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71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中科大19岁窃信女生被开除 少年班教育再起争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3 22:4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过去的4月1日愚人节对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的许多师生来说是窒息的一天。当天下午,该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开除该校少年班19岁大四女生马蕾蕾(化名)学籍。其时,关于该校01级少年班女生马蕾蕾的种种传言已经在中科大瀚海星云BBS沸沸扬扬讨论了近一个星期。 许多中科大的学生在帖子中指责马蕾蕾窃取本校同学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信(offer),并冒名用E-mail破坏同学的留学申请。    校园内热议“窃信事件”   记者翻阅了中科大BBS上关于此事件的大量帖子,得出了较为清晰的事件过程。19岁的马蕾蕾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她今年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MN)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陈馨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经过陈馨和班系师生的调查、取证,很快就查明真相:正是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鬼。  此事在3月底一经曝光,又不断有人发贴指证马蕾蕾还窃取了其他人的留学邀请信,具体数量目前难以统计,校方目前也还没有准确数据公布。但记者在BBS上所见有3人以上指证,包括在马蕾蕾寝室发现有寄给外系同学的信封。  一时间中科大人心惶惶,许多学生疑心自己的邀请信被窃取,纷纷与所申请的大学联系,甚至有些接到拒信而不甘心的,又再次与学校确认是否属实。甚至有学生发表联名公开信,要求严惩肇事女生。   校方开除其学籍   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一周讨论后,中科大校方于4月1日下午在科大BBS上发表了对窃信事件的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称:3月31日,经违纪学生家长和本人要求,考虑在校压力过大,以避免意外事件发生,经向校有关领导请示,同意其回家等待处理结果。4月1日下午,学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马蕾蕾同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校方同时表示,对受害同学希望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作法,将给予尊重和协助。  4月2日上午,中科大BBS上又贴出了中科大分管副校长程艺对这一事件的回复。回复中,程艺表示,连日来,校方对事件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取证,对马蕾蕾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坦言深感平时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引导,对出现此类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其他媒体报道,中科大少年班系主任陈卿教授前天表示,这件事只是个别的事情,科大少年班20多年来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事情。   19岁肇事女生其人   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赫赫有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干部,被评为2003—2004年度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  从马蕾蕾3月29日发表在中科大BBS上的“悔过书”来看,心理狭隘对她做出此事有直接关系。她在“悔过书”中写道:“我的心理一度处于狭隘的状态。由于对周围发生的好多事情的极端看法,让我对生活、对人都很失望。我开始怀疑,甚至憎恨周围的人。我便在没有考虑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用这种很伤害人的行为做了不该做的事。这种报复的心理真的很可怕。我也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为此感到羞耻。”马蕾蕾的3年室友HelloLucia的说法则印证了“悔过书”,HelloLucia认为马蕾蕾有点小孩脾气,情绪波动很大,高兴就是真的高兴,难过起来又天翻地覆的。   如何处理有不同观点   对于马蕾蕾的处理意见,中科大师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不但对受害人构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会严重影响中国学生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让北美、欧洲的著名大学误判中科大及中国学生的品行,对以后国外大学接收中国学生极为不利,因此主张严惩。也有少数人认为,少年班的学生年纪偏小,还不成熟,要给她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主张从轻发落。  而HelloLucia介绍,马蕾蕾离开学校时情绪稳定,但是寡言,临走时她说准备回去待一年,再从头开始。   少年班教育再起争议   此次“窃信事件”无疑是对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的培养模式的又一次冲击。  中科大60余位海外校友于事件发生后的3月31日联名发表了校领导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指出:期待学校特别是少年班能对培养模式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诚信教育,令行禁止,从制度上杜绝损害学校声望的事件再次发生。  一位曾与少年班学生一起上过课的中科大毕业生告诉记者,少年班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压力很大,不少少年班的学生都让她感到有“心理不健康”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不好相处。这位毕业生介绍,每次作业的评分和考试的结果都是少年班同学开心不开心的惟一原因。她说,少年班的同学们把自己往成绩的路上逼得太紧了。  一位1995年进少年班的人士则表示,在少年班的前两年,受到了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打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平凡甚至是平庸的一面,对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此次“窃信事件”与少年班培养模式并无太大关联,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丁丽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事情其实在当今社会快节奏与巨大生活压力下司空见惯,此次因为发生在少年班这一特定敏感人群中显得尤为引人关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这一事件性质的“通常性”,用这一本质上的“通常事件”来否定少年班教育是不公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4-6 20:34:19 | 只看该作者
  南方网讯 十佳少年、曾荣获20多枚奖章及奖牌的14岁女孩周晓旭,因学习压力过重突患脑溢血,于本月(3月)13日凌晨离开人间。晓旭父亲说,孩子学习特别努力,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学习……

