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9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冬吴相对论:弟子规里的管理心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8: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趁着等孩子没事,听了一段东吴相对论,说的是弟子规,有点意思。
找来文字版,改了些错别字(不保证全对欢迎指正),与大家分享:


冬吴相对论第096讲——本期主题:《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09-09-27 18:30-19: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来到《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您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诶,较早之前呢,我们讨论到一个话题啊,就是说,美国有一份调查,显示那一些优秀的人,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关性的指标,那就是他小的时候他父母是否大段地对他进行朗读。如果仅仅看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很多人会觉得很丈二摸不到头脑,但是呢认真想想,它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父母在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对他进行朗读呢,让这些小孩子练了一个童子功——就是对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学会保持积极的沉默,你多听几次,慢慢靠自己内化学会了。而这样的一个品格,被朗读的人长大之后呢,就有一种人家所没有的东西,这个就叫做服从力服从力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我们的节目里面,它是一个褒义词,它是你如何能够后发而先至,能够从宏观理解和把握一个事情的基础的能力。那我们下面呢继续往下探讨,老吴在较早之前说到这个事情呢,和中国的“孝”这种文化进行了一个有机的整合。为什么你认为服从力和“孝”这个字是如出一辙的呢?   
    片花:“孝”为什么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教育的基础为什么是服从力?为什么熟读《弟子规》的小孩子,长大后会令人感觉更舒服?什么是早熟、认知界定?什么是石鼓型员工?什么是囤积型人格?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吴伯凡:我们说到倾听的时候,把倾听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沉默。   
    梁冬:对。   
    吴伯凡:“”呢,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梁冬:对。   
    吴伯凡:我们还说了教育的“教”,实际上就是体系化的孝,教育的基础是来自于你的服从力,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这个基础就在于你有很好的服从力,也就是说,一种积极的沉默,一种富有主动性的被动。   
    梁冬:老吴你说到此处的时候呢,突然就让我想起了《弟子规》。最近呢,不知道怎么回事啊,突然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面,很多人在谈论《弟子规》这个东西。诶,我就问为什么?他们说啊,如果你从小的时候呢,对你的小孩用《弟子规》来教育呢,这个小孩子很好教育,长大之后呢,让人很舒服。我说为什么?于是呢我就把这个《弟子规》啊,在潘家园市场逛街的时候呢,诶,正好看见,三块钱一本,有五本,我全买回来,十五块钱。念给你听听,它《弟子规》第一段它讲一个东西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我们先讲“父母教,须敬听。”这六个字。   
    吴伯凡:嗯。   
    梁冬:它里面讲什么?就是父母在教育的时候啊,要敬,这不是安静的“静”,是恭敬的“敬”,听呢,听从的听。就是说你不光要听,而且还有一个心法,就是你的心里面啊,是带着一种首先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的那个东西--心理前提去的。啊,禅宗里面讲了一句话嘛,对不对?只有当你变成是空的时候,你的杯子是倒空的时候,才能装进水。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小朋友啊,过早地被装满,以至于呢再想往里面倒点东西的时候,装点东西的时候,他都听不进去的。   
