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394|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为什么不喜欢盯着牛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8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蛮有道理,先转一下:

孩子是独立于你的"别人"

2015-06-08 小乖妈

纪伯伦写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小孩是上帝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有多少位家长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 拉黑的微博?

当孩子渐行渐远,你与他无话可谈之时才发现那已经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一个独立的“别人”。




今天早晨看到我微信里的一个教育群,有一场关于孩子教育话题的小讨论。主要是两段儿一个家长在家让自己女儿摆拍的视频引发的,这两段视频分别表现了女儿模仿爸爸妈妈对于孩子在学校用午餐,但是将剩饭带回家之后,父母截然不同的话语与态度。

这段视频表现出是爸爸每天早晨给孩子准备午饭的。于是在送“我家”君君上学回来的路上,我一边用英文新闻磨着耳朵,一边思路早就跑题了。

我一路在想,其实生活中也许就分两类人,一类是任性的,一类是自律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成年人也一样),有多少成分是教育出来的呢?

就如同最近通过儿子对艺术的感悟和热爱,我认同了一个话题一样:孩子对于艺术的热爱大多数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多的可能是被发现出来的。孩子的成长有可能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所谓的教育可能是无果的,有些孩子在成年人眼里很棒,也许也未必是家长或者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果。

回忆了一下小乖同学成长的经历,在他六岁之前,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是拿他当动物来养的,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偶尔会调侃一下“小动物呢,他在哪儿?” 就是指他的。所谓当动物来养,自然与“丛林法则”有关,适者生存。动物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的办法。否则,它就不能很好的生存。

小乖在12岁那年,进入了北京目前名气很大的一所国际学校(他去的时候,还只能说小有名气,否则得话,面对现在那么多学霸和英文好的孩子,我断定我的孩子也考不进去,即便是……哈,有些朋友懂得哈)。

我记得从那里开始,小乖同学有了变化,确实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只不过当时没有明确地作个记录,我们只是感悟到,在家里感叹过而已,所以现在也不好断言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不过必须承认,学校给了他一个优秀的环境,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拿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了,一直到今天。

当一些所谓的教育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只需冷静地思考一下: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是独立的人就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是要求对方这样或者那样的人想出来的,可是“他”(“她”)不是你。

即便这样想了,我依然会在孩子尚未长大成熟的年龄段,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简单粗暴,不冷静,这是我作为家长在激动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作为家长,其实我也在改变,所以我会在激动的时候想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人”,用此来鞭策自己,于是整个人就会变得冷静下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会马上好转起来。

“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从家教书籍借鉴来的,而是我们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包括“拿我的孩子当动物来养”。其实我很少参考那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虽然我家里并不少,但那些绝不是为了教育我的孩子准备的,更多的时候是消费冲动,以为得到了宝)。

我甚至觉得有些家教书籍的作者就跟没养过孩子似的,纯粹是理论研究,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即便双胞胎,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可能也会截然不同,也许异卵双胞胎表现更明显?

我最近就碰到一个例子,所以劝朋友:“你绝不能想:弟弟这样,哥哥怎么会那样?”哥哥当然可以那样了,只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

避免长篇大论,本篇结语:

关于“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其实我只想说,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你的用心,你是否用心注意观察你自己的孩子了,只有用心观察,你才会找到你自己的孩子最佳成长道路。

我依然承认,我对我自己的孩子也远远地用心不够,所以沟通上会出问题,沟通上出问题,才会引发一大堆所谓教育问题,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06:13:41 | 只看该作者
可能忘了表达的一重意思其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学业不够出色,手的操作能力可能非常强;奥数学得不好,人际交往方面可能极受欢迎。。。
通常所谓牛娃,我们看到的不是英语好就是理科文科好,几乎没有标准能去衡量一个手特别巧的人,或者批判性思维(我又见到有说审断性思维)特别强的人。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在盯着牛娃瞧的时候,我自己常常会羡慕别人的厉害,而忘了关注自己孩子哪里特别厉害,事后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调整平复心情。假如我是特例,自然这个帖子就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大家都很理性,真好!
幸好我跟孩子说了,这种时候一定要稍微提醒一下我,无论别人怎么样,我只是因为孩子是我的孩子而爱他,不掺杂任何表现的因素在内。这样我才不会因为看了别人的孩子特别的厉害,而忘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在某些考试所不及的地方,同样特别的厉害,甚至这些东西,对他将来的生活也特别特别的重要——即使没有那些厉害的因素,孩子是我的孩子,我天生就爱他,赞赏他。就这样。