  2002年底,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所做的“北京市儿童(0岁-14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孤独症、分离焦虑症、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品行障碍等曾经陌生的医学名词,正在孩子中间蔓延。

   时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大书店、购书网站畅销书排行榜上,教育类书排在榜首,其中,以帮助年轻的富爸爸、忙妈妈们迅速高效地培养“成功孩子”的书为最多。而近期推出的一本名为《好妈妈慢慢来》的书,则打出了“慢速培养”的观念。究竟以“快”使孩子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还是用“慢”使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们乱了阵脚,生怕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会毁掉一个未来的天才。

  家长“揠苗助长”源于社会压力

  近期颇为媒体关注的3岁半上海男孩童童正是“望子成龙速成法”的受害人。童童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父亲精通美式英语,母亲能说流利的日语。从孩子学习语言开始,就由爸爸对他讲英语,妈妈讲日语,爷爷奶奶讲汉语,同时对孩子进行语言培训。时间一长,童童经常会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在一起。现在,童童只能把“老师”叫“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甚至索性不开口讲话。有专家说这是因为语言学习过早、过多而导致了失语症。

  “谁不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领先啊!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孩子现在还没有这种意识,可是我不能也没有这个意识。”33岁的柴云在一家制药公司做开发工作,他有一个5岁的女儿,小名豆豆。柴先生全家早已经为豆豆的人生发展定下了宏伟蓝图,“她已经学了两年英语和汉语了,偶尔爷爷还会教她一些简单的德语。现在她在学绘画和声乐,如果时间允许,或许还会学学舞蹈。”

  “她现在还小,不懂得抓紧时间,也不懂我们的苦心。有一次还把英语光盘和书用水给泡了,还时不时装嗓子疼。”柴先生叹息着:“我周围的同事都在给孩子报班,接受辅导学特长,我要是不这么培养豆豆,以后吃亏的就是她自己!”柴先生介绍自己周围很优秀的孩子都是这么“逼”出来的,“我知道孩子很苦,可是,我绝对不是害她,更不可能毁掉她,我是她爸爸!我了解的那些清华北大的学生,哪个不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切都是社会压力,除非大环境有所改变,人们对于‘成功’与‘优秀’的定义发生根本的改变,否则孩子的快乐与她的成绩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物质满足代替不了亲情

  “孩子什么都不缺,可就是总不开心。我平时也没什么时间陪他,我飞走的时候还好好的,回来他就换了个人似的,要么不理我,要么就跟我闹脾气。”做产品推广的刘捷经常要在全国各地奔波,丈夫也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很晚才能回家,所以她一出差,就把7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我爸妈特别宠这个孩子,老师也说他挺聪明。可就是对我,他反感得厉害。我也觉得欠孩子的,所以每次出差回来,我都会给他带很多东西,回到家再带他去买东西,想补偿他。可是我发现他买东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在和我们赌气,拼命选那些最贵的玩具和吃的,回到家就丢在一边,一动不动。”