    吴伯凡:你说的这个过早地被装满啊,实际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啊,它叫早熟认知界定。这话说起来很拗口……   
    梁冬:这是我们两个区别嘛,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嘛,呵呵……   
    吴伯凡:总的来说,儿童要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是要强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心里的那个容器啊还没有被装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曲线,刚开始的时候是很陡峭的,一直往上。然后渐渐得就变得平缓,最后呢就是……基本上是平的,再就是往下了。   
    梁冬:对。   
    吴伯凡:这个区别就在于小孩的这个心理容器是非常的空的,它吸纳能力特别强。如果儿童在心里上早熟,过早的形成了一些观念,形成了一些认知的话,那么一切新的信息、知识它都会被这个已经成形的框架所同化,新的东西一来他就用旧的东西化解了。我们成年人就是这样,我们对很多的信息之所以不敏感,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有什么东西一进来……   
    梁冬:听到的全都是自己愿意听到的。   
    吴伯凡:对,对,对。   
    梁冬:不愿意听到的,全部都听不到了。   
    吴伯凡:嗯。这样呢,他就没有一种专注力。专注力呢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容器的容积的大小。   
    梁冬:对,前两天我碰见一个人,这个人呢在为一些政府官员做培训。   
    吴伯凡:嗯。   
    梁冬:我说你官员培训做什么事情?他说啊,其实呢现在很多的官僚机制没有效率的原因,恰恰在于很多年轻的政府公务人员缺乏一种有效的执行力。我说执行力来自于哪里?他告诉我说,就是很多人呐,还没有意识到领导到底要什么,他就已经吭哧吭哧去做了,但是往往是做错了。另外一种呢,就是讲半天呢,他也不做,这两种都是有问题的。最好的情况是,讲到时候你认真记笔记,然后呢,等他全部讲完了,问几个关键的问题,把领导的意图再明确之后呢,然后呢快速地执行,然后迅速地复命。一件事情跟你讲了之后,半个小时之内,你得有一个交代。现在很多人是没交代的。   
    吴伯凡:对,缺乏执行力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信息听起来都差不多,反映跟反映差不多。   
    梁冬:对。   
    吴伯凡:可反映可不反映就不反映。   
    梁冬:所以呢,《弟子规》里面那句话说:“父母呼,应勿缓”。就是说,父母在召唤的时候呢马上要回应,不要说隔一会儿才回话。另外呢:“父母命,行勿懒”。我今天把这个《弟子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时候,突然觉得绝大部分的,包括我们同龄人,包括我们的晚辈啊,真的缺乏这种基础的教育。   
    吴伯凡:嗯,其实是一种智障,一种社会性的智障。   
    梁冬:对。   
    吴伯凡:也许他在生理上、心理上他不是一个智障儿。但是由于早熟的认知界定,使他已经衰老了,使他对周围的信息产生了一种厌倦和功能失调。所以呢,有什么命令,不仅父母呼他是缓的,其他人呼也是缓的,谁来下命令他也是很懒的。   
    梁冬:对,就有些人短信的品格很不好,人家给你发一个短信过来吧,你不回,也不知是看到了还是没看到,是吧?你想想看如果你周遭有一个朋友,你每次给他发短信,他呢很快地给你回应,“收到”或者“好”或者说有什么问题,诸如此类,你会很喜欢这个人。我有一个朋友啊,他是在中国的广告界几十年屹立不倒。我问他你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啊,我发现呢这个时代大家都不读书,正是因为别人不读书,所以我们读一两本书呢,就还可以混那么多年。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就如果大家都没有礼貌,大家都不懂得最基础的东西,你的小孩子只要做简单的事情,领导给他发个短信马上能回,领导说个事马上有回应,半个小时之内告诉人家到什么程度了,然后过一两个小时又回应的话,这个人一定回飞黄腾达的。   
    吴伯凡:在盲人的国度里,有一只眼睛的人就是国王嘛。   
    梁冬:太精当了!所以呢,今天呢我们觉得说,我们虽然是一个经济生活的节目,最后呢我们会发现说,很多公司在做所谓的企业文化训导,在做员工培训,引入了很多那种战略模块,很简单,不用做这些事情。如果这个公司能够把《弟子规》这个事做好,为这些员工的父母,帮他们补一堂课,啊,这个国家已经有非常强大的生产力,这个公司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2-20 09:30:24 | 只看该作者
任何的文化,都包含了该民族的智慧,而且也一定有很多人类共通的东西。