我这么做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牛娃之所以是牛娃,是因为他们有特别的天分,才可以既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又不耽误生活其他必需素质的培养。而我如果止步于欣赏牛娃,对自己的孩子那当然是好的,不过是看看而已嘛,又不干涉他的生活。一旦我看别人做得轻松快乐还成功,起意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学学”,那可就麻烦了,牛娃哪那么容易就“学”来的,恐怕用了吃奶的力气,孩子也不过改变了一点点。而那些高射炮打了蚊子的吃奶力气呢,要是用在孩子本来喜欢的领域,也许早就有了其他的收获了。
这方面当然不只是随便想想,生活中很常见这类的“类牛孩”,名校倒是上了,灵气没有了,主见也不见了,做事每一步都需要点拨。朋友说,像这样的人将来要进他公司,起码得从头开始再培训个5-7年。而除了有“背景”的孩子,谁愿意去要一个需要从头培养的“员工”呢?哪怕他曾经是“类牛孩”。

所以我才想,牛娃嘛,时不时的关注一下就好,自己的孩子,还是做孩子自己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33:51 | 只看该作者
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对表亲,牛娃名校毕业,婚是结了,就是不愿意生育孩子,理由是不能承受分离。
我们都知道父母之爱是以分离为前提的,为什么ta就承受不了分离呢?难道不是当初寄居在亲戚家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们普通人,大概还是希望子孙绵延代代不绝吧?
否则,岂不辜负了这大好基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6-10 12:01:09 | 只看该作者
的确,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旁人拉着扯着反而容易帮倒忙。
我不是很喜欢牛娃,只会好奇,哇~,这是怎么做到的。原因是大部分之后的发展不如意,不仅旁人觉得可惜,他们本人也觉自己给自己添堵。
普通娃娃能享受自己的每个阶段的喜怒哀乐对牛娃来说,反而成了一种奢侈。也许只有事后才知道吧。
[发帖际遇]: tricom163 今天心情好,魅力四射,得到了新儿教魅力女神奖励 5 威望,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1:36:33 | 只看该作者
马云在一次演讲里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概意思是说,成功的道路不可复制,失败的经验倒是可以学习以避免的。

所以我不喜欢看牛娃的成功路,反而喜欢去关注那些不成功的人,看他们为什么不成功,尽可能的避免那些陷阱。

这并不是说我就不喜欢牛娃,我很喜欢,只不过自己的娃可能真的没这个潜力,拉着不走扯着倒退,可能更需要给孩子机会去闯出他自己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6-10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5-6-8 10:23
微信里一个妈妈说的:

我们太多的老师热衷用卷子和测验、考试(test)来区分佼佼者(best)和讨厌鬼(pe ...

马云当初应付不了数学考试,有没苦恼过,大体是有的。苦恼之后另辟蹊径倒是比较关键。
后来的马云与当初的马云早就不是同一个人。用后来的马云去印证之前的,有些说不过去。
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人总能够一不小心就摸到潜力触发器,有人总是摸不到。一般都是有心人比较容易摸到。

悠悠你可能比较抗拒数学,才会倾向性地关注很多可以没有数学的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3:34:39 | 只看该作者
蓝橡树:“选择”这件事, 学校为什么没有教? 教育的目的不只有一条直线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79436
(出处: 儿童教育网)

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假设是不是错了?教育假设:“如果你成绩好,到最后就是成就最好、赚最多钱、娶最漂亮的太太……”,可是这个假设到最后是错的。

有一天,一个台大医学生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们医科成绩比较高,可是牙科现在比我们赚钱?”我就说:“那你就去念牙科啊?”他说:“可是牙科分数那么低,我为什么要去念牙科(duang!!!?”我觉得他就是活在这个错误的假设里,走不出来。(在港台地区,医学是录取分数最高的明星专业——编者注)
今天如果我们以一个综合能力去评估一个人,那些搞社团的,他其实是在多方尝试,训练他的能力。他可能各种能力看起来都平平,但是那些乖乖念书的人,可能只有一种能力一百分,其他都不及格。

可是,现在的教育只看到他一百分的部分,没看到他其他不及格的部分。



[发帖际遇]: 无事生非 在新儿教收获很多,贡献了 2 金币,想收获更多,多转转,多分享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5-6-8 17:42:4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明白你的意思,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连鼓励,赞扬,都也还是比较节制的,可能就是怕把孩子往她并不是很喜欢的方向推吧。