  刘捷说,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去购物,中途接了一个客户的电话,她和对方多说了两句,孩子扔下所有的东西就跑。她在购物中心里追,很多人都看着他们。当她抓住儿子的胳膊时,儿子只说了一句:“你回家吗?不回家就别管我。”刘捷承认,“孩子是想让我多陪陪他,我不是不爱他,我这样拼命努力还不是为了给他换来更舒适的生活?为了他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现在,公司一大堆事情要我处理,一大群人等着我接待,都不能放在一边。我也打算过做全职妈妈,可是手头的事情总也处理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让他的生活应有尽有。”

  亲子专家江雅苓认为,现代的年轻父母们都很忙碌,认为通过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就能使孩子感到满足,就能为他们打造最光明的未来。可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经常陪在自己身边,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和自己交流。因此,让孩子知道你的爱,感觉自己被关注,足够的亲子接触才是家长最缺乏的。因此即便是在家长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后,也要记住对孩子说“我还是很爱你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已经是两岁孩子妈妈的简蕾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参加了很多研讨会、座谈会,也看了很多书。我现在不怕没有教育方法,而是害怕方法太多,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简蕾是理学硕士,结婚前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大人似乎比管理孩子容易多了。”

  简蕾很羡慕媒体上“宝宝秀”中特别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自己又有些担忧。“‘小大人’猛看起来挺好玩,可要是孩子总说那些似是而非的大人话,我又有些担心孩子会失去什么。还有那些小童星、小名人,他们的生活真那么风光吗?也许他们并不快乐,况且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戴上光环。所以,我现在都不敢让孩子过多看电视、听大人说话,自己也很谨慎。真不知道什么适合孩子,真怕毁了他。所以,我现在是‘放任式’教育,不太束缚他。”

  有青岛第一藏书家美誉的宋文京先生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他戏言,“我对孩子采取‘不管式’教育。家里的书孩子随便看,有些书未必适合她们,但是一管,孩子反而会产生好奇心想看个究竟。不如让她们自己选择,反而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大人有谋士、有勇士,而孩子则是‘玩士’———最会玩的人,让她发挥自己的特长最重要。”

  亲子专家江雅苓认为,孩子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权“做他自己”,大人没有权利“下订单”要什么样的孩子,也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决定他今后的一生。(编辑: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4-4 20:35:0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早期教育只是知识和语言的教育,色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4-4 13:08:23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人们太过关注少年班的天才了.偷别人的信、钱财、衣物,抢劫等等违法行为,在其他大学生中时有耳闻。至于骂人、打架、行为不规范等不道德行为,更是见怪不怪了。我想,少年班的天才们之所以被视为天才,着眼点是在考试成绩、学习能力的突出,而非道德。至于道德,那应该是个个不同了吧。个体行为虽然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群体状况,但具有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还须论证。”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4-4 13:04:23 | 只看该作者
汀汀妈+-->引用:汀汀妈 。还有爱和 乐你们不要整个晚上的听。这样对孩子的神精系统有影响。这就在给他制造 身心的压力。这可是我亲耳听见心里医生讲的,让他们的神精系统也要好好的休息。不然就要出现问题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出现心烦。幻觉。。
前段时间我也是老放音乐给孩子听,结果自己都听的很烦躁,觉得整天耳朵里就是轰轰的,最近放的少多了。所以听什么东西都以我的感觉为准,我听的不耐烦了,估计孩子也差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4-4 12:19:45 | 只看该作者
只是一个个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普通学校也有很多思想狭隘出问题的学生。

大家普遍反对的是少年班的教育方式,说国外没有少年班。这个说法是错的,在美国有很多超常少年班,这些学校都属于私立学校(在国外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学费非常昂贵,这种学校非一般经济的家庭能进,进去门槛也很高,需要测试孩子智商还有很多方面的严格测试才能进去,进去后采取的是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超常学习方法,这些孩子大都小小年纪就上了名牌大学,只是国内对此没有报道罢了。对于国外的少年班我们了解并不多。