其实,我不认同《弟子规》里有管理心法。而只是认为,做管理,你得要了解你是在产生《弟子规》的土壤里,你得面对这样的文化群体,寻找合适的路径。

这让我想起了汇丰银行的广告词:国际视野,本土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2-19 17:04:25 | 只看该作者
Martina-Mm 发表于 2014-2-19 12:35
可能是岁数大了,对自己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少了年轻时的愤世嫉俗。希望自己能以更包容的心,去看、去了解、 ...

      我在想啊,文化和孩子也有很像的地方。当我们看到毛病的时候,有时候会很着急,你为什么不改啊。结果是问题不仅没解决,也许会更重。龙应台说过,孩子你慢慢来。存在,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那文化上的事情更需要慢慢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2-19 16:4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2-19 16:49 编辑
Martina-Mm 发表于 2014-2-19 12:35
梁冬的这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
以前呢,也是特别崇尚西方的管理,恨不得能全盘照抄照用。如今,慢慢明白 ...

     文化是有惯性的,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方集权式教育出来的人,完全照搬西方民主式的管理,多半是会出问题的。
     国门打开了,我们不得不去和西方交流,不可能不互相影响。麻烦在于,学西方学不像,想回到过去又没有了这种可能性。这个时候是很多人很迷茫的时候,可能也包括我自己。或许,需要一些折中和妥协吧,只是这度,真的难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2-19 16:3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2-19 17:02 编辑
悠悠 发表于 2014-2-19 13:27
这个,很难说。
我有个朋友跟我谈起过自己的两个发小,兄弟俩。一个爱读书、死读书,读到现在,奔四了, ...

     您说的这二兄弟,还真是父母“偏心”之过。包括前面那个工人的懈怠懒惰,还有这个两兄弟完全相反的发展,我都看到过相应的心理学分析。相应的文章,我也没保留,您要是需要,我再慢慢的找。天生的因素当然会有影响,但是后天影响,特别是6岁以前的影响,指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块。
     您说的这个老人,值得敬仰,真是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好的东西,包括这一期里面讲的有些我也特别的喜欢,所以我很反对一棒子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倒的做法。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去取长补短、融汇贯通,这并不容易。我们可能要学习怎样站在全人类的视角,超越时代的高度,去传承我们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2-19 13:2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4-2-19 13:49 编辑
Martina-Mm 发表于 2014-2-19 12:35
梁冬的这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
以前呢,也是特别崇尚西方的管理,恨不得能全盘照抄照用。如今,慢慢明白 ...


是的,现在发现,国外的东西,在国外用着好的,拿到中国来,往往出各种状况,笑死人不偿命。
昨天跟一些朋友吃饭,聊到大国企搞了股份改造,有了董事制度,按说是照西方的来,结果还真是反类了犬。
任何制度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民,没有,您还是别照搬。
还是孔子说得好啊,孩子要因材施教,管理上么,法无定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大概才是合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2-19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4-2-18 23:29
既然说到天性了,那我就再详细的展开一点吧。您说的那个工人的行为,与天性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 ...
       既然说到天性了,那我就再详细的展开一点吧。您说的那个工人的行为,与天性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更多是后天的东西。
这个,很难说。
我有个朋友跟我谈起过自己的两个发小,兄弟俩。一个爱读书、死读书,读到现在,奔四了,在读博士,就是不能工作——从小到大工作过一次,大学毕业留校教了一年的书——目前也没谈恋爱更甭说结婚了。另外一个,从小不读书,爱玩,小时候父母没少烦心,长大了一切走正轨,按部就班的工作结婚养孩子。要说不是天性,难道这俩孩子的后天差别,是父母偏心之过?
很多时候,我们仅凭一件事、一个人,很难说是天性,还是后天。
我说的这个经历,其实也说明不了那就是天性。因为我其实也不知道这个人的成长过程。
我认为有些东西的确是天性,主要是出自对周围的人、对身边的孩子、对自己的观察和反省。

    一个好的管理者,他会给下属一定的权力空间,去让你把控,让你去发挥能力。当需要侵入你的权力空间时,会给你一些额外的尊重,让你不会那么感觉难受。
    一个坏的管理者,他只在乎自己的掌控欲和权力空间,丝毫也不顾及下属的。在他手下但凡正常一点的人都会很难受。
说到管理,我不懂,我只是一直在旁观而已。
我很佩服的一个管理者,他听得多,说得少,但是每次说的任何话,句句在理,让人不能不心服。他提拔起来的干部,各有所长,位置放得也很好。所以他从年轻的时候做到老了,把一个一度风雨飘摇股东要打折卖掉股份的小公司做到上市,我真心佩服。
就是因为这个管理者,我才在重新审视中国人,中国事,中国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2-19 12:3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4-2-19 13:00 编辑

