观察阳光里的灰尘,直到阳光从教室里消失。
孙瑞雪: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搅,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如果老师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无论是幼儿院还是小学,我们整个上午都没有打铃声。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吹扁的裙子、压皱的飞机
初春的银川,还有点寒冷,3岁2 个月的竹竹却穿了一条夏天的纱裙,不过里面套了件毛衣。整理完教具出来,竹竹叫了我一声:“尚老师!”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读懂了她的眼神,走过去,认真欣赏着她的裙子:“竹竹,你今天穿了条裙子呀!”竹竹抿着嘴嗯了一声。“真漂亮呀,竹竹!”听到赞扬,竹竹满意地点点头,用手轻轻抚摸着裙子。
吃完早点,孩子们出去玩。竹竹和颜颜拉着手,不停地对颜颜说:“我今天穿的裙子漂亮不漂亮?你看我的裙子呀!”一路沉浸在对裙子的感受上,看上去格外深情。
起风了,风把纱裙吹起来,裙摆贴在了身上。竹竹赶紧把裙子从身上拉开,让它恢复原来的园弧状。一松手裙摆又贴了回来,努力了好几次,裙子还是不停地往身上贴,竹竹放开颜颜的手,用两只手提起裙摆,两支胳膊向前伸、小屁股向后撅,努力使身体和裙子分开。
这样,竹竹和颜颜渐渐落在了队伍后面。看着前面的队伍,颜颜急忙去拉竹竹的手,竹竹挣脱颜颜的手,颜颜向我求助:“老师,竹竹不拉我的手。”竹竹一听,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我的裙子,我的裙子!”我蹲下去劝说竹竹,但她坚持用两只手抓着裙摆。
我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竹竹在教室里做手工,她折的飞机被别的小朋友压在胳膊下,压了一个折皱,竹竹当即大哭起来,我怎么安慰都没用,最后重新折了一个飞机,才让她安静下来。
我走过去拉起颜颜的手说:“竹竹,老师拉着颜颜,你自己走,别走出队伍。”就这样,竹竹用她的两只小手和风对抗着,一路扶着自己的裙子小心地走着。
孙瑞雪: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一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交往
  (一)
3岁的秀秀刚到学校的时候很胆怯,整天独来独往的,不与小朋友来往。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同别人来往了,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有好多次,我看到她在给猜猜提鞋跟。有时,其他小朋友会命令她为他们端饭。还有一次,猜猜把大衣掉在了地上,她转身对秀秀说:“秀秀,帮我捡起来!”我说:“请自己去捡。” 秀秀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脸上有些尴尬。
因为受了点小伤,有一阵她没来学校。从那以后,这孩子每天来学校就睡觉,睡眠时间长达7个小时,似乎又回到了刚转来时的样子。我真有点揪心。
我寻找一切机会和孩子交流。她以前不让老师抱,我就试着抱抱她,或给她买个礼物;她一直由奶奶爷爷带,我跟她妈妈谈话,告诉她必须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
一段时间后,她情绪开始好转了。昨天,孩子们玩王子和公主的游戏,可那些“王子”都不愿意让秀秀做自己的公主。我知道,这是因为她平时穿得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正担心她会受到伤害、会尴尬,没想到她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会找到我的王子的!”
听到这话,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孙瑞雪:父母、老师和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缺乏爱的成长氛围,造成的后果在孩子社交方面表现最明显:孩子不自信、没有自尊心。生活的残酷在于,家长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没有什么。家长不给孩子自由,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自由,家长不爱孩子,孩子就不会自爱。

  (二)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即使他们有很多钱,也会咬着牙对孩子说:“你又花了我五块钱!”
前些日子,她们家发生了一次“车祸”,两车相撞时车窗玻璃掉了下来,打在了秀秀和妈妈的头上。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孩子的头发,用摄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渣,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也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
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我听得也哭了:“你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吧!”
从那以后,秀秀的妈妈不管多忙,再也没离开过孩子。
孙瑞雪:蒙特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有内心存有爱的人,才会受到启导。

儿童的敏感期小记
这两天,3岁的曾麟然的表现和往常有点不同。早餐后,他一个人在走廊里来回走动,好象在思考什么。我过去叫他:“我们一起进教室听故事好吗?”“不,我不进去。”“那你需要我帮助吗?”我又问。他茫然地摇摇头。“好吧!如果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他又茫然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在跳跳床上玩得挺开心。
午饭时,曾麟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东张西望,看见我走过来了,说:“老师,我不想吃。”看着没有动过的饭菜,我问他:“你一口都没吃,是不是不舒服?”他看着我摇摇头。“如果你不吃东西,肚子会很饿,并且会没有精神,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的。”“不,我不想吃。”曾麟然答道,神情看上去很委曲。“老师喂你吃,好吗?”“不,我不吃。”我们就这样僵持着,过了大约5分钟,曾麟然的眼泪流了下来。“好吧!你不想吃就归位吧。饿了就告诉我,好吗?”“嗯。”曾麟然点点头。
午休结束后,所有的孩子都起床了,只有曾麟然还在睡觉。“曾麟然,该起床了。”听到我叫他,他痛苦地半睁半闭着眼说:“我不起床。”“现在是起床时间,我们还要去上课。”“我不起床。”曾麟然边说边哭了起来,并且紧紧地抱着毛毯。“好吧!你还想睡觉就睡吧。”我离开后,他停止了哭声。下午吃加餐时,他慢悠悠地走出卧室,显得格外精神。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他天天如此。
孙瑞雪:执拗期中的儿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一旦遭到拒绝就会很烦燥、很痛苦。这时成人要尊重他的选择,并且尽量满足他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使他能顺利度过这一重要时期,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1:00 , Processed in 0.08777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