其实针对不同孩子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果真是天才应该有天才的学校。平庸就进普通学校,这才因才施教,但国内的少年班感觉好像就是提前压缩课程,忽略了智力以外的教育。国内应该有天才,但很多孩子并不是真天才,只是被父母强迫提前在家里压缩学完了小学、中学课程,本身不是什么天才跑到少年班,就会压力很大。很多孩子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的平庸,提前压缩课程和真正的天才是两回事,这很容易让人精神失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4-4 10:34:05 | 只看该作者
1、小马的事例,是个案,并不能说明科大少年班的教育是在毁天才,除非有更多的小马出现。但这个案例足以让人反思,正如前不久出现的另一个小马,他们既是个体,又具有共性,他们的案例给我们引发了这样的思考:中国的教育到底在教什么?古代孔、孟的教育思想里蕴涵了大量人文的成分,连三字经,也在教人道理,尽管那些道理在现在看来有些内容显得过时了点,但这些教育都是将育人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灵魂,而如今的教育,更多地是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没有超过别人,你第几名?博大精神的中国人文内涵即将散尽,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不能不说是种畸形,但在这种大环境下,父母能做的只有去适应,从而推动了这种教育的发展。从前小马和后小马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育人成分的教育存在大量的隐患,长此以往,还会有另一个小马的出现。
真希望中国的教育指导者及家长们能将脚步停留片刻,观察一下,别盲目地往前冲。

2、个人观点:让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做普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5-4-4 10:18:57 | 只看该作者
早期教 育不能只证券交注意智力方面的要注意 注意
心里方面 的,我的一个朋友的小孩在这学期才上了一个
月的课就不能上了。他本来是清华、北大的料他们学校
是保送的。可是现在因为压力太大。得了精神分列病了。
这不是一个小孩的什么都 没有了吗?
     今年就要高考现在是书什么都 看不进了。我们的龙在
那里。这些都 心里压力太。心里不健康。而且包括老师
各家长都关注的成绩、谁来关心一下我们的这些孩子的
心里问题悲!
     所以我信平时要多各孩子交心谈一谈。还有我们的家庭
气氛要好不要在一个不和的家庭中这个孩子就自身的心里。
就不健康再在社会上的压力太大他他们一定会生这种心里
病的。就是他有才以有什么用了。我想我们国家也不培养
这种人才。我们还是要多注意身心的健康再是学习。
     我的小孩都 要他跳级我是坚决反对,我是在2005年4
月 1 日 知道我的一朋友小孩生了这种心里病后,我是坚信
我们不要太注重拔苖,还是让孩子们轻忪一点才是对孩子
的好处。让他有力量在他飞的时候有身心的力量。
   我是同意上面的贴子。你们如果像我一样看到好好的一个
在我们认为是结果就要出现的时候的天才就夭折了。你们也
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言 语。
   还有爱和 乐你们不要整个晚上的听。这样对孩子的神精系
统有影响。这就在给他制造 身心的压力。这可是我亲耳听见
心里医生讲的,让他们的神精系统也要好好的休息。不然就要
出现问题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出现心烦。幻觉。厌学这可
就是大问题了,一般孩子都 是青春期很多事情不会和家长讲。
所以经常是错过了初期的治疗,来看的都 是很严重不能上学。
多可惜这些袓国的栋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4-4 08:58:5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早期教育只是知识和语言的教育,那肯定是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4-4 08:27:24 | 只看该作者
啊啊!楼上的朋友也不能这么说,我的思路也是在诸如edu这样的许多真诚的朋友的资料和见解下逐渐清晰的,其实他们的资料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读一读,不看大量的资料就如同胃里没有食物一样,也就不存在吸收营养,其实我这个人嘴笨,还真是不会把一件事情说的清新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4 04:12 , Processed in 0.08533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