可能是岁数大了,对自己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少了年轻时的愤世嫉俗。希望自己能以更包容的心,去看、去了解、去体悟。

点评

是啊,我也是这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9 1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2-19 12:3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4-2-19 12:50 编辑

  1. <P> </P>
复制代码
梁冬的这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
以前呢,也是特别崇尚西方的管理,恨不得能全盘照抄照用。如今,慢慢明白了,你应该先弄明白你自己所在的根基、大众是什么,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有可能去到想要去的地方。
   
在以前呢,我们会多多少少认为这样的一种服从呢,让人感觉到很卑微,或者很不酷,或者说呢很没劲,不是人,但是今天我们在宏观来看的时候,你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养成的时候呢,你可能真的没有那种足够的胸怀。你没有这样胸怀的话呢,就不会有这样的心量,你没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领袖。就算你不小心被赋予了某一个职位,你也无法包容那些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你的员工。所以呢,我觉得说,以前我的很多观念慢慢、慢慢随着我的成长,我也开始在转变。老吴,我觉得说,我现在越来越能够欣赏那些后发而先制,那一些容纳不同的意见,最后在关键的时刻表达了他正确的观念,但是呢,他又能够去团结所有人这样的一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2-18 23:29:19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4-2-18 19:13
天性,或许可以说是“特点”吧?
是特点,就很难明确的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另 ...

       既然说到天性了,那我就再详细的展开一点吧。您说的那个工人的行为,与天性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更多是后天的东西。

    为什么说人的天性是“不服从”呢,其实根源在于人都有掌控欲,需要自己的权力空间。问题麻烦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掌控的空间肯定是此消彼长,不会让所有人满足。一个发展很好的人,他(她)会有清晰的界限和底线,又有相当的弹性和容纳空间去适应不同的人。
   
    一个好的管理者,他会给下属一定的权力空间,去让你把控,让你去发挥能力。当需要侵入你的权力空间时,会给你一些额外的尊重,让你不会那么感觉难受。

    一个坏的管理者,他只在乎自己的掌控欲和权力空间,丝毫也不顾及下属的。在他手下但凡正常一点的人都会很难受。
    很不幸的是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的坏管理者,所以自然而言要求服从力。郭台铭的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想想富士康的那十几跳吧。我不知道吴伯凡有何脸面举他的例子。这哪里是孙瑞雪老师讲的顺从,完全就是让人当奴才,还要让人心甘情愿的当奴才。
    最后再提一次那个工人,他的父母在他的教育上就是那个坏管理者,最终让他习惯成自然,成为一个做事懈怠的人。在这个家庭里面,给他读什么规都是白扯。
    悠悠,不知我的这个解释,是否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2-18 19:13:31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既然是天性,那还是不要违背了。^_^

天性,或许可以说是“特点”吧?
是特点,就很难明确的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就是缺点。

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分享一下。
俺家的电器寿终正寝必须改朝换代了,于是买了,等安装。安装工人来了,把机器放在墙上,看起来没问题了,收了费,走了。晚上一看,完了,跳闸。于是叫维修工人来,看了一下,说是现在新款的电器有漏电保护,原来的位置可能有钢筋,要重新在墙上打孔安装。于是又让原来的工人来安装。来了,看了一下,说用什么什么垫一下试试。显然不成功。也不肯再打孔,说可能是电器的问题,又走了。于是维修的工人又来,看了,说还是得重新打孔。原来的工人不肯来了,叫了新的工人来,重新打孔,安了,因为原来收过费,所以也不能再收钱,安完让我们签好字就走了。
瞧,操作规定是有的,按规矩第一个工人就该做好的事,最后,折腾了5次,才弄好。
在这个事情里面,第一个安装工人不好好干,偷奸耍滑,避重就轻,表面上看,这次他的确得了好处了。但是呢,公司是有反馈的,客服的电话来,我当然会说明情况。长期来看,除非他有硬得不得了的后台,否则,他还是早点用那点小聪明去找别的可以不用劳动筋骨的活儿去干吧,这份工作还真不适合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5 03:00 , Processed in 0.10709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