有的孩子,其实因为智力比较好的缘故,加之周围的环境影响,会往和他内心并不一致的想法上走。但是要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导致他真的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以此为目标,也是挺好的。其实,人不用太纠结,该怎么就怎么,不断学习改进,不要怕做错,没啥大不了的,重头再来又咋地,每一天都认真过了就行了,其实不是每天都认真的,也没啥问题,所以呢,不纠结。

人生如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7:29:2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自己周围的人,其实“聪明”绝不只有通过考试验证出高分的那一种。
特别的勇气是非凡的。
特别的直觉是稀有的。
特别的敏锐是少见的。
特别的受人喜爱是难得的。
……
这些都能集中到牛娃身上么?
很难。
而且有些素质压根就是相互冲突的。
能有一两种特别的气质,加上一定程度的聪明,已经可以非常牛了。
对于牛娃,我倒是常常觉得他们特别“惨”——因为聪明,什么都能做得到,所以哪怕不太喜欢,也可以在外力的要求之下走很远很远,等到好几十岁了,功成名就了,才发现好像还没做成“自己”,那种难过,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这不是我的杜撰,前两个月才刚刚有个校友找到我的一个朋友,说自己想换个方向,可是碍于本身已经是金融公司高管,再去做小助理非常奇怪,所以找他聊聊,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其实还真不算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4:15:10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5-6-8 11:56
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看牛蛙的故事的,尤其是你前面那个,看得很高兴。
我觉得随着经济的量的积累,孩子可能有 ...

这个故事是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写的,名字去掉了。
因为这样的老师存在,我也不刻意抹黑公立学校的教育。只不过这样的老师,的确还是太少了一些。
这个孩子显然不是牛娃,但他的存在,不但让老师看见,小朋友们也都看到啦!等他长大了,可能进不了牛校,但这个情商,这个智慧,可以支持他走很远——他毕竟比阿甘还要聪明好多呢!

奇 葩

教这学生快两年了,第一年给我的感觉是,木讷,老实,期末考试最基础的看拼音写词语,全班总共只有八个人有错,除了七个学习习惯明显不良的以外,他是唯一那个当时让我吃惊的孩子。

第二年,改选大队委,我眼中一直低调的他,在全班的人气之旺,令我吃惊。更令我吃惊的是,刚当选的他,主动申请机会,发表“获奖感言”:“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踏踏实实为班级服好务。”全无得意之色,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对于“官位”的理解,真有点“尧舜”风范。

十几天后,当体育老师惩罚全班除他一人之外的49人站立时,他默然离开了。但很快又折回来,对老师说:“我们全班站在这里,我也是这个班的一员;我是大队委,我们班没站好,我有责任。我觉得,我应该和大家一起受罚。”那段时间,我因住院请假半月,根本不在学校。

这学期,当布置以“真诚”为题,班级同学为选材范围作文时,他成为被大家写进作文最多的孩子。有一个成绩常常比他优异的孩子,写他在学习的真诚:“他问我问题时,有时我给他讲了一遍,但他没听懂。很多人就会不懂装懂,甚至干脆把我的作业拿去抄。而他总会用真诚的目光看着我,表示,我没听懂,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上周的一个课间,有同学来告状,说他和Xxx打架了。那Xxx是难得消停两天、到处惹是生非的主儿,我判断一定是他忍无可忍了。而当他进办公室跟我说的几句话,再一次让我吃惊:“C老师,刚才我和Xxx打架了,我知道错了,我已经向他道歉了,我们已经解决好了。”当时,我只觉得这孩子的宽容善良,真到了我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我说:“老师觉得,你要出手的事儿,一定是该出手的事儿。不用认错!”

我以为,我这极其公开的“偏袒”,一定会在全班引发一阵“哦呦!——”但没有。而是一愣之后的纷纷点头;

我以为,我这极其难得的“偏爱”,一定会让他心动神移、喜形于色、回家聒噪良久。但没有。他完全忘记了。当家长问起他对我这句话的看法时,他竟然说,“我觉得C老师说的一半对,一半不对。”

我真的无语很久,继而深感惭愧。

我老想起,某人的某篇文章,对了!贾平凹的《我的老师》!

点评

教育在“成才”中能起的作用,实在非常非常有限。所以才要转向“发现孩子”,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  发表于 2015-6-8 17:30
教育在“成才”中能起的作用,是在非常非常有限。所以才要转向“发现孩子”,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  发表于 2015-6-8 17:30
这种人,真的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本性,对每一件事情认真,不走过场的本性吧,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内心里  发表于 2015-6-8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0:14 , Processed in 0.